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

第784章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784章

小说: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克。马恩尼确实是一个狠角色,他手下由五名探员组成的“中国城小队”,以作风狠辣而闻名中国城。

    马恩尼在上任之初,就召集了所有的堂口首领开会,要求堂口停止在他的管区内的械斗,特别是禁止进行毒品和卖淫买卖,否则就洗干净屁股等着坐牢,然后被政府驱逐出境。

    这位督查就任之后,街头黑帮械斗就逐渐在中国城消声觅迹,同时犯罪率也有了显著的降低,他控制了一大批线人,监控着整个社区的犯罪活动,这位美国高级警务人员,俨然成为了这片社区的地下皇帝。

    中国城的黑帮活动受到了有效的遏制,整片社区也渐渐繁荣起来,因为聚集了大量餐馆、鸡尾酒吧与咖啡店,还有不少地下赌场与脱衣舞夜总会,中国城成为了旧金山最著名的销金窟和安乐园。

    多年前马恩尼的上司有意把这个能力出众的督查,调回总局当负责人,据说这项提议遭到了中国城社区上下一致反对,最终上级只好把马恩尼留在了中国城。

    “老家伙干这一行已经超过三十年,其中有十五年就是在中国城渡过的,在那里发生任何一件事情,都逃不过这位白魔鬼的眼睛。”道路畅通之后,克雷的心情也变的舒畅起来。

    “他今年已经六十。。。六十三岁了,如果由你负责,你准备从哪里入手?用金钱收买他?实话说他应该不缺这个。”韦尔贝从烟盒里拿出一支带过滤嘴的卷烟,随后在银色的盒盖上轻磕了两下,盒盖上浮雕着一条张牙舞爪的海德拉。

    “他只是一个中级警官,应该有很多想要的东西。”克雷耸着肩膀回答。

    “据我所知,他的小女儿一直想去欧洲留学,而他的大儿子正在菲律宾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里服役。”韦尔贝拔出弹起的点烟器,点燃了手里的卷烟。

    “我明白了,先生。”克雷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

    “小心看着点路,克雷,我们已经晚了十五分钟,我不想再因为交通事故彻底毁了一天的计划。”韦尔贝吐出一口烟团,抬手敲了敲车门一侧的护板。

    PS:谢谢大家的谅解,一切正在进入正轨。

第三百五十章 上海楼(一)() 
    凯迪拉克沿着松树街向西行驶,这是一条上坡道,街道两旁全都是三至四层的砖石结构的小楼,沿街的底层基本都是五花八门的商店。

    一九零六年的大地震几乎夷平了这片城区,地震波摧垮了老式西部建筑的木质支撑结构,恰逢凌晨五点多时,大部分勤奋的华人家庭都已经起床做早餐,断裂的天然气管道加上翻倒的火炉,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了整片城区的冲天大火。所以在随后计划重建唐人街时,新建房屋都选择了在当时抗震和耐火性能更强的砖石与混凝土结构。

    当地的华人居民把松树街称为“板街”,既是松树pine这个英语单词的台山话译音,这种情况在中国城附近极为普遍,这里每条街都有一个台山话的街名,毕竟居民里有不少人根本不会说英语。

    前面路口又遇到了堵车,凯迪拉克在距离路口三十多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是圣玛丽广场,广场另一头那幢高大的红色建筑就是著名的圣玛丽教堂。。。嗯,至少在这里很有名。”克雷趁着等待的空隙,手指着车子右侧的一片空地说到。

    这时圣玛丽广场的位置还没有建起后世的停车楼,依旧是一片倚着坡势修建的花园和草地,平坦的坡顶上摆放了一些供路人休息的长椅。

    “里面有一尊孙逸仙的雕像,据说是一个意大利人造的,对了,你知道孙逸仙吗?”克雷回过头问到。

    “一个著名的中国政治家,他所领导的党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帝国的革命。”韦尔贝低头掸着掉在西服前襟上的烟灰,态度漫不经心的回答到。

    “听这里的中国人说,他还曾经拥有美国国籍。”克雷利落的挂上档,轿车再次向前缓缓移动。

    孙逸仙拥有美国籍在旧金山当地不算是什么密闻,一九四零年他持有夏威夷颁发的美国护照入境时被旧金山海关扣押,因为记录上八年前他曾经使用中国国籍入境,所以美国海关以涉嫌伪造美国护照的理由将他扣押,最终还是当地洪门致公堂出钱把他给保释出来的。

    致公堂还聘用律师为他与海关打起了官司,宣称孙博士出生于檀香山并在那里成长求学,是合法的美国公民云云,这件事当年在旧金山中国城里闹得可以说是路人皆知。

    事实上孙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十一岁才跟随母亲前往夏威夷,投靠他的大哥孙眉。那时孙眉已经靠自己的勤奋与商业头脑,成为了茂宜岛有名的大种植园主,被当地人称为“茂宜王”。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预科,孙逸仙都是在夏威夷的学校里读的,直到十七岁那年因为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被孙眉强行送回了广东香山的老家。

    照理说孙逸仙在当时并没有入籍美国的资格,但是他通过革命同志与乡党的关系,搞到了两份由美国公民宣誓作证的法律文书,以此证明他确实在夏威夷出生,于是拿到了夏威夷政府颁发的美国护照。

    说白了这个身份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绕过《排华法案》而伪造的,美国政府官员有些高估了革命先辈们的底线。

    这个身份在孙逸仙以后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除了让他可以不受到排《排华法案》的影响,随意出入美国募集资金和人员,还成为了一道护身符,阻挡了清廷对其的抓捕意图。

    一直到一九零九年,孙逸仙的美国国籍终于被美国国务院以“未尽美国公民义务,非法参加反对友邦的**活动”为由取消掉了。所以某地媒体所说孙文得以入籍是因为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民主革命云云,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脑补所成。

    到了路口凯迪拉克向右转,拐上了格兰特街,也就是著名的“都板街”。

    这条街是旧金山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众所周知旧金山最初是由西班牙殖民点发展起来的,墨西哥独立之后此地划归为墨西哥领土,美墨战争之后才转让给美利坚合众国。所以和旧金山其他的古老街道一样,格兰特大街最早也有一个西班牙名字,叫做callela fundacion,也就是“建国大道”。

    美军占领旧金山之后,给市区里的很多主要道路起了英文名字,这条街被改名为“杜邦街”,以此纪念美国海军的杜邦上将。

    而“都板街”,很明显就是“杜邦街”的台山话译音了,可以说这条大街见证了旧金山中国城的诞生与成长,以至于旧金山政府为了纪念格兰特总统,把杜邦街改名为格兰特大街之后,当地华人却因为叫惯了“都板街”这个名字,无论如何都改不过来了。(现在格兰特大街在谷歌中文地图上依然被写成都板街,实在是中国城的一个趣闻。)

    到了这里就算是进入了中国城的核心,作为旧金山老城区的一部分,中国城的街道比较狭窄,宽度还是停留在马车时代,也就是欧洲标准的双车道。

    时间还未到中午,右侧街沿却已经停了不少轿车,总算四十年代美国车的宽度还算中规中矩,所以路上依然留出了足以相对行驶的空间。

    那时美国车的尺寸还遵循着英国和欧洲标准,虽然已经有了车体巨大化的苗头,但还没搞到像后来六七十年代那样夸张。那时因为流行时髦的宽体轿车,旧金山市区很多道路都只能改成单行道了。

    刚驶上都板街,街道两边充满中国特色的蟠龙灯柱,就立即引起了韦尔贝的注意,他还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类似的东西,这种路灯设计成了金色四爪蟠龙托举宫灯的式样,是旧金山中国城的独有标志,只要在街边看到这种路灯,就代表你已经进入了中国社区。

    “很精致是吧。”克雷减缓了车速。

    “你说什么?”韦尔贝转过脸来。

    “我是说,这些路灯很精致,就像一件艺术品。”克雷笑着说到。

    “啊,你说的对,很有艺术性,究竟还有多远。”韦尔贝望着车窗外说到。

    “我们已经到了。”克雷轻点刹车,轿车缓缓靠向路边。

    “这就是上海楼。”司机回转头指着窗外。

    “就在这儿?”韦尔贝歪过头向上望去,只看到门脸上方装着那种夜总会门口常见的彩色灯牌,中间一串英文字母“hai low”。

    “约定在二楼,我们已经迟到了二十三分钟,不过听说中国人一贯都很有耐心。”克雷看了看手表,随后开门下了车。

    克雷从车后绕到右侧,恭敬的替韦尔贝拉开了车门。“暗号还记得吧。”司机问到。

    “三合会超级棒?”韦尔贝微皱着眉头,说出一句有些生硬的广东话。

    “嗯,超级棒,我的车就停在街对面。”克雷点着头说到。

    “你就呆在车里等着我,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韦尔贝整理了一下袖口,带上了黑色的礼帽。

    “遵命,先生。”克雷微微欠身领命。

    ps:谢谢大家的支持,正在恢复状态中。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上海楼(二)() 
    上海楼的门脸不算大,就是标准的两开间大小,门口伸出的固定雨棚遮挡住了整块人行道,看上去就像芝加哥和纽约的那些高级饭店一样。

    雨棚外沿装了一圈灯板,底色是喜庆的大红色,用白色字母刷着SHANGHAI LOW的招牌,勾勒边线的灯泡是黄色的,字母上则用的是白色灯泡,靠人行道的侧面部分,还装饰了一条似乎在回首观望的中国龙。

    这是一栋大地震后重建的公寓楼,标准的三层独栋混凝土包砖结构,整堵靠街的外墙涂成了当时美国流行的米黄色,墙面上伸出一块足有两层楼高的广告灯牌,红底白字写着八个英文字母CHOP SUEY。

    这块显眼的标牌在前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一直都是旧金山中国城的一个标志性景观,时常与都板街上的蟠龙路灯以及盛昌大厦的宝塔型角楼一起出现在旅游明信片上。

    大家可能不明白这个招牌上写的究竟是什么,其实那是一道只在美国本土流行的“中国菜”,传说中的“李鸿章杂碎”。

    就像SHANGHAI LOW一样,CHOP SUEY就是“杂碎”的台山话译音,采用的还是当时流行的威妥玛拼音,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城,遍地都是这种美国人根本看不懂的“英文”店名。

    这里面的“杂碎”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动物的内脏,而是把各种肉类和蔬菜切成丝,然后一起混炒而成的一道菜肴。

    这道菜确切发源于何时何地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相信是加州淘金时代的产物,当时为苦力做饭的厨师并不需要很高超的手艺,“杂碎”也正好体现了这些厨子的业务水平。

    至于怎么会和李鸿章搭上关系,实在是1869年老李访美受到全美新闻界的追捧,于是部分中国饭店改了菜名来蹭热度而已。二十世纪初上海楼卖的“李鸿章杂碎”,可以说闻名整个旧金山中国城。

    韦尔贝提着公文包推开店门,一名穿着西式侍应服的前台迎上前来。

    “上午好,先生,需要帮助吗。”前台侍应微微欠身致意。

    “上午好,我约了人在这里见面。”韦尔贝环视了一眼大堂,随后接着小声说到:“三合会超级棒。”

    “等一下,先生,您刚才说什么?”侍应愣了愣神,满脸疑惑的望着面前的洋人。

    “三合会超级。。。棒?”韦尔贝有些吃不准了,难道自己的发音有问题。

    “啊抱歉,是三合会超级棒,我刚才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请随我来,先生,张先生早就已经到了。”侍应说完回过头,对着站在前台边的另外两个同伴喊了几句粤地方言,随后殷勤的引着韦尔贝向着一侧的楼梯走去。

    饭店整体的装修风格贴近美国本土,但在各项细节上却又显露出一股中华风,说白了就是中西合璧半洋不中的样子。二层的整个前楼全都被打通了,只留下了中间的几根承重柱,楼层后部被隔成了几间包厢。此时正值早茶时间已经结束,午餐时间还未开始,所以整个二层没有一个客人。

    大厅里摆放了十多张餐桌,桌上摆着带有彩绘玻璃灯罩的小台灯,还有装着各种调味品的小玻璃瓶。天花板用木条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方格,用颜料画了一些彩绘图案,韦尔贝没来得及分辨出画的究竟是什么,就已经被侍应带到了其中一间包厢的门前。

    “张先生就在里面等您。”侍应说完,抬手用一种特别的节奏敲了敲包厢的房门。

    房门随即就被打开了,开门的是一个穿着黑色西服的中国壮汉,身高绝对超过了一米八,比韦尔贝都高了差不多半个头。

    壮汉先看了韦尔贝一眼,随后对着侍应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的点了点头。

    “您迟到了,斯皮尔先生。”壮汉后退一步让出了门口。

    韦尔贝没有回答,只是抬头看了一眼这位浑身散发着彪悍气息的亚洲人,他认定这只是一名打手或者保镖,虚张声势的小角色而已。

    包厢的面积不大,也有十几二十平方米左右,正中间放着一张圆桌,桌上铺着白色的亚麻桌布。房间四周靠着墙摆了几张太师椅和放着彩瓷花瓶的木架,贴着淡蓝色墙纸的板壁上挂着几幅中国的山水画,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白瓷吊灯,在房间里洒下了一片橙黄色的光芒。

    除了那名发育异常的保镖之外,房间里还有三名中国男人。

    一个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上去是第二位保镖,穿着一件黑色的带盘扣的中式外套,衣襟敞开着露出了月白色的衬衣,同时露出了腰间一根足有成人手掌宽的黑色皮带。这位年轻人双手背在身后,如同一根标枪般挺立在房间的角落。

    另外两个人坐在圆桌旁,年纪都在三四十岁左右,韦尔贝只能从对方的穿着上分辨出两人的身份地位。

    右手边那个应该是下属,瘦削的脸上带着一副圆框眼镜,梳了分头的头发上打满了发蜡,身上穿着一套蓝灰色的长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