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50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50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临淄城下,则以另一个方向奇袭围城的黄巾大军,一同汇军于临淄郡城,解青州之围。”

    诸葛亮常年身在军中,早对各种军中可能会发生的事务处理得心应手,既然高堂隆会有此想法,相信泰平军之中有相同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诸葛亮瞬间就想到了破解的方案,让邓茂的部众全部交给高堂隆统领,前去杀敌建功,而留下三百高堂隆亲自挑选的亲信,绝对不会被策反的军兵留在诸葛亮身边。

    虽说交给邓茂统领,若是邓茂为了救诸葛亮,或者讨敌,可能就指挥如有神助,若是为了逃跑,恐怕这些人并不会听从邓茂的军令。

    “末将遵令。”

    高堂隆想了想诸葛亮的安排,实在是无可挑剔。毕竟,总要有人带领泰平军前去冲锋陷阵,也总要有人留在诸葛亮的身边做好护卫。

    难不成高堂隆为了留在诸葛亮身边做保卫,将二千多泰平军交给邓茂统领,前去破敌。高堂隆这个想都没想过,万一被黄巾大军之中有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能令邓茂回心转意,那二千泰平军岂不成了黄巾反贼的友军,说不定还能反过来牵制刘备军呢。

    所以,高堂隆见诸葛亮如此安排,也算是退步,自是领令而去。

    “末将遵命。”

    邓茂一开始心里是不服的,好你个高堂隆,新投主公诸葛亮之后,一起也在军营中混了好些日子,表面上说得称兄道弟,一到关键时候却仍是信不过。

    不过,邓茂也可以理解高堂隆,换成邓茂身在高堂隆的角度,也会不放心的。主要是邓茂当过山贼,又当过黄巾军,说起气节,对于进过太学的高堂隆还说,可能还不一定那么坚定和值得信任。

    好在主公诸葛亮并没有像高堂隆一样起疑,而是仍然将三百亲信的统领权力交给了邓茂,看到这一点,邓茂的心里也放松了许多,并没有被架空,得不到重用。

    邓茂也更加佩服诸葛亮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汉也讲究气节,但没到万不得已,谁会多次折节另投他主,另拜主公。

    邓茂也是一心想追随诸葛亮建功立业的,尤其是看到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高堂隆的多心,而对自己多加防范,邓茂感怀不已。

    很快,高堂隆就挑选了三百个武艺与骑术皆相对优秀的亲信军兵留下保护诸葛亮的安全,并将统率的大权交接给了邓茂,然后就率领全部的泰平军和邓茂手下的部众,快速追随上刘备军的节奏,从另一方向包抄过去。

    邓茂接手了这三百军兵,也开始整理军纪,并安排警戒,随时注意诸葛亮的身边敌情。邓茂也是想多多表现,尽快融纳到诸葛亮的直系之中。

    毕竟,邓茂知道自身才能、武艺皆是中等,若是他日诸葛亮的手下能人辈出,而未能早日融入直系,恐怕难以混到个好军职。

    青州临淄郡城内,太守龚景已经是一个多月劳心费神地安排守城了。

    一开始,黄巾反贼人多,临淄郡城内好些官员都主张投降,尤其是得知到青州其他郡城已被黄巾大军攻陷,这种苗头更是日渐鼎盛。

    好在龚景与刺史赵琰一番商量之后,力排众议,达成共识,坚决不投贼,哪怕以身殉国也在所不惜。

    临淄城内,太守龚景的风评一直不错,无论是文官末吏,还是世家豪族,甚至是平民百姓,皆感恩龚景平日的付出,故而愿意追随龚景共同守城。

    刺史赵琰也是威严极强之人,能镇压住军心,稳定军队,可惜,一开始赵琰和龚景过于小看黄巾反贼,想挫挫黄巾大军的锐气,赵琰亲率临淄城内全部军队出城迎战黄巾。

    虽然军队骁勇善战,官兵装备精良,看起来威风凛凛,奈何一出城就被黄巾大军一拥而上,被层层包围。杀敌无数,可临淄郡城的全部军队并无一支能顺利返城,郡兵更是仅仅逃回少数人。

    至于刺史赵琰,生死未知,龚景推测极可能被黄巾大军所擒,但龚景却不能大开城门,出城相救,怕黄巾大军瞄准时机,占据城门,那临淄也就不攻自破,只好失陷了。

    因此,龚景不敢再犯险,带兵出城迎战,一来临淄城内军兵所剩无多,尚需要守城,二来龚景不在,人心思变,极可能被城内心思不定,意志不坚之人破城引黄巾大军而入。

第111章 缩头乌龟出来了() 
守住城池,就是大功一件。

    不过,自从得知刺史赵琰出师不利之后,纵是有异心的,也无法出城了,临淄城的四个城门早已被龚景派人用巨大的坚石给挡住锁死了。

    但哪怕如此危急之际,龚景仍然没有放弃,而是一心守城,坚定待援。龚景相信大汉的救援大军一到,眼前的黄巾反贼必定不堪一击。

    其实,龚景并不知道黄巾反贼造反是四面八方的,还以为全部的黄巾反贼都聚集于青州此处,才心生希望。若是龚景得知其他各州也是自身难保,恐怕龚景无法坚守这么久,早就举城投降。

    皇天不负有心人。

    谁也没有料到进攻幽州涿郡的黄巾大军如此之快就被诸葛亮等人所覆灭化解,又恰好收到了龚景的求援信,兼之刘焉想尽早地打发刘备这个愣头青,而刘备心里又不想在刘焉手下混了。

    真是万事顺利,如有东风。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一切都那么刚刚好。

    龚景昨天上了临淄城墙,就发现了援军已到。

    不过,令龚景失望的是,这支援军的兵力实在是有限,受不住黄巾大军的围攻,不到一个时辰就只能仓促撤退。

    可已经坚守到了这种地步了,龚景无法轻易言弃,更何况昨日已有援军到达,说不定后续的援军也离青州临淄不远了,没必要在努力这么久之后,又功亏一篑。

    于是,龚景每天上城墙察看临淄城下的黄巾大军动静更加频繁了,期待着有一天出现新的机会,一举解青州之围。

    龚景手头上虽然没有多少郡兵,但凭着以往的交情,龚景从各个世家豪族那借来了不少家将护卫,更是放榜招募乡勇,这些人统统都被龚景安排为民兵,编制成一军。

    数量不算多,但也有二三千人。作为后备,准备作雷霆一击。

    今天,龚景在临淄城上,果然又看到了远处大声呐喝,迎着黄巾反贼而来的大汉援军,心头一热,以为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龚景站得高,望得远,远远就能眺望到前来的援军又是昨天的那一支军队,甚至人数比昨天还少了许多,应是在昨天与黄巾大军短暂的一战之中,折损了不少。

    龚景并不像昨天那样,内心激动不已。而是安静地看着这支援军的近况,不料龚景所想,这支援军刚一接触到黄巾反贼,又立即以昨天溃逃的姿势,再次上演了兵败如山倒的场景。

    看得龚景心中阵阵无语,暗暗责骂这支援军统领真是无能之辈,还不如他一介文官上位的太守。龚景不甚在意这支援军的有无,而是一心关注守城事备。

    于是,当黄巾大军像昨天一样追着这支援军到处跑的时候,龚景就收回了目光,准备等待第三次援军的出现。

    命运并没有让龚景等太久,仅仅过了三四个时辰,就在刚刚那支援军落荒而逃的方向,人声鼎沸,震响连天。龚景不久又紧紧地关注着那里,但早点发现端倪,以待做好准备。

    最先出现的,还是昨天一样的情景,仍然是前去追杀大汉官兵的黄巾反贼,多得如同山泥洪水流回。心细的龚景一下子就发现了不同,这些回来的黄巾反贼皆一脸惊谎,嘴里又是不停地叫喊“官兵杀来了,快逃啊。”

    龚景不由目不转睛地盯着黄巾反贼一路溃逃的方向,想知道是何方神圣,哪路援军来到了青州临淄。当然,龚景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让三千多民兵做好准备,随时出城一战。

    原来,刘备和关羽、张飞各率一军,分三个方向先是恐吓了黄巾大军,使其掉头拆回,于是刘备兄弟三人就顺势领军掩杀,一路驱赶而来。

    一开始,刘备等人眼看黄巾反贼已成惊弓之鸟,心中大喜,紧跟在黄巾溃逃大军后面,大意肆杀。不过,三千多兵马相对于十多万的黄巾反贼,只是杯水车薪。

    追杀了大概一二万人之后,几乎全部军兵的气力皆去八九成,当然,刘关张三人除外,但并没有见好就收,鸣金收兵,反之不再以杀人为目的。

    就连一些落单的黄巾反贼也无心追赶,赶尽杀绝,而是紧紧地尾随着黄巾溃军,像赶鸭子似的,将十多万黄巾反贼,一路赶回临淄城下,以乱城下黄巾反贼的军心。

    于是,十多万黄巾反贼就成为了大汉官兵手头的一把刀,狠狠地扎进了临淄城下二十多万黄巾大军之中。最妙的是由于装扮一样,黄巾反贼无法分辨哪些是溃兵,好像溃兵区分出来。

    当这十多万溃兵如河流与海洋汇合之后,很快就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溃兵就像传染病一般,慢慢地感染了身边的黄巾反贼,从而出现更多的溃兵,以此类推。

    二三十万黄巾反贼开始炸营哗变了。

    越来越多的黄巾反贼无心攻城,而是忙着伺机潜逃,择路而走。

    龚景本来只见尘土飞扬,不知是哪路援军杀到,待刘备等人走得近了,拭目一看,大吃一惊。

    又是这一支军队,简直堪称小强。

    这都是第三次来援了,可见这支友军是多么古道热肠,心存袍泽。

    城下的大乱,并没有影响龚景的快速安排。龚景即刻命令三千多民兵统一选择与刘备来攻最近的城门,出城助战。三千多民兵领命之后,纷纷合力掀开挡住城门的石头,拿好兵器,只待城门大开,就追随龚景一同出城杀敌。

    城外偌大的动静,这三千多民兵早已听得清楚明白,知道是大汉援军来到了,不然龚景也不会主动要求民兵出城应战。

    于是,龚景开始作出战动员,示之以利了。只见龚景声情并茂地说道:

    “讨黄巾,诛叛逆,以功换赏,扬名立万,随我出城杀敌。”

    龚景高喊了一下口号,鼓舞激励这些民兵的士气,毕竟民兵的战力和士气远远不如正规军队。

    龚景出战了。

第112章 倒霉的还是刘备(一更)() 
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三千多民兵信心大增,知道出城杀敌,如砍瓜切菜,建功立业易如反掌,毕竟听城外的黄巾反贼嘴里不停地喊“快逃,快逃,官兵杀来了”,相信来的援军人数肯定少不了。

    “讨黄巾,诛叛逆。”

    三千多民兵战意沸腾,杀气冲天。

    “开城门,全军出击。冲啊!”

    龚景坐在战马上,抽出了佩剑,遥指城门前方,眼意的杀意强盛,似乎想将这一个多月的委屈全都发泄出来。

    也是,一个多月就像缩头乌龟一样,坚守在临淄城,每日提心吊胆,生怕身首异处。如今,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反击了,说不兴奋,那都是假的。

    随着龚景一声令下,关闭了整整一个多月的临淄城门应声而起。

    “冲啊!冲啊!冲啊冲!”

    龚景一马当先,拥有战马的军兵紧紧追随,护在左右,而三千多民兵皆跑步前进,口中大喊不止,以壮军威和声势。

    果然,龚景率领民兵出了城,一路冲锋,竟真如砍瓜切菜般容易,黄巾反贼军心已乱,皆无心恋战。于是,龚景带着军队,从城门外一路平推,准备与援军兵合一处,形成合力。

    龚景军正杀得兴起,然而效率却是一般,虽然黄巾反贼几乎没有多少抵抗能力,但架不住人多。

    突然,又闻杀声冲天,音响如雷,只见一支军队凭空而降,宛如天兵,瞬发即至,与黄巾反贼一下子就碰撞在一起。

    “跪地不杀,投降免死。”

    “跪地不杀,投降免死。”

    整齐的骑兵冲锋,规律的战马践踏,龚景不由庆幸这是一支友军,若是敌军,则难逃生天。

    是高堂隆带兵杀到了。自从,幽州涿郡大兴山一役之后,高堂隆对战场的掌控更加炉火纯青了。一见龚景大开城门,高堂隆就下令全军冲锋,并大声呼喊,以扰敌心。

    高堂隆统领的这二千多泰平军,加上从邓茂那得来的部众,皆是经过战场的洗礼,隐隐有了一丝精兵的味道。

    冲进了原就炸营哗变的黄巾大军之中,手起刀落,就是首级一个,战功一笔。高堂隆瞄准了龚景出来的方向,带着军队,快速贯穿而入。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与龚景汇合,这样二军兵合一处,可以增加兵力,也能确保黄巾娥贼不会反扑,先是吞掉了龚景所部,再大量逃进临淄城内。若是如此,可就麻烦了。

    好在黄巾大军围城,却是分四门而围,龚景和高堂隆之间的黄巾敌军大概只有六七万人,加上哗变的溃兵已无心围城,因此抵挡高堂隆和龚景会师的黄巾反贼并不多。

    不出一柱香的时间,高堂隆就率军来到了龚景的面前,亮明身份,以免产生误会。

    “兖州泰山郡督军高堂隆奉主公之命,前来青州救援解围。”

    身在战场,高堂隆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就不再多说。反正,事后诸葛亮自然会与龚景言明来意,以及其他后续之事。

    “多谢将军前来相助,将军高义,眼下黄巾娥贼虽乱,然贼众极多,我等先合力杀贼,待破了黄巾大军,解青州之围,定邀将军进城,好好犒赏三军。”

    龚景属于文人出身,武艺只练了些基本功,算是只懂些军中搏杀之术,实则稀松得很。龚景见高堂隆武艺明显比自己高了一个档次,兼之所率领的皆是骑兵,且人数极多。

    龚景就退回亲兵身边,并将军队的统率交给了高堂隆,同时允诺破贼之后,定当犒军。

    高堂隆却是不答龚景,无心再与龚景攀谈,开始指挥泰平军有序杀敌。三千多民兵见龚景不再指挥,而是退回到亲兵之中,只作压阵。

    于是,这些民兵就自发地跟随在高堂隆的泰平军后面,在骑兵的高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