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20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20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张举心中颇为自得,心情也变得大好,于是放下官场架子,温和了脸色,开始和诸葛亮寒暄起来了。

    毕竟,来人是诸葛亮,泰山郡丞诸葛珪之子;前议郎大儒蔡邕的门生,给一些面子总是要的。

    “大人,家父和家师一切皆好。在下今日前来,乃是有一要事向大人汇报,还望大人能同意,以作尽早谋划,提前做好准备。”

    诸葛亮向来崇尚效率,可不喜欢和张举来官场那一套,七拐八弯,顾左右而言其他。那样一来,讲到重点,可能都要等到天黑,晚宴时分了。

    因此,直奔主题,开始掌握节奏。

    “哦,何事?贤侄但说无妨,为官洗耳恭听,必定从善如流。”张举见诸葛亮简单粗暴,不爱拉家常,也就不强行扯其他话题,套近乎了。

    张举也没必要主动与诸葛亮示好,毕竟整个郡,要论权力,显贵,当属太守大人张举了。听到诸葛亮说有事,就差直说:有事说事,没事滚蛋。

    “大人,可曾听闻近些日子来,盛兴于泰山一带的泰山山贼土匪?听坊间传言,我泰山郡多有高山,如今高山上已是贼匪蜂聚,多如牛毛。”

    诸葛亮知道作为说客,首要的是先将关注点代入对方,因此所说所举皆有依有据,乃是事实。

    “听闻过一些,如今宦官当道,外戚弄权,导致民不聊生,无以为继。因此有些人上山为贼,也是习常。不过,为官常居郡内,少有外出,却是不甚了解。”

    张举早就知道泰山郡周边的连绵山脉,快成了贼窝了。只是无法围剿,而且也没必要围剿,都是些穷苦百姓居多,逃避苛捐杂役,也就放任自流了。

    “大人,要是泰山贼匪有朝一日联合起来,攻我郡县,而我各郡县郡兵有限,郡城又相距稍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容易被泰山贼匪一一击破,恐怕会引来兵灾,惹来祸事。”

    诸葛亮狐假虎威地夸大泰山贼匪的危害。不过这是前奏,诸葛亮知道光靠这个并不能完全打动张举。

    “哼,区区贼匪,岂敢犯我大汉天威。况且若是来攻,我等据城而守,再派一偏师,谈笑间便能将贼匪消灭殆尽。”

    张举能身为一郡之守,自不是目光短浅之辈。对付泰山贼匪的能力,张举自认还是有的,只是觉得无必要大费周章,劳师动众,还吃力不讨好。

    “大人,那可曾听闻散施符水,为人治病的太平道?泰山入此道者教众甚多,凡入此道者皆在自家大门上用白土书书“甲子”二字。更有人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风言太平道有意图不轨之事,乱我大汉根基。”

    诸葛亮又拖太平道入水,意欲展现泰山目前的境况堪忧,让张举向诸葛亮主动寻策问计。

    张举开始有点紧张起来了。

第44章 都尉一职() 
“如今疫气流行,那太平道散符施药,却是分文不取,此等义行,应是不会行那不忠不义的不轨之事,纵是造反,以那太平道教众,多是平常普通百姓人家,又有何惧。再说了,无凭无据,捕风捉影,本官也不能毫无缘故而对太平道做出限制。”

    张举开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劝慰自己,想想也是,几个泥腿子能闹腾出什么事来。张举觉得诸葛亮有点言过其实,杞人忧天了。

    “大人,太平道发展极为迅速,更是各立渠帅,自称将军,加之如今已是众者数十万,且日渐增多,家家都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若是他日有异心,则悔之晚矣;纵是没异心,泰山贼匪与太平道谣传之事,传回朝堂,一旦大司空张温大人听闻,恐对大人风评不好。”

    诸葛亮祭出杀手锏了。

    泰山贼匪,你不在意,事不关己;太平乱道,你不乎,高高挂起。那涉及官职升迁,官场风评的事,你总要开始重视了吧。

    “既是如此,为了防范泰山贼匪与太平道,那依贤侄看来,该当如何?”身为幽州渔阳郡的土豪,张举耗费了无数家财,方购买到兖州泰山郡守这一官职,可不愿还没捞够钱财,却因为区区泰山贼匪和太平道的小事,便卷铺盖,走人。

    于是开始向诸葛亮妥协,问诸葛亮该怎么解决这二大问题,诸葛亮既然今天主动登门拜访,必定是有备而来,早已找到解决之道,方会前来。

    官场多年,这点小道道,张举还是懂的。

    “大人,依在下看来,当下之急,应是招兵买马,勤加训练。对外,可随时抵抗泰山贼匪之害;对内,也可监视太平道之危。若是太平道有异心,说不定能提前驱逐或做好准备。”

    诸葛亮达到目的后,立马将招兵买马提出来,希望张举能拍板,快速执行。乱世将至,能够在乱世保持屹立不倒,最终还是要靠人才撑住,早点储备,有备无患。

    “贤侄,本官倒是不反对招兵买马,只是多招兵马,钱财粮草耗费极多,奈何我泰山人少田稀,官府府库钱财有限,实难支撑,而且朝廷也尚未派都尉前来就任,主导此事。依本官看来,此事难以开展,宜从长计议。”

    张举说的也是实情。自从买下郡守之后,原为渔阳郡土豪张举的钱财已是所剩无多。一般有钱人家,或者世家士族买官都是将郡守与都尉一同买下。

    张举买完郡守,既无心腹有能力可任都尉,也不愿再举债买下都尉这个空职。没有好处,张举也不会去随意提拔各个郡县的县尉。

    因此,泰山郡都尉,一直都是空缺的。

    “大人,家父身为郡丞,理应为大人分忧,效力。若是因钱财所限,我诸葛氏虽家财不多,愿出全部兵丁所需耗费,力护泰山,安境保民,以免大人后顾之忧。至于都尉一职,眼前朝廷鬻官,无人购买,则久无任命,与其将钱财送与宦官外戚,何不送给大人,由大人亲自来任命一个都尉便是了。”

    开玩笑,好不容易谈好招兵买马一事,要是因为没人愿意掏腰包,导致变黄。这就可玩大了。

    所以,诸葛亮不仅提出诸葛氏愿意全部承担招兵买马的各项耗费,还愿意买下都尉一职,让张举小赚一笔。

    “诸葛氏乃琅琊望族,君贡又是泰山郡丞,贤侄更是大儒伯喈公的得意门生。诸葛氏一门忠烈,本官实为敬仰。既是如此,那招兵买马,护卫泰山一事,便由郡丞府负责吧。至于都尉,郡丞府考察过后,推荐与本官任命就是了。”

    其实,张举也知道,这样一来,所谓的招兵买马,扩大军伍,就变成诸葛氏一家强化地方私兵力量了。

    不过这不重要,毕竟诸葛珪是泰山郡丞,是摆在明面上的官家人物,纵是私兵变多,也不敢乱来。一个钱子儿都没出,泰山郡就平白多了一支军队,且最高领导者是自己的下属,张举觉得自己要是再拒绝,就真的对不起诸葛亮主动送上门的福利了,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递来枕头。

    泰山,还是紧紧地掌握在张举这个郡守的手里的。

    “多谢大人。大人治理泰山,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实乃百姓之福,万民之幸。身在泰山的诸葛氏代表泰山郡内的所有百姓感谢大人的再造之恩,愿以黄金五千两赠予大人,聊表答谢的些许心意,还请大人勉力收下。”诸葛亮见张举同意了,现开始出价,想要买下都尉,好换上自己信任的人才。

    “君贡高风亮节,贤侄更是聪慧机敏,想必诸葛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若是他日飞黄腾达,还请提携下本官,施援一二。至于都尉、招收兵马诸事,诸葛氏可全权处理。诸葛氏的为人与办事,本官都是放心的。”

    听到黄金五千两,张举心里欣喜不已,忍不住想笑,只好不断地控制情绪,顺便吹嘘一下诸葛氏,其他都不想再理,早些收到钱财才是正事。

    真是意外惊喜,横财一笔。

    “大人过奖了,无论怎么说,诸葛氏必定不会忘记大人的照顾与帮助,坚定不移地追随大人的脚步。既然大人已经运筹帷,并做好处理部署,在下这就去回禀家父家师,先行告退,不叨扰大人处理公务了。”

    诸葛亮得到张举的首肯,就不愿再逗留,想早些回去,向父亲诸葛珪汇报此事进展,并守信承诺,尽快兑现给张举的钱财,得到都尉一职,以及开始筹备招兵买马的大大小小细节、日程。

    乱世若来,军队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钱财也重要,但钱财只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原想留贤侄在府里用膳,既然贤侄尚须回禀君贡与伯喈公,那便不强留你了。贤侄,可自去。他日有闲,记得多多上府里来坐坐,与为官喝喝茶,聊聊家常,也是欢迎之至。”

    张举现在只想诸葛亮早点回去,回到家跟诸葛珪说明白,然后把钱财早日送到太守府来。因此,也就无心与诸葛亮扯八卦,打太极。

第45章 单独面试() 
诸葛亮辞别太守张举之后,便回到郡丞府,将与太守张举的一番对话,禀报给父亲诸葛珪与老师蔡邕。

    蔡邕嫌这些事太过烦琐,影响治学,也就不爱掺和。表示知道后,便不愿再过于参与之中,仍是专心治学,专注释经。

    诸葛珪得知太守张举同意招兵买马之后,也觉得诸葛亮实在是神奇。好像无论什么事,到了诸葛亮手中,都能迎刃而解,办得完美,妥善解决。诸葛珪也就放心授权给诸葛亮全力处理此事,当起了甩手掌柜。

    黄金五千两,钱财虽多,但对诸葛氏来说,却不是什么伤及根本的大事。别忘记诸葛氏寄存在下坯郡糜氏的钱财就有黄金、白银各二百万两,五千两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竖日,诸葛亮便派人将黄金五千两如数送至太守府,送给张举,又以张举和诸葛珪的名义行榜发文,告之各郡县,说泰山郡近来要扩张军伍,招收兵士,若有意投军,可火速前来报名。都尉一职空缺,衮州官员、各泰山郡县县令、县尉、督邮皆可报名参选。

    泰山好武,武风盛行。

    行榜发文所至之处,皆人潮蜂涌而至,争先报名,前来投军者数不尽数,全都登名造册做好备案,以便他日挑选。

    各郡县有意都尉一职的人也不少,县令、县尉、督邮等等,纷纷上表提议,更有人提前来诸葛府里打探信息,预判风向。

    但诸葛府对于都尉一事,三缄其口,并没有提前说什么。只是约定了个日期,要求各郡县提议报名的县令、县尉、督邮等人休沐一天,到泰山郡丞诸葛府内开个会。

    此次密会,将决定选出都尉的人选。故此,凡是提议报名的人,都重视不已,默默地做好准备。

    待约定之期一到,众人如期而至。

    诸葛珪坐在会客厅的主位上,只是默默地向下面坐着的衮州官员、各泰山县令、县尉、督邮等人点头问好示意,看着一群人坐着,俏首等待,两眼皆放着绿光,希望诸葛府能垂青选中。

    如今要想升迁,要么用钱财去买,要么上官任命,除此,别无他路。因此这次的机会,对于众人来说,格外珍惜。

    “各位大人,今日召集各位会于一堂,所为之事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没错,泰山郡即将扩大军队,尤其是各个郡县的府兵县兵,因此需要在各位之中,选出一位忠贞干练之人,出任都尉。”

    诸葛珪待众人皆安静下来,并开始关注此次会议的主题,便将都尉一职的挑选抛了出来,引起各人的兴趣,调动各人的情绪。诸葛珪顿了顿,又接着说道:

    “承蒙泰山太守张举大人的信任,全权委托本官负责挑选都尉以及扩军之事。本官感激不尽,自当选人唯贤。各位都是有意提议报名都尉一职的人才,但都尉只有一个,实是僧多粥少。因此为显公平,太守大人与本官都不便参与此次挑选之中,挑选都尉及扩军一事便全权由我儿诸葛亮负责,小儿年少眼拙,若是未能挑中之人,还请不要心生怨恨,这未必能完全代表各位的才能与本事。本官希望无论最终是谁任命都尉,还请各位多多支持后续各事。”

    说完,诸葛珪便闭目养神,不再言语。官职只有一个,给谁都不好,所以干脆全推给诸葛亮,只负责镇压场面就足够了。

    各位听诸葛珪这么一说,觉得任命都尉由一个二三岁孩子来挑选,这与跟朝廷买官一样,一样的儿戏。但在规则下面,又不得不参与,遵守。故而全都将眼光移至坐在主位旁边的诸葛亮,想知道这孩子将如何从各位之中挑选出一个都尉。

    “见过各位大人,在下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名叫诸葛亮,乃蔡伯喈公的学生。今日担任挑选都尉一事,而各位大人皆是人中龙凤,才高八斗,在下实在是惶恐。眼力低拙,本领甚微,若是挑选得不好,还请各位大人海涵。”

    诸葛亮觉得挑选不难,难的是挑选之后,那些选不中的会心生怨言,以后在其他方面可能会给诸葛氏下绊子。因此,认为自己的父亲诸葛珪区区一个郡丞也许还镇不住这里面那些骄傲自大的家伙,不得已搬出大儒蔡邕这块大招牌。

    听到是蔡邕的学生,各人不敢再小视,恭恭敬敬地坐好,哪怕是挑选不上,也要留下个好印象,生怕诸葛亮跑到大儒蔡邕那里告黑状,到时万一蔡邕信以为真,往天下人那么一说,名声岂不臭成水沟了。

    “各位大人,在下才学粗浅,觉得各位大人都优胜于我,实在是不知如何挑选,不若如此,请各位大人在此稍坐。在下另挑一间静室,由各位大人分别一一来说服于我,我根据各位大人的表述,来给大人打个分数。凡是分数最高者,则出任都尉一职。”

    见没人接话,诸葛亮为了不冷场,只好把大家最关心的都尉挑选方式,给说了出来,增强各人的场面参与感,存在感。

    “亲自说服?这孩子才二三岁,懂什么吖,随便一忽悠就能搞定了。”

    “单独面见,再打分数,会不会存在内幕?要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谁知道呢”

    “如此选人,真是儿戏。”

    听到挑选都尉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