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26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26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卿果然没让孤失望,比原计划提前了小半月,真是太棒了。”

    “此番长安新城顺利竣工,卿功莫大焉。”

    “殿下过奖了,臣不敢居功,这都是大王仁义,废除劳役,采取雇佣制。”

    “如今不仅缩短了工程期限,还让新城工程惠及万民。”

    回到长安后,卫朔在贾虔陪同下,开始巡查长安新城。

    自收复关中以来,河西便开始对谋划营建长安新城。

    目前,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城墙、街巷、道路、大明宫、衙门、住宅区、桥梁等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而面街商业店铺、大型商业区、作坊区、园林休闲区等业已接近收尾。

    不多时,卫朔一行出了旧城,来到了龙首原东南。

    只见一座雄伟壮观的崭新城池,正耸立在龙首原以南开阔地上。

    其仿似一头卧着的猛虎,正俯瞰天下蓄势待发。

    望着高大城池,卫朔心中激动不已,他知道一个崭新的王朝将从这里徐徐拉开帷幕。

    站在雍王身边,贾虔满腔自豪地指指点点。

    “殿下,新城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

    “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

    “整座新城面积约百十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旧城三倍。”

    “城内街道、河道规划整齐,东西南北经纬分明。”

    “在南北中轴线上,中央大街宽约十丈,而其余次要街道宽度为八丈。”

    “由于大量使用了水泥混凝土结构,长安新城要比传统旧城坚固地多。”

    “另外,为提高城池防御能力,城墙呈现一定倾斜。”

    “外城还建有瓮城、马面、城垛、角台、角楼、城楼等各种防御设施。”

    “城外有宽两丈、深约三丈的护城河环绕。”

    “不是臣夸海口,仅防御力而言,新城可谓天下之最。”

    “除此之外,论规模之宏大、设施之完备、布局之规整,天下无出新城之右者!”

    卫朔本身便参与了新城规划与设计,自然知道贾虔没有胡夸海口。

    据了解,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各朝都城当中城市格局,压根儿没有任何章法。

    各种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杂乱。

    唯此次营建长安新城,河西开始注重均衡对称格局,并形成了方正布局。

    且与以往杂乱不同,新城内已将皇宫、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

    如此一来,彼此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

    全城以对准宫城、皇城及外郭城正南门的大街为中轴线,在外郭城范围内,以二十五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将全城划分为一百零九坊和东、西两市。

    在南门外挺立片刻,卫朔随即驱马驶入城内。

    首先映入眼帘者,赫然是高大巍峨的城楼。

    当众人穿过城门,上了中心大街——即朱雀大街。

    只见两旁绿树成荫,商业店铺林立,房舍鳞次栉比,楼台相望。

    看到这些,卫朔微微颔首,对新城环境感到十分满意,基本上实现了心中设想。

    除了城防设施、街路、水道等基础设施、各部衙门、官员住宅区和文化区外,其余的所有区域基本上建成了商业区、作坊区,以此来带动经济发展。

    而新城内,最吸引外界目光者,竟不是皇宫正殿——大明宫,而是新天师道道观。

    这座华丽道观,目前已成为信徒心目中圣地,更是关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视察过新城,卫朔便着手安排人员、官署迁往新城。

    虽然新旧两城相隔不远,可因涉及大量人口迁移,依然让内阁上下忙昏了头。

    一直忙活了十余日,河西上下才将人员、官署悉数迁至新城。

    等一切安置妥当,恰好崔宏从姑孰返回长安。

    或许近来事事顺心,让卫朔看起来心情很不错。

    他笑眯眯地看向崔宏,问:“怎么样,此次姑孰之行可还顺利?”

    “托殿下洪福,一切还算顺利。”

    “桓玄不光答应不再与河西纠缠于南阳,还准备让殿下都督中原诸军事。”

    “好!”

    卫朔欣喜万分,重重地拍了一下案几。

    桓玄退出南阳固然让他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但得到都督中原诸军事之职,却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中原。

    中原与南阳一样,皆为晋室地盘,除非河西准备与江东撕破脸皮,不然终需一个名分。

    这一次他让崔宏游说桓玄北伐南燕,其目的之一便是鲸吞中原。

    “嗯,不错!”卫朔笑道,脸上得意之色怎么也藏不住。

    “如今距盛夏南郡公北伐,尚有三四个月。”

    “殿下完全可以借此时机,大展拳脚整顿中原。”

    “嗯,玄伯公此言甚合孤意。”

    “孤不择手段谋取中原,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希望尽快结束战乱,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不过,辛恭靖虽然拥兵自重,但私下并无通虏、害民之过,孤不好直接下重手啊。”

    “若能不动兵戈,和平拿下中原最好。”

    崔宏捋须道:“辛恭靖倒也算个人才,当年后秦东出,是他固守洛阳,挡住了后秦兵锋。”

    “若能将其收服,殿下不又多得一人才?”

    “眼下新城竣工,殿下不妨以此为由,邀其来长安赴宴。”

    “届时再对其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还怕此人不屈服?”

    “除此之外,殿下不妨对其来个釜底抽薪。”

    “何为釜底抽薪?”

    “嘿嘿!中原世家不是一直想投靠河西,这下轮到他们表现啦。”

    “殿下可以给郑温写信,让他设法将中原世家拉到河西这边。”

    “如此殿下上有朝廷大义,下有中原世家支持,辛恭靖、夏侯宗之除了乖乖束手,还能如何?”

    卫朔欣然点头笑道:“爱卿和孤不谋而合。”

    “殿下,您既然要用郑家,不妨给郑温一个虚职。”

    “哦?以玄伯之意,委其何职为好?”

    “郑家家主擅长经学,不如让郑温主管司州教育,殿下以为如何?”

    “哈哈哈,孤这就让郑烨回家去见其父。”

第580章 始料不及() 
p

    隆安二年初,荆州与河西忽然爆发冲突,消息传出震惊各方。

    而当荆州军兵败宛城,更引发江东内外暗潮涌动。

    暗中不知有多少人期盼雍王就此跟南郡公反目成仇,以方便他们从中牟利。

    甚至一些反桓势力还向河西派出了使者,准备拥立雍王为讨桓盟主。

    他们打算效仿汉末诸侯讨董,组织联军,以讨伐桓玄。

    但事情发展很快出乎所有人预料,局势竟来了个惊天大逆转。

    原本荆州与河西之间剑拔弩张,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殊料,随着崔宏南下姑孰,原本动荡不安的形势立马风平浪静,各种风波渐渐平息下来。

    二月下旬,雍王正式上书朝廷,为南阳冲突承担全部责任,公开向天子请罪。

    而后天子下旨严厉斥责雍王,为以示惩戒,特对其罚俸一年。

    虽然惩罚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从中透露出来的讯息却让各方为之一震。

    当此消息传到各反桓势力耳中时,更如晴天霹雳,一下子让他们傻眼了。

    原本众人以为可借河西之力推翻桓玄,谁知一眨眼功夫雍王竟又跟桓玄‘和好了’。

    连远在东南的刘裕也微微叹了口气,对当前局势感到分外可惜。

    说实话,刘裕比所谓的反桓势力更希望卫朔与桓玄闹翻。

    如此他便可毫无顾忌地从东南起兵,进而攻入建康,取代桓玄成为江东之主。

    可眼下他只能蜗居东南不敢轻举妄动,静静等待时机降临。

    虽说这跟东南刚结束动乱、各地疲敝有莫大关联,但真正让刘裕忌惮者,反而是河西与荆州间联盟。

    刘裕乃世之枭雄,他可不会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站出来振臂一呼就会从者云集。

    能不能推翻桓玄、取代对方入主江东,最终还要靠实力说话。

    若是光对付桓玄一人,刘裕自是不会将其放在心上。

    但雍王态度模糊,对荆州若即若离,才使得刘裕不敢骤下决心。

    假若河西与荆州真打起来,那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给桓玄致命一击。

    接下来,没过几日,太尉桓玄又上书天子,请求出兵北伐南燕,以收复失地。

    这时,雍王又站出来公开表态,表示河西愿支持朝廷北伐。

    如此一来,各方彻底搞不明白雍王与桓玄之间到底在唱什么出戏。

    有人说,桓玄与卫朔之间已私下达成妥协,以河西支持北伐为条件,换取朝廷默许河西占据南阳。

    还有人说,雍王支持桓玄北伐不过嘴上说说罢了,河西根本不会出一兵一卒。

    正当外界纷纷扰扰时,桓玄忽然又以天子名义下旨,让雍王都督中原诸军事。

    结果,这道旨意一下,顿时引起内外一片哗然。

    各地反桓势力无不对着长安方向破口大骂,认为雍王卫朔不忠不孝,枉顾先帝厚恩,与逆贼桓玄勾结在一起。

    但是,不管外人如何不满,这一次因庾仄而引起的南阳风波渐渐平息。

    河西不仅没有与桓玄闹翻,反倒与其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

    河西以支持桓玄北伐南燕为条件,取得了入主中原特权。

    此消息传出后各方哗然,但也没人敢跳出来反对。

    哪怕强如刘裕,面对河西与荆州联手压制,也不得不暂避锋芒。

    甚至,面对朝廷借道徐州一事,让他北上担任前锋一事,刘裕也只能默默接受。

    ……

    南朝忽然要起兵大举伐燕,消息传来让慕容德有些始料不及。

    而更让慕容德紧张的是,雍王卫朔也表态将支持朝廷北伐。

    惶恐之余,他迅速召集南燕大臣,以商量破敌之策。

    北地王慕容钟乃慕容德亲信大将,见慕容德问策,遂起身献了迎敌策略。

    “大王,卫朔支持北伐,不过是为了得到中原。”

    “末将以为河西不会出动主力大军,最多只是一支偏师。”

    “因此,大燕当前敌人仍是南朝晋军。”

    “而桓玄初掌大权,心高气傲,若其率军轻率北上,必利在速战。”

    “晋军兵锋锐利,我军暂不可与之争锋。”

    “而应当占据大岘山要隘,以阻挡晋军北上,不使敌人进入燕国腹地。”

    “等晋军锐气顿挫,再派出精锐骑兵,沿海岸线向南穿插,以断绝晋军粮道。”

    “同时,再派一上将,统兵从西边兖州迂回南下,包抄晋军,对其两面夹击。”

    “另外,为了牵制河西,不使其出兵助晋军,末将恳请大王向魏国求援。”

    北地王慕容钟所献策略十分高明,引得在座众人纷纷点头附和。

    连慕容德也微微颔首,对此十分满意。

    偏偏太子慕容超却不以为然,摇头否定。

    如果是刚来时,慕容超绝不敢反对慕容钟、慕容法等元老重臣建议。

    但如今慕容超已初步站稳脚跟,正该进一步树立个人威望。

    于是,他全然否定了慕容钟建议,起身傲然道:“叔父开创基业,带甲十万,国富兵强。”

    “没想到桓玄不自量力,意欲侵犯我国,自来送死。”

    “大燕正好可利用这个机会,聚而歼之,再南下吞并江淮诸地,以建丰功伟业。”

    辅国将军贺赖卢见太子骄傲轻敌,满心焦虑地说:“殿下切不可轻敌!”

    “荆州军虽然不如北府兵骁勇善斗,但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更别说,晋军还有河西为外援,万万不可小觑对方。”

    “而大岘山乃险关要塞,天限南北,更不可废弃。”

    “贺将军此言差矣,大岘山固然险峻,不过我军多是骑兵,不利守城。”

    “不如主动出击,将晋军引诱进来,然后以逸待劳,再关门打狗,定会大获全胜。”

    慕容德看了侄儿慕容超一眼,微微摇了摇头,暗道:超儿太年轻了,也太狂妄了!

    不过,这也没出乎慕容德预料。

    毕竟,在慕容超归来前,一直东躲西藏,从未接受过什么文化教育,能有什么见识?!

    他能有今天这番表现,已让慕容德十分满意,又岂能苛责太多?

    不过,为了不打击慕容超信心,慕容德认为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但他又深知北地王慕容钟建议最为正确,绝不可能弃之不用。

    想到这儿,慕容德沉吟片刻,综合双方意见,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大岘山天险不可丢弃,但超儿建议也很有道理。”

    “故朕以为可把大岘山作为根基,如此进可以击,退可以守。”

    慕容德一锤定音,慕容超只好悻悻然坐了下来。

    ……

    桓玄忽然将矛头指向南燕,不仅出乎了慕容德预料,也让刘裕始料不及。

    山阴城内,刘裕面色阴沉地坐上首,目光紧紧地盯着案几上那份圣旨。

    这是朝廷刚刚下的圣旨,要求徐州为朝廷北伐提供粮草与民夫。

    如果有其他选择,刘裕当然不愿朝廷借道徐州,可眼下他别无选择。

    刘道邻见兄长刘裕左右为难,不由嚷嚷道:“兄长,桓玄欺人太甚,不如反了他娘的!”

    但很可惜,对于现下举兵造反,不光刘裕不赞同,其他人也不看好。

    其中索承明道:“眼下非起事之机,冒然举兵只会让我们陷入被动。”

    魏咏之也眉头紧皱附和道:“没错!桓玄与雍王合流,其势不可当!”

    “若只对付桓玄一家,北府或可有实力战而胜之!”

    “然如今雍王公开表态站在桓玄一边,我们则不能轻举妄动。”

    “难得除了答应桓玄条件,我们别无选择?”刘道邻不甘道。

    闻言刘裕面色十分难看,徐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