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22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22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询问了府里的下人,得知已没有要继续参加考核的官员后,也由下人带领去到各人等待的地方。

    各人看见诸葛亮走进了客厅,想起手中拿着的成绩单分数,心思各样,共同点只有想知道都尉考核最高分是多少,是谁。

    “各位大人,久等了。如今都尉考核结果已出,还请各位大人将得分宣布出来,最高分便是我们泰山郡的新都尉了。”诸葛亮向在坐的各人拱了拱手,行了个告罪礼后,朗声宣告挑选都尉结果已出,请各人自报分数,自有分晓。

    众人听到诸葛亮如此一说,皆心生好奇,想知道同一道考题下,在诸葛亮这孩子那里,其他人都拿到了多少分。

    但没有人愿意作出头鸟,怕先说出来,要是分数太低,惹他人耻笑。

    “全都磨磨噌噌的,老夫先来好了。老夫的分数是八点三分。有没有超过老夫的?要是没有,老夫就不客气,当任都尉了。”一个急性子的县尉高声宣布自己的分数,仿佛已是力压群雄,收入囊中。

    “呵呵,在下不才,得分八点四,还请将军不要怪罪,承让承让了。”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陆续开始有人自爆分数了。

    毫无疑问,愿意接着爆出分数的,都是高过前面的人,凡是那些低于的,算是直接放弃了,也不愿再将分数说出来,以供笑资。

    “兄长,莫急,小弟运气,得了个八点八,纯属侥幸,待散会后,请兄长去酒香楼喝上一二杯,算是赔罪。”

    “在下投小公子所好,给出的答案高得九分,还请各位大人原谅在下的旁门左道,难登大雅之堂。”

    “先向各位大人赔罪了,本官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终得分九点二,得罪了。在此先赔个不是,还请大人们海涵。”

    一波又一波,每报出一个新分数,众人皆惊叹连连。

    “在下得分九点三。”高堂隆觉得该出手了,遂简洁精练,报出了分数。

    “在下侥幸得分九点五,还请各位大人以后多多支持。”薛悌也觉得应该早点落实都尉一职为好,以免节外生枝,遂不落人后也报出了分数。

    就在薛悌与高堂隆报出分数之后,会客厅顿时变得安静如初,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无人再敢多发一语,自报分数。

    “各位大人,都是我泰山郡的英雄翘楚,中流砥柱,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些许分值,作不得数,还请不要往心里去。不过都尉一职,我看从事薛大人最为优胜,便举荐薛大人任命都尉,高督邮也是分值颇高,表现可圈可点,建议举荐为督军,任作都尉副手。不知各位大人可有异议?”

    诸葛亮看氛围渐冷,只好出来作一个总结。将薛悌定为都尉,高堂隆定为督军。这也是两人投靠以来的略施恩惠了。

    各人听到这样的结果,只好自认无缘,却不敢出言提出有异议,纷纷同意附议。

    毕竟,此时提出反对,有可能改变不了郡丞府的决定,但必定是得罪即将新上任的都尉与督军,为以后的官途埋下祸根。

    这可不是一件好买卖,各人精着哩。

    薛悌与高堂隆互相对视了一眼,从中读出彼此的默契,心照不宣,嘴角微微一笑,静静地站在一旁,默不出声,看不出喜悲,平静自若。

    “既然此事已了,为感谢各位大人对我诸葛氏的支持与帮助,还请移步宴会厅,晚膳早已备好,本官与各位大人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诸葛珪见有了结果,便向失落的各人发出邀请,准备用糖衣炮弹,甜言蜜语安抚挑选不中的那些人,也算是为了宽慰这些郡县官吏,帮诸葛亮善后。

    待宴席已了,众人散去,薛悌和高堂隆却悄悄地留下来了。

    两人寻到了诸葛亮,想知道诸葛亮接下来的安排计划,以便开始着手开展。

    “孝威兄,升平兄,今日天色已晚,为何酒宴后尚未回去歇息呀?可是诸葛府招待不周?”诸葛亮看着主动找来的两人,心生满意。果然是有些门道,至少两人的眼力见不错。

    虽然也想直接将心中谋划早些告诉两人,但却不能求之太急,表面礼节客套还是要有的,故而顾左右而言其他。

    “主公,我俩新投主公,未立寸功,却占尊位,心有不安,受之有愧。故前来寻主公,望主公能吩咐一二事,也好让我等为主公出一份绵薄之力,以表忠心,以宽自心。”

    薛悌知道眼前的诸葛亮虽然年纪小,却不爱玩官场的那一套,因此直接将两人的来意告诉给诸葛亮,表示现在都尉与督军已是板上钉钉,那么接下来该为诸葛亮干些什么。

    “两位兄长请放心,既投我诸葛氏,量才为用,只要没异心,便不会随意猜忌你等。至于眼前,首要之事便是招兵买马,尽快募兵,成立一支装备齐全,颇具战力的新郡兵,作为各县兵的机动部队。”诸葛亮将要做的事提前告诉两人,接下来又表示会重用两人,消除两人的不安之心。只见诸葛亮又道:

    “待任命文书一到,这支军队便由两位兄长带领,分任都尉与督军。在下初步预估至少要募兵二千,方成规模。两位兄长若是闲来无事,也可提前着手开展募兵事宜,所需之钱财物资,径往郡丞府去取。至于军械衣甲之物不够,可联系下坯糜氏自行筹集。钱财无需担忧,只要练出一支精兵即可。”

    “遵命,我等这就开始募兵,必不辜负主公之托。”薛悌和高堂隆听到诸葛亮胸有城府,早有谋划,不由觉得所投为明主,加上一开始就投之信任,领兵二千,更是感激不已,连连表态。

    自此,薛悌和高堂隆更加忠诚,别无二心,领命自去。

第49章 军号泰平() 
泰山武风颇盛,薛悌和高堂隆在各郡县贴出募兵榜文后,很多青壮赶来报名投军,短短十日,就招到军兵二千。

    只是尚未操练,装备暂缺,战力不足一提。

    得到诸葛亮的点拨授意,薛悌和高堂隆分工合作,薛悌负责向郡丞府申请钱财军饷,又联系了下坯糜氏购买军队训练所需的军械与衣甲。高堂隆则负责每日操练士卒,演习军阵等等。

    又过了半个月,这二千由郡丞府诸葛氏直接豢养的兵士,在薛悌的武装下和高堂隆的操练下,变得稍微有点正式军队的气息、模样了。虽说谈不上百战精兵,但已有军势。

    薛悌和高堂隆见新招的军队已基本稳定,日渐增强,走上正轨,两人便来向诸葛亮汇报军队建立情况,同时也好得知下一步的任务。

    毕竟,只要有点政治敏感性和军事素养的人,都会知道诸葛亮不会白白耗费大量家财和关系人脉,只是为了给泰山郡募兵二千,而后放着不用,没有其他动作。

    “启禀主公,我等幸不辱命,已完成泰山郡募兵,特来向主公汇报泰山郡军队建立情况,以及请示下一步的军令。”

    薛悌和高堂隆在下人的通报后,见到诸葛亮,便开门见山说出两人前来的原因。不知为什么,面对年纪轻轻的诸葛亮,两人却不敢随意的调侃与挤兑,每次相见,都变得异常的严肃与庄重,仿佛面对的是在位多年,杀伐果断的军师丞相。

    “孝威兄和升平兄,辛苦了,来,快快入坐。些许时日不见,尔等两人皆消瘦了许多,想来都尉与督军之职不好当哪,两位身肩重任,要多多注意身体,留有用之身,将来方可大展鸿图,建功立业。”

    换在以前,诸葛亮就会直接让这二个下属汇报相关的军情军况,而不是先宽慰赞扬一下这两人。虽然两人所做的,在诸葛亮看来就是小事一桩,但诸葛亮还是亲近地犒赏两人的辛苦。

    从前,对事不对人,许多下属可能顾忌诸葛亮身居高位,不得不听,哪怕内心有想法或建议也只好往肚子里放着,导致后来很多人与诸葛亮都离心离德。

    现在,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很多时候宁愿说一些诸葛亮认为是废话的言语,而不直奔事件的主题,只为了拉近下属的感情,增加下属的忠诚度,让下属感觉付出是受到重视的,不是没人知晓的。

    “劳主公挂念,末将所做的皆是份内之事,不敢居功。厉兵秣马,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时刻为主公准备着,主公兵锋所指,必定勇当先锋,为主公建功立业贡献一丝绵力。”

    听到诸葛亮的安抚,要注意身体,将来还要打仗,建功立业,薛悌和高堂隆不由精神大振,连忙表示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拉出去干一票。

    “二位将军有心了,将军不负在下,在下必不负将军。不知泰山郡新建军队情况如何?可否说来听听,也好进行下一步的谋划?”

    诸葛亮觉得套近乎,拉感情的火候差不多了,便问两人军队的情况,毕竟,这方面诸葛亮也是极其关心,保住家财只是乱世立身之根,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才是乱世安命之本。

    “主公,末将自从接到您的军令后,便向各郡县发放募兵榜文,皆挑选青壮,目前共募兵二千人。每人配备长枪一支,战刀一把,衣甲一套,其他军用物资一应俱全。总共开支黄金二万两,现军队每日耗粮耗物共二百两。至于军队操练与战力方面,由升平负责。”

    薛悌身为都尉,军队最高指挥官、领导者,便主动率先向诸葛亮汇报新建军队的总体情况。虽然军队建立扩大速度很快,但烧钱的速度也让薛悌咋舌。

    薛悌详细地将钱财所消耗的来龙去脉说出来,一来是澄清并没有从中贪墨,耗费虽多,但全都落到实处;二来也是让诸葛亮自己有个判断,钱花了,人与东西都在这里,这军队之事干得怎么样,好与不好,由诸葛亮说了算,只要没有猜疑薛悌,薛悌就觉得足够了。

    都尉,郡军之首,只要无过,便是有功。

    “孝威兄不愧是大才,筹建军队,事多且琐,短短时日,便能有如此规模,可见孝威兄居中调度,谋划协调水平甚高。不过判断一支军队好坏,首在军魂,次在军势,再在军力,后在军备。不知此时军队战力如何?升平兄,能大概说说么?”

    知道养一支军队很伤钱财,费钱费物,但不得不支付这个代价。所以针对薛悌所用虽多,诸葛亮却没有表示什么。以诸葛氏的财力来说,培养这样的一支军队,若是长期下去,可能会拖垮诸葛氏,除非诸葛氏能有别的钱财收入,源源不断提供支持。

    目前,只好先撑住第一波黄巾战乱再说。

    诸葛亮可不想钱财花了,却培养出一支银枪蜡头的军队出来。所以不在钱财之处纠结,而是先探清军队的战力,也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主公,末将接管军队操练以来,日夜演练。首重军律,后练军体,将军容之天地威与军旅之袍泽情融入钢铁军魂。但由于是新兵,未见过血,军势虽盛,军胆却尚不可慑。”

    高堂隆也如实地将军队战力概括了一下,没有夸大说在操练下军队多么强大,多么牛逼,反而注重军队的缺陷。

    “无妨,新兵刚入伍,军魂未浇铸,总是要有个过程,能有如此,已可见两位将军的能力,才过常人,功不可没。新军刚建,不知可有军号?”

    诸葛亮也勉力地安抚劝慰了一下高堂隆,让其不要操之过急,自有安排,便揭过不谈。反倒是问起了军号,军号之事事不宜迟,可拖不得。有了军号,将士才有了归属感。

    “禀主公,尚未有军号,请主公赐号。”薛悌和高堂隆虽心里一直记挂军号,却不敢贸然随意起个军号,原想等诸葛亮到军营校场审阅军队之时,再提议由诸葛亮起个军号,不曾想诸葛亮会主动问起,正好求之不得,请诸葛亮给新建军队赐个军号。

    有了军号,薛悌和高堂隆才等同被承认为将领,否则都尉与督军虽有权指挥和调动各郡县军兵,却是个手中无兵的光杆司令。

    “泰山之军,旨在国泰民安,保境护平,便唤为泰平军吧。”诸葛亮略略一思,便取了一名,给新建军队定了军号。

    “多谢主公赐号。”薛悌和高堂隆齐齐跪地,叩首答谢。

    泰平军。

    乱世将至,能否泰平?

第50章 驱逐收编() 
“不知孝威兄和升平兄,可对太平道有所耳闻?可对盘踞泰山的贼寇有所了解?”

    敲定了军号后,诸葛亮沉思了一下,便向薛悌和高堂隆了解一下太平道和泰山周边的贼寇情况,好做下一步的计划,准备对太平道和泰山贼寇开刀。

    支撑一支军队的消耗,实在是太吃钱了,一直养着,放着不动,实属浪费,且战力提升有限,最好是通过军队生财有道,以战养战,带出一支虎狼之师。

    “主公,末将曾任兖州从事,处理公榜文书之时,发现各郡县官吏皆多次提起太平道,故而对太平道有所了解,但恐知之不详,至于泰山贼寇倒是不甚了解。”

    薛悌一听诸葛亮问起太平道和泰山贼寇,就知诸葛亮要搞事情了,连忙表示以前当兖州从事时,职责之便,打探到不少太平道的消息。

    “孝威兄,就不要卖关子了,请说来听听,我们三人也好一同参谋参谋这太平道是为何物,是正是邪?是善是恶?”

    诸葛亮笑骂了一下薛悌,知道薛悌故意不直接说,是怕诸葛亮和高堂隆耻笑,泄露曾就任官职的机密,可不是什么品行高德的人所为。

    “是,主公。想知太平道,先得知‘太平道人’,据闻巨鹿郡有一落魄书生,名唤张角,原本为秀才,屡次不第,举荐无望,生活艰难遂入山采药,却遇到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那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自称南华老仙,将张角唤至一洞中,传授《太平要术》天书三卷。自那以后,张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自号为‘太平道人’。”

    薛悌如数家珍,将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的老底刨个干净,讲得头头是道,仿佛是酒楼里的说评书人,把正事说得像八卦一样,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孝威兄,后来呢?还有其他的资料?”诸葛亮不得不催薛悌,之前诸葛亮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