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51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51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堂隆却是不答龚景,无心再与龚景攀谈,开始指挥泰平军有序杀敌。三千多民兵见龚景不再指挥,而是退回到亲兵之中,只作压阵。

    于是,这些民兵就自发地跟随在高堂隆的泰平军后面,在骑兵的高压下,身为步兵的黄巾反贼,没有任何能力能抵挡高堂隆的一次又一次铁骑冲锋与践踏。三千多民兵也就拾人牙惠,跟着补刀,倒也收获不小。

    被追来追去,挤来挤去,就像拔河的黄巾大军,猛然发现三路夹攻,军兵围攻的破绽。

    黄巾反贼并不傻,看到三个方面的军兵,竟然是一开始被惊吓的方向人数最少,为了活命,于是又开始向刘备军所处冲去。

    当然,不是为了与刘备军厮杀,而是想趁着刘备军人少,砍杀不过来,从而获利逃跑的机会。

    刘备感到十分无奈,颇有种当水潮退下之时,方知谁在裸泳的感觉。

    毕竟,刘备和邹靖一开始就充当诈败的角色,前去临淄城下跑了一趟,又被黄巾反贼追了一路,再到反杀,刘备和邹靖所率领的军兵早已没多少气力。

    难以阻止绝地求生的黄巾反贼,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刘备的一千多本部兵马开始因气力不足,而受到黄巾反贼的反噬,不断地出现折损。

    眼看就要被黄巾反贼冲散,守不住了。好在关羽和张飞一直关注着刘备,眼疾手快,马上率领各自的一千多军兵,也与刘备兵合一处,才堪堪守住了刘备军被冲击的防线。

    不过,没了关羽和张飞在两边驱赶,黄巾反贼见势极快,立马向两边潜逃而去。先前,关羽和张飞这二路军兵可比刘备军要凶猛的多,因此大多数黄巾反贼都是被关羽和张飞追赶,不敢靠近,以免成为刀下魂,矛下鬼。

    刘备等人只好无奈地看着黄巾反贼就像水流一样,向两边逃跑,内心暗暗感叹、惋惜。不过也没办法,实在是顾不上了。

    前面的临淄城冲不进去,更有高堂隆率领泰平军与三千多民兵在城门外大肆屠杀,黄巾反贼再也无法形成包围之势,只好纷纷作鸟兽散状,一哄而散。

    另外围攻城门的黄巾反贼见大势已去,也赶紧效仿,各自逃命而去。

    毕竟,老弱妇孺大多是被迫为贼,皆跪地投降,仅仅一些黄巾死忠份子敏捷机灵,五步作二,瞬间就逃跑消失不见踪影。

    青州之围,总算是被解开了。

第113章 带回来看看(二更)() 
青州多山,黄巾反贼很快就循山而遁,逃跑得无踪无影。

    没有办法,只好放任自行。

    接下来就是清点战损,寻找刺史赵琰的下落,并逐步地收回青州各郡县失地。

    得到龚景的提醒,高堂隆带领着泰平军,清一色的骑兵,机动性极强,很快就从混乱的黄巾反贼之中,发现了被俘虏的刺史赵琰,一小股黄巾反贼正带着赵琰准备潜逃。

    高堂隆眼尖,死死地盯着那一小股黄巾反贼,并快速带着泰平军追去。泰平军勇猛的战场表现,令挡在眼前的黄巾反贼皆如退潮般快速散开。于是,高堂隆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追上了这群哪怕是逃跑仍然不舍得扔下手中俘虏的黄巾反贼。

    黄巾反贼本就心寒胆颤,见高堂隆率兵前来,犹如死神在快步靠近,不由冷汗直流,心背如冰。在铁骑的呼喝截杀下,在战马的大声喘息下,这一小股黄巾反贼终于抗不住内心强大的压力。

    如扔麻袋般,“噗”一声将被绑住双手的几个俘虏皆扔在地上,黄巾反贼也机警,知道高堂隆这位冷面将军所为何来,肯定是为了解救这几位俘虏,纷纷绕开了俘虏倒地之处。另寻他方,极力潜逃。

    这些被黄巾所俘虏的人才幸免遭到践踏,不过却无法挣开绳索,在地上翻了一翻,皆费力地尝试着站起来,可惜除了一二个腿脚麻利灵活的能做到,大多仍然只能躺在地上挣扎。

    高堂隆追上俘虏之后,让手下的骑兵将地上躺着的俘虏横腰抱起,正思索着解开那些俘虏手上绑着的绳索,并询问一番,不管是不是刺史赵琰等人,都将其带回临淄城内。

    突然,高堂隆见四处散逃的黄巾反贼竟然有好些人往主公诸葛亮那边的位置而去。高堂隆内心暗暗道:

    “不好。主公那儿仅有百来军兵,若是黄巾反贼狠下心,想虏走诸葛亮的话,恐怕还真有可能实现,哪怕些许的概率,也绝不能让其发生。”

    于是,高堂隆再也顾不得救起的俘虏,也不去想是否要率兵回去和龚景兵合一处,优先进占临淄城内,以便得守城之首功。

    而是,吩咐所有的泰平军,带上那些从黄巾反贼手中救出的俘虏,火速奔向诸葛亮所在之处,一心护主。

    二千多的泰平军一路如流星飞过般地驰骋,向原本就显得比较偏僻的方位而冲去。泰平军自从出现,就实在是太耀眼了,整个战场上的黄巾反贼眼睛都时刻关注着,生怕这股杀神突然盯上自己,直奔而来。

    看到高堂隆率军往那个方向而去,不同方向的黄巾反贼松了口气,放慢了逃命的脚步,开始蓄力,好作持续的潜逃。同个方向的黄巾反贼如丧家之犬,不由自觉的将吃饭的力气都使了出来,只为了减缓泰平军靠近的时间。

    诸葛亮一直都在一处隐蔽的半山坡上,静心等待,自从黄巾大军被刘备诈败成功,掉头反冲临淄黄巾大本营,诸葛亮就已算出此战必定手到擒来。于是,诸葛亮的心情轻松得很,百无聊赖只好开始静心养神。

    不过,很快,诸葛亮就被打扰了。

    满山遍野,零散的黄巾反贼,三五成群的黄巾反贼,一小股的黄巾反贼,开始像蚂蚁出巢般,到处都是,密布在各个山岭、官道、小径。

    诸葛亮也无心让邓茂率兵追击,对于这些溃逃的黄巾反贼,已构不成威胁,杀之无益,索性就放任其各自潜逃,自求多福。无他,诸葛亮身边的军兵也少,仅三百人而已,且黄巾反贼过于分散,不利围剿。

    边逃跑边大声呼喊的黄巾反贼打扰了诸葛亮的兴致,干脆就不再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而是观察起这些黄巾溃兵,这些人就像蚂蚁般四处寻食,又如平静的水湖荡起的波纹散开,诸葛亮一时为之悲伤。

    无论,哪个朝代,天灾人祸,战乱兵争,最终受苦的都是这些普通百姓,老弱妇孺。披上了黄巾作乱造反,但这些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战争的受伤者,牺牲品。

    感慨中的诸葛亮突然发现眼前的黄巾反贼之中,有些异常。

    本来各自逃命的黄巾反贼,应该是没有规律的。但诸葛亮却隐隐地感觉到离得四五百米处的那些黄巾反贼逃跑之中,有些令人感觉诧异。这得益于诸葛亮历经战阵,一般细微的变化,都能很快察觉得到,并进行判断。

    那些黄巾反贼并不是各自逃跑,而是集中在同一个方向,并不分散,而且逃跑得极有秩序,队列没有变得混乱。最为关键的是好像在追前面的人,领头奔跑的人并没有头戴黄巾。

    难道是黄巾反贼在追杀良民百姓,准备将前面那些人一并卷走?还是这些黄巾反贼都在拥护着前面的人,掩护其逃跑?

    诸葛亮一时捉摸不定。但无论是哪一种,诸葛亮都觉得应该拦下这些人,若领头的人不是黄巾反贼,那救下就是,也好使其免受黄巾作乱波及,若领头的人是黄巾贼一伙,那必是什么重要人物,更加活捉捕获。

    事不宜迟,诸葛亮向身边的邓茂吩咐,道:

    “邓将军且看,那儿有一小股黄巾反贼一直聚而不散,我观前面之人要么为良善,要么为恶首,令你率一百军兵前去,将黄巾反贼杀散,并带回前头之人。”

    诸葛亮边说边用手指了指那群黄巾反贼所在之处,向邓茂传达了意思,诸葛亮也是神来之笔,无意为之,至于是否对方是何人,诸葛亮并不是很在乎,只不过眼前力所能及,就想让邓茂去将人带回。

    邓茂顺着诸葛亮的手指一望,顿时一呆,面色颇为吃惊,不过邓茂也曾为将,带领几万大军,自然善于管理情绪,只见邓茂回道:

    “主公,纵是良善与恶首,无非是一个百姓或娥贼,哪里比得上您的安危,况且我若带兵前去,让高将军得知,还不得手撕了我。”

    邓茂却是推托不肯前去。

    诸葛亮又指了指身边的三百军兵,强硬说道:

    “尚留军兵二百,必定无忧,将军且去,无论是何身份,先带回来看看。”

第114章 打输了,走吧(三更)() 
邓茂无奈,只好随意地点选了一百军兵,跳上战马,执行诸葛亮的命令,前去阻挡那一群黄巾反贼的逃跑,并将黄巾反贼杀散,带回最前面的人。

    在幽州涿县刘焉那得到补给的泰平军装备精良,马力极快,邓茂不费吹灰之力就追上了这群逃跑之中不忘护主的黄巾反贼。

    两条腿的人,肯定是跑不过四条腿的马啦。

    邓茂当然知道这群人最前面的是谁,这也是他不愿前来捉拿的原因。不过,自从追随了诸葛亮之后,得到了官兵的身份,脱去了贼寇的身份,邓茂也是铁了心想跟着诸葛亮干到底。

    毕竟,能不追究一个黄巾反贼造反的事,甚至也不在意曾经做过山贼,仍然愿意给邓茂一个官兵出身的机会,邓茂觉得除了诸葛亮,可能就很难再找到这样的明主了。

    邓茂眼下已不是黄巾反贼了,就算念旧情,也不会为了过往,而得罪诸葛亮,不然以后怎么混吖。

    “前面的黄巾娥贼站住,不然休怪我等无情,大开杀戒。”

    邓茂已率兵跟在黄巾反贼的身后,却是提前和这群黄巾反贼打个招呼,开始劝停,准备劝降。其实,邓茂可以一声不响,带兵冲锋,那群人必定死伤惨重,但邓茂并不想这样做。

    可惜,前面的黄巾反贼转身发现是大汉官兵追来,反而更是加快了脚步,不领邓茂的情。开玩笑,若是官兵不理则好,被官兵重视的黄巾反贼哪有好下场,何况这里还真有黄巾的大人物。

    这群人知道,邓茂也知道。

    邓茂知道若是无功而返,恐怕将在诸葛亮的心中打上了标签,影响他日重用与仕途。一心想翻盘,开启新人生的邓茂觉得已是做到仁至义尽,不能再心慈手软了。

    “给老子将前面的人拿下,但有反抗,就地格杀。”

    这些军兵,都是诸葛亮让高堂隆一手练出来的,邓茂也不想耍什么心眼,干脆了当地下令。不过,邓茂多年为贼,还不习惯称呼自己为将军,而是称呼为老子。

    粗俗的话语,倒是引来这一百多军兵的共鸣、好感。毕竟,多年军旅,这些人是高雅不起来了,反而喜欢那听起来虽粗鲁,然则富感军中袍泽兄弟情的粗鄙言语。

    “得令。”

    遵从军令第一的泰平军,哪怕只有一百多军兵,仍不忘军训,不散军魂,整齐地回答了主将邓茂的军令,然后两腿一夹,催促战马更加卖力地往前冲去。

    一番厮杀,在所难免。

    黄巾反贼缺兵少甲,今日又已是疲惫不堪,哪敌得过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的这些军兵。这一百多军兵未曾参战,养精蓄锐,战意狂热,可谓战力极强,以一顶十。

    很快,胆敢反抗的黄巾反贼就被邓茂所率领的军兵,砍瓜切菜般给料理得干净利落,只剩下几个黄巾反贼将前面那人死死地围成一圈,不让官兵靠近。

    邓茂驱马,来到近前,朝着最中心的那人望去,却是一言不发,等待那人的责问,甚至是责骂。邓茂也是做好心理准备,认了这一身的污名。

    攻城不利,反投官兵。背弃旧主,诛杀昔友。

    这一条条,邓茂都觉得逃不过去,于是,他不知该如何先开口,只好沉默等待。

    等待那人的爆发。

    虽然邓茂从未曾见过那人爆发过,那人在邓茂眼前,极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爆发过,总是那么恬静如花,温柔如水。

    曾经,邓茂见过那人为受伤的普通百姓治病送药;曾经,邓茂见过那人为有家境贫寒的太平道教徒资助扶助;曾经,邓茂见过那人为他们这些做过山贼,无恶不作的部下煮饭添菜。

    那人笑起来,总是那么好看,那么温暖,就像冰山融化,如春燕衔泥,若细雨润物,仿佛在那人的照耀下,这世间都会洗涤过往,充满美好的未来。

    邓茂曾经那么坚信过,直到大兴山那一战,邓茂才发现原来黄巾大军打不过官兵。在那锋利闪光的长刀低吟下,在那优良肥硕的战马嘶吼下,所有人都感到害怕,包括邓茂自己。

    后来,邓茂被擒了。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邓茂不想死,就投靠了诸葛亮为新的主公。人只要能活下去,其他的理由和借口,都是次要的。

    况且跟了诸葛亮之后,邓茂感觉就像是得到了新生,也开始换位思考,看待黄巾大军的所作所为。邓茂觉得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

    大汉朝廷是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对,就像卖官,就像听信宦官、外戚,不顾百姓生死安危,就连天灾人祸都不重视,草芥人命。

    但也没见得黄巾大军就做得多好,攻陷城池却不懂得治理,更是裹挟百姓从贼,就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席卷哄抢普通人家的财物,蛮横霸道,早已不是昔日和善的太平道教徒。

    青州就是最好的佐证,大多郡县人去楼空,十室九空,皆拜黄巾大军所赐。

    “是你。”

    那人见官兵统领竟是邓茂,也是大吃一惊,还以为邓茂早已战败身死。不然,眼前的幽州军兵是不会出现,成为青州救命稻草的。

    “是我。”

    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邓茂也想为自己洗白,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相。他,邓茂已不再是黄巾反贼的统领,而成为泰平军临时的副将。

    拥有二千多正规军队配置的泰平军临时副将。

    虽然,诸葛亮尚未将邓茂的军职搞定,正式登名造册,但诸葛亮曾经有意暗示过,提点过。泰平军由都尉薛悌、督军高堂隆统领,邓茂要想上位,还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