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15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15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禁急忙下了马,往马车厢内一看,待看到诸葛亮安然无恙,总算是放下心来了。还好,大惊无险。

    前面的马车被这么一撞,顿时不再平衡,车厢摇晃,左右不平,便听嘎然一声,竟然被撞倒了。

    随着马车倒地,车厢裂开,哗拉的一下子。

    一车厢的书籍,随着散落满地。

    厚厚的是经书,洁白的是字帖,折叠得到处可见的是平时的注解。

    诸葛亮稳了稳心神,下了马车。看了被撞倒在地的一车厢书籍,心里暗念:摊上大事了,这回要糟糕。

    能有这么多书的,肯定不是平常人物,一般的家庭能有三五本书,便算是不错了。如此多的书,恐怕撞上的是一个大人物了吧。

    诸葛亮由一地的书籍,联想翩翩,心里在想怎么应对接下来的局面,但愿马车的主人是个讲道理的,不然今天这事就不好搞了。

    走在前面的马车,听见了动静,也都纷纷停下来。一行人往后面走来,想一观究竟,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前面的是一个老者,头发花白,须长脸慈,后面跟着一群家仆,倒是来势汹汹,面容不善。

    老者一身的便服,难以猜测其身份,但观其举止投足之间,自带一种久在朝堂的感觉。这是长年为官的官威,诸葛亮自然熟悉这种气息。

    老者虽面有不愉,但却不出言训斥,料来是性格极好,脾气温和之辈。

    “老丈有礼了,还请老丈息怒,在下管教不严,以令马车冲撞了老丈,在此向老丈赔礼道歉了,这便派人将散落的书籍一一拾起,恢复原状,还请老丈多多恕罪,海涵一二。”诸葛亮不待老者开口,便先行了个晚辈礼,开口赔罪。

    看到满地的书籍倒在地上,老者是心疼的,向来看书如命,但又发现始作俑者只是一个几岁小孩,便也无心责罚,正想着如何善后,沉思中的老者却被这小孩的彬彬有礼给打断了。

    “此乃马车受惊,非你之过。小公子无须在意,待老夫将书捡起来便是了。”老者一直以来极重家教,家风淳朴,看着这小孩对自己作了个非常标准的拜见礼,也不好不回应,落了礼数,只收好起了心思,与这小孩谈起话来,以宽其心。

    “老丈宽宏大量,实乃晚辈学习的楷模,还请受晚辈一拜。”本来诸葛亮已做好心理准备,受这老者一番责难,谁知对方竟然大度如斯,令人可敬,只好衷心地感谢,又行了谢礼。

    “小公子不必如此,相逢便是缘,因书结缘,可是一大美事。如今天色已不早,我等还是先将散落在地上的书捡起再说,一来除掉泥尘,以免书籍受损;二来也好早些赶路,前往投宿。”老者心里一直记挂着掉在地上的书,想早些捡起,也好启程投宿。

    毕竟,这年代,书比人珍贵。很多书,都是孤本。书不经火,又不受露,久放嘛容易发霉,常读又多磨损。因此,常常有人挑了些好天气,将书拿出来晒,以增加其使用寿命。

    “老丈所言在理,是在下疏忽了。书籍乃人类进步的精神食粮,不可不重视之。在下这就去捡书,待捡完书后,再望老丈能指点一二,以便在下增长见识,受益无穷。”诸葛亮也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份,卷起衣袖,叫上于禁等人,走到倒地的车厢旁边,一本一本地仔细拾起地上散落的书。

    “如今车厢已裂,纵是将书籍全部拾起,也无多余的马车可安置,这可如何是好。”老夫看这小孩倒是挺机灵聪明,也不自恃身份,竟真的动手捡起书来了,一时改观不少,印象分大涨。只是想到就算将书拾起,却也没马车可装,不禁发起愁来了,喃喃自语。

    “老丈勿忧,如今车厢已裂,可将书籍放于在下的马车中,此事乃是因在下而起,在下必定将书籍完整无缺给老丈送回去。也请老丈万莫拒绝,以在下一个弥补的机会,以全在下一片心意。”诸葛亮细心地擦掉书上沾着的草屑,又吹走了书上的灰尘。听到老者的感叹,心思暗转,便生一计,一举破解地上的书无车可装,又能修补拉近与老者的关系。

    “如今岂不是为难公子,公子若是没了马车,如何赶路。要是公子不嫌弃,还请公子与老夫共乘一辆,待到前面县城,重置车马,再行上路。”老者瞅了瞅自己尽是书籍的车队,唯有二辆马车没装书籍,一辆是家中女眷,一辆便是自己坐的,这小公子慷慨识礼,也不忍他骑马步行,便出言相邀。

    “固所愿,不敢请也。冲撞叨扰了老丈这么久,却不识老丈,敢问老丈尊姓大名,如何称呼?”诸葛亮看满地的书籍,便知是饱学之士,诗书之家的老者,正愁没机会与之交谈,多多增益。

    “老夫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蔡邕一脸淡定地自我介绍。

第33章 拜师() 
蔡邕以为这小孩料是没听过说他的,因此也不多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姓名,贯籍。

    蔡邕对于自己的官职却是一言不提。

    诸葛亮听到老者自称是蔡邕,一时大惊。

    想不到自己马车冲撞的却是大汉朝大名鼎鼎的大儒士蔡邕,议郎蔡邕蔡伯喈。

    诸葛亮不由自主地拘谨起来了,生怕自己的举止不当,被蔡邕看在眼里,引为诟病。

    大汉多少人,撞破了头,都想和名士大儒能有些许的交集,却穷尽一生未能一见。

    如今真是天公作美,一辆受惊的马车,使诸葛亮有缘结识此时大汉最有名的儒士,说起来还真的得感谢那只受惊的马。

    毕竟,蔡邕在朝堂上,敢于直接上表,谏言宦官与外戚干政乱权,一人勇斗张让、何进二大集团,其勇气人品实在是令人心生敬意。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才落得个告老返乡,荣归故里。也是天意造化,在这小小的官道上有缘结交,共乘一辆。

    “见过伯喈公,小子有礼了。公之大名,无人不识;公之大义,天下皆闻。在下名叫诸葛亮,来自琅琊,先祖曾为司隶校尉、光禄大夫,家父现忝为泰山郡郡丞,曾听起家父多次说起您,却是无缘相见,今日相识,实是三生有幸也。”

    回过神来的诸葛亮,向蔡邕又重新行了个末进后生礼,作起了自我介绍,以免蔡邕以为自己来历不明,心生介意。

    这年代,最看门第,先重身份,又看才能。

    诸葛亮可不想蔡邕以为自己是一介寒门,不通文墨,不识兵事,不愿与自己多多交谈。

    毕竟,谁也不会去找一个泥腿子讨论文学,谈平平仄仄;谁也不会去找一个浑身铜臭的商人去探讨如何治理地方,民生大计。

    “哦,原来是琅琊诸葛氏的子弟,难怪公子温文大方,情礼兼到。还请诸葛公子上车,你我边赶路边细谈,如何?”得知诸葛亮也是官宦之家子弟,蔡邕更加放心,毕竟在这路上,随便和个陌生人共乘一辆,若是强人,岂不是害了自己。

    “伯喈公敢为天下人先,理应先请。家父时常告诫出门在外,需礼贤护义,尊老爱幼,请伯喈公万莫推辞,以免折煞小子了。”诸葛亮自是不敢先上马车的,一来客随主便,这马车原本是蔡邕的,自然不好先上马车,喧宾夺主;二来蔡邕身居高位,又年纪甚大,无论是从辈份还是地位,都应该蔡邕先上,不敢居先。

    “你这孩子年岁尚小,却是深明大义,颇懂俗礼,是个人情练达的苗子。如此,老夫也不拘泥了,以免让世人笑话,老夫先上马车,你随后便上来吧,老夫与你颇投缘,倒是可以多聊聊,解路途之烦闷。”蔡邕走到马车旁边,一个老仆熟练地扶起蔡邕,就想托蔡邕跨上马车,奈何蔡邕年老无力,看起来很是不便。

    “伯喈公,容在下助一臂之力,还请宽恕僭越之处。”见此,诸葛亮连忙过去搭把手,扶起蔡邕另一边,将蔡邕送进马车里。

    多献殷勤,总是好的。谁家不喜欢勤快的孩子。

    “多亏了诸葛公子相助。你也快快上来吧,以便让车队启程,早些赶路,免得今夜得露宿山野。”蔡邕进了马车内,坐稳扶好,便招呼诸葛亮也上马车内。

    “在下这就上来。”诸葛亮答完便在车夫老仆的帮忙下,也攀上了马车。待上了马车,刚刚坐定。又谢道:

    “多谢伯喈公相邀,小子受宠若惊,言语举止之处若有不当,万请海涵。”

    “无妨,无妨,老夫观公子口绽莲花,处变不惊,也是个妙人,况且旅途枯燥,读书之余有个人做伴,也是好事。”蔡邕笑呵呵,看着肤白皮嫩,一脸稚嫩的诸葛亮,喜欢得很。

    要是也有个儿子,长得如此俊俏,该多好啊。

    可惜阿琰却是个女儿身,蔡邕如是想。

    “敢问伯喈公,此书可是家父口中时常提起的《熹平儒经》?”诸葛亮突然瞅见马车内的案几上,摆着一本被抚磨得光滑的经书,经书的封面上赫赫写着:《熹平儒经》四个大字,不由脱口而出,向蔡邕求证此书。

    “哦,小公子知道此书?”蔡邕倒是好奇,这书要是从一个成年的文人儒士说出来,并没什么。但一个二三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书,就显得啧啧称奇了。

    毕竟,大汉朝只要读过书的,都知道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所以蔡邕的车上有蔡邕正在注解的熹平儒经,也属正常。

    这熹平儒经乃是蔡邕花尽心血,想将世间儒家经史进行标注解释,以便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免得大汉儒士文人治学不谨,学派各一。

    “家父以此书的注释推崇至极,每期但有所出,必图一观。曾说天下文人对儒学所治最深,当属伯喈公,对《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的研究,可称一绝,乃是一代文学大宗师。”诸葛亮不知道诸葛珪有没有读过《熹平儒经》,也不知道诸葛珪关不关心儒家经典著作之争。

    也许诸葛珪早在泰山郡郡丞的位置待久了,沉迷于官场俗务,对治学已是泯然于众人矣。但诸葛亮只能这么说,先引起蔡邕的共鸣,再利用以往自身对这些儒家的理解,相信可以与蔡邕清谈一二,不露出马尾巴。

    “令尊过奖了,老夫身无他长,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罢了,能为天下读书人做点事情,也算遂了老夫的心愿,实在是谈不上文学大宗师这些清誉。”蔡邕虽然嘴上说着注解《熹平儒经》只是份内之事,眉眼之间却也对这事极为自得。

    毕竟身为读书人,又身在如今的大汉官场,能一心做些跟读书人有关的事,也是难得。

    “小子斗胆,恳请伯喈公收为学生。”诸葛亮突然跪拜在地,想要拜师。

第34章 学飞白书() 
“公子这是何意?快快请起。有事好好说嘛,跪在地上,成何体统。”蔡邕不明所已,只好让诸葛亮先起来,细说原因。

    “伯喈公,您是大儒学士,在下仰慕不已,又心向儒学,故而斗胆想拜伯喈公为师,治经读史,请伯喈公看在儒家先圣孔子的‘有教无类’份上,收了在下这个学生。”诸葛亮拉出孔圣人来,希望劝服蔡邕收下自己,只要成功成为蔡邕的门生,那名声可是水涨船高。

    “哈哈,诸葛公子有心向学,乃是好事。但你尚在启蒙时期,恐怕识字未全,更何谈学习儒家经史,拜师一事,实是草率,恕老夫不能答应。”蔡邕是希望能有传人,来继续将儒学发扬光大,但眼前这个三岁小孩子,却不认为会是最佳人选,故而用托词推脱掉。

    “伯喈公容禀,在下虽年幼,但时刻谨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敢有丝毫松懈怠慢也。现虽启蒙,经史尚早,但不代表就没有必要向伯喈公学习啊,伯喈公乃一代大儒,文学宗师,不说儒学造诣,其他方方面面都值得在下用一生学习,因此还请伯喈公收了在下这愚劣的学生。”

    诸葛亮知道得掌握好节奏,才能一步步劝服蔡邕收下自己为门生。

    “公子自己都说经史尚早,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今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这点很好,却是不知为何要拜我为师,老夫除了儒学有些许粗浅见解之外,并没有什么可以教你啊。”蔡邕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一时也奇怪。这孩子不跟自己学熹平儒经,那学什么呢。除了这个,蔡邕还能教什么。

    “伯喈公,实不相瞒,伯喈公的字,苍劲浑朴,丝丝露白,令人向往,在下启蒙识字,练字临帖,若是能有您的一丝神韵,平生足矣。所以在下想向您先学字,后学经史。”诸葛亮道出拜师的目的,学飞白体。

    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

    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以加强字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飞白体。

    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

    “你这孩子,倒也算百折不挠,既然如此,那老夫便勉为其难收下你,跟着老夫能学多少,便看你的悟性了。要是他日发现朽木不可雕也,莫怪老夫不认你这学生。”蔡邕看着诸葛亮机智异常,他日成就必不可限量,说不定能师凭生贵,既然诸葛亮提出要拜他为师,因此也有心收诸葛亮为学生。

    五十来岁的蔡邕晚来得女,虽然是个女儿,但也想为她谋些后路,只是奈何年轻时太过于正直,不爱结交党派,导致一直独来独往,没有可以倚为助力的世家或家族。

    如今老了,也看淡,想通了,但却不再有人敢于靠近这个一生醉心于文学,正直不阿,刚毅不屈的议郎。

    蔡邕原本早萌生将蔡琰许配给河东安邑世间卫氏,也算是为蔡琰提前找好娘家,安排好后半生。

    卫家是河东世家,在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于大汉名将卫青,以及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听说有一子名唤卫仲道,为人不错,蔡邕先前还厚着脸皮去暗示卫家结为亲家,卫家看在蔡邕的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