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燃情年代 >

第268章

重生燃情年代-第268章

小说: 重生燃情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达威万万没料到,软硬这次居然会这么大手笔,要知道,距离上一次软银的注资也才半年不到而已,那时候软银才给了两百万美金,短短半年之后,居然会有这么大手笔的动作。

    这个孙正义先生,到底是眼光太毒,还是胆子太大、赌性太重?!

    当然,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有了一个亿美金,又拿出了35%的股份,用屁股想也知道,此时的雅虎,绝对不会再接受一个中国人用300万美金换股权的要求。

    何况,梁一飞给他的股权底线是5%,如果按照软银1个亿换35%的比例来算,这三百万美金也就1%而已。

    和梁一飞进行了几次长谈之后,他能明白梁一飞的部分意图,就是要在一些美国未来有前途的公司还为崛起的时候,利用少量的资金,占据大量的股份,如果仅仅是1%,那显然没什么意义。

    要知道,在中国大陆市场,300万美金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笔钱如果在国内,梁一飞能做的,一定比这1%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所以瞬间的衡量之后,孙达威就放弃了股份的要求,说:“太好了,有了这笔钱之后,雅虎接下来肯定要扩大规模。”

    “那当然。”杨之远笑道:“我们什么都缺,缺设备、缺人手、缺场地……可是有了这一个亿之后,我们又什么都不缺了。”

    什么都缺,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缺钱。

    “是不是可以多考虑考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呢?”孙达威一点点的把话引入正题。

    “为什么忽然会专门说到中国学生呢?”杨之远不理解的问。

    这种事正如之前和梁一飞所达成的一致意见,他们并不是派遣商业间谍,也不想造成任何法律纠纷,于是孙达威就把能说的和杨之远简单的说了一下。

    大陆方面,有老板未来可能也想从事互联网等高科技,但是大陆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愿意资助一些留学生进入美国的企业进行实习。

    这些留学生来实习,待遇方面,可以稍微低一些,大陆可以补贴,但是将来的去留,留学生自我决定。

    当然,留学生未来也可以留在美国公司,只需要偿还曾经获得的资助,即便回到中国,或者跳槽去其他公司,也会按照之前公司的协议,进行必要的保密。

    这也是孙达威为海调会未来拟定的一个大方针,海调会的用人计划,和当前美国市场上的并没有任何区别,人去去留自由,学生可以申请贷款,各种协议等等,只不过,学生从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变成了从海调会拿补助,这个补助,即包括助学的,也包括助业的。

    在未来,甚至是创业的。

    美国以平等开放标榜世界,但实际上,最缺什么最喊什么,在世界发达国家之中,美国的不平等才是真正最严重的,亚洲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待遇,比如银行贷款,还不如黑人便利,很多亚洲学生在上学阶段,只能去打工,拿着比同样打工者低一半以上的低工资,勉强维持生活和学习。

    说句题外话,这一块,会花掉梁一飞大量的金钱,而且是持续开销,这也是他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去找一些现金奶牛的原因。

    “我是华裔,我当然不排斥中国留学生。不过……”杨之远沉默了片刻,说:“不过,我现在已经不是CEO,只是一名普通的高管和大股东,所以,你的提议,我也没有权力答应。如果有中国留学生愿意加入,可以通过正常的流程,进行考核和聘用。”

    这话就等于废话了,杨之远虽然不再担任CEO,但是作为创始人大股东,他在雅虎内,还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特别是,目前的雅虎并没有走上扩张的道路,还是采用那种‘几个人说的算’的运营模式。

    如果不能和杨之远这样真正有话语权的高层达成默契,获得感情上的倾向,海调会朝雅虎派人,会很困难。

    见孙达威神情有些不悦,杨之远的语气缓和了些,说:“达威,你我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虽然不喜欢大陆,但我不喜欢的,是它的管理者,按照我们的话来说,大陆是沦陷区。当然了,我也不喜欢蒋家父子和美国总统,互联网青年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呵呵。可是,沦陷区的人民也是人民,也是我们的同胞,如果在公平的条件下,我当然愿意接受同胞。”

    “那么,可是呢?”孙达威抬起头问。

    “你要知道,内心的自由,往往受制于现实的拘束,没有现实的拘束,内心的自由就是荒谬而飘渺的。”杨之远说了一句听起来蛮玄乎的话,然后道:“这里是美国,雅虎需要在美国上市,我们的投资人,是红杉和软银,我们需要面对的,是美国的股民和监管机构。可是,你认为,美国人喜欢中国人嘛?美国政府,愿意看到太多的中国人在他们最前沿的上市公司吗?如果是这样,那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派巡洋舰去拦截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回国呢?”

    “那是冷战思维。”孙达威皱眉说。

    “那是人类正常的思维。”杨之远正色说:“美国可以允许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富裕,因为美国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市场,但它绝对不会允许中国在能决定人类未来的事业上超过它。”

    孙达威继续皱眉,说:“我觉得你想的太多了。”

    顿了顿,“另外,你必须要明白,中国人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446章 走在历史的分叉口() 
回到国内。

    顾文明找到的,是于闵红,那位原是空里真正的补习班霸主,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掌舵人,民办学校龙头大佬。

    说来话倒是也不长。

    新时代92年的时候就成为了滨海市的民办教育龙头,然后在93年,开始朝全省扩张。

    看起来,好像只是在南江省内,但是呢,它的影响力和名气,却开始逐渐的向全国传播。

    于闵红此时的历史轨迹,和上辈子还是一样的,当时在首都给人补习,贴小广告,有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小补习班,偷偷摸摸的用废弃工厂上课,然后……然后因为没有牌照,被抓了,罚了一大笔钱。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上辈子,他是全国第一人,是这个行业的先驱者,没有经验、教训,也没有任何依靠,只能继续咬着牙扛下去。

    往往只有一无所有的,无所依靠的人,才敢于一往直前。于闵红年轻时候绝对没有立志,说老子将来要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一哥,一定要在美国上市,他这个阶段,脑子里想的,就是能多赚一点,过得好一点,活得容易一些。

    这辈子,他有了一个新的选择,于是他选择了一条看起来容易一些的路。

    当时新时代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教师的待遇非常高,据说王牌教师甚至比一般社会上的老板都要有钱,而恰好又在此时,于闵红得知新时代在金陵开分校,于是,出来之后,干脆带着一部分能带走的资源,投靠了这个时空行业的龙头,新时代,在新时代的金陵分校,当了一个代课主任,即代课,也负责校务管理。

    新时代的总校分校里,专职的、兼职的老师太多,主任这个级别的,也就是整个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而已,顾文明哪里会都认识,即便在一些内部文件上见过他的名字,下去视察的时候看到过他这个人,可在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的话,也就忘了。

    这次梁一飞要找人,顾文明一开始在肚子里直骂娘,这他妈茫茫人海去哪找?

    当然,他是不敢骂梁一飞的娘的,不光是对去世的人不尊重,他也没觉得梁一飞非要找个人有什么问题………从认识梁一飞开始,他就不按照常理出牌,幺蛾子多了去了,要是梁一飞事事中规中矩,哪里有现在的新时代?哪里有他老顾的出门公爵王,回家小复式楼的好日子?

    顺带说一句,顾文明老婆在国外念完了硕士,还在继续深造,说起来有点可笑,读的居然是文学,可老顾压根已经不在乎了,文学就文学,不缺那几个钱供老婆读书。

    总之,要找就找吧,上级压根我,我就压下级,完不成任务,领导明天枪毙老子,老子今天就枪毙你们………这是顾文明对下面的原话,几年生意做下来,这个大学老师也带上了很浓厚的社会气息,嘴里动不动就冒出来几个表明情绪的口头禅。

    结果刚找到金陵分校,校长一听,于闵红?我们这有个老师就叫这名字,也是首都来的,这名字不常见,错不了,八成就是他!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新时代分校主任于闵红刚下课,就被两个保安‘押送’上了去滨海市的火车。

    “你瞧瞧,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顾文明乐呵呵得说“我让人给他当宝贝似的,送到岚韵湖去了,正在等你。”

    听明白了事情经过,梁一飞心里的一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谢天谢地,有于闵红这个人就好,至少说明这个时空的历史事件和原来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料到的蝴蝶效应。

    谁能想到于闵红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呢?

    “老顾,你英语可以,中文就不行了,这应该叫做‘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嘛。”梁一飞哈哈一笑,说“走,去见见他。”

    在车上,顾文明就开始好奇了,梁一飞到底干嘛要找这个人?

    “他给你搞的有些惶恐,来了之后问了我好几次找他干嘛?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顾文明说。

    本来这个问题梁一飞也不好回答,原来准备是用一些不痛不痒的借口搪塞过去,什么人才难得之类的。

    不过这一趟杭城之行,却正好给了他一个非常靠谱的理由。

    “你跟着一块来,到时候就知道了……”梁一飞想了想,这个事还是要提前告诉顾文明,他毕竟才是新时代正儿八经的一把手,于闵红再牛逼,那也是后来者,更遑论顾文明是和自己共患难过来的天字第一号老资格,于是说“之前不是跟你讲,杭城那边给了我们一块地嘛,无论是学校总部搬迁还是先建设分校,都需要有人去打前站负责,这个人以前在首都办过培训学校,我觉得是个人选。”

    “哦哦哦……嗯……?”顾文明先是‘原来如此’,紧跟着就是‘不对啊’,梁一飞让找人的时候,还没杭城的地皮呢。

    “杭城不办,将来沪市办不办?首都办不办分校?总是要在大城市开分校的嘛,我去首都,就听说他在那边干得不错,之前我是想让他去首都开分校,或者直接把他的学校收过来的。”梁一飞一本正经的说。

    “哦!我懂了,原来如此!”顾文明点点头,说“还是你有远见,我这天天陷在学校的日常事务里,有时候站得角度反而低了,对全局的把握不够。毕竟你把学校交给我,这些事,应该是我来考虑的。”

    见他很认真的自责的样子,梁一飞好悬没笑出来。

    “老顾你说什么呢,我可没怪你的意思啊。”梁一飞板着脸说。

    ……

    来到岚韵湖,在会客室里,见到了于闵红。

    其实,此时的于闵红,并不是一个才毕业没见过钱和世面的小青年,今年他已经三十多岁,在首都的时候,93年就创办了新东方,如果不是因为牌照事件和新时代的崛起,他此时已经领导者一个生源过万的学校。

    来到新时代之后,他带了一批学生过来,光是转让费用,就拿了三十多万,算上他现在的课时费和基本工资,哪怕在同龄的北大毕业生里,他都能算上是成功人士,要文化有文化,要钱有钱,要能力有能力。

    可是,在看到这个比他小八岁的年轻梁老板的时候,于闵红还是显得有些紧张。

    一番寒暄介绍之后,于闵红很认真的说“梁总,我在首都曾经办过一个小补习学校,所有的模式都是学习新时代,连名字都类似,叫做新东方,您即是我的老板,也算是我的老师了。”

    梁一飞笑了起来,一旁的顾文明说“老于啊,你不是一直问,为什么找你吗?”

    “对啊,梁总,听说您点名找我?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在哪见过啊?”于闵红奇怪的说。

    “虽然没见过,可是,我却是听过你的大名。”梁一飞说。

    “梁总,你太过奖了,新时代那么多老师,都非常优秀,我只是其中一员而已。”于闵红这话半谦虚半认真,来到新时代之后,他发现这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校的管理方式,非常让他受启迪。

    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之前自己办学校的时候,也想过,将来这个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才是最好的,但想的并不完善,可新时代,就是他认为民办补习学校应该有的最好的样子。

    所以他对新时代有一种连他自己都说不好的天然归属感。

    “于老师,我可不是从新时代听说你的。”梁一飞呵呵一笑,把一个早就编好的故事随口讲出来“我那年去首都办事,就听说首都有个很有特色的补习学校,叫做新东方,新东方的于校长水平非常高,很受学生欢迎,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要见一面,当面请教,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等我再让顾校长去找你的时候,哪知道你已经不在了,更没想到,竟然在我们分校当了主任。”

    “哪里哪里,您太过奖了。”

    别人不知道,于闵红自己心里是清楚的,新东方办得最好的时候也没有闻名首都,就是个偷偷摸摸的黑学校,仅限于一定小范围内知道。梁一飞能知道自己,恐怕还是因为他也是办学的。

    编谎话不能说的太详细,越详细越容易漏,梁一飞这样说个模糊的大概最好,可以让他人自己去联想,弥补上其中的漏洞。

    反正谁也不会想到他谁穿越者,就算他自己说老子是穿越者,只怕也没人相信。

    言归正传,梁一飞是大领导,有的话他不能直接说,说了就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所以顾文明就顺着他的话朝下讲“于老师,也怪我工作不细致,您是这一行的先驱者之一了,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