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43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43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那……那干脆不撤军了,大军继续驻守雍城,抵御河西。”

    闻言,姚硕德苦笑道:“不撤不行啊!”

    “眼下武关战事紧张,荆州军随时有可能破关而入。”

    “难得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姚训满脸期盼地看着叔爷爷,在他眼中姚硕德是羌族中最有本事之人。

    因为整个后秦疆域,几乎是姚硕德一人打下,连那个名震天下的大都护也对他赞誉有加。

    大都护曾多次公开表示,姚硕德是后秦中唯一一个称得上名将的人。

    甚至姚详认为,近年来,河西之所以没进犯关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姚硕德还在。

    用中流砥柱来形容姚硕德,一点儿也不为过。

    果然没让姚详失望,只听姚硕德轻声道:“当然不是。”

    “只要咱们速战速决,以最小代价解决东线晋军,再迅速回师西线即可。”

    “你俩下去准备一下,大军即刻东撤。”

    太宁二十年,十一月,姚硕德率三万精锐密出雍城,回援东线。

    大军轻装简从,除了武器铠甲,不带任何辎重物资,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行军速度。

    至于物资补给,姚硕德提前派出快马,通知沿途郡县提前准备好粮草,以供大军补给

    如此既可以保证充足补给,也丝毫不耽误行军速度。

    接到陇西王姚硕德将令,沿途各郡县的太守、县令等官员不敢怠慢,迅速将干粮、草料放置路边,静候大军来取。

    三万人、六万匹战马每日所耗物资不是个小数目,为了不给地方小县找麻烦,姚硕德一般只在大城停歇。

    姚硕德从雍城出发,一路经右扶风、始平国、京兆郡等郡县,风尘仆仆赶向了武关。

    ……

    在武关城下,晋军中军大营内,浑身上下全是血污的杨佺期正垂头丧气地跪在地上。

    头盔已经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包头发的布巾也掉落地上,浑身满是破痕,盔甲更是东一块西一块散落着。

    “把他给我拉出去砍了!”荆州刺史殷仲堪暴跳如雷地喝道。

    几名亲兵闻声上前,正要将杨佺期拉下去。

    旁边殷顗忙出言道:“使君且慢,今雄关未破,却先杀大将,不吉也!”

    已冷静下来的殷仲堪,看到杨佺期狼狈不堪的样子,不由长叹了一口气。

    他冲那些亲兵摆摆手道:“算了,尔等下去吧。”

    亲兵们先是一愣,连忙应道:“诺,小的遵命。”

    虽然被免除一死,可杨佺期依旧失魂落魄地跪在那里,嘴中喃喃自语。

    “刺史大人,末将该死呀!五千弟兄攻了十天十夜,死伤过半!”

    “原本都已登上武关城头,可最终还是没能攻下,导致近三千兄弟白白丢了性命。”

    “使君,末将回去该如何去面对他们亲人!”

    杨佺期泪流满面,黑乎乎的脸上,被泪水冲出一条条沟壑。

    在他充满歇斯底里的声音中,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哀伤和凄凉。

    殷仲堪黯然无神地看着杨佺期,心中乱如麻。

    除了一开始大军进展顺利外,在刚过去的十几日里,荆州军困顿于武关城下不得寸进。

    杨佺期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日夜不停地利用撞车、云梯等器械攻城。

    有好几次都差点儿攻下城头,结果还是被关内守军反击出来。

    如此反复数十次,十几日下来,城上城下的尸首已经堆积如山,双方死伤惨重。

    眼看一个月将过去了,曾经想要纵马关中、灭亡后秦的壮志,在这座不大却足够险要的武关城下被击得粉碎。

    五万多人马围着武关日夜攻打,连荆州最勇猛善战的将军杨佺期都被派了上去,依然是饮恨关下。

    想到这儿,殷仲堪心中不由一阵火大。

    凭什么人家卫朔谋取西北、刘裕横扫青兖就能秋风扫落一般容易,偏偏轮到他就一头撞了个满头包。

    殷仲堪原本打算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北伐中一鸣惊人,让别人知道他殷仲堪不仅仅只会夸夸其谈,也是一员名将,好趁机洗刷殷氏之耻。

    可一连近一个月拉锯,荆州军在武关城下硬是难再进一步。

    巨大的失败彻底让殷仲堪失去了冷静,生怕步了先人殷浩后尘,情绪愈发急躁不安。

    最后,殷仲堪无可奈何地挥挥手,无力地说道:“杨将军,此战失利与你无关,你先下去休息吧。”

    等亲兵扶着杨佺期离去,殷仲堪颓然地跪坐在上首,对北伐前景不由悲观起来。

    沉寂许久之后,殷仲堪终于抬起了头,然后低声问殷顗道:“兄长,为什么大都护不从陇右出兵关中?”

    “若河西人在陇右响应,我荆州军怎会打得如此艰苦?”

    殷顗闻言循声望去,却见之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堂弟殷仲堪。

    此刻眼中正露着无助和迷茫的眼神,如同一个迷路地孩子在祈求帮助一样。

    殷顗心中一痛,不由黯然长叹起来。

    作为殷仲堪心腹、亲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殷仲堪对此次北伐倾注了多少心血。

    甚至说对方赌上了全部身家也不为过,原本殷仲堪想凭借北伐立功来摆脱桓玄压制。

    但人算不如天算,他和殷仲堪都低估了后秦实力。

    总觉得后秦在河西面前不堪一击,那也不过尔尔。

    殊料,仅仅一个武关,便让数万北伐大军挫于城下一个月。

    要是按照这种打法,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打到长安,收复关中。

    看着依然巍巍屹立的武关,想起过去一个月中噩梦一般的经历,再想起一点动静都没有的陇右河西军,殷仲堪心中怒火再也压制不住。

    “若是河西军出兵关陇,说不定此刻我们早会师长安了。”

    闻言殷顗不由冷笑着反问:“河西为什么要出兵关中?”

    “兄长此言何意?难不成卫直元打算一直袖手旁观?”

    “先不说大灾过后,河西有没有余力出兵关中。”

    “即便河西心有余力,可兄长仔细想一想。”

    “假若荆州与河西合作最终打下了关中,那这关中该交由谁来掌管?朝廷?还是河西?”

    “那卫大都护野心勃勃,恐怕早对关中垂涎三尺,怎么愿意替他人做嫁衣裳?”

    “与其如此,不如放手让朝廷来取,等后秦与我们打到两败俱伤时,卫都护再站出来收拾残局,岂不更好?”

第434章 兄弟内讧() 
p

    对后燕而言,慕容垂之死,无异于泰山崩塌,栋梁巨柱轰然倒地。

    也让这个由不断军事胜利支撑起来的帝国,渐渐走向灭亡。

    之前已投降后燕的魏国部落听闻慕容垂已死,竟再度转投北魏。

    这些人弃燕归魏不仅让后燕形势雪上加霜,还把慕容垂死亡消息传回了盛乐。

    得知慕容垂已死,拓跋珪大喜过望,立即整合三军,向南攻取中原。

    参合陂之胜虽让北魏看到入主中原希望,可因忌惮慕容垂,始终迟迟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慕容垂终于死了,挡在魏国前面的绊脚石已不复存在。

    盛乐城,北魏王宫中,拓跋珪兴致勃勃地与鲜卑和汉大臣们商议南征事宜。

    汉族文臣、各部大人和鲜卑将领们皆兴奋异常,纷纷建议即刻起兵南征。

    拓跋烈兴奋地大叫道:“王兄既是草原大漠至高无上的主人,也必将是中原的主人!”

    拓跋珪微微颔首,手捶案几,对群臣道:“寡人向着巍巍大鲜卑山起誓,一定带领大家征服天下。”

    “等我拓跋鲜卑铁蹄踏上中原土地之时,就是我拓跋族人君临天下之刻。”

    现场拓跋部各个首领在拓跋珪煽动下,争先恐后地大声嚷道:“南征!南征!”

    ……

    公元395年十一月,拓跋珪来不及抚慰战争留下来的创伤,亲率大军十余万南下。

    由于并州已属河西,拓跋珪不能再像历史上那样,从代地南入并州。

    于是,他只能像慕容垂学习,率军沿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突袭幽州。

    十一月底,魏军浩浩荡荡地进发,挟着遮天蔽日的征尘鼓行而进。

    十余万魏军兵分三路,一路上旌旗招展,迤逦数百里。

    左将军李栗率五万骑兵为前锋,兵锋直指蓟城。

    当魏军兵临幽州时,此时慕容垂之死带来的恶果显露无疑,各地守将、世家纷纷投降。

    以至于,大战一开始,魏军势如破竹,后燕守军或弃城逃跑,或望风而降。

    北魏再次夺取幽州,已不像第一次进入传统农耕区域那样不知所措。

    年青的魏王拓跋珪成熟得让人吃惊,他举止得体,应付自如,行事象模象样。

    在张兖、许谦、燕凤等汉族人才辅佐之下,拓跋珪抛弃以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烧杀掳掠之传统。

    不仅对各地百姓实施安抚,且还不拘一格提拔汉族人才。

    只要有才干,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做官,大量汉族读书人开始充任魏国官吏。

    汉人出任各郡太守,或招抚离散,或劝课农桑。

    短短时间之内,幽州由是大安。

    结果未杀一人,未烧一房,北魏顺利拿下幽州,进入中原取得近乎完美的开局。

    然夺得幽州之后,拓跋珪没有急于再南下河北。

    因为此时他获知了晋军北伐消息,为了不让晋军坐收渔利,他只能按捺住内心冲动

    结果谁也没想到,在魏晋两国互相牵制下,河北竟难得地维持了一个平衡局势。

    ……

    魏军暂停南下,给了燕国一个喘息机会。

    然而这并未让后燕上下团结一致抗敌,反倒给了野心家实施阴谋的机会。

    魏军唾手得幽州,让慕容宝大为震惊,立即召集臣下商议对策。

    面对魏军咄咄逼人之势,后燕满朝文武纷纷献策固守,竟无一人提议主动出击。

    这也不难理解,参合陂之战后,后燕军事实力已远远不如北魏。

    唯中山尹苻谟主张主动迎击,他认为魏军人数众多,且是骑兵,乘胜而进,锐不可当。

    如果放魏军进入平原,后燕恐怕更没有办法抵挡,不如集重兵拒敌于国门之外。

    中书令眭邃则力主避免与魏军交战,主张坚壁清野。

    “魏军以骑兵为多,奔来驰往剽悍迅速,但他们携带的粮草不多。”

    “陛下应该效仿之前魏国策略,高筑壁垒,使拓跋鲜卑在野外找不到粮草补给。”

    “如此一来,最多不过一个月,敌人便会因粮食不济而自行退去。”

    赵王慕容麟也同意眭邃意见,反对苻谟提出的与敌交手之提议。

    “现在魏军有十数万人马,且全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

    “我军即使有城池为依托,也没有信心击败魏军。”

    “魏军乘胜而来,气势旺盛,正面锋芒无论如何也挡不住。”

    “孤以为眼下当全面地据守中山、邺城等城,等魏军出现失误时,再寻机反击。”

    很快后燕上下形成了两种拒敌方案,一种是主动出击,拒敌于国门之外;另一种是坚壁清野,打持久战。

    最后慕容宝采纳了第二种建议,下令坚守大城,修城积粟,坚壁清野,和魏军打持久战。

    且由于慕容德、慕容农已分别镇守邺城、辽东,他只好将军权交给知兵的慕容麟、慕容隆、慕容盛等人。

    应该说,赵王慕容麟提出的方案是目前最适合燕国的,与士气旺盛的北魏军硬碰硬必然要失败。

    以目前燕国态势,除非慕容垂复活过来,不然只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

    假若幽州没有丢失,燕国或可利用太行天险与各地要塞凭险据守,御敌于国境之外。

    可惜现在幽州已失,冀州门户洞开,若再冒然出击,很有可能被魏军骑兵突袭、全歼。

    并且魏军尚属于草原游牧民族,不善攻坚城,慕容麟的固守中山、坚壁清野实是上策。

    不过,慕容宝将大权尽付与慕容麟,也为接下来兵变埋下了隐患。

    当初慕容宝即位时,做了三件愚蠢的事,加剧了后燕内部纷争。

    其一,慕容垂尸骨未寒,慕容宝便指使慕容麟杀害了庶母段元妃。

    其二,受长乐公慕容盛和赵王慕容麟挑唆,违背慕容垂遗愿,放弃“多材艺、有雄略”的庶次子慕容会,改立“美姿貌,而蠢弱不慧”的嫡子慕容策为太子。

    其三,为应对北魏进攻,解决因参合陂之战造成的兵源紧缺,慕容宝以‘遁行先帝政策’为由,继续“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之户。”

    杀母、改变慕容垂生前指定的太子人选,激发了慕容鲜卑皇族内部矛盾。

    而“辨清浊、罢封荫”的政策则遭到汉人豪强、鲜卑贵族强烈抵触。

    如此一来,刚刚上位的慕容宝顿时站到了大多数人对立面。

    赵王慕容麟提出坚壁清野之策,固然是出于对付魏军所需,然也有其私心在其中。

    他看得十分清楚,想要实现坚壁清野之战略设想,必然要向各地选派重臣、大将。

    慕容麟借机向慕容宝建议,派慕容隆、慕容盛、慕容详等宗室镇守彰武、渤海等郡。

    当慕容隆、慕容盛等人带着人马离开后,整个中山只剩下慕容麟嫡系人马。

    这时,慕容麟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彻底撕下伪装,赤膊上阵。

    他先派兵劫持禁卫军将领慕容精,让他率禁军杀掉慕容宝,慕容精当场拒绝。

    慕容麟大怒,杀死慕容精,率亲信慕舆皓出马,闯宫弑杀了慕容宝,除掉了这位刚刚即位不到两月的后燕新君。

    慕容宝一死,意味着后燕统治彻底崩溃,为今后后燕灭亡敲响了丧钟。

    大敌当前,后燕上下不思御敌,反而内乱迭生。

    公元395年冬,赵王慕容麟阴谋杀害新君慕容宝,自立为帝。

    此举遭到后燕上下激烈反对,而慕容麟也自知不得人心,遂以杀戮统治中山,前后共有数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