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130章

汉起-第130章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那符水确实有些效果,但也不多。张角哄骗众人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喝了符水活下来的人,就都坚信太平道。

    其实即使没有那符水,人也不会全部都死掉!”

    李延年则细说太平道如何利用骗百姓,开始时很紧张,一会儿就镇定下来。

    “渠帅之下,有小帅,有不同级别的道士负责布道,有精锐黄巾称为力士负责护卫和打击富豪,又有刺客、密探,组织极为严密。

    冬天春天各地太平道逼迫抢劫大户,既为粮食,也是演练。地方官府见其势大,多有法不责众,听之任之之感。”

    “太平道约定在头上或者手臂上绑上黄色布匹,称之为‘黄巾’,以与官军区别!可详细搜查各家,有黄巾或信太平道的,极有可能私通‘黄巾’!”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太平道的暗号之一。”

    。。。

    挥手让李延年退下去,君臣皆脸色凝重。

    皇帝刘洪“难道就没有办法制止这场叛乱?”

    太尉杨赐:“老臣过年之前,曾经与刘备一起上书,说将太平教徒护归本郡,如今若能亡羊补牢。或许有些效果。

    现在罪急迫的是抓捕京师太平道,司隶不乱,则大汉尤能维持。

    此外令各地备战也刻不容缓!”

    于是京师大捕太平道,监狱为之塞满,其中激进的官僚,如袁术,吼出了“宁错杀,勿放过”的口号。其中被冤杀,错杀者亦不在少数。

    信使四出通告各州郡长官。

    太平道亦知晓,除了司隶太平道北剿灭,冀州、兖州、豫州、幽州、南阳、扬州、青州黄巾风起群涌,攻占县城,杀掉长官,士族、地主们仓皇而逃。

    大汉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第279章 张司空的恶毒() 
一个马元义虽死,千千万万贫苦百姓却站了起来。从荆州、扬州聚集的数万黄巾,早已到达冀州,就如干柴,一点就燃。

    二月初,冀州黄巾大盛,众二十余万,张角自称天公将军据巨鹿郡,张宝称地公将军下甘陵郡,张梁称人公将军破安平郡。

    各路义军势如破竹,攻破郡县,焚烧官府,劫略聚邑,凌虐妇女。

    三郡守相丞、各县令长丞尉大多逃亡,安平王、甘陵王为黄巾所劫持,安平郡郡治信都、清河国国都甘陵为黄巾攻破。

    张角勒兵十万,自向魏郡邺城,而魏郡黄巾四起响应,黄巾大有割据河北之势。

    。。。

    皇帝御书房内,挂起巨大的帛制地图。

    刘备拿起一支巨笔指着雒阳周边地图说:“除张角兄弟起于冀州,从东北方向威胁雒阳外,汝南黄巾波才进军颍川郡从西南威胁雒阳,陈国黄巾彭脱为之侧翼,众十数万;南阳黄巾张曼城十万人攻击宛城,有进军关中与北上颍川两种可能;卜己起于兖州东郡,众数万,向西攻击陈留郡,从东面威胁雒阳。”

    卢植分析道:“从前期逮捕的奸细,以及最近半个月得到的情况来看,各地黄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里应外合、围攻雒阳!”本应由尚书令来分析,然而尚书令不懂军事,诸尚书中最懂军事的卢植责无旁贷担当了皇帝的军事参谋。

    吸气声,惊呼声,尖叫声传遍整个御书房。

    皇帝刘宏反应更过激:“围攻雒阳?雒阳不会被攻破吧?如之奈何?”

    太尉杨赐拖着病躯,勉强站起来说:“陛下不必恐慌!马元义、唐周已然伏诛,雒阳也梳理过一遍,奸细虽然还有,但必不多。里应外合之势已经破了一半。

    加上雒阳有南北军、执金吾、城门校尉,司隶校尉,当然不会被攻破,但要严防死守黄巾奸细进入雒阳起事。”

    皇帝刘宏:“对,对!马元义和唐周,竟然与中常侍封谞等人勾结,图谋攻打皇宫,真是罪大恶极,罪不可赦!将封谞等人立斩之,以儆效尤。

    赵忠、张让何在?”

    “臣在!”

    皇帝:“着你等进一步清理宫中,并择宦官中强健者操练,务必要保证朕和后宫的安全!”

    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尚书卢植、刘备等面面相觑,见过胆小的,没见过这么胆小的皇帝。若是雒阳守不住,南北宫又如何守得住?

    皇帝长舒了一口气,仿佛没有看到三公等人的白眼,继续问:“然后如何?可是令北军出征河北击敌?朕绝不能放纵张角占据祖先的基业,屠戮朕的子民,**百姓女眷!”

    刘备悄悄翻了个白眼,皇帝刘宏真这话实在,不愧是个恋家、爱美人胜过江山的男人,除了后宫,还盯着民间美女。

    司空张济:“陛下圣明!想必天军一到,张角等跳梁小丑必定土崩瓦解!”

    “陛下圣明!天军一到,贼必瓦解!”赵忠等人亦附和。

    张让见刘备一直眨眼睛,就忍着没说。

    果然

    太尉袁隗出列反驳道:“不可,北军兵力不足,不可单独北上!否则必败!”

    尚书卢植亦说:“张角兄弟聚集二十余万众,连州带郡,必须朝中、州郡合力才能进剿,非北军能独任!”

    太尉杨赐:“应招关西各地精锐与能战之将,发河南、河东、河内、弘农等地之卒,方能在兵力上勉强应对。”

    皇帝刘宏懵逼了:“之前扬州的许生父子之乱、黄穰之乱,交州大乱,九江、庐江之乱都数万到十数万人规模,朝堂只要派出一员能吏或者良将、一些军吏、数千北军营士,加上州郡的力量,短则数月,多则经年不都能平定吗?”

    见刘备噗嗤一声笑了,张济点名道姓呵斥:“刘备,你笑什么?讥笑陛下所说么?你要说不出个好歹来,就是不敬之罪!”

    刘备当然不能说皇帝不对:“臣以为,司空大人赞成一将一军之力出征是在曲解陛下的话语。”

    司空张济:“你说什么?你敢顶撞三公!”

    几年前,张济曾经大放阙词,批评刘备欲效张仪、苏秦之舌,改变群臣制定好的‘扫穴犁庭’国策;曾经竭力压制,不欲给封刘备封侯;曾经在刘备落难丢官时狠狠踢了一脚。

    对张济这种对头,刘备不可能有敬意:“陛下的意思是一能吏、一良将、一军数千人之力对付二、三个郡的黄巾,自然完全正确。如今除了司隶,还有七州二、三十郡,自然要十余能吏、十余强将,数万士卒之力,这才是陛下的本意,难道张公怀疑陛下不会做乘法么?”

    “你,你!”司空张济一张老脸崩得通红。

    堂中诸重臣一阵哄笑,沉重的气氛一扫而空。

    皇帝刘宏也一拍大腿:“对,刘议郎说的就是朕的本意啊,张公的确要好好学学算学,朕忧愁的是安得如此多的能吏、良将守四方!”

    众人看张济的眼神多了几分别样的意味,皇帝在诸位重臣面前顺着一个小小议郎的话语,批评三公之一的司空,显然是一种对张济明确不满的信号。朝堂上的议论很快传到了百官和民间,日后张济多了个外号“不懂乘法张司空”“不懂算数做三公”,这是后话。

    张济当堂哪里还有脸待下去,当即下拜:“臣愿辞去司空之位。”

    “军事不利,非司空之责,张公勿虑。”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皇帝刘宏并不想把张济一棍子打倒。

    军事不利,的确需要有人来承担,但如果将张济罢免,就相当于把黄巾起义的责任归结到修健宫室上,归根结底是皇帝的锅,皇帝并不傻:“当务之急是哪些,诸公可畅所欲言。”

    袁隗:“臣以为,京师防务,需一人统一指挥,此人需为陛下亲近之人,河南尹何进察觉黄巾马元义、唐周奸佞,可担任大任!”

    “袁司徒所言甚是,但却忽略了另一件大事。”张济赶在杨赐之前发言,“幽州历来是精兵所出,目前幽州通向雒阳的驿站中断,情况不明,应派出得力臣子,作为使者,赶赴幽州,以保证驿站、信道通畅,有助于朝堂运筹帷幄。”

    张济继续说:“老臣举荐议郎刘备担当此重任!”

    刘备以为自己听错了,刚刚针锋相对让张济下不来台,张济怎么可能举荐自己?

    卢植面沉如水、皱眉成川,出列拜服在地:“陛下,臣反对!”

第280章 四世三公的秘密() 
卢植:“使一良将为使者,穿越太平道控制区域,若有折损,得不偿失!”

    司徒袁隗站了出来:“陛下,臣认为张司空之极是,冀州糜烂,非能臣强将不能侦知,不能穿越。”

    何进说:“非刘备不可当此重任。”

    杨赐:“臣附议。”

    “怎会如此!”刘备手中的笔掉落在地,呆在地图边上,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杨赐、袁隗、张济、何进竟然联合把他赶回幽州。

    尤其是他才给何进立下足以封侯之大功。

    。。。

    十日前,太尉府

    杨赐:“事情若成,袁司徒要怎样谢我?”

    袁隗:“九卿之一的太仆如何?”

    “唉,成交!为了我儿杨彪,不得已啊。”杨赐自知命不久矣。

    袁隗心有戚戚:“我亦是为了后人!”

    。。。

    何进在皇帝心中一直有个评语“出生太差”“智谋不足”“根基太浅”。

    这导致皇帝信任何进的同时,迟迟没有下定重用的决心。

    司徒袁隗有拥立之功,太尉杨赐、光禄勋刘宽、司空张济等都是皇帝的老师,他们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

    袁隗等对皇帝吹嘘抓捕马元义、唐周一事,体现何进能力明显提升。

    刘宽则说自己和杨赐等人都命不久矣,需要有新的亲近之臣为皇帝辅翼。

    杨赐从正反两方面给皇帝分析:既已立了何皇后,就应该早点重用外戚骨肉之亲,磨练何进、何苗之能力、积累威望,以图稳固皇子之位。如果担心外戚架空了皇帝的权力,那大可不必,因为何进“忠勇有余,机略不足”,何苗能力则更差一些,正好控制。

    在诸位重臣不断唠叨和何皇后枕头风吹拂下,皇帝最终将何进封为大将军、慎侯,命他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营营士,出屯雒阳城东门外的都亭,修理战具,以镇京师,并招司隶之壮丁为卒,拣选操练,以做出征准备。

    又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以防止太平道攻入和奸细潜入。

    至此,何进终于大权在握,成为与三公并列的第四公。

    。。。

    投桃报李,何进立即任命袁绍为大将军长史,并和杨赐等一起举荐袁术接替河南尹,与袁隗一起大力推荐杨赐之子杨彪升任九卿之一的太仆。

    杨赐、袁隗、何进的交易有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卢植等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司空张济等少数人知晓。

    张济由于位列三公,同时也是皇帝的老师之一,杨赐、袁隗、何进在重要人事问题上自然很难绕过他,也需要给他一些利益。所以,几日前张济在朝堂上提出将刘备踢到幽州去时,杨、袁、何三人为了所谓的大局、大欲,宁可牺牲刘备的利益,也不跟司空张济闹翻。

    。。。

    二月底,战争装备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夜色如水,春风拂面

    卢植盯着天上的月,低声说:“知道你错在哪里吗?”

    刘备:“自以为有陛下恩宠,又有破鲜卑之功名,狂妄自大。当庭得罪了司空张济,引来三公九卿一起针对。”

    卢植摇摇头:“只可怜你跟本不清楚因果,就被打压。其实你即使不得罪司空张济,结局也早已注定,与张济的矛盾只是契机而已。”

    刘备大奇:“徒儿真不明白。”

    卢植摸着胡须:“那你耐下心听我一一讲述。

    刚开始我不明白,现在看来何进看来对你还有愧疚,袁家也给予补偿,一起推荐你为比二千石的骑都尉!”

    刘备:“骑都尉只是个临时安慰的职务罢了,平定黄巾之后必会取消。毕竟我送给何进封侯之功,他不给我点甜头,岂不是使跟随他的众人心寒。”

    卢植:“我心也有愧,卢养、刘德然能入四公门下也都是分润了你的功劳。”杨赐征辟卢植之子卢养、何进征辟刘德然为掾属,刘备从兄刘朗则从虎贲军进入大将军属下为将。刘德然娶了卢植之女,刘卢两家现在已是通家之好。

    刘备笑道:“师傅此言差矣。即使没有这次的功劳,三位兄弟凭借为郎多年积累的功劳、资历、名气、才干,也能有好的职务。他们袁以为我不知道吗!”

    卢植默然半响说:“从我这十年在二千石到六百石之间的屡次起伏经历你难道还看不出么,不是有能力、有功劳就可以位列三公九卿、封侯。

    政治正确、出生名门、妥协交易才是大汉门阀政治的运转机制。

    越到高层这一点越重要。

    何进需要三公在在皇帝面前支持他做大将军,袁绍则坚决要求把你从他身边调走。

    同时,袁隗出于家族利益最大化,也绝对不愿意何进征辟你为大将军长史!袁术为了做河南尹也不可能反对袁隗的安排。”

    刘备灌了一大口酒:“当时在皇宫里我不明白,现在不得不承认对于斗争智慧和根基偏弱的何进而言,除了接受袁隗、袁绍的“建议”,根本想不出其他的选择,大汉的侯爵有数百个,可大将军只有一位!

    天涯乌鸦一般黑!”

    何进是个商人,面对诱惑,他可以拿一切来换。

    “少喝点!”卢植拉住刘备,“冷静点,大将军长史的位置太过重要、前途太过光明,袁绍不抢,也会给三公九卿的其他亲戚,不会给类似你我这般根基浅薄的寒士。”

    刘备自嘲:“看来我是自不量力挡了人家的道!”

    长史之于大将军,如同常委秘书长之于市高官的,参谋总长之于将军。

    卢植:“你知道就好,日后少跟三公、高阀当堂撕破脸,要斗,就要一击必中!就要使对方丢官弃爵,永不复用!

    袁、杨两家合合分分,犹如神仙打架,看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