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50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50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桑等人被恭敬地请到码头宾馆内暂时休息,服务员给每人端上了几杯可可粉制作的饮料。宾馆房间内的装饰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寒酸:刷着石灰水的墙壁、普通松木打制的家具、树墩制作的椅子,烛台上的蜡烛也只有寥寥三四根,不过好在房间收拾得还算干净。

    更重要的是,房间很明亮——东岸人给房间窗户上安装了玻璃。玻璃嵌在熟铁窗条制作的窗框之中,看得出来东岸人烧制玻璃的技术还有待提高,窗户玻璃中气泡和杂质不少,但总的来说还算清澈透明。

    时值中午,服务员很快给他们又端上了简单的午餐。哈桑随意瞟了瞟,只见午餐的主食是一种面饼,好几张叠放在木制餐盘内。配菜则稍微丰盛了些:大虾、鱿鱼、鸡蛋、蔬菜、贝壳汤,似乎主人考虑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肉食只上了一种牛排。

    哈桑等人做为奥斯曼帝国埃及舰队的中级军官,这样的菜肴却也不能经常吃到,因此他们都毫不客气地大吃大喝了起来。哈桑一边吃一边暗自思索,刚才看那些服务员对这些菜肴熟视无睹的样子,他们应该也能经常享用这些饭菜。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低贱的服侍别人的“奴隶”也能享用奥斯曼帝国军官们才能享受的丰盛食物,那么这个所谓的华夏东岸共和国该有多么地富足呢?

    哈桑此行不但要和东岸人商议委托造舰的事情,同时也兼有考察东岸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的重任。因为国内的那些大人们急切地想知道,他们看中的潜在合作伙伴的实力到底如何。奥斯曼是一个大国、强国,太过孱弱的国家可没有做奥斯曼帝国合作伙伴的资格。

    吃完午饭后,服务人员过来收掉了他们的餐具。此时,和此地隔了一道矮墙的对面平地上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呼喝声。哈桑走到门口定睛望去,只见一大群约数百名身体瘦弱、单薄的男人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十来名身着制服的军官模样的家伙拎着短棍在人群中走来走去,不时就照着某人一棒敲过去,这是惩罚那些不遵守口令的人。

    “这些是什么人?他们似乎在进行训练,他们是被征召的奴隶兵么?”哈桑很快通过翻译向服务员询问。

    谢天谢地,这名服务员听得懂西班牙语,只见他稍微斟酌了一下,似乎是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然后便说道:“他们不是奴隶,事实上我们国家除了在一些矿山地区外基本不使用任何奴隶。他们都是签订了契约的自由民,上个月刚到的,来自东方,一共1200多人。该死的,那些贪婪的葡萄牙人,财政部为他们总共支付了超过40万元的巨额费用,几乎将财政拖垮。为此,今年好几个水利项目都被取消了,东方港到丘伊河的运河工程也取消了,据说是为了省钱……”

    哈桑点了点头,看来这个东岸共和国对于人口极度渴求,尤其是来自远东的人口。为了他们东岸人甚至能够开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高价,这一点倒是可以详细报告给诸位大人,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数千万大口的大国,也许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奴隶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双方倒是很有合作基础的。

    下午的时候,几名东岸共和国外交部的官员来到了宾馆,他们是来邀请奥斯曼客人到执委会行政大楼会议室去,目前很多人都想见见他们呢。(未完待续。)

第八十二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二)() 
哈桑等人很快登上了几辆大型四轮客运马车,然后在八名骑兵的护卫下离开了码头宾馆,朝执委会行政大楼而去。一路上马车行驶得都很平稳,看得出来路面很平整、光滑,这令哈桑感到一丝惊奇。

    也许,所有的奥秘都在路上那些黑乎乎的物质上面?哈桑暗自猜测着。

    从码头宾馆到城内的道路很空,马车高速行驶了一会儿之后便靠近了城墙,而车速也随之减慢了下来。哈桑不动声色的坐直了身子,透过马车车厢前端小门上方的空隙仔细朝前方的城市望去。

    迎面入眼的是一座巨大的城楼,呃……也许称呼其是一座炮楼更合适一些。只见不大的城楼上方安放了八门以上的火炮,那黑洞洞的炮口和坚固的火炮掩体告诉人们它可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哈桑很快注意到,这一面城墙上似乎并不止这一座城楼,至少在这座城楼的左右方数百米处他还各看见了一座突出城墙的城楼,每座城楼上都安放了6…8门火炮。

    更远的地方则限于角度的关系看不清楚了,因为这面城墙并不是笔直的。事实上这一面城墙是以一种尖锐棱形的形状呈现出来的,对于这种建筑方式,哈桑再清楚不过了。这种有大量尖锐凸起的城墙能够有效减少窝弹区,使得火炮对城墙的破坏力大打折扣。奥地利人在边境修建了很多这样的堡垒,很是让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吃了些苦头。

    城门口站着八名身穿黑色制服的内务部警察,他们身着胸甲,背着步枪,挎着军刀,一丝不苟地检查完外交部人员递过去的证件后方才挥了挥手放行。哈桑注意到,在这些警察放行后,城楼上十来名同样手持步枪的警察这才把注意力从他们身上挪开。

    真是森严的戒备呢!哈桑有些感叹,当年的奥斯曼帝国也曾经是这样地纪律严明、一丝不苟,但是曾几何时责任心弱、人浮于事等官僚作风开始侵蚀了奥斯曼人曾经为之骄傲的斗志,这个老大帝国一步步地开始从鼎盛向下方滑落。

    回想起曾经的荣光,再看看如今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腐败、衰弱,作为一个正宗的土耳其人,哈桑不由得感到一丝伤感。如今的奥斯曼帝国只能依赖那些以异族、异教徒为基础组建的新军,而这些新军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壮大后如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颓势,再不复当年的铁血豪情和雄心壮志。新军很多军官、士兵都是父子相袭,战斗力下降得很快,部队军阀化也很严重,甚至在皇太后当政的时候还一度爆发过叛乱。如今的奥斯曼帝国,虽然从外表看上去仍然是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强盛,但已经几代人混迹于奥斯曼帝国军队中的哈桑自己心里明白,如今国家乱象频发,实则是在走下坡路的。而且,以目前国内混乱的政局来看,似乎看不到这种趋势被逆转的希望。

    马车走过长长的门洞,门洞两侧墙壁内设立了不少藏兵洞,这是为了增强城门守卫兵力而设立的举措。门洞后方一百米的区域内一片空旷,只有几道胸墙孤零零地矗立着,和百余米外热闹的街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名专业军官,哈桑明白,靠近城墙的地方设立一个隔离带是为了方便屯兵、调兵,以更好地利用城墙进行防守。

    街道很宽阔,足够并行两辆这样的大型马车还有富余。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却不从宽阔的街道上行走,反而拥挤地行走在街道两边划着白线外的石子路上。经过询问东岸共和国随行的外交人员后才得知,白线以内的柏油路是专给马车、牛车、马匹行驶的,白线以外才是行人该走的通道。当然,调动中的军队、警察也能使用白线内的柏油路。

    道路两边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很多建筑物,哈桑注意到大多是商店。东岸人之前告诉他,东方港南城是商业区,以商业建筑居多。路边的商店有卖农具、刀具、种子、精盐、粮食等物品的国营商店,也有出售咖啡、可可、豆腐、食用油、水果等消费品的私营商店,不论哪种商店,其店面似乎都是用条石和红砖砌成的厚实风格,窗户开得也很小,房屋一般也都只有一层。哈桑心里有些吃惊,听说这座港城可是东岸人的首都,可为什么无论是房屋还是城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厚实、笨重、坚固的风格呢?这样的坚固建筑,即使城外围城的敌人用臼炮将炮弹抛射进城内怕能起的作用也很有限吧。可怕的东岸人,难道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完全就是一部军事机器不成?

    街道两边沸腾的人声不时飘进马车内。哈桑默默观察着,路两边很多人都穿着有四个兜的蓝色上衣,不急不缓地行走在路两侧。东岸外交人员告诉哈桑,这些都是下了工的工厂工人,他们是到商业区来购买一些诸如烟酒、蔗糖、可可、咖啡、水果之类的日常消费品。这让哈桑很是吃惊,这些普通市民能够消费得起这些“奢侈品”吗?

    面对哈桑的疑问,陪同的东岸外交人员耐心地向他解释,能够经常前来商业区进行购物的一般都是工厂内的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教师、军队士官以上阶层、政府工作人员、商人以及附近的富裕农民,他们的年收入普遍在60…100元之间。

    而如今南非出产的白酒——河中大曲,便宜的只要三角钱一瓶,贵的也不过一元钱而已。本地自产散装白酒那就更便宜了,很少有超过一角钱一斤的。白酒如此,其他的也相差不多。在这些生活消费品上每月花费个一两元钱乃至三四元钱,对于这些年入数十上百元的东岸中产阶级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对此哈桑默默无语,与东岸相比,奥斯曼帝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差了老大一截了。即使是土耳其人,如果你没在政府或军队中谋得职位,家里又没有什么土地或商铺的话,想像东岸老百姓这样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人都是东岸共和国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准高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只有哈桑自己知道奥斯曼帝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普通农民的生活有多悲惨。刚才东岸人也说了,在他们国家,即使是一个普通农民,只要他努力耕作,一年的收入也绝不会低于30元,高的可能还会有40…50元。按照东岸的物价水平,他们的生活水准将远高于奥斯曼帝国普通农民,这是毋庸置疑的。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东岸这个国家如此富裕,以至于他们的老百姓生活水准都可以和奥斯曼帝国中上层相媲美呢?哈桑有些疑惑,也有些不解。因为现在的他根本就不会明白,一个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在创造财富的效率方面差距有多大。即使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彻底的工业化国家,但其创造财富的效率和速度也远不是奥斯曼帝国这样的传统农业国所能比拟的。

    更何况,奥斯曼帝国还是一个国内民族矛盾突出、并保留大量奴隶制度的落后封建国家,其生产效率就更低了。工业国和农业国,在生产效率和组织制度方面完全就不是一个位面的,这是被人类发展历史所证明的。

    穿过这条长约两百米的街道,马车跨过了一座石桥,进入了北城地区。作为东方港的工业区、行政区,北城可以说是东方港的核心区域。沿大鱼河岸边,机器纺织厂、铸币厂、兵工厂等厂区烟囱林立,滚滚浓烟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高度的烟囱口升腾而起,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是那样地醒目。

    由于政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新一代动力——蒸汽机,以取代过往大量使用的水力机械,因此很多工厂都修建起了锅炉房,并大量使用北方开采、运输过来的煤炭作为燃料,这就造成了如今东方港北城工业区烟囱林立的景象。其实这里还不算什么,如果你有时间到北方平安县重工业区去看一下的话,你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才叫浓烟滚滚,什么才叫煤灰扑面。聚集着平安钢铁厂、焦化厂、第一机械厂、北方兵工厂、染料厂等重工业厂区的平安镇,才是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的第一工业重镇。与之相比,东方港的这些烟囱都是小意思,空气质量也比平安镇好了太多了。

    看着眼前这一幕幕从未见过的奇异场景,哈桑内心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不是没有见识的人,奥斯曼帝国也有很多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工坊,但是从来没有修建起如东岸人这般巨大的烟囱。在他朴素的理解中,烟囱越大越高,代表着这座工坊的规模越大、雇佣的人数也越多、产能也就越大。

    想到这里,哈桑不由得更是失落,奥斯曼帝国如今的生产能力甚至都不如这些东岸人了么?那和西方世界的差距又有多大?(未完待续。)

第八十三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三)() 
马车很快停在了执委会行政大楼门前。

    在这道顶上悬挂着巨大双头鹰国徽的大铁门前,哈桑等人又接受了更为严密的安全检查,然后才被放行进入。

    一名外交部的中级官员过来进行了一番交接,然后便带着哈桑等人前往行政大楼三楼会议室内等待。

    会议室内放置着一张巨大的长条形桌子,桌子四周散落着许多靠背椅。周围墙壁上悬挂了少许装饰物,大抵是一些油画、编织着图案的挂毯等等,房间顶上和角落里悬挂着巨大的烛台,此刻蜡烛已经点燃,照得整个房间内都亮堂堂的。

    这就是东岸共和国最中枢的“议政大厅”么?这样的装饰甚至无法媲美一些奥斯曼帝国地方官员们的府邸,实在是太寒酸了。哈桑心里暗自琢磨,看来这些东岸人还真是喜欢简单、朴素的风格呢。在知道了东岸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后,哈桑此刻再傻也知道东岸政府并不是没有钱装修这间会议室,而应该是他们认为没必要把钱花在这些上面。

    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哈桑转身望去,只见一群东岸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只见他满面笑容地向哈桑走来,同时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哈桑知道这是在东岸人中流行的握手礼,于是也伸出右手和对方握了握。

    中年男子里面穿着四个兜的蓝色上衣,外面还套着一件黑色呢子大衣,东方港此刻晚上的气温还是很低的,经常会降到四五度左右,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外衣上面再套上一件大衣。这种大衣风格简练,没有繁复的花纹和饰品,但也很漂亮,穿在身上能给人一种极为精神的感觉。

    中年男子和所有奥斯曼人都一一握手致意后,便招呼他们坐下,然后用法语向大家说道:“我是华夏东岸共和国外交部长高摩,第一次和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朋友见面,希望你们能在东岸渡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在翻译将高摩的话转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