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35章

大明影侯-第35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不错,你说的问题,朕会好好考虑。对了,这套简写的数字有没有名字?”中愈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建文帝好像并没有被打动。

    中愈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回答道:“暂时没有,请陛下为之赐名。”

    “不如就叫建文数字,你看如何?”建文帝在纸上圈圈划划,最后写下了建文数字四个大字。

    中愈没有什么意见,他头脑里的知识远远多于这个时代,自己吃了那么多肉,总该给别人留点汤喝,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当今圣上。

    他金口一开,难道自己还能阻止,不过这样也好,挂上皇帝的名字,这名人效应肯定是少不了的了。“谢陛下赐名。”

    “你今日说的这些,要好好整理一下,后天朝会的时候,跟其他大臣谈谈吧。”

    中愈知道,这是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说服其他的人,“谢陛下。”

    “之前的案子,你多费费心,朕不想京师再有什么乱子了,行了,你下去吧,朕再想想。”

    “是,陛下。”中愈心里松了一口气,中愈又往前走了一步了,这感觉真是太难受又太爽了,真矛盾。

    中愈退出了乾清宫东厢房,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的心有些欣慰,总算有一个好的开头。

    “来人,去请,三位老师,国子监祭酒,六部尚书进宫,就说,朕有事请教。”

    “是。”小太监们赶忙快速的出门去各大部堂了。

    建文帝,又抄写了几遍,看着手里自己的成果,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中愈,你这小子,到底有多少主意,瞒着朕。他是知晓中愈近期的所作所为的,但他还是选择了不管不问,他希望有一天,中愈自己告诉他。

    中愈已经传令下去,全力赶制大明混一图修订版,要在明天正式发放。

    偌大的应天府,百姓这么多,不过首期的发放还是要控制一下,毕竟,人这么多,东西又少,卖的贵一点,应该不差了,就八百文一份吧,精编修订头版呢,收藏价值就不低呢。

    中愈不知道自己的话引来了多大的风波,就算知道,他也不会在意,这些事都是要做的,现在的时机还不错,除了北方的那个威胁,其他的都还在萌芽之中,扑灭它有的是时间。

    争分夺秒的事情,中愈一直在干,别看他每天做的事杂七杂八,但他都把减除威胁放在第一位的。

    “这是陛下想出来的?”工部尚书郑赐说道。他一看见那几张手稿,就被吸引住了,简单的描画,可以在工程图纸上节约很大的空间,还不影响图纸的美观程度,这对他们工部来说,是一件宝贝。

    “不是,朕哪会有这样的点子,是方先生的公子,锦衣卫百户方中愈提出来的,上午的时候刚刚送过来的。”建文帝并不想贪功,已经占了个名字,再占人家的功劳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方孝孺和众位大臣听了,心里想到,原来又是这小子,这小子到底要干什么,脑子里怎么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不过,还别说看着像那么个意思。

    这可能是朝中大臣,对中愈最直接的最统一的看法了,听说这小子又写了几首词,唉,他们突然有些慨叹,自己,怎么就没这么个儿子呢?

    黄子澄没有回话,他用手在纸上画了画,发现确实是很简单,容易学。

    “陛下,想要推广?”在站的都隐隐约约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但还是确认一下比较好。

    “是的,中愈说,这是个试验,他想知道老百姓愿不愿意学习,也希望老百姓能懂些道理,至少不会在战争时期,被奸细利用,做出不利于朝廷的事情。现在兵部的奸细案,城里的走水杀人案,线索缺乏,京营的人马派出去这么久也没个结果,肯定和一些被误导的百姓有关,朕觉得有道理,你们怎么看?”

    “想法是好的,只是若是百姓都来学习,科举取士怕就成了笑话。”

    “臣认为,此法有了突破,也确实有助于教化万民,可行。”国子监祭酒说道。

    兵部尚书齐泰说道,“臣到是觉得此法可以试试,百姓识字,懂得道理,可能会减少不少因为不懂而带来的伤害。至于说影响科举,臣觉得恰恰不用担心,若是让百姓多读了几年书,多学了些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参加科举高中,这样的话那些寒窗十年的学子岂不要找块石头撞死,这也太贬低朝廷的科举考试了。”

    “臣听闻,自从大明报与迅志报刊发后,百姓之间的交流增多,不识字的百姓也去听说书,以前邻里争执,聚众斗殴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基层的吏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这对整个朝廷的官治风气有一个好的作用。”吏部尚书张大人也谈论到。

    “黄先生呢,您,怎么看?”建文帝又问了问黄子澄,在这大方向上他还是希望能听听他的意见。

    “推广此数字确实不错,臣刚刚试写,也确实简单,但是,至于是否会影响科举,还是要多加验证,现在下不了结论。”

    “臣附议。”

    “既然大家都比较看好,那就由国子监统一编制,确定好后明文刊发吧,两天的时间应该足够了吧。”建文帝还是挺乐意看到大家团结一致的想法的。

    “臣等遵旨。”

    建文数字就要推广了,不知道会给大明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

第0079章 国子监祭酒() 
在今日的召见中,方孝孺没有发言,近来他沉迷于自己的最新理论研究,对外事已经不在过多的关注了,况且这件事与中愈有关,他就更不想管了,现在他对中愈的想法都给予支持,除非遇到什么抄家灭族的大事情。

    众位大臣对于方孝孺的表现并不奇怪,一般牵扯到家中亲人的事情,随便发言,不管是好是坏,多少有些偏袒的意味,这样也好,免得大家伤了和气。

    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离开紫禁城,宽宽的御道上,几个人影,大明的天,还是大明的天。

    北方的军队,已经在山东附近转悠了很长时间,说不上人困马乏,北伐大军的部队,也没有松懈,几次遭遇战也是各有胜负,朱四急了,嘱咐军师快速让应天府里的密谍把军事信息传过来。

    兵部与大都督府已经重新制订了计划,但是一些重要的关隘与驻军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不管怎么调整,都是重中之重,所以,那份情报依然有用。

    京师里京营调动频繁,演练加深,人们已经对排查抽检的京营士兵习惯了,所以没什么二样。

    人群中有些人,走来走去,东看看,西瞅瞅,哪里人多哪里去。

    回家的勋贵之后,读书少爷,都将自己在中愈那里看到的事情告知了身边最亲的人,有自己袭职的父亲,有大门不出的母亲,有忠心耿耿的跟班,有一奶同胞的兄弟,总之,他们在像他们身边的人宣传廖镛的想法,来决定最后是否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就是人心。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有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但是,人心难料,不知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于是有了规则,只是规则之内,便是道德伦理,道德伦理也是最大的却是效用最奇怪的规则。

    一个大学生白天去上课晚上去夜店里做兼职,人们会骂她不要脸,丢人。可是一个夜店女晚上上班,白天去学校听课,人们会说,这孩子真不错,虽然生活所迫,但是人家肯努力,不想那谁谁谁,一点都不努力,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建文帝现在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削藩早期的错误抉择,致使四位王爷被贬为庶民,一位王爷身死,现在还有最强大的燕藩作乱,暗地里也有百姓责怪建文帝残忍,对自己的叔叔们都不放过。

    建文帝只好说,不要杀我的叔叔,虽然还有一句,不改,就还是杀了吧,可人们还是一句,真虚伪,刀子都伸到别人脖子上了,还说这样的话,太不要脸了。

    可是,谁又知道,作为皇帝,臣子造反,难道不该诛吗?纵然这个臣子,是他的叔叔,就这样把皇位白送给他?谁又能确定,朱家四子就没有造反的心,他就不想当皇帝?

    朱棣要真是好的话,他为何在攻破应天府后,大肆屠戮建文朝的忠臣,还祸及家人好友?

    道德底线,是需要维护的,中愈决定要好好运用这个底线,觉不让更多的人败坏良心。

    国子监祭酒陈适学陈老大人今天来到了方府,方孝孺和中愈在书斋与他相见。

    老大人是方孝孺的熟人,之前方孝孺第一次进京的时候,也就是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高皇帝召见的时候。老大人就已经在国子监任职了,那时候见过。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老大人在国子监任职十多年了,是远近闻名的博士,大儒了。方孝孺给中愈讲了这段往事,惹得大家是唏嘘感叹,都感觉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今日上门一为见见故人,自打希直进京,也没有几次正式的见面,二嘛,也是为贤侄的句读之法而来。”老大人开门见山,即是对方孝孺所说,也是对中愈所说。

    “方贤侄,之前大明报和逊志报上的那个句读之法可否传授?老夫和博士,助教等讨论了许久,终不得其法,还请贤侄赐教。”

    “不敢当,不敢当,可以”,中愈当着老大人的面,写下句读之法的用处,也就是标点符号。

    前面写的是标点,后面是他相应的用法,当然,都选择了相对简单的用法,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中愈大学后自己手写的长篇大论已经很少了,很多具体的用法已经不记得了。

    第二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用法,中愈不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今日他给了这些用法,也是希望他们能根据这个时代做以延伸和改变,不能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大人,您可曾想过,为什么太祖高皇帝定都应天后,选择了应天一代的语言作为官话?”

    中愈记得前世和同学们讨论普通话的时候了解到,明代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十五韵,失去了传统汉语的特点;但是当时的语音距离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误以为宋代的《广韵》是出于江浙一带。

    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宋濂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因此,南京话也是官话的代表之一,只是后来迁都北京,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北移,北方方言渐渐取代了南方官语,至此,北方官话反而成了正统。

    老大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当年太祖高皇帝,命溪廉先生,聚音改正,花费良久,成书《洪武正韵》,可惜的是,中原人口太多,各地方的言语也不一样,《洪武正韵》并未推广开来,只是在应天府江浙一带盛行,现在嘛,朝廷开科取士,官员也各执方言旧语,推广甚为缓慢,效果不好。”

    中愈心里想到,当然不好了,学校这么少,人员不流通,能好才怪呢?

第0080章 立万世之功(求收藏)() 
中愈也没有跟老大人和父亲绕弯子,看着他们,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道:“老大人,父亲,不知您二位想过没有,若是大明疆域内,人人都说官语又会怎样?”

    这话一出,方孝孺和陈老大人心中一惊,脸上也渐露诧异之色,两人都在安静的思索。

    “若此事可成,便是教化万民之功,有如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效。”

    “希直言之有理,不仅如此,若真是那样的话,我华夏文明定然不灭,可保后世子孙万年不绝。”

    真的是霸气啊,保后世子孙万年不灭,这话可真敢说啊!

    方孝孺和老大人对视一眼,眼光明亮,似乎看见了一条延绵汉室江山的康庄大道,毕竟他们两人都是经历了外族统治的时期,知晓汉人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如今有个方向,当然要狠狠的抓住。

    中愈也不吝啬自己的夸耀之语,立马一顶大帽子扣上,“老大人果然心思敏捷,目光高远,一语中的,学生还有其他想法,愿与老大人和父亲讨论。”

    “哦?愿听高见。”陈大人是愈发的喜欢这个年轻后生了,之前只以为他年少轻狂,不遵礼法,放荡不羁,如今看来,心中自有韬壑,常人有所不及啊。

    “倘若朝廷全力推广官语,那么各个地区就都会有懂官语的人,如此交流的障碍就不会存在,至少会减弱,纷争就会减少。为什么唐宋元三朝不能有我大明现在的疆域之广大,西域和河西走廊为何得而复失,数次易手,那是因为语言不通,就算一时占领,也不是长久之计,无法维持正常的统治。

    倘若人人都讲官语,那么民族间,地域间的隔阂也会大大减少,老大人想必知晓,云南国公府,沐国公为何常年镇守云南,皆因民族不同,语言不通,人心不齐,倘若在尊重他们本族语言以后,号召他们学习官语,消除隔阂,凝聚人心,我大明岂会再有边患,当然用在其他地域也是如此的道理。

    倘若此事成功,老大人当名垂千古,青史留名,这也是教化万民的功绩,老大人当为当代孔师啊!”中愈自己也知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总要有个开头,不是吗?

    中愈说的是老大人和方孝孺是心情澎湃,只是二人高兴之余,还是想到了此事的弊端。

    老大人平复了一下心情,还是说道,“贤侄所言,老夫也甚为赞同,只怕此事难度不小,太祖高皇帝花了那么长时间没有成功,这恐怕老夫做不到。”

    “老大人何须自谦,学生这里还有一套语音学习之法,方便推广官语,我将他称之为大明普通话学习法,取普遍共通之意。老大人您先看看。”

    中愈取出了后世的汉语拼音方案,递给了老大人,“您看一下。”当然也递给了方孝孺一份,中愈做什么事,只要是不需要保密的,老爹手里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