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50章

大明影侯-第50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突然想到,这位公子的父亲,是一位大儒,难道这也是他教的?

    老大人,到是眼中光芒一闪而过,似乎是有些不同寻常啊。

第0112章 水往低处流(求订阅)()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中愈要给他们灌输不一样的种子,让他们认识到这大自然除了他们修习的儒学,还有其他的东西,他要让这群人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所以迷汤还得灌,灌得他们晕晕乎乎,灌得他们看清事实,灌得他们认可自己。

    大堂内讲台下的人群,渐渐的骚动起来,大家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似乎都在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想要得出最标准的答案,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敏捷,在众人面前表现表现。来获得楼上众位博士的青睐,毕竟,谁不想一飞冲天。

    过了一会儿,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说道:“你这不是废话吗?梨子熟了当然得掉到地上,你要是让我摘了的话,它这会儿应该在我的肚子里,哈哈哈。”

    说完,他自己都笑了,然后引起一大片笑声,众人被他的幽默惹笑,这也是很多人的答案,在他们眼里,梨子一直都是掉在地上的啊,这么简单的答案,有什么要问的。

    当然真理有时候真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有一部分人觉得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毕竟中愈没必要开这个玩笑,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傻,开了玩笑收不回来也会是个问题,况且楼上还有那么多人盯着呢。

    中愈听见了他的答案,心里想到,这小子就是个吃货吧,回答问题还不忘记了吃,不过这身板也没看出吃了不少东西啊,瘦瘦的,好东西都浪费了吧。

    中愈脸上的笑容不减,挥挥手示意他坐下,“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自己的答案,可以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大家面面相觑,他们也认为梨子掉了很正常,若是不采摘,烂了自然掉,这么多年他们的感知就是这样的啊,不说梨子,只要看得见的水果,烂了都得掉。

    见下面没有继续回答的声音,中愈说道,“刚刚这位同学,你说的的确是一种说法,听起来也没什么毛病,但我想问问你,既然梨子烂了会掉,那他为什么要往地上掉,不向空中飞呢?”

    众人一听,心中一惊,脸色也有了变化,怎感觉方公子在胡闹呢,这不是笑话吧。

    可是仔细一想,是啊它怎么不往上飞,非要往下掉呢?

    这怎么回事,我听错了,还是我笨,众人突然觉得好像被坑了,这玩意儿怎么解释。

    众人这才发现,本以为这是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在才明白,好像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却又一时没有谁能够想出合理的解释,为大家答疑。

    众人看着中愈,希望他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毕竟没有谁比出题人更知道答案。

    中愈看看大家,笑着说道:“道理也很简单,在咱们这片土地上,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大地上的事物。各位仔细想想,行走的人,建造的房屋,散落在地上的石头,是不是紧紧的在地面上,并没有飞上天去。”

    立马就有反应快的学子反驳,“不对,鸟也可以飞上天去,大家都知道。”

    “你说的对,鸟是可以飞上去,那它为什么会飞上去?”

    “因为鸟儿有翅膀。”

    “是的,有翅膀,但是鸡也有翅膀,为什么它不在天上飞呢?”

    中愈停了一会儿,这个问题已经把大家问懵了,至少没人回答。

    “因为鸟煽动翅膀的时候,对空气有了压迫,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力量,比地上产生的力量要大,所以它能够短暂的飞上天空,请大家记住,它的确能够飞上天,但是它不是永远的停留在空中。

    原因有二,其一,它累了,饿了,要吃要喝要休息;其二,土地上的这股力量吸引着它,它要是不下来,就会让它更累,更饿,让后丢掉自己的命,所以它不得不下来。我把这种力量称之为引力。”

    众人听着,这似乎能够解释的通,楼上的博士们眼中一亮,中愈的解释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们想到的是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先儒张载张夫子的气力之学,中愈还修有气力之学,这倒是没想到,只是似乎还是有些不像啊。

    难道这是这小子自行领悟的,要真是如此,这就可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难道真有所谓的天授之才?

    这是楼上众人心中的疑问,他们对这个还是很敏感的,毕竟,思想国子学是他们研究的对象,对于自己领域中的理论就算不精通,也会涉猎,作为自己前行的辅料。

    “觉得如何?”老大人扭头,问着另一位司业张大人,张大人的年纪也不小了,在这国子监也干了不少年了,跟老大人搭档也很久了,自然知晓老大人的意思。

    “的确有些意思。”张大人看了看,正在侃侃而谈的中愈,“希直先生在汉中待过一段日子,中愈也在,他对横渠先生的气力之学有所涉猎并无奇怪,只是,似乎有些不同,说不上什么感觉,但似乎很实用。不过至少今天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树上的梨子会掉下来,想来他说的并不是假话。”

    老大人却道:“那你是认可了,不过这小子肯定藏着掖着没说完呢,且在听听吧。”

    其他的博士,助教也在交谈:“虽说有些不知真假,但在此之前的确没有人将梨掉落地面拿出来考究?数千年来,都是视为生活中平常之事,从未根究其理。如果方公子的这一番理论,能带动得起世间治学开始讲究起格物致知,便是大功一件啊。”

    这倒是啊,光这一件事情,怕是又要在他的事迹上加一笔了,以后要是给他作传,怕是要费上不少笔墨了。

    看着下方的中愈口若悬河,讲述自己的理论:“众所周知,水呢,是往低处流的,也许也有往高处的,但是我还没有见过。我觉得这是由于咱们身处的这片大地对水流有吸引力而形成的一种规律,你们仔细想想记忆中的河流,是不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峦山俊岭的阻碍,水也总能找到相临的低点而迂迴、包抄、溢漫、潜出、曲折地前行,从来没有停止,直到注入大海。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里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奔流到海不复回,就足以说明前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已经在诗作中体现了。”

    谈起李白,大家并不陌生,诗仙的名号在哪里都是吃的开的,虽然现在已经不是盛唐,诗词歌赋没有那么的受欢迎,但是有好的作品还是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就如同中愈之前的那几首诗作。

第0113章 小孔能成像() 
众人在他的引导下,慢慢的思考着中愈所说的话语,他们想起记忆中见过的河流,奔腾的黄河,从应天穿过的长江,还有家乡里的小河流,愈发相信中愈的话是有道理的了。

    中愈看着大家,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搞得眼神,说道:“这样吧,做个小实验,大家看看,应该就能明白。”

    中愈端起自己的茶杯,走到台子的前面,让众人看着他的操作,大家都探出头来,看着他的动作。

    中愈俯下身来,在地面上的一点,缓缓地倒下一茶杯水,示意众人看着。

    前排的众人盯着那一滩水渍,看着它,慢慢的汇聚在一起,出奇不意地走出自己独特的轨迹来,真的,就在他们眼前,慢慢的流动,明显可以看出,比之前倾倒的点,低了很多,延伸了出去。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自己以前也倒掉过茶水啊,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中愈回到讲台,“每一样事物不用力则不动,比如不用力气,桌子是搬不起来的,不使劲推车,车是不会跑的。”

    中愈停下来,等他们慢慢消化,这些知识前人或所或少都有些感悟,只是没有中愈说的那样简洁明了,似乎一下子就直指问题深处。

    至于中愈之前所穿插的“如果没有力改变,将会永远保持现有的状态,除非有一个力迫使它改变状”的这个知识倒是引发了学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明显地感觉到这跟平时所学的不一样,说法让他们觉得很拗口,很有新意。

    他们在心里也能举出事例来验证这个说法,“冬日冻住的河面上,如果没有力来改变,冰面上的车辆会永远的滑行下去。”会永远滑下去吗,很明显,不会。

    众人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是惊讶,之前他们的教学都是,夫子讲,学生听,夫子将自己理解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这样的循循诱导,也没有实际演练,学堂上的氛围还是比较沉闷的,所以教学的质量可想而知。

    要想不落后于人,只能自己课后加强学习,所以,这就很坑爹,陈旧固定的方式,阻碍了知识的传播,这并不是好事情,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但是却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的顶峰位置。

    众人在考虑,是否以后自己的课堂上,能不能也模仿一下,做些实验,让课堂更有趣,只是这样一来,是否有违礼制,被监管弹劾,这还得考虑考虑。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揭晓,虽然他们都想反驳,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甚至还隐隐约约觉得,中愈的说法是正确的,一说开的话,答案真的是很简单。

    他们看向中愈的眼光也愈发的恭敬,之前不服的众人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当然,有人有着一颗玻璃心,瞬间被打击,再也坚持不住,想必以后也难以发展。有人虽在此处服气,却也暗自下定决心,好好努力,在别的地方超越他。

    楼上的众位大人在快速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之后,都在观察着下面的学子,里面有不少他们看好的学生,能不能传下衣钵,还得考察一下,这就是个机会。

    有人看后很是欣喜,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有的则有些沮丧,似乎自己看人的本事还有些差,这一下,差距就出来了。

    不想落后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人皆有好强之心,没有人愿意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汤都不喝着,所以,为了那一块块肥肉,自己也得拼一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看来大家似乎都有着自己的认知了,咱们在做一个实验,来领会领会老祖宗的智慧,想想其中的道理。”

    中愈手一招,只见有人抬了东西进来,仔细一看,是两个大框,上面有白纸,最新工艺生产出来的白纸,众人正奇怪中愈要做什么呢,屋外突然黑了,窗户上有人盖了黑布,敲敲打打,钉上了。

    众人一阵奇怪,人群都有些吵闹,中愈大声说道:“众位同学,不用担心,只是一个实验,大家安静的等待就行,不要害怕。”

    吴司言和其他助教也在不断的安抚着同学们,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中愈要干啥,但是多年的经验和出于对老大人的信任,他们还是表现出了很好的素养,维护着现场的安定。

    两个带纸的大框排成一条线,中间有一些距离。待屋内黑了之后,中愈拿起一根针在中间的白纸上刺了一个洞,小孔的直径约三毫米。

    只见过来帮忙的仆人点上了一支大蜡烛,放在了靠近小孔的地方。

    这一次,中愈没有提问,他相信这里面肯定有人知道这个,只要他涉猎足够的广,况且这个实验也没有那么难,生活中肯定也有人遇到过,只是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门学问。

    屋内的众人看见,在白纸上有一个倒立的烛焰。待大家观察了一会后,中愈示意仆人前后移动白纸框,学子们发现当白纸离小孔比较近的时候,火焰像小而明亮;当白纸慢慢远离小孔的时候,火焰像慢慢变大,亮度变暗。

    你没有看错,中愈在展示一个实验,小孔成像。

    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大约在两千四五百年以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中愈示意了一下,窗户上的遮盖被取走了,屋里瞬间亮堂起来,刚刚看到的景象也消失了。

    “大家看到之后有什么想法?”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不就是影子嘛,还有就是光线的问题,这个在钦天监中很容易得知。我说一个东西,大家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日晷,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刚刚这个就是让蜡烛的影子从这个小孔传过去,后面就能看到蜡烛了。”

    此人的师长是钦天监副监,知道这些也无可厚非,大家一听,确实如此,日晷他们是知道的。

    他也知晓关于日晷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还有宋朝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后改用石质晷盘,金属晷针,即为后世所称的赤道日晷,当然这个名字他是不知道的。

第0114章 还是识货的() 
中愈心里很满意,就知道有识货的,笑着说道:“说的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叫做尹星闻。”这位学子行了一礼,虽然他刚刚认为中愈做的试验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中愈知晓别人不知晓的东西,这一点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值得他认真行礼。

    “这位尹公子说的不错,日晷确实是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其实刚刚这个实验,《墨经》中是有纪录的:“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中愈把自己找到的东西背了一遍,这可是他翻了好久才在书坊的仓库里找到的,毕竟是个冷门,而且儒道兴盛,百家衰败,没人重视也是合理的。

    在这里修习的人,对词句传意并不陌生,再加上中愈所讲的,也是很快就弄懂了这个问题,到是有人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