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

第633章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633章

小说: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这支小分队在挪威冰原上渡过的第十二天,一周以来他们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了多次试验。实验内容包括了冬季作战服的保温效果,士兵在极低温情况下的行军速度,常规武器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中的使用效果,以及在低温环境下的军事补给与战地口粮的实际运用情况。

    西里尔少尉是中途加入这个小分队的,原本的指挥官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腹泻,结果被一架容克大妈送到纳尔维克享福去了,随机而来的西里尔成了这支试验小队新任的指挥官。

    西里尔知道目前在挪威,像他这样的试验小队不少于六十个,可能各队里单项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试验都是重叠的,统帅部似乎想要拿到一个准确的数据,具体原因为何,就不是他这个级别有资格去查询的了。

    德军之前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防寒服,欧洲的作战环境并不需要特制的防寒装备和衣物,因为陆军司令部觉得,给士兵配发这些大部分时间都用不着的装备,根本就是一种奢侈的浪费。

    德军士兵通常会得到一套化纤混纺的冬季内衣,两双羊毛混纺的短袜,和一件仿制于美军的保暖毛衣。你看到的没错,这件毛衣的式样完全就是仿制于财大气粗的美利坚陆军,甚至保留了美国人喜欢的v型衣领,德国士兵非常喜欢这种制式毛衣,他们把它穿在作战服里面,然后时髦的露出衬衫衣领。

    归功于那位闷骚的元首,德国的军服式样异常美观,只不过历史上随着英国对欧洲的海上封锁,军服的材质变得越来越低劣。大量人造纤维和劣质动物毛发替代了原本的棉花和羊毛,人造亚麻布料变得越来越粗糙,四一年之后的德军制服几乎经不起水洗,几次洗涤之后就会褶皱到依靠熨烫都无济于事,所以那些笔挺的德军作战服只存在于记录电影里。

    战争中期每次德军需要战地阅兵,通常会给收阅部队发一套崭新的制服,为的就是在胶片上保住德军的尊严,同时不会损耗后方民众的士气。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隆美尔的非洲军,这家伙得罪的同僚太多,手下更被视为一群后娘养的杂碎,所以换制服的好事轮不到他们,于是所有纪录影片和照片里,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身上全是皱巴巴的制服,话说回来,非洲军的热带棉布制服倒是真不怕水洗,再说就算想洗你也得要有水才行。

    不过非洲军遭难的那阵子,其实大家的日子都挺难过,非洲军在沙漠里吃苍蝇煎蛋的时候,东线的大部分德军连鸡蛋长啥样都快忘记了。

    话题回到德军的冬季装备,德国士兵们除了一套夏季制服外,就是一套四季不变的野战制服了,除了材质稍微厚了一点,内部加了棉花衬里,其他方面和夏季制服没有多少不同。

    因为英国的物资封锁,制服里的棉花衬里很快就被改成人造纤维的了,这东西在干燥的情况下还管用,但是一旦受潮,就完全失去了保暖能力。于是德军士兵穿着这种制服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出了一身大汗之后,体温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下降到让人无法正常运动的境地。

    接着就再来说说几乎成了德军象征的军用大衣,这玩意儿完全继承了普鲁士王国时期的设计,在某些高级将领心中,或许已经成为了普鲁士荣耀的一种延续。

    问题是这东西只适合欧洲的秋冬季使用,遇到东线动不动就零下三十度的低温,几乎起不到多少保暖作用。这种大衣有十多种式样,使用的面料材质也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士兵拿到的是人造亚麻和羊毛混纺材质的大衣,内层会加上一些人造棉或者毛纺衬里,在西欧那种冬季是足够保暖了,但是穿这身跑到东线,毫无疑问会冻成煞笔。

    德军的大衣非常威武帅气,直到二十一世纪都堪称经典设计,但是这种式样是从燧发枪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那时候大家排着队慷慨送死,只有胆怯的懦夫才会趴在泥地里。

    这个问题其实所有欧洲陆军都存在,每个欧洲国家的陆军都装备了一款式样漂亮的军大衣,似乎大家都把大衣视为一种陆军传统,根本不考虑这玩意儿是不是还适宜日新月异的战争模式。

    于是德国士兵就穿着这种累赘的服装,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蹒跚前进,被雪水浸透之后的大衣,会变得比手上的步枪还要沉重,然后再被寒冷的气温冻成一个硬壳,以至于你可以轻松的把它竖立在雪地里,再扣上一顶钢盔,用来吸引苏军狙击手的注意。

    除了35式大衣之外,德军此刻没有更强的御寒装备,倒是有一种兔皮夹克,不过因为采购数量有限,只供给部分山地部队使用。和平原地区的常规步兵相比,山地部队的防寒装备确实要好一点,他们有专用的山地短风衣,里面通产会带上羊皮衬里,他们还会自行采购一些保暖衣物,只要肯花钱,材质根本不是问题,这些家伙为了采几朵雪绒花也算是拼尽全力了。

    说到底德国人还是太穷,军费永远都不够用,德军装备看上去似乎很先进,但是和第二帝国甚至是普鲁士时代相比,无论是做工还是材质,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

    等到战争中期德国原材料逐渐开始匮乏,于是前线士兵手上拿到的都是一大堆替代材料制成的劣等货色。特别是食品和衣物,这些应该特别重视的后勤物资,直接关系到前线的作战和士气,纳粹高层却像是被梦魇住了一样,始终对此不加以重视。

    很多御寒服装要等到四三年甚至四四年才开始装备部队,东线德军早就损失惨重,苏军开始进入了大反攻,那时候即便给前线士兵一人一套龙鳞甲,怕是也挡不住对面的装甲洪流。

    最后就要说到脚上了,德国士兵和美国大兵一样,都有一双恶名昭彰的混纺短袜,德国这边染成了漂亮的德国灰色,特别容易吸水,如果你晚上睡觉前想不出办法把它弄干的话,你百分百会得上战壕足。

    遇到东线那种低温环境,问题就变的更加严重,汗湿的袜子紧贴着足部皮肤,遭遇外界的低温,士兵很快就会得上冻疮,在医疗条件恶劣的前线这可是要人命的毛病,因为腐烂的伤口很容易演变成坏疽,而战地救护所里除了截肢之外,压根就没准备第二套治疗方案。

    德国士兵有一双让所有欧洲国家步兵眼红的行军靴,原本式样延续普鲁士时代的标准,可以包覆住整条小腿,但是三九年为了节省材料,希特勒下令特意截短了一截,足足少了十厘米,漂亮的长靴愣是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中筒靴。

    德军装备行军靴的原因是,早期德国的道路和俄国一样垃圾,一到融雪和秋雨季节,道路上的淤泥可以深达小腿,如果像法军那样装备短皮鞋和绑腿的话,士兵拿到的那些军饷都不够他们买鞋的钱。

    虽然讲起原因让人有些脸红,但是长筒靴最终成为了普鲁士军队的传统,而东面的苏联更夸张,恶劣的道路情况导致当时的俄国男性,几乎人人都有一双长筒皮靴,鞋匠是最吃香的行当。

    德军的军靴虽然帅气,但是在极度严寒下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保暖,特别是在战壕里长时间站立不动的情况下,带着防滑钢钉的靴底会带走士兵身上最后那一丝暖意,这时如果再遇到汗湿的军袜,那种滋味实在是酸爽无比。

    不过现在德国人有了一个新元首,他不会允许自己的士兵,再陷入那种悲剧的境地。德军的冬季新装备试验,此刻正在挪威的极地区域,热火朝天的进行之中。

    ps: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天身体状态不佳,不过思路没有受到影响。

    求月票,求推荐,求订阅。

    谢谢大家。

第九十二章 准备(下)() 
欧洲战争结束后,德国不会再像历史上那样,受到原材料匮乏的困扰。战争中所得到的红利,足够德国政府挥霍上好几年,政府采购商此刻正挥舞着支票满世界的下订单。

    美洲出产的棉花、羊毛和各种皮革原料,正源源不断的度过大西洋登陆欧洲市场。欧洲的农业与畜牧业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导致旧大陆的原料供应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加上国土重建和扩军备战的需要,欧洲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贪婪吞噬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廉价资源和材料。

    英国的纺织业是所有行业里恢复最快的,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来自德国的海量订单,现在德国士兵新领到的冬装,有不少就是用曼彻斯特甚至伦敦生产的毛呢布料制造的。

    德国本土的纺织业虽然全力开动,依然无法完成扩军产生的海量订单,因为他们还要满足国内民用市场的需要,德国人现在手上都有了几个闲钱,国内各种商品需求开始飞速上涨,甚至纳粹一直抵制的奢侈品领域,目前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话题扯远了,让我们来看看德国陆军如今装备的冬季服装。一套亚麻羊毛混纺的毛呢制服,带着羊毛和棉布内衬,内层布料依旧是人造丝绸的,可以防止跳蚤和其他寄生虫钻入。当然也有使用天然丝绸的,那仅限于个人定制的军官制服,毕竟丝绸价格比较昂贵,军费充足也不能浪费。

    除了外面的裤子和外套,每个士兵还能得到两套厚实的棉布内衣,既透气又吸汗,非常舒适贴身,可以有效的保留住士兵的体温。

    一件高领的羊绒毛衣替换下了原本的毛衣,只不过依旧保留了德军传统的超长袖管,这种设计是为了供给不同体型的士兵穿着,如果觉得袖子长了可以卷起来,不会妨碍平时的作战与工作。

    德军还历史上第一次给士兵装备了毛裤,同样裤管会稍稍长出一截,原因和毛衣一样,尽可能的满足各种体型士兵的需求。

    除了这些制式服装,士兵可以按照个人情况自行购买额外的保暖衣物,但是只允许穿在制服里面,基本的军容是必须要保证的。

    每个士兵还得到了一个滑雪面罩,就是那种套住整个脑袋只露出眼睛和口鼻的毛线制品,正反两面都能使用,反面染成了白色,正面则染成了原野绿色,士兵可以按照当时的环境自行选择,同时这种面罩翻卷起来的话,就变成了一顶绒线小帽,可以作为m40钢盔的第二层衬垫,同时还能在寒风中护住双耳。

    陆军还给士兵准备了一种新的冬季暖帽,和苏联红军刚换装的“沙普卡”护耳帽非常相似,只是德国这边制造的更加美观与精良。苏联红军在四零年七月才开始换装这种护耳军帽,就是后世里著名的“雷锋帽”,这种军帽其实也不是苏联人发明的,它仿制于芬兰人的冬季军帽,苏联在三一年就引进了这种军帽样式,但是只局限在少数几个特别军区内使用,如今苏联红军对这种冬帽进行了一些改良,加厚了内衬并且延长了护耳,替换下了保暖效果和外形一样低劣的布琼尼式冬帽。

    德国元首自己就戴过这种护耳军帽,当然知道这种帽子的保暖能力有多么的强大,哪怕是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它都能有效的保留住头部的热量。别看这顶普通的帽子,在特殊的环境下,有与没有几乎等于是生与死的差距,人体在寒冷地区流失的体温中,有七成是由头部散发出去的,一顶优良的防寒帽,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武器更为重要。

    德国的“沙普卡”被定型为40型防寒军帽,外层布料选择了结实耐用的粗纺毛呢,护耳和护额使用了混纺呢绒,士官和军官可以选择高级呢绒或者动物皮毛制品,比如羔羊皮和兔皮,如果有钱也可以选择貂皮和海獭皮,不过无论你选择何种材料,军帽的颜色必须要和军服统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在护额上钉上德军的制式帽徽,统帅部推荐使用针织制品,不过你非要装一个金属的也没人介意。

    再说说德军的大衣,元首选择了一种短风衣式样的防寒服,领子后面带着防风雪的兜帽,领子外包覆着一层呢绒,防寒服外层采用经过防水处理的毛呢布料,内部是羊毛混合棉絮的保暖内胆,军官可以换成皮毛内衬,目前欧洲最常见的是澳大利亚和美国生产的羊皮,除了价格稍贵一些,保暖性能相当不错。

    其实保暖效果最好的是鸭绒鹅绒之类的羽绒材料,但是目前的欧洲的家禽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军队如此巨大的需求。

    采用鹅绒内胆的防寒服目前只能提供给装甲部队的乘员使用,很多人以为坦克里会比外界温暖,实际上坦克时常需要开窗观察与散烟通风,内部温度其实和外界差不了多少,而且坦克手在坦克里长时间无法活动,体温流失的情况比想象中要严重。

    至于普通士兵何时装备羽绒风衣,看来只能等欧洲的家禽饲养业产量恢复之后了,美国人的农业刚从大萧条中缓回一口气,他们自己现在都缺鸭绒,所以别想从他们那里进口了。

    选择短风衣式样,是为了士兵在雪地环境下也能自如的行动,不再被厚重的大衣所拖累,不过军大衣并没被元首从装备栏里划掉,毕竟这衣服确实很帅气,可以作为士兵外出的常服和礼服使用。

    德军短风衣式样保留了德国制服的精神和帅气,采用了双排扣内襟重叠的设计,更方便抵御正面风雪的侵袭。

    至于那双行军靴,徐峻觉得并没有多少改造的余地,虽然现在皮革材料很充裕,徐峻也不准备重新加长靴筒。不过新的行军靴不再采用皮制钢钉靴底,而是采用橡胶作为材料,加上了元首亲自设计的防滑纹路,不但防滑效果没有下降,而且比原版的轻便了许多,同时它可以有效隔绝地表温度,防止足部温度快速的流失。

    至于毡靴以及木底哨兵靴之类的,目前德军还没有迫切的需要,只是提前少量生产了一些,在极地进行使用试验,作为一种后勤方面的技术储备。

    德军的制式军袜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士兵手里多了两双绒线袜,用来套在原本袜子的外面,到了冬季穿军靴时,或许会感到有些夹脚,但总比冻掉脚趾要好。

    ps:第一章奉上,吃饭后写第二章,可能会比较晚,早睡的朋友可以每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