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34章

大明影侯-第34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愈眉毛一皱,停下来,看了看方良,说道,“第一,来人不管是谁都不见。第二,让他们远一点,谁能保证这里面没有北方的探子。第三,家里还有这么多人呢,别吓着他们,快点去办吧。”

    方良赶忙去办了,随行的侍卫也在府里各处散开。

    沿途遇到的家丁丫鬟都在向中愈问好,中愈也都答应着。

    逊志斋里,方孝孺正在总结自己的理论,一张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旁边也扔了不少纸张,看来研究理论也让这位大儒伤透了脑筋。

    “孩儿拜见父亲。”

    方孝孺抬头看了看中愈,“额,回来了,坐吧。”

    “中愈,又干了件大事吧?”随手整理自己的手稿,望着正在喝茶的中愈问道。

    中愈也不惊讶,自从上次父亲指出他就是研发臭豆腐的人之后,他就再也不对父亲的洞察力感到好奇了,“到是什么都瞒不过父亲。”

    “你是没想瞒我吧,外面站那么多人,瞎子也都看见了,以你的本事,还会拦不住几个家丁?

    哈哈,中愈心里笑笑,您怎么突然这么高看我了?

第0076章 说漏嘴了吗(求推荐)() 
看着一脸平静的儿子,方孝孺觉得有点累了,这个孩子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透了啊,“唉。”

    “父亲为何叹气?”中愈品着刚刚送上来的茶水,醇香无比,好喝,好喝。

    “中愈,你知道,府上今天来了多少人?”

    不等中愈回答,方孝孺自顾自说道,“二十二个人,从为父打宫里回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朝廷官员,勋贵家的家将,九卿府里的管家,还有不懂事的娃娃。”

    “啊,其他的都能理解,这不懂事的娃娃是?”

    “就知道你会问这个,给你小弟,说媳妇。”方孝孺一脸无奈,大儿子的媳妇还没有着落呢。

    “噗,”中愈喷出了嘴里的茶水,什么跟什么啊。“是不是早了点,小弟自己还不懂事呢!”

    “人家就进门来说说,表达了那个意思,你以为呢。昨天上午,你在三俊楼出的那个风头,给别人传递了不好的信息,让别人觉得咱们爷俩要干大事了,都来探探底。”

    “是吗?”中愈摸了摸自己的头,昨天喝了点酒,晕了头,只顾自己爽了,又乱说话了。

    “那父亲漏了底吗?”

    “你这小子,为父哪里知道你要做些什么?反正都照实话说了,就看他们怎么理解了呗,再说,你的心思我都不知道,他们,就更不可能知道了吧。”

    原来自己现在这么让人捉摸不透了,“哈哈,父亲说笑了。”中愈有些不好意思,“哈哈,不知道父亲的辩论论文准备的怎么样了?”

    “为父,刚写了一篇,你看看怎么样。”

    中愈接过来一看,光这笔字,就让中愈汗颜,有些时候,他都怀疑,真正的中愈是不是也没好好写字,不然自己模仿的也不像呢,找不到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啊。

    快速浏览了一遍,“恩,写的不错,父亲近来的思想感悟越发的精炼,上升的步子迈的很大啊,不过还是有上升空间的。近期,我准备把您开辩论会的事情,在大明报和逊志报上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而且还有就是,会邀请各个学派的人来投稿并参加最后的辩论。您看怎么样?”

    “可以,你决定就行,在这之前,我也打算和你的师兄们谈谈吧,毕竟为父近期的思想跨度还是很大的,怕他们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

    “可以,父亲尽管去谈,您的师兄弟们也可以邀请他们来京师了,现在过来刚好能赶上。”

    “恩,也是该跟他们见见面了。”

    应天府,二月的早春还是有些凉意的,微风吹拂,如果不是穿着稍微厚一点的衣服,总还是能感觉到冷。

    春耕,在这个大地上,已经在进行了,只不过是因为地域的不同,时间的早晚,人们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交够朝廷的,留下自己的口粮,建文皇帝登基后,南方的赋税降低,老百姓还是挺高兴的。

    忙的时候都很忙,趁着休息的时候,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去茶馆,去听说书先生的评书,讲讲大唐西游传的故事,人们惊叹方中愈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啥都知道,连小孩子,都知道,有一只猴子,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保护着一个叫唐三藏的和尚去了西天取经。

    街道上的糖人小摊,面人摊,根据书中的描写和报纸中简易的图画,做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糖人和面人,一天下来也有不少进项呢。

    这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保护版权的意识,中愈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做一些打击的事情,因为太难了,就当自己给吴承恩吴大师传播传播吧。

    况且,有这些人来做这些事,也是一个宣传,现在周边的城市里,逊志报的发展还是挺好的,虽然最新的报纸只能晚一天才能到,但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大明的百姓。

    短短两个月,方中愈的名子就在南方传开了,大家都知晓有这么一个少年公子,会写诗,会写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新奇的想法。

    老百姓,看的是热闹,也能看见给自己带来生活改变的人,三俊楼的菜式被慢慢的传开,模仿的人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大厨,能在吃过几次后,就可以仿制出来,虽然味道会有些差异。

    人们的创造力就在这样不断的被打开,当模仿不在成为吸引人的工具的时候,创造就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厨师在做自己的新菜,庆幸的是,三俊楼一直秉持着中愈,做好菜,做新菜的理念,时时刻刻保证自己走在最前面,不被别人超越。

    乾清宫的东厢房里,建文皇帝正在看着手中的地图,这是中愈呈上来的,大明混一图修订版的缩小版,抚摸着那一寸寸土地的轮廓,建文帝心里有些难过,又有些期待,这就是皇爷爷留给朕的江山,留给朕的社稷。

    “这是你们做的?”朱允炆抬头看着站在下方的中愈。

    中愈非常谦虚的说道,“是,臣不敢居功,是郑左书坊的掌柜师傅们和臣一起做的。”他清楚的知道朝廷对工匠的重视还不够,所以还的多让他们做做事情,刷刷存在感。

    “假谦虚,没你出这个主意,他们想得到,印刷工艺进步了不少嘛!”

    “呵呵,那当然,臣督促他们,加大银钱的投入,确有一些效果,但还可以做的更好。”

    看着这精细的大明地图,朱允炆是感慨万千,“你,要把这些东西发到百姓手中?但现在识字的人不多,你确定他们能看的懂?”

    “陛下,自从大明报和逊志报刊发以来,老百姓的热情很高,现在老百姓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去学堂的,只是现在的学堂太少了,不管是朝廷的官学,还是老夫子办的民学,都远远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的劲头。”

    看见皇帝的脸色并没有变化,中愈接着说道:“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臣,才制作图样,想必老百姓对图画的识别还是可以的,就算现在不认识,教过一次后,时间久了,也能记住的。”

    中愈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不那么激动,尽量让自己的分析客观一点。

第0077章 阿拉伯数字(求评论)() 
时间静寂了一些,东厢房里很是安静,中愈等着建文皇帝的问话。

    “中愈,你老实告诉朕,这些是不是你之前就想好了的,从写故事,办第一份报纸到让朕入股办大明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朕帮你教化百姓?”

    中愈心中一惊,这是怀疑我居心不良了吗?“臣不敢欺瞒陛下,刚开始没有想到这些,完全是因为上次流民太多,想做做善事,但是没钱,就办了份报纸,后来发现老百姓的识字度太差,所以就动了这个心思,才有了后续的想法。”

    还有一个原因中愈没有说,现在也不能说。

    “老百姓识字了又能如何?”朱允炆没有在意中愈的解释,他思考的是这件事带来的后果。

    “臣曾听说,大明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今,我大明之国土,风雨飘摇,他们才是我大明最宝贵的财富,而教育他们,才是朝廷重中之重,百姓被教育,懂的知识的宝贵,才会花心思教育后代,教育大明的少年,臣希望陛下加办官学,鼓励民学,传递我华夏文明的薪火。”

    建文帝看着眼前的中愈,一双明亮的眸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你确定要让朝廷介入,让全国的百姓受教育?”建文帝的语气很是平静,让人听不出一点感情来,只是帝王心事,没感情才恰恰让人害怕。

    中愈感知到朱允炆的情绪变化,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每当这个样子的时候,都在提醒着中愈,自己的一句话可能让对方暴怒,也可能熄灭对方的怒火。

    但中愈还是说道:“陛下,臣想问您一个问题。”

    建文帝眉头一皱,似乎想到了什么,眉头舒展开来。

    随后又笑着说道,“你忘记朕上回告诉你的话了,直接说你的结论吧,每次都这样,给朕下套很好玩吗?若再如此,朕必定治你一个欺君之罪。”

    中愈一愣,上回说过什么,好像自己是忘记了啊,“陛下熟读前朝数代历史,应该知晓,为什么之前会有百姓造反?

    加以分析可以知晓:

    第一个原因是,朝廷无道,百姓的生活过不下去,除了反抗,改变生活状态,别无他法。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知识,容易被蛊惑,如果他们都懂得忠君的道理,都知道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靠天吃饭,靠朝廷补贴救济,也就不会被反抗了。”

    中愈在此夸夸其谈,但是建文帝却不买账,“你可知,教会百姓识字读书得花费多大的代价,况且,如果教会他们,大家都去参加科举,但是朝廷明显不需要这么多人,他们怎么办,田地谁来种,粮食的产量又会受到影响,引起粮荒怎么办?”

    双方对视了一眼,建文帝深沉的说道:“再说,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陛下,这些问题,臣也有一些想法,当然,还需要朝廷诸公讨论。”中愈知道这些事情不是他们两个人在这里讨论就能决定的,牵扯的地方太多了,还需要慎重考虑。

    洪武十八年三月,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东窗事生,震惊了整个朝廷。

    郭桓勾结刑、礼、兵、工等六部小官员及各省官僚、地主,贪污税粮及鱼盐等,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这差不多和全国秋粮实征的总数持平!除此之外,还侵吞大量宝钞金银。

    为反贪倡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大写,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中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后世的阿拉伯数字,与大明的大写数字一一对照,据后世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一代女皇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的。

    中愈打算趁热打铁,“陛下,您还记得当年郭恒郭侍郎的大案吗?”

    “朕当然记得,皇爷爷震怒,惩罚了不少臣子,还加强了大明律,并作了一些补救措施。”这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建文帝觉得中愈的脑瓜转得太快了。

    中愈递过去手中的稿纸,指着阿拉伯数字向朱允炆介绍道:“陛下请看,这是臣根据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大写数字想到的一种简写数字,用于生活中的交流与沟通,当然,银钱方面的记载还是用钦定的汉字为好,那样避免造假和涂改。”

    建文帝看着纸上的,0,1,2,3,4,…9,还有它们对应的大写数字,心里有些震惊,“这是你想到的?”

    “是,三俊楼和大明报近来的进项出项颇多,银钱无数,不便统计,臣日夜思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便想出了这个简写的数字,臣想到既然臣会遇到这个问题,那朝廷的户部统计也一定会遇到,所以应该让陛下知道。”中愈介绍的是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固有此名。

    建文帝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慢慢写,写了几遍,感觉还挺简单,一学就会。

    “你是打算让朕先推广这个?”建文帝猜到了中愈的想法。

    “是的,臣想好了,虽然可能会很慢,但是抓紧时间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的。

    再说,一个家里教会了一个人,在让他去教家里的其他人,很快就能学会的。

    况且,就算家里没有笔,树枝也可以在沙盘上练习,等老百姓有这个学习的习惯后,在让他慢慢学习文字,至少让他们获得一些基础性的教育。

    那些有条件的儒生,既然想要更上一层楼,当然要让他们接受更加精英化的教育。”

    “儒生精英化教育,何解?”其他的都没有让建文帝理解困难,只是这精英教育除外。

    中愈也想到了这些问题,所以解释起来也很顺口。

第0078章 又是这小子(求收藏)() 
“臣所说的精英化教育就是指既然朝廷不需要那么多的儒生,那就需要他们在其他的方面为国效力。韩文正公,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臣希望朝廷能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而且对朝廷,对天下有利的事情。

    毕竟,这些年,科举接连失败的人,大有人在,不仅耽误了时间,更是可能影响一个家庭。臣想让他们改变这个观念,科举并不是改变人生唯一的路子,想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地位的想法本就是不可取的。朝廷开科取士,目的应该是挑选更加合适,更加有用的人才,不是选择只是为了荣华富贵的庸官。”这些问题在后世的科举探索上都有过讨论,中愈也曾参加过,所以感触颇深。

    “听着不错,你说的问题,朕会好好考虑。对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