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11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11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可怕的是,万一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没能攻下临渝关,那对大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拓跋珪思虑再三,最终还是采纳了张兖提议,决心遣偏师偷袭卢龙道。

    ……

    临渝关作为新建城池,周长约约四公里。

    其以城为关,城高四丈有余,厚两丈,可抵御万斤重击,乃辽西走廊最大坚城。

    为了长期坚守临渝关,将魏军挡在关外,慕容农、高湖在城内建有一座巨大仓库,以储藏大量粮食、军械。

    如今北燕人力、物力主要集中在龙城、临渝关两地,分别由慕容云、慕容农两人镇守。

    由于临渝关地处要地,不仅魏国对其虎视眈眈,同样慕容农也在密切关注魏军动向。

    随着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慕容麟等人相继败亡,加上慕容德南奔齐地,如今辽东面临压力日益增多。

    慕容农今年已将近五十岁,作为沙场老将,他是目前鲜卑慕容氏幸存之唯一良将,备受慕容会倚重。

    此次魏军兵逼辽西走廊,很明显是想灭亡燕国。

    但慕容农也别无他策,唯有仰仗临渝关天险,迫使魏军不战而退。

    这天,乌云密布,城下忽然出现黑压压一片魏军。

    慕容农得报后,急忙上了城头观望,只见城下旌旗如林,数万魏军无边无沿。

    这时,闻讯而来的高湖急切地问:“辽西王,魏军要攻城了吗?”

    慕容农凝重地点点头道:“敌人正在填护城河,用不了多久就会发起进攻。”

    高湖大吃一惊,急道:“如果魏军真不顾一切来攻,哪怕临渝关再牢靠恐怕也守不住。”

    “辽西王,我们必须求援!”

    “求援?向哪儿求?龙城自顾不暇,哪有余力支援我们。”慕容农恼火万分道。

    “大王为何不试试向河西与高句丽求援?”

    慕容农没有说话,目光深邃地注视着城外。

    他早就考虑过这个方案,也向慕容会建议过,但最终结果如何一切还是未知数。

    但现在,除了殊死抵抗,他似乎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

第553章 高句丽国() 
p

    历史就像万花筒,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慕容垂去世之后,踏着后燕尸体崛起的势力,不仅仅一个魏国,还有高句丽国。

    原本高句丽只是很小一股势力,并向后燕臣服,但眼下其已成为辽东最大势力。

    据《三国史记》、《三国遗事》记载,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即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了高句丽。

    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而扶余又一向与中原王朝交好,以至于中原王朝时常配合扶余打击高句丽国(此类事件时常见诸于《三国志》、《汉书》)。

    但高句丽也不简单,在扶余压制下竟逐渐强盛起来,将势力扩张到汉江(朝鲜境内)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效仿汉帝国实施集权化统治,遂使国力大增。

    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甚至还入侵了汉四郡。

    不过,当时汉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面对汉帝国军事压力,高句丽被迫迁都到丸都。

    曹魏建立后,高句丽入侵辽西,但遭到曹魏强力反击,被魏名将毌丘俭摧毁了都城。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但其实高句丽没灭亡,七十年后高句丽重建了丸都城,又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五胡乱华始端永嘉之乱爆发。

    高句丽趁中原混乱,于当年“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全部水陆通道。

    三年后,高句丽全面攻取了汉四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权。

    及至今天,高句丽第十九代王高谈德执政时,其国力达于极盛。

    高谈德在朝鲜历史上地位很高,差不多相当于华夏这边的秦皇汉武。

    后世他被尊称为好太王,又称广开土大王、广开土王,是高句丽历史上最厉害的君主。

    高谈德即位前,正值高句丽王朝多事之秋。

    当时高句丽并不强大,疆界也不稳,经常得而复失。

    高句丽曾和前燕发生过七次战争,连国度丸都城也一度被前燕攻破焚毁。

    前燕灭亡后,后燕又再度称雄,高句丽不得不继续当孙子。

    直到高谈德即位,形势渐渐向有利于高句丽方向变化。

    其中后燕开始大幅衰落,并陷入与北魏纷争当中。

    而百济又因天灾始呈衰败之相,历史为高谈德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高谈德也确实有本事,即位后不到五年,已将高句丽发展成辽东最强势力。

    而后他重组高句丽军队,重点训练了精锐部队和水师。

    当时,高句丽南面、西面皆被百济包围。

    为了遏制百济随时可能的入侵,高谈德一直致力于同百济进行战争。

    四年前七月,高谈德率军进攻百济,攻陷石岘城等十座城堡。

    那年十月,攻占百济北方重镇关弥城。

    此后,百济为了收复失地曾连续出兵回击高句丽。

    而高谈德不甘示弱,分别于三年前在关弥城、两年前年在水谷城、去年在浿水,数次击退了百济进攻。

    前年,为防御百济入侵,他在南部边境修筑了七座城池。

    今年,高谈德又率军大举进攻百济,攻克阿利水以北数十座城,以及数百多个村落。

    甚至他还包围了百济国都慰礼城,兵临城下,致使百济阿莘王请降。

    高谈德在收执阿莘王弟弟和百济十名大臣作为人质后,凯旋回国。

    从此之后,高句丽正式夺回了朝鲜半岛的统治权。

    ……

    丸都城,高句丽王宫内,乐声齐作。

    坐在右首的北燕使节暗暗打量了一番高句丽王高谈德,想从对方脸上看出些端倪来。

    不过,这位高句丽国正专注地看宫女跳舞,脸上没有露出一丝异样来。

    这让北燕使节心里有些七上八下,不知能不能完成大王嘱托。

    自从慕容垂去世后,曾经霸武强兵,称霸河北、辽东的慕容鲜卑人已彻底衰落了。

    不说比不了老对头拓跋鲜卑,连当年属国高句丽也多有不如。

    只要一想到北燕夹在魏国与高句丽两大势力之间,北燕使节便忍不住一阵心惊肉跳。

    万一魏国与高句丽联合出兵伐燕,那对慕容鲜卑而言不啻于一场灭顶之灾。

    不要以为这不可能,不说魏燕之间有血海深仇,燕与高句丽之间也龌龊不断。

    想当年,慕容鲜卑强盛时,没少派兵掳掠高句丽,甚至还攻破过丸都王城。

    以前,燕国强大,倒也不担心高句丽报复。

    但眼下不同啦,哪怕不用魏国帮忙,光是凭高句丽一国便足以横扫北燕。

    曲终舞罢,高谈德挥了挥手,撤去了歌舞,叫上十来个上等宫女。

    “贵使瞧瞧,看看可有中意人选?”

    北燕使节见高句丽王还是用老规矩招待他,心中不由暗暗松了口气。

    他当即洒然一笑,随手指了两名妙龄宫女。

    这一幕落在高谈德眼中,让他愈发地轻视起燕国来。

    一国使臣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时,竟还想着个人享受,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

    高谈德将嘴角轻蔑之意悄悄隐去,换上满面笑容。

    “贵使,不知阁下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一谈起正事,北燕使节忙振作起精神道:“我王闻国主南征百济大获全胜,特命外臣前来向国主贺喜。”

    “为此,我王特加封国主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

    说完北燕使节眼巴巴看着高谈德,直到对方从容下跪接受封号,这才悄悄松了口气。

    这一次为了拉拢高句丽人,慕容会把原本只属于慕容家族子弟的封号都拿了出来。

    此时燕国国力已大不如前,不得不承认高句丽区域霸主地位。

    而今年高句丽虽然取得了南征大胜,但却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

    故高谈德虽已不再燕国放眼里,但眼下他还不能跟燕国闹翻,只好先接受封号。

    “这个……想必国主也知道,眼下索虏正大举入侵辽东,不知高句丽能不能出兵助大燕一臂之力?”

    高谈德犹豫道:“按说作为大燕属国,寡人有义务出兵助上国击退索虏。”

    “这是我高句丽的荣幸,本王也乐意之至。”

    “但特使当知,今年我高句丽刚跟南方百济大战一场。”

    “虽然侥幸击败了对方,但自身损失也非常大。”

    “鉴于此,寡人很可能无法给予上国实质性帮助。”

    “还请特使回去奏明燕王,莫怪寡人不恭之罪。”

    “如此说来国主不愿出兵助我大燕?”

    “特使此言差矣,非是不愿,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高句丽国小民弱,又连年大战,哪还有粮草、兵力支援上国,寡人也很无奈啊。”

    “你……”

    看着脸上没有半点情绪流露的高谈德,北燕使臣刚想发火,却又一屁股坐了下去。

    临来前,慕容会曾再三交代,哪怕求不来高句丽援兵,也万万不能与对方起冲突。

    如今拓跋珪统领十万大军进犯辽东,已让燕国上下坐卧不宁。

    在河西远水不解近渴下,高句丽便是目前燕国唯一一根稻草。

    别看高句丽是燕属国,但两国实力已今非昔比。

    从高谈德即位以来,高句丽渐成为辽东第一大势力,而北燕却是一天不如一天。

    今有求于人,对于高句丽人傲慢,燕国使臣也只能强忍内心不满。

    高谈德早对北燕情况心知肚明,也清楚慕容会遣使目的。

    因此,他对拒绝燕国所请,一点也不担心。

    现在燕国已不足以威胁高句丽,甚至高句丽已有实力横扫对方。

    最终,北燕使节虽在高句丽受到了热情招待,却未求得一兵一卒援军。

第554章 穆之归来() 
p

    时间过得飞快,大军南征蜀地已过去大半月。

    南征军连战连捷,先是突袭栈道得手,再夺占南郑等地,彻底在汉中平原站稳脚跟。

    而南征顺利,顿让关中陷入兴奋与喜悦之中,到处是欢歌笑语。

    恰在此时,雍王府再添一男一女两个婴儿,更将这份兴奋劲儿推向更高。

    今年对很多人都是特殊的一年,对卫朔而言更是如此。

    不单单因为他已贵为王侯,踏上人臣巅峰。

    更因河西已灭亡后秦、入主关中,从此奠定了一统天下之根基。

    这天,雍王府内,卫朔正抱着一对刚出生不久儿女,左看右看个不停。

    两个孩子只相差不到一个时辰,男孩儿略大,女孩儿略小,分别由唐瑶、尹娥所出。

    卫朔嗅着俩孩子身上奶香味儿,咧开大嘴乐呵呵笑个不停。

    虽然他已有好几个孩子,但依然感到十分欢喜。

    正当卫朔想着该给孩子取什么名字时,却见侍女进来禀报,称侍卫康龙求见。

    卫朔不敢怠慢,将孩子交给奶妈照看,他则急忙出了内院,向外院走去。

    此时康龙正在角门处焦急的原地打转,一看到卫朔身影,顿时满脸喜色地迎了上来。

    “大王,刘枢密回来了。”

    “什么?道和回来了?在哪儿呢?”

    “正在门外等候召见。”

    一听刘穆之归来,卫朔不由喜出望外。

    当下他撇下康龙,大步向府门外走去。

    刘穆之在外漂泊了一年多后,终于安全归来。

    站在雍王府前,刘穆之恍如隔世。

    当初他奉命南下筹粮,却怎么也没想到,会一下子离开河西如此之久,而今归来已是另一番天地。

    虽说未能助雍王收复关中,让他深感遗憾,但他并不后悔当初选择南下。

    因为这一年来,他也没白白浪费掉,不光在夷洲岛站稳脚跟,连水师业已初具规模。

    正当刘穆之胡思乱想时,忽然雍王府中门大开,还没看见人影,雍王声音已先传了出来。

    “道和,道和在哪儿?快让孤看看。”

    骤闻雍王关切话语,刘穆之眼圈一红,眼泪差点儿下来。

    他忙整整衣襟,举步上前。

    与此同时,他身后还跟着几个孩子,其中一人眼珠子乱转,透着一股机灵劲。

    “臣刘穆之拜见雍王。”

    “哎呀,道和安全归来,孤总算放下心来。”

    “河西能有今日之局面,道和功不可没!”

    “臣不敢居功,此皆有赖殿下虎威。”

    卫朔挽起刘穆之,刚要迈步向府内走去,忽然看到了那几个孩子。

    顿时,他脑门不由冒出一连串问号,这是闹哪一出?

    难得是刘穆之私生子?

    不能啊!这几个孩子最小的也有六七岁了,绝不会是刘穆之南下期间生的。

    再说,若真是刘穆之私生子,也该去刘府才对,跑到他府上算怎么一回事?

    “道和,这几位是?”

    “哎呀,瞧臣这脑子,忘了给主公介绍。”

    刘穆之拍拍脑门,指着身后五个孩子道:“他们都是江东豪族吴兴沈氏子弟。”

    “因其父沈穆夫不慎卷入天师道叛乱,被北府大将高素斩杀。”

    “他们因此受到朝廷通缉、宗族逼迫,不得不亡命天涯。”

    “臣见他们着实可怜,遂带他们来河西定居。”

    说着这儿,刘穆之又刻意压低声音,提醒道:“主公,你别小看他们年幼,但各个见识不凡。”

    “臣想着再过几年,他们都将是河西栋梁之才。”

    “不然臣也不会冒险带他们来见殿下。”

    “尤其那个沈林子,是五兄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

    “若培育得当,将来必成大器。”

    原来当初沈穆夫被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