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67章

大明影侯-第67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孝孺亲自接待了他们,也和他们讨论了自己最新的想法,但是,人生,不是事事都能如人愿啊。

    这些人中支持者有,中立者有,反对者也不少,有人直言反对,有人委婉劝说,有人帮忙阐释,有人开坛讲解,总之,京师里热闹非凡。

    来到京师里的人,也发现了京师的变化,与以前来京师的感受完全不同,除了明面上的变化,他们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都说不上来,不过,变也好,不变也罢,生活要过,理论要增,知识要用,经验要长,说不出来也没关系,这就是生活。

    河流之所以能够终流大海,是因为它懂得如何绕过障碍,中愈在考虑,要不要建议父亲迎合一下年轻儒学生的呼声,毕竟持反对声音的较多。

    这几天京师的风声他也听见了,讨论的事情多半是方孝孺的辩论大会,特别是国子监入学已久的学生,还有外地来游学的年轻人,当然还有那些有志于在朝廷做官的年轻人,这些人,似乎特别的激愤,中愈听说,已经在圈子里开展了几场小的辩论了,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最后把目光都投向了方孝孺,毕竟,头是他带起来的,找到源头就好了啊,人们似乎很期待二十五号的辩论大会。

    中愈知道,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前元统治中原时期,儒学的发展收到了阻碍,甚至有些学说已经或多或少的断绝。

    前元延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的官方思想。

    儒家文化在元代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

    元代的“儒化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统治的高层更多的信奉的是喇嘛教,对于汉学显学的接受度很低,元朝诸帝中应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只有最后两个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文水平稍高,属于例外。

    元朝的儒臣们为了向皇帝灌输儒家思想,不得不将经书、史书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进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蒙古、色目大臣通汉文的,也是少数。

    也因此,明朝建立后,真正懂儒学的学者就少,况且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虽然也有宋濂,刘基那样的大儒,但是,指明道路,不仅需要大成者,还需要开拓者啊。

第0151章 屁股决定了脑袋() 
大明王朝的建立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朝廷的教育下也已经成长起来了,但是那些活着的老古董依然有之,所以对于方孝孺的看法也各有想法,但是,反对的居多,你没有看错,基本上都反对了,他们认为方孝孺跳得太远,对思想进步没什么好处,毕竟,人心思定,随意更改,难以保证,说不定会动摇朝廷的稳定。

    毕竟,人老了,想法就有些跟不上了,总觉得别人的新想法就是对自己的亵渎,就是要推翻自己,他们已经忘了,当年,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的,踩着别人,才踏上现在这个位置的,只是,屁股决定脑袋,现在他们也是卫道者,在腐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明朝初期,出身贫农,靠武力夺得天下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对儒家的思想还是比较重视的,虽然也有一些不太合情理的行为,或者说那叫做想到啥做啥的胡乱指挥。

    纵观明史,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很是矛盾,既重用佛、道二教,笼络信众,借用他们的力量在地方上有所作为,又时而大肆杀戮和尚、道士,举起屠刀,谁都不认。

    同时对思想界的权威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代表的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虽然有些变态,从他以重典治理贪腐就可以知晓,毕竟几年之内杀了不少人呢,据说超过十五万,也不知是真是假。

    在他与人交谈中,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时不时还能背诵几句,说出自己的看法,来获取别人的认可,这也是很常见的。

    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在骨子里又实在看不起儒生,经常辱骂那些只知道掉书袋的儒生。

    但是,社会现实的严酷性,又让他不得不倚重儒生,明朝建立之初,前元留下的弊政众多,地方腐败不堪,羁縻混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让满朝的文武和朱元璋很是头疼。

    他们都很清楚,不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京师里朝堂之上也需要一批文人学士,至少一些大的政策还需要这些懂知识的人来制定,所以缺乏的人还是很多的。

    朱元璋对于罗致治理天下的贤才包括前元遗民,还是表现出相当的耐心与真诚的,这不仅是口号,而且还是身体力行,说到做到的。

    对于一些早期投奔他的读书人,如宋濂、刘基、陶安等,他也一度都非常信任,甚至是用来作为太子的老师,辅助朝政。

    建国前后,对他们也曾给以特殊优待,如把刘基看成是自己的诸葛亮、张子房(良),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之为先生,这算是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了,总之还是很让人喜欢的,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儒学的发展很是坎坷,后来几经变化,大的学派也没有多少,都有自己的想法,却难以成为规模。

    今天的大明报上用了很大的篇幅宣传了方孝孺,包括他这些年的经历,思想变化,建文新政的得与失,总之,几乎可以称之为方孝孺特刊,毕竟,其他的新闻与之相比,似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这是赤裸裸的的忽视啊,况且,本来好像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是的,这是中愈特意交代的,作为儿子,他要帮助自己父亲一把,作为一个骨子里想要改变命运的人,有这样的引起大反响的事情,当然得多多利用一番,多做点事情。

    没办法,在这个时代,光靠一张嘴说,已经不能让人们详细的了解一个人了,虽然它是一个很有效最快速的传递消息的方式,但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句话,传给另一个人可能还是原样,传给第三个人,还能听出大致的意思,传给五个六个,那就问题大了,说不定早己经变了样,而你有没有办法阻止,甚至都没办法解释,要是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那就更不能相信了,谁知道说的是真还是假啊?

    所以,还是成篇成文的文字实在一些,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也能看得清楚明白,不会让你听瞎话,被忽悠。

    当然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一些文字艺术还是要讲的,这一篇文章是中愈在很久之前就交代的,王师兄做了领头人,大明报的记者依次采访了当事人,还有方孝儒的友人,确定了一些事情,最后整理而成的,当然润笔是少不了的,最后的稿件也讨论了多次,才由中愈和父亲方孝孺做了决定。

    只见这上面说啊,洪武十五年,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

    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

    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名释放。

    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方孝孺加以重用。

    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

    一群人在这里看着那些报纸,讨论着,讨论着,不过似乎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个辩论大会要在宫里举行,那就是很多人看不了,这可怎么办呢,可不能这样,我还得进宫,去见识见识呢,再说不认真听听,怎么知道方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怎么能让广大的学子来学习呢?

    唉,该怎么办呢?

第0152章 卢爷话中的谄媚() 
太多的人喜欢不劳而获,因为送到手里的东西,不一定是他们内心需要的,但是来了就不拒绝的,然后,混吃等死。

    但是如果有好东西,不给他们的话,就会反过头来,说别人不做好事,要私藏好东西,甚至还要收费,可是,别人弄出来的好东西,为什么要免费给你,然而,这样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大明王朝最重要的城市,京师。

    这里是城东的一出店铺,门口上的招牌打的是三俊楼的名号,可是今天,这里却是一片杂乱,店里的商品散落在地上,苏州运来的丝绸洒落一地,上面踩满了脚印,脏的看着像块抹布,之前整整齐齐摆在柜台上的烧刀子,现在正在地上打着滚,一股浓郁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桌子,椅子杂乱的摆放着,门外围了一群人,一群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叽叽咕咕,似乎像是瞧见了什么好戏。

    正在街上巡逻的巡捕营已经来了,将伤者送往了附近的医馆,剩下的人,在周边盘问,看热闹的百姓,还算他们来的及时,总算还抓住了几个闹事的人,有了个交代,送去了应天府,关进了大狱之中。

    “这么说,来闹事的人,是因为觉得咱们最新卖出的酒和香皂太贵?”

    卢掌柜在中愈的面前汇报,讲述了之前店里发生的一切,当然,他也不是见证人,他也是听前来报信的巡捕司张捕头说的,对于张捕头亲自来讲述这件事,卢掌柜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只是他没必要为这么个人,浪费在中愈面前的好印象。

    所以,他只是提起了有这么个人,今天做了这件事情,至于中愈是什么想法,对他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两个人隔得太远,就算他帮忙搭了个凳子,也还有着不少的距离,够不着。

    “确实是这样,审讯之后,他们是这样说的,周围围观的人也和他们讲得差不多,不过大部分都是看热闹的,也不是真正的目击者。”

    这个时候,卢掌柜,并没有像之前那样随意,但也没有那么拘谨,毕竟,这些事情,在他的管理范围内,出了这样的事情,他难辞其咎。

    中愈看着他,问道:“咱们手下,那些店铺里的人呢?”

    “都在医馆里,我让卢雨带着东西去看了。”这时他还是有些放松的,毕竟,他觉得这样做的没错,况且,他还从自己的分库里拨出了三百两银子,给了被打的小掌柜和店员。

    中愈听了,眉头皱了一皱:“你,很忙吗?”

    “啊,不忙,不忙。”卢掌柜怎么觉得中愈今天有点客气,而且这跳得有些快,没反应过来,就顺口答应了一句,不过说完他就后悔了,中愈的口气有些不快,他应该听出来的啊,可是刚刚他居然忘记了,中愈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深深地慨叹一声,似乎为自己的刚刚的表现感到深深地自责。

    “回头,我亲自去看,额不,一会儿,从你这走了,我就去看,再怎么说,我也不能寒了自己人的心。”卢掌柜看了看中愈,想知道自己的回答,有没有让中愈满意。

    房间里安静了一会儿,中愈看了看桌上的地图,本来他们选的店铺,都是经过精密计算,挑选的,这也是王雨辰带领的第一幕僚团队,得出来的结论,所以,中愈觉得并不寻常。

    “大哥,我没有要怪罪你的意思,只是,你现在手下可有不少人呢,不是那个小小的豆腐店了,许多人都在看着你,你的行为,直接影响的人,可多着呢,至于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可都取决于你。”中愈头也没有抬,依然看着手中,那密密麻麻的地图,郑掌柜的书坊,现在做事是越来越干练了。

    “嗯嗯,是是,中愈,你说得对,大哥这次做的不好,一定改,一定改。”卢掌柜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点头承诺到。

    似乎是不太相信卢掌柜的说辞,中愈又问了一遍:“你确定,那些人只是因为咱们的东西贵,为了占据,私有,才动的手?”

    卢掌柜,认真的看了中愈一眼,确认他没有在开玩笑后,说了一句:“根据目前的消息,我确定,确实是这样。”

    中愈闭目沉思了一会儿,“七鹰。”

    “大人,您吩咐。”七鹰在一旁说道。

    “让小十二拿我的令牌和公文,去巡捕司,把那几个人,接到北镇抚司来。”小十二在老大的极力作保下,和中愈见了一面,之后,他就不想离开了,他说,就要留在公子身边,当个跑腿的也无所谓,最后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

    七鹰知道提犯人的流程,所以还是问了一句:“理由呢?”

    “暴徒,威胁百姓生命。”中愈哼哼的说道,似乎有着不一样的戾气在里面,反正让人有些心惊,总感觉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七鹰领命离去:“是。”

    卢掌柜发现了不对劲,似乎有些不是他想的那个样子,讪讪的问道:“中愈,这个,有问题?”

    他可是知道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对官不对民,如今虽然侦缉天下,却还没有到乱用权柄的地步,所以他知道自己好像真的忽略了,那些人可能真的有问题。

    “大哥,你糊涂啊,就咱们那点玩意儿,虽说新品刚出来,价格那么低,就两三碗面钱,犯得着打砸,还伤人吗?你也不仔细想想,就算他觉得贵,咱们三俊楼的招牌放在那里,这还有胆子砸,要么是胆子大,要么就是受人指使,没那么简单的。”中愈似乎再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