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

第156章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第156章

小说: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去参军剿灭倭寇为族人报仇。

    不过季衡并不要这些人去参军。

    东南招收兵士;几乎都是穷困人家男儿;要身体健壮,季家这些男人;毕竟是出自文人之家,远远不能达标,凭着仇恨入伍,到时候恐怕也不能完全服从将领命令。

    且,他们去当普通士兵,也完全是一种浪费。

    季衡于是让他们好好读书,到时候不论是考上文科进士还是武进士,都是好。

    季衡也是公务繁忙,这样回老家来慰问一番已经是忙里抽出时间,故而不能季家村里多做逗留,只是族长家里住了一晚就准备离开了。

    他家其实季家村里也还有祖宅,只是一个小院子,有前后两进,房屋十几间样子,因为他父亲寄道恭一直京中为官,竟然是没有回来过,而季衡同许氏当年也是住扬州,并没有回老家来住,这个屋子就完全空下来了,给了族中一户困难族人住了。

    季衡回来,这户族人家里男人战死了,又只剩下了孤儿寡母,是可怜。

    不过族里已经定下了抚恤金,会处理此事。

    季衡离开时,季氏一族大部分人都来送了,一直送过了村口石桥,季衡让他们都回去后,才策马飞离开。

    季衡将那一份季氏一族死亡和被劫走人名单誊抄了一份带走,这名单上被倭寇所杀人,只是季氏一族人,那些非本家,都是没有记上来,若是都加起来,这次死有近两百人。

    被抓走人里,季衡将每个人都名字都记了脑海里。

    上面季盛孚名字十分地惹眼,季衡不知道这个季盛孚是不是就是季朝宗长子,季道熹孙子。

    这个孩子,他并不知道他从京城回老家来了,且季道熹并没有特意提自己家里受到损失,也没有提那被劫走孩子里有他孙子事,所以季衡才不确定,且也没好问族长季道熹。

    季衡没有去找兴化知县萧至圣,而是要再做调查,要是果真是萧至圣公报私仇,那季衡于公于私都不会放过他。

    季衡直接到了扬州,正好赵致礼也这里。

    扬州官场接待了季衡,不过季衡说刚刚遭遇海寇之难,让大家忠职守就好,谢绝了诸如宴请之事,也没有去盛情邀请扬州知府家里住,而是住自己家扬州一个小院里。

    赵致礼手下官军,因为十分勇猛,且他十分善于练兵,以每十一人组成一个小队,每队中都设一名火铳手,此十一人进退有度,配合默契,平常又操练刻苦,十分勇悍,面对海寇正是战无不胜,所以这次赵致礼部杀敌多,损失却小,他下面官军正驻扎城外,他只带着几十人入了扬州城,找到季衡时,季衡正设置简单书房里写信。

    季衡所住院子十分朴素,乃是当年许氏备下,但是许氏和季衡每每从扬州城外入城来都是住许大舅家里,就没来住过这个院子,一直是由老仆打理,这次季衡又下江南来,许氏便安排了人来整理了这个院子,觉得季衡说不得会来住。

    而许大舅一家,大部分人都搬去了广州,许家大宅子,则是分成了几部分,卖了一小部分,另外则是由两个姨娘守着打理。

    这种情况下,季衡根本就没有去拜访过许家。

    赵致礼穿着便装,季家堂屋里坐下了,季衡护卫充作了小厮,郎商是个沉默寡言,手却是几个护卫里巧,做端茶倒水之事也行,他书房门口对季衡道,“大人,都指挥使赵大人前来拜访,正堂屋。”

    季衡抬了一下眼,道,“我马上就过去。”

    他将写完信又看了一遍,这才封起来,让郎商进屋,让他将这信马上让人送往广州。

    季衡进了堂屋门,赵致礼正喝茶,抬头一看到季衡,发现季衡额头上包着纱布,神色憔悴,眼神却十分锐利深沉,就心里叹了口气。

    他放下茶杯起身,关切地盯着季衡头上纱布,问道,“君卿,你头上伤是怎么回事?”

    只有两人,他没有叫季衡“抚台大人”,也没叫他“季大人”。

    季衡这伤来得毫不光彩,不过是太过劳累殚精竭虑而精神不济走路摔倒了导致,所以他也不好回答赵致礼,只是简单说道,“只是小伤,磕了一下而已,不必担心。”

    他说着,又勉强笑了一下,说道,“这次打退倭寇海贼,季庸是立了大功。”

    赵致礼迟疑了一瞬,还是说道,“没能将倭寇截住,让他们蹿入了季家村,我……”

    季衡知道他是要自责,就赶紧说,“季庸,不必如此。”

    赵致礼只好住了嘴,季衡请他又坐下了,自己也坐到了他旁边去,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了兴化知县对倭寇之事对季家村瞒而未报之事,这事已经查清楚了,当初倭寇警报传下去,兴化知县萧至圣确是对其他各地都下了警报,偏偏漏了季家村,虽然季家村只称为一个村,但是其规模已经不下于一个镇子了。这么大个地方,萧至圣要不是故意,根本不会漏。

    且这次倭寇海贼大规模进犯,江苏卫所和各地官兵,对汪秉直命令根本就是反应迟钝,所以才让倭寇一直往北方流窜,不仅没有及时截住,而且还让其烧杀抢掠了多个地方。

    事情已经出了,愤怒也没有用。

    季衡只是实事求是地说了此事,赵致礼便道,“官兵策应不够灵活确是个大问题,不过江浙闽沿海水军力量薄弱是问题,水师根本就没起到什么作用。”

    季衡道,“卫所水师力量薄弱是个问题,缺乏策应机动水军,要阻止倭寇内侵便是十分困难。不过,卫所水师力量已经渐渐恢复,有所增强,但卫所水师只是隶属于沿海卫所,并不,想要远调便不可能,卫所水师之间策应便也有很大问题。我准备向皇上上书,增加造船厂,江浙闽增加两支反应迅速水军部队,不属于任何卫所,使用多橹船,此水军可统一指挥各卫所水军,能够灵活策应,剿灭倭寇于海上,倭寇便不能便宜上岸,即使上了岸,岸上陆兵也能够及时围剿;除此,还应设置大战船,能够到远海巡视,发现倭寇海贼于远海,再以卫所水军策应配合,击溃海寇于远海。如此海上巡逻,海岸防御,才能减少倭寇海贼上岸机会,护住岸上百姓。”

    赵致礼是善于陆战,不善海战,便道,“对于远海,朝廷之兵远远没有倭寇海贼来得了解,海战上,我们占不了便宜。”

    季衡却道,“东南沿海,江南一地,乃是我大雍繁华富庶之地,每次倭寇海贼上岸,一顿烧杀劫掠,会死多少百姓,损失多少财产,恐怕早就超过朝廷给出军饷,增加战船,增设水师,加大火器投入,这些相对于那些损失来说,又算什么。再说,我堂堂一个大国,还怕小小倭寇,让海贼如此侵犯?这些也不用说了,现今倭寇海寇肆掠严重,沿海只得再次禁海,沿海百姓没有进项,生活困苦,又会被逼入海为寇,正是恶性循环,所以建立强大水师,迅速解决海寇问题,才是根本。这些投入,海患解决后,开通市舶司,海上贸易利益丰,很就能够将花费补起来。如此投入,加练水师,我不信海上力量强大不起来。”

    赵致礼点点头,道,“君卿一向是看得加长远。”

    季衡又道,“不过,我也知道朝廷现拿不出太多军饷,所以只好想了另一个办法。”

    赵致礼看着他问道,“什么办法?”

    季衡道,“之前增开五港市舶司,不少海商争相前来做生意,只是市舶司刚开,很难如广州那般上轨道,所以便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海上海寇徐铁虎同王启等借此机会扰乱海港,且借着商人之名混上岸后劫掠,让朝廷大受损失,这也让禁海派言论一时占上风,如此只好先行关闭了这五个市舶司。但是那些愿意规规矩矩做海上生意商人,却是受了大损失。如此,我以巡抚之身,前去招揽这些商人,让他们出资支持水师建设,只要打击了倭寇海寇,海上平静一些,朝廷定然又会增开市舶司,到时候,他们做生意,一定时间,诸如五年十年内,便只收他们三层税。如此,既可以让这些商人支持朝廷,不和海寇结盟,又有了银钱扩建水师。”

    赵致礼听得愣住了,然后就笑了起来,道,“你这个倒是好主意,只是和商人合作,不知皇上是否会批准。”

    季衡道,“皇上定然会。”

    季衡留了赵致礼下来一起吃饭,赵致礼就说,“以前京里时,咱们一起机会倒不多,但是每次一起,倒是能够坐下来好好说话聊天,这下到了这东南来,咱们一起机会很多,坐一起,却没有了下棋闲聊心情和闲暇了。”

    季衡听后也是叹了口气,说道,“战事逼人,也是没有办法。若是江南海患早日解决,以后我们便也又有了闲暇和心情。”

    赵致礼陪着季衡用了一顿饭,没有多做停留,之后就出城去带着军队回了余杭。

    季衡多扬州留了一天才回余杭,这时候,汪秉直汪大人也回了余杭了。

    季衡没做休息,便上了总督府去。

    d*^_^*

214第四卷() 
第九章

    这次海寇之乱;随着进犯苏州一带倭寇入海;便算是告了一个终结。

    江浙一带卫所和海寨派出船只出去追击和巡逻;倭寇海贼这次被朝廷官军打得一败涂地,登岸倭寇海贼有逾万人,后逃回海上只有一千多人。

    此次是朝廷大捷;是汪秉直总督闽浙以来取得大胜利;自然也是季衡巡抚闽浙以来大胜利。

    但这个胜利却因为季家村之难而大打折扣,以至于到如今;关注胜仗人还没有关注季家村之难人多。

    虽然余杭大捷以及蔡泾坝大捷都已经以非正式飞鸽传书渠道传到了京城;但是;正式奏报汪秉直还没有写。

    季衡来了总督府;汪大人就正好让了季衡随他到书房。

    坐下之后,仆人上了茶水后退下;汪大人又让仆人关上了门,这才准备和季衡详谈。

    季衡头上还包着那纱布,不过他一张白脸,眼睛幽黑如深潭,潋滟如秋水,包着那纱布也不难看,甚至衬托出一股深沉忧郁。

    汪大人不得不关切两句,“贤侄头上这伤,可好些了?”

    他手下将领们伤了,只要不是缺胳膊断腿,或者是鬼门关口徘徊,他都是不会问一声,打仗做将军,本来就该是要有身先士卒勇气,马革裹尸觉悟,受点伤又算什么。

    所以,像季衡包着头那点小伤,要是发生别人身上,那完全是不值一提,但是季衡头上,汪大人就觉得还是关怀两声为好。

    季衡羞愧于受了这个伤,要是别人不问那还好,一问起,他都不好意思说出真相,于是只是道,“只是一点小伤,几日就好了,不值大人关怀。”

    说着便直接转移了话题,“此次倭寇海贼进犯江南,至今杀敌之数,我方损伤,百姓之损伤,也该统计出结果了,不知各地是否已经上报上来。”

    季衡下东南来之前,倭寇之乱,报到京城皇帝跟前,往往总是杀敌之数,是否守住了城池,官军之卖力,或者谁抵御倭寇海贼上失利等等,总是淡化了倭寇到底造成了多少损失,百姓有多少损失这些事。

    以至于让皇帝看到,大多是好一面,只要是事情没有纸包不住火,就根本不会往京城报。

    季衡早前看奏报时候一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京城官员对一般老百姓并不那么关切,故而也一直并不太意这个问题。

    季衡一下东南之后,就要求每次奏报,必须将对百姓造成损失也都写清楚,不许淡化这一块。

    自然,虚报乱报也有,所以这便出了督查一职,会之后去巡查此事。

    渐渐地,江浙闽这一带,遭受倭寇海贼之后,才有了统计总损失这一项。

    汪大人道,“江苏一地奏报是直接送往了金陵府去给了陈焕之,浙江倒是已经送到了本官这里来。”

    陈焕之乃是两江总督,打击倭寇海盗上,总是没什么作为,倒还喜欢给汪秉直使绊子。

    他上位乃是因为朝中为开埠和禁海之事吵嚷不休,皇帝并不能一意孤行,故而为了安抚禁海一派,派了禁海派陈焕之任了两江总督。

    自然,这个陈焕之别方面也确是个人物,只是用兵上面,就很不如了。

    汪大人这般说,自然是直指陈焕之意思,季衡是皇帝信任之人,汪大人是很想他去对付陈焕之。

    季衡也知道两江和浙闽分开来,实是非常有碍政令下达,于抗击倭寇不利,但是,要是两江和浙闽兵权都集中起来,也实是容易让汪秉直权利过大。

    季衡没有对陈焕之之事做评判,只是说要看看各地上报,汪大人便直接拿给季衡看了。

    季衡看后沉吟良久,对汪大人道,“不知大人是否已经将上奏皇上奏报写好了。”

    汪大人道,“还不曾。我正好要同贤侄商议此事。”

    季衡也不推脱,两人便商量了如何写这封奏报事情,季家村之难,已经由飞鸽传书传上京了,恐怕京中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正式奏折不一样,是否要详写季家村之难,或者只是一笔带过,这是有讲究。

    汪大人这事上并不想自己做主,汪大人胸中有着自己丘壑,面上其实是个十分会做官人,和谁都不会直面闹矛盾。

    经过商议,季衡觉得简单写一下季家村之难就罢了,并且是直接将季家村之难和倭寇海贼造成其他地方百姓伤亡以及损失写一起,这样并不显得季家村之难有多么特别。

    季衡知道,即使这样写,也是可以达到引起朝廷关注目,又不至于让季家太出头。

    毕竟让人不断讨论此事,倒是只会让那些被倭寇抓走季氏一族女人们难堪,对救回他们和打击倭寇没有什么帮助。

    汪大人于是就按照季衡意思,两人商讨着将这封奏折写好了,便让八百里加急送上了京城。

    季衡这时候才又同汪大人讨论了别地方增设造船厂和火器厂事情,且也说了要增加机动水师之事,这机动水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卫所,到时候却可由这机动水师直接调派各卫所水寨水军,以便能够于海上灵活策应,对将海寇阻拦于海上有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