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30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30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这不是一两千人,而是数万人,若加上各人家室,足足有十数万之多。

    原本历经百十年战乱,潼关以东中原诸郡早已十室九空。

    这些人正是最好的劳动力,为何不能将其留下重建中原?

    但崔浩理由也很充分,古人乡土情结很深,战乱结束后都希望返回家乡。

    如果河西强行将他们安置在中原,很有可能引发乱子。

    “如今中原疲敝、人烟稀少,正需人口来充实各地。”

    “这数万人虽然杯水车薪,但有总比没有强吧?”

    “安置这些人并不难,关键是怎样留住众人的心?”崔浩皱眉道。

    “亚圣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卫朔没有直接回答崔浩,而是背了几句孟子明言。

    按照孟子的意思,是说普通老百姓给他能够长期占有的财产。

    他们就能够安下心,不闹事,踏踏实实过小日子。

    否则就会觉得朝不保夕,只图眼前利益,不想将来,从而无所不为。

    崔浩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即明白了雍王话中深意。

    所谓‘恒产’在古代还有比土地更让人安心吗?

    在眼前这个年代,土地就是最大财富。

    如果能给这些晋军将士每人一块土地,他们怎么可能不愿意留在中原?

    但中原大部分土地属于世家豪强,想要安置士兵,就得推行均田制。

    “殿下,中原世家势力庞大,若要推行均田制,必然阻力重重。”

    “孤知道伯渊担心什么,但均田制必须推行下去。”

    “谁要是敢反对,那就别怪孤心狠手辣。”

    “你可以先从与河西关系好的世家开始,比如荥阳郑氏!”

    “让郑温带头支持,只要能打开局面,接下来便容易了。”

第585章 郑家支持() 
p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

    当河西入主中原后,雍王声望再次攀升到一个可怕高度,整个北方无人能与之抗衡。

    而荥阳郑氏借着这股东风,再次奠定了其中原第一豪门地位。

    连日来,家主郑温走路虎虎带风,整个人仿佛踩在云端上,晕晕乎乎。

    这天,忽见崔浩登门来访,登时喜坏了郑温。

    当时郑温正家中读书,结果他把书一扔,急忙出来迎接崔浩。

    崔浩抬眼瞧了一眼郑温,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笑容道:“冒昧来访,叨扰郑学政啦。”

    “哎呀,仆射来访,可谓让敝府蓬荜生辉,何来叨扰之说?!”

    当下,郑温把崔浩迎入客厅,双方分宾主落座,又让人奉上茶水。

    崔浩也不废话,直接从怀中掏出一叠公文,放到崔浩面前。

    “你先看看这个!”

    郑温诧异道:“这是什么?”

    崔浩笑道:“看看就知道了。”

    “说实话,在下觉得,这对郑家来说是个好机会。”

    郑温将信将疑地接过那张公文,打开后大略扫了一遍,顿时心中微微一震,脑海中有一个声音随之响起。

    “来了,终究还是来了!”

    若说雍王崛起后,其对天下最大影响在哪里,莫过于推行均田制。

    这场土地政策大改革,其影响之深远,波及范围之广泛,可谓历史之最。

    而今雍王终于要把这项得罪世家最大的土地改革,推行至中原诸郡。

    原来在那张公文上赫然写着:即日起司兖豫诸郡将重新清丈土地,推行均田制。

    并且雍王还给出了期限,务必在三个月内完成计户授田。

    在投效河西前,郑温也曾花费大气力了解河西。

    他深知均田制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其影响力。

    而他更是了解,为了推动这项改革,雍王不知杀了不少人,也得罪了许多人。

    均田制,无疑是河西各项政策之中,最为核心,同时也是得罪人最多的一项。

    自从晋武帝推行占田制,天下豪族便开始明目张胆地占地圈民。

    如今满天下九成以上土地都被权贵们、世家们、官员们,给侵吞了。

    许多被他们侵吞的土地,在官府户籍册上、田亩册上,全都消失了。

    以他们郑家为例,数十年来,他们利用种种手段侵吞他人田产,家中拥有的土地数目一度高达数万亩。

    但这些土地皆为郑家私产,无需向官府缴纳税赋,其所得皆为郑家所有。

    这种例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满天下所有州县,除了河西以外,皆是如此。

    别说罕见了,这甚至可说是一种常见现象,甚至人们皆习以为常,不以为意。

    对世家大族来说,将田中产出据为己有,又不用向官府纳税,乃天经地义。

    他们靠这种手段迅速聚敛了巨额财富,以此供他们享乐骄奢淫逸的生活。

    但这对官府来说,此举无疑大大降低了税收。

    长此以往,世家大族越来越富有,而官府则越来越穷。

    魏晋世家大族为何屡屡敢凌驾于皇权、官府之上,还不是因为他们财大势大?

    说实话在卫朔搞出均田制之前,难得世家有识之士都没看到这一点吗?

    自然不是!不然南朝为何有一次次土断出现?不就是卫了缓和土地与人口矛盾?

    但南朝所作所为治标不治本,远不如卫朔推行均田制彻底。

    目前侵占田地的主力军,主要是中原世家豪强。

    若要推行均田制,无疑将与所有中原世家豪强为敌。

    一想到这些,郑温便寒而栗,浑身无力。

    见郑温吓得面色苍白,崔浩暗暗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事很难,也让郑家十分为难,甚至河西有‘卸磨杀驴’之嫌。

    但雍王既已下定决心,这事再无更改余地,无论如何也得把均田制推行下去。

    原本崔浩曾提议给中原世家清丈土地的时限是半年,但雍王却将其缩短为三个月。

    他知道雍王为何如此着急,无非怕耽误北伐南燕。

    在这篇以雍王名义下发的公文中,措辞相当严厉,称七月之前必须完成,若有阻挠清丈土地者,一律杀无赦。

    说实话,卫朔此举确实有点儿急于求成,然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而中原向来最为引人瞩目,若能成功,则效果最好,影响也将最大。

    毕竟中原不仅当地土地肥沃,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华夏正朔所在。

    若能一举搞定中原,不仅凭空多出数百万亩土地,让官府增加大量税收。

    同时将对其余各地世家产生重大威慑作用,今后将再也没人能阻止均田制推行。

    好半天郑温才回过神来,他苦笑道:“崔大人,您这是把郑家往绝路上逼啊。”

    “这差事,真是两头不讨好呀!”

    “做好了,被各地世家嫉恨;若是做得不好,又要被雍王怪罪。”

    崔浩斜眼看着他,轻声道:“但是,这事若是不做,那后果……”

    郑温心下一凛,诺诺道:“臣下明白。”

    崔浩沉声道:“本官知道做这个肯定会得罪许多人,但均田授民是一件于国于民都大有益处的好事儿。”

    “哪怕因此得罪所有人,本官也会把均田制推行下去。”

    “郑大人,本官知道郑家在中原有巨大影响力,我希望你能带头支持均田授民。”

    郑温深深吸了口气,脸上阴晴不定,最后斩钉截铁道:“崔大人请放心,我晓得了。”

    “好!”

    崔浩哈哈大笑:“郑大人,雍王果真没有看错你。”

    ……

    第二日一大早,崔浩便将世家豪强家主召集起来,当众向众人宣布将在中原推行均田制。

    众家主听完这个消息之后,脸色不一,反正大部分人脸上神情都不那么好看。

    与他们而言,这个消息当真是晴天霹雳一般,来的如此突然。

    原本众人以为雍王会看在他们献出中原的面上,会网开一面。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若是没有中原世家支持,雍王未必能兵不血刃拿下中原。

    可如今雍王刚来洛阳,便要翻脸不认人,这未免也太狠毒了。

    他们都是既得利益阶层,家中都有隐瞒的田产。

    而毫无疑问,此次清丈土地,他们定会受到波及。

    一旦家中的田产被清丈出来,他们的利益必然会受损。

    不过,雍王下了死令,又有河西重臣崔浩亲自督阵,谁敢说出一个不字来?

    众人默然良久,目光纷纷看向郑温,都盼着他能站出来带头反对。

    但郑温自家事自家知,他早已答应了崔浩,压根儿不会站出来唱反调。

    在众目睽睽之下,郑温感觉自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非常难受、非常煎熬。

    他知道接下来自己说的话要得罪人,而且,得罪的都是世家大族。

    众人是个什么想法,郑温大体能够猜到,只不过他眼下已上了河西贼船下不来。

    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杂念驱除,郑温心中再无半丝迟疑。

    从他答应崔浩那一刻起,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以此使郑家彻底臣服河西。

    “清丈土地、均田授民乃利国利民之策,我郑家愿一力支持雍王决策。”

    此言一出口,郑温忽然想明白了。

    反正都要得罪人,既然如此,得罪了世家不比得罪雍王强?

    再说,日后我郑家有雍王支持,都将你们得罪透了又如何?

    人啊,有的时候终归要有一些选择,总不能事事瞻前顾后。

    “好!郑家主大义决断,真乃我辈楷模!”

    “待日后尘埃落定,崔某将亲自替你们郑家向雍王请功。”

    “哎呀,崔大人客气啦,此乃臣之本分也,何敢言功劳?!”

第586章 魏王决心() 
p

    去年底,拓跋珪率军东征辽东,不仅成功灭掉北燕,还挫败了高句丽染指辽东图谋。

    虽然解除了后顾之忧,但因南下时机不成熟,拓跋珪只好将注意力又转向国内。

    班师归来,趁此闲暇,拓跋珪对魏国前期政治进行了认真总结。

    最后他认为,魏国政局之所以不如河西稳定,总是动荡不安,在于他自身权威不够。

    这与魏国始终保留着游牧部落习俗有关,在游牧部落中,君主没有绝对权威。

    在整个部落联盟当中,各个部落首领在决策中都拥有一定发言权。

    同时,他还认为因魏国脱胎于游牧民族,贵族缺乏礼教,对上位者缺乏敬畏心。

    汉化虽然给拓跋部落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在加强君主权威方面却深得拓跋珪赞同。

    在这种情况下,燕郡儒生公孙表给拓跋珪奉上了《韩非子》一书。

    拓跋珪看后,连连称善,知道了该怎样在不通礼教的部落臣民面前树立权威。

    于是,趁着目下暂无大战之忧,拓跋珪开始逐步尝试在国中实施严刑峻法。

    此举目的在于提高君主权威,改变拓跋部落中的民主传统。

    在春节前后日子里,魏王忽然变得脾气暴躁,动辄废黜、诛杀大臣。

    经过一番血腥杀戮后,拓跋珪终于在国内树立了无上权威。

    更为重要的是,他用残忍和杀戮强行在拓跋部落内建立起封建伦理秩序。

    拓跋珪这一行为虽然客观上促进了魏国进步,但却致使魏国内人人自危。

    加上他长期服用寒食散,性格喜怒无常,更让平城内外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正当北魏国内外一片肃杀时,南燕求援急报到了平城。

    此时,拓跋珪正和一群嫔妃在皇宫内饮酒作乐,并兴致勃勃地欣赏舞姬们起舞。

    自从登上魏王后,拓跋珪好色的一面被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

    当初,为了强娶自己姨母,他还派人暗杀了自家姨丈。

    等到大权在握,终于感受到权力乐趣,拓跋珪更加放肆地饮酒作乐。

    忽然,一名内侍匆匆来到拓跋珪身边,小声低语了几句。

    拓跋珪笑道:“急报在哪里?拿来给寡人看看!”

    他一边举着酒杯往嘴里倒酒,一边单手接过急报,顺手将其抖开。

    谁知他只扫了几行,顿如晴天霹雳一般,手中酒杯也‘当啷’一声落地。

    拓跋珪被南方惊天变局震惊了,不仅南阳、中原相继落被河西占领,连南燕也危在旦夕。

    不得不说人可以没本事,但不能没有眼色。

    此刻有一妃嫔或许自持平日受魏王宠爱,压根儿没看到拓跋珪脸色已然铁青,仍凑上前劝他喝酒。

    结果,被心烦意乱的拓跋珪一巴掌打翻在地,怒喝道:“来人,拖下去,狠狠地打!”

    此言一出,吓得众妃嫔花容失色,鼓乐声骤然停下,所有人不知所措地怔立当场。

    拓跋珪重重冷哼一声,起身向殿外走去。

    他固然喜欢酒色,但绝非昏庸无能之辈,绝不会因享乐而耽误国事。

    ……

    不多时,张兖、许谦、安同、拓跋烈、奚斤等人皆匆匆来到宫中。

    此刻偏殿内,魏王拓跋珪眉头紧皱,正烦躁地来回踱步。

    众人见魏王情绪失态,又想起近来杀戮,不由心下一凛,纷纷悄无声息地侍立一旁。

    这时,忽然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传入各人鼻孔中。

    张兖鼻头轻轻耸动,眉头微微一皱。

    不用多问,他便知道刚才魏王肯定又在饮酒作乐。

    不过,如若不是喝了点儿酒,或许拓跋珪也不会如此失态。

    但也正因魏王失态,让张兖等人意识到肯定又发生了重大变故。

    想到这儿,张兖心下一沉,面色不由凝重几分。

    如今魏国看似歌舞升平,实则内里暗潮涌动。

    近来,魏王为巩固个人权威,大肆杀戮朝臣,遂使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国内政局不稳下,张兖绝不希望外部发生大变故,不然魏国将步前秦后尘。

    想当年,丞相王猛为何力阻苻坚南伐东晋?难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