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02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402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操蛋的战争,到底要打到何时才是个头啊,和平看起来遥遥无期,真是愁煞人也!”王新远将烟斗在鞋底磕了磕,清完烟灰后又往里面塞了一撮,点燃后抽了一口,说道:“和西班牙人打仗就像玩牌,前几局我们虽然小赢了几把,但人家西班牙佬家大业大不在乎,说不定啥时候就一把梭哈了,我们是跟还是不跟呢?”

    “别扯那些没用的了,跟我到前面看看。”郑斌有些烦躁地打断了王新远的絮叨,然后率先拔脚往前走去。

    砂石公路的南侧同样有一个小水渠,看样子是村民们自己挖的,里面的水主要是雨水积水。水渠旁边就是农民们的自留地了,一般只有两三分大小,种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但多半都是蔬菜之类的东西。自留地里往往还埋着一个大水缸,这其实是粪缸,农民们浇菜的时候就会用粪勺从里面舀粪水浇灌,较为方便。

    随着北方植物园培育出的蔬菜种类越来越多,鸭子湖地区的农户们也购买了一些良种回去种植,如豇豆、芋头等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各个乡镇的菜市场上。农户们种植的蔬菜小部分自用,大部分还是要拿到市场上换取自己想要的商品的,即便在这个商品短缺的年代,他们依然习惯将这些东西拿去出售,而这也确实极大地丰富了东岸人的餐桌。

    郑斌和王新远等人领衔的农业部调研组在将整个村转完后,又不辞辛劳地踏着两侧栽满蚕豆的田埂,朝下一个村子而去。

    11月13日,郑斌等人在结束了对西湖县的农业生产调研之后,立刻就地开了个闭门会议。会议商讨至最后,大家一致判断:明年(48年)2月底、3月初的小麦夏收产量应该不至于出现下滑——这并不是说粮食亩产没有下跌,而是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有所扩大——不过要指望小麦夏收产量增加这也不太可能。总的来说,明年的粮食形势不容乐观,应当是稳中偏紧的样子。若要彻底解决隐患,怕是还要行文南非那边将解送中央的高粱、花生等农产品的数量上涨20%以上才行。(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东线无战事(一)() 
1647年11月15日,圣玛丽岛。

    这个月份的圣玛丽岛正是雨水渐渐变多的季节,同时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潮湿闷热的天气、不时掠过海岸的飓风以及经常可见的倾盆大雨,使得这个美丽的热带岛屿几乎成了整个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最不宜居的地区。

    事实上也差不多。在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新华夏地区的四个城镇(新华港、西乡半岛、塔城港、圣玛丽岛)的居民年死亡率常年保持在10%左右,成了东岸共和国身上一个缓慢持续失血的伤口。肆虐的疟疾是本地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几乎占到了死亡原因的六成,此外痢疾、霍乱、黄热病等也是人们致死的主因。

    即便是在开发最早、生活卫生条件最好、堪称熟地中的熟地的新华港,去年一年政府将居民死亡率控制在了9%,都已经被视为了不起的成就和天大的好运气了。在东岸共和国的本土,新华夏岛给人们的印象一直就是死亡和富饶的双重属性。《真理报》有一期曾登载过,新华港某村几十户人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家生了四个小孩却只活下来了一个,其他的人家稍微强点,基本上是两三个小孩里活一个。

    有这样的健康记录,也就难怪乎新华港发展了这么多年,人口却始终上不去。要知道,国家平均每年都会流放五百名印第安开拓者到这边来定居,此外本地政府也经常从远东过境的移民里截留——不但是身体虚弱无法继续远航的截留,就连身体强健、一看就很能干活的也要截留不少,再加上新华夏开拓队坚持多年的问马斯喀特商人购买波斯、俾路支人女奴,新华港加西乡半岛的总人口到今年年初才将将突破了4500人,整个殖民地四个城镇的总数也不过是八千人出头而已。

    这样少的人口数量,干什么都很令人蛋疼。比如眼前的归化港(安布迪富图特拉港)——因本地数百名海盗及家属接受东岸人的统治而得名——人口数量加上这两年陆续移来的数百名明人、希腊人才刚刚破千,经济上也主要以种植玉米、伐木为生。甚至连捕鱼都很少,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渔具。

    这里虽然不是新华夏岛传统的渔业区——新华夏地区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显然是在岛的西侧、莫桑比克海峡以内,那里盛产大龙虾及各种经济鱼类,甚至偶尔还能看到抹香鲸的身影,比起这里是富饶多了——但岛的东侧大陆上好歹也有多条大河入海,渔业资源相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居民一直没能将其利用起来。

    乘坐新华港——归化港——塔城港定期航班上岸的利群此时见到的便是这么一副场景。破破烂烂的低矮木屋、规划凌乱的城区建筑、被水泡软的砂石路面街道、光着屁股倚在门边的小孩,以及不时在街道上哼哼乱窜的家猪,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是一个何等偏僻落后的地区。

    利群刚看到这副场景时曾有些恍惚,依稀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曾经纵横驰骋过的大明。当时在南直隶凤阳一带流窜时所见到的,可不就是眼前这副景象。利群摇了摇头,驱散了脑海中的幻觉,然后定神看着面前一个穿着棉布衣衫的男人。这个人是码头办事员,正在给他们办手续,利群仔细观察了下,只见他皮肤微黑,脸上的五官清楚地表明他是欧洲海盗与本地土著的混血后裔。他身上还穿着一件染过色的中山装,利群认得这种服装,这是政府给基层官员、办事员们发放的统一制服。

    与利群等人一起过来的新华港官员一上岸便冒着大雨走到了一处两层木屋前,扯开嗓子吼了两声后,一个中年男人几乎连滚带爬地从楼梯上走了下来,然后与该官员进行了一番交谈。交谈完毕后,两人便一起朝利群等人所站的码头遮雨棚下而来。

    “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魏,叫魏克多,我的父亲来自南特,他曾是一名伟大的航海家。”这个面相看起来不是很老的男人介绍着说道,“现在我是本地的镇长,上个月新华港的史队长刚刚任命。”

    听到翻译将当地土语翻译过来后,利群点了点头,然后朝陪同他们前来的官员道:“那么于科长,我们现在就去参观一下种植园?时间有点宝贵,我们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

    被称作于科长的大胡子男人抬头看了看头顶仿佛破了个窟窿般下雨的天空,叹了口气后说道:“那好,我们现在就去。来之前我从资源局调来了一份归化港附近的种植园分布图,目前空缺的分别是第1、4、5、12、16、20这6个种植园,我们就先从第1个看起吧。你们是第一批愿意来新华夏开拓的商人,史队长说了,要给你们点优惠,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尽量帮你们解决的。现在先不多说了,我们出发吧。”

    于科长说完,又扭头朝那名魏镇长说了几句什么。说完后,魏镇长便点了点头,然后快步跑到那栋两层小木楼下,将一批闲坐在那的本地土人踹了起来,一人手里塞了个铜币后,这些土人便很狗腿地冲了过来,给众人打起了伞。

    利群嫌他们矮小,直接一把夺过雨伞自己打了起来,那土人被朵了雨伞也不恼怒,依旧笑嘻嘻地说着什么,一边说一边指着他腰间的挎篮,那里装着一些卖相不是很好看的热带水果,看样子是想向利群这种土豪兜售。

    利群没理他,迈开大步向前走。雨后的砂石公路软化得很厉害,路面上到处是积满了污水的水坑,利群定睛看去,这些水坑基本都是被载重货车压出来的车辙印,进入雨季后便积满了水,偶尔还会有一只蛤蟆从水坑里跳出,然后发出一声难听的鸣叫。

    路两旁杂草丛生,绿油油的生命力看起来很旺盛,公路边缘的一小片地带已经渐渐被这些杂草侵蚀掉了,看样子如果不定期清除的话,这些杂草多半能长到路中间来。砂石公路两侧还各修建了一条排水沟,此时排水沟里也积满了水,正哗哗地往下游。排水沟外侧则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青翠欲滴的玉米秧子在雨水的浇灌下显得更加娇嫩。

    魏镇长告诉众人,这些玉米都是新来的明国、希腊移民种植的,一年可熟三季,能打不少粮食。现在他们这里一些年纪较大的欧洲海盗或者海盗后裔们,也已经在农技站的帮助下开始种植玉米、红薯这些高产作物,以提高粮食产量。不过岛上的少数土人却并不怎么愿意种植这些东西,他们还是坚持种植传统的水稻,也不管种植水稻可能会增加蚊子的繁殖从而导致疟疾的大规模传播。

    穿透密不透风的雨幕,大家来到了一处小山坡上。从山坡上往下望去,那里是远远延伸到天边的大片平原。平原被整整齐齐地分割成了许多正方形小块,正方形有大有小,被一圈细小的灌木丛隔离了开来。

    “这里就是种植园了。”公路到这里已经延伸到了尽头,魏镇长一边嘱咐大家小心不要滑跌到山坡下,一边小心翼翼地说道:“总共32家种植园,现在空出了6家,我们已经置换过了,这6家都位于种植园区的边缘地带。将来大家若是想扩大种植园规模的话,那么只管往边缘烧荒扩展就是,当然了,前提是要得到政府的许可。”说到这里,魏镇长不由得挺了挺胸,因为他就是这里的“政府”——虽然批准扩大种植园面积的权力并不在镇一级的手里。

    “这里种的全都是剑麻?”利群踩着吸饱了水的松软草地,定神地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种植园。剑麻的长势很喜人,差不多再有个不到三年就能收割了,按照如今国内外市场的行情,这里面的利润极为可观,而且非常稳定。

    无论是渔网、缆绳、纺织(特殊高强度布料),还是造纸(高级纸张)对剑麻都有极大的需求,按照先前的资料来看,若有一片中等规模的剑麻种植园,一年五百元以上的收入是妥妥的。而且这还只是针对没有运销渠道的单纯剑麻种植户而言,若是像朱衡朱老爷这些背景深厚的商人,那么这个利润也许还要打上几个滚——毕竟中间环节的大量利润也落到了他们的手里。

    利群在上面看了会后,便按捺不住地从一旁修砌好的石质台阶上走了下去。下面就是种植园区了,利群仔细地到6个空缺的种植园内观察了起来,瓢泼的大雨借着风势几乎把他浑身都打湿了,不过他却一点都不介意,仍旧在那仔细观察着。种植园区内也有一些种植户——都是来自大明的移民,一些小孩牵着狗在旁边好奇地看着利群这个外来人;种植园内,许多马来雇工正在冒雨排水。

    两个小时后,利群又回到了台阶上,看得出来他比较满意。只听他很直白地朝于科长、魏镇长说道:“两位,我已经看完了,总的来说我个人比较满意。至于最终拍板,还得回到新华港与朱先生商议之后才行。对了,这里平常会有海盗袭击吗?或者会有西班牙人的船只出现在这里吗?”

    海盗?众人面面相觑,这个岛不就是归顺的海盗的聚集地么,他们自己就是海盗或者海盗后裔啊。因此,魏镇长尴尬地说道:“当然没有海盗袭击了,华葡联合舰队会定期巡逻的。至于你说的西班牙人,那绝对没有,西班牙人已经有上百年时间没出现过这里了,这里安全得很,也不会出现任何与西班牙人的战事,放心吧。”

    “是啊,没有西班牙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们可以安静地生活。”利群笑了笑,转头朝众人说道。嗯,既然此地没有什么战争风险,那么等于就给大伙儿来这里投资种植园的“冒险”行为更上了一把安全锁。

    现在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恐怕就是这里的环境以及劳动力来源的问题了。环境没办法解决,热带就这样,而且圣玛丽岛又是所谓的落后地区,想要改善卫生状况需要时间。而劳动力问题确实也很令人头疼,到哪里去弄呢?(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东线无战事(二)() 
正处雨季的新华港难得地有了个晴天。

    朱老爷坐在码头边的一处小酒馆里,吹拂着清爽的海风,喝着本地著名的“发财酒”(即108药物,其内所含的成分对肝细胞前期的疟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药物泡酒后更被萃取了一番,效果更强,能有效减低得疟疾的几率,具体见本卷第217章),眼睛却盯着新华夏湾内一队归航的单桅渔船。

    这些渔船都是本地的新华夏造船厂所造,使用后山上极为丰富的紫檀、黄檀、红檀等优质木材建造,吨位不大不小,大概都在一百来吨的样子。目前新华夏湾内共有这样的渔船超过30条,每条船配七八个渔民,捕鱼期内便到政府制定的渔场内去捕鱼,捕获的鱼虾由政府统一收购后进行再加工。

    眼前的这个船队便有5艘渔船和1艘加工船,看领航的船老大满面红光的样子就知道这次肯定收获不小。果然,只见这几艘船只熟练地利用湾内海流及海湾上空吹拂的东南风靠上码头后,那个船老大便率先跳上码头,然后扯着大嗓门吼道:“老孙头,快给我死出来,这次运气好,钓到一条那啥子鱼,对了,叫大眼金枪鱼!乖乖,俺老刘还是第一次钓到呢,晚上钓到的,这玩意儿据说白天潜得很深,不容易捕呢。还是这延绳钓鱼法好,捕虾的时候还能顺便钓钓鱼,一举两得,嘿!”

    “在哪在哪?”裹着一条围裙的酒馆孙老板正在后厨给朱衡做鱼,此时听到码头上的嚷嚷声,手里还拎着菜刀的他便直冲了出来。在他身后,还跟着两个流着鼻涕的小屁孩,他们穿着用大人衣服改小的外衣,一边把手里的虾干往嘴里塞,一边飞奔过去看热闹。

    朱衡虽然自重身份,不好意思挤过去看,但其实也颇为好奇。他在本土大小也算是个有钱人,可寻常也吃不到这劳什子金枪鱼,不是买不起,是买不到!市场上根本就不卖!以前也常听闻新华夏地区盛产金枪鱼,但因为当地渔民们捕捞的重点是斑节对虾、粉虾、龙虾、鹰爪虾等虾类,因此偶尔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