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131章

汉起-第131章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杨两家合合分分,犹如神仙打架,看起来经常闹矛盾,其实暗中多有交易、妥协和相互扶持,这也是两家长盛不衰,高于其他家族,四代处于帝国权力顶峰的重要原因。

    你还年轻,即使再立功劳,也难居高位,这次平定黄巾之乱,不要追求立多大功,重要是保护好你自己。

    若能正常发展,十年之内,一个郡守国相跑不了。

    一、二十年后,等到老一辈的重臣凋零,三公九卿跑不了我们师徒的,那时候同僚故友遍天下,卢、刘两家的年轻一辈都已成长,公孙瓒、郦炎等徒众门生故吏多已居千石、二千石要位,这才算羽翼有成。

    到时候,执国政,纠不平,治贪腐,用贤才,大汉中兴必可期待!”

第281章 平乱十二策() 
中平元年,卢植虚岁40,刘备24,公孙瓒32。若按卢植的计划,一个以涿县卢氏、刘氏、令支公孙氏为核心的豪门,将在十到十五年后站到大汉帝国核心政治圈内弈棋者的高位。

    十余年后,卢植以功、德、威、望为三公,刘备以允文允武为九卿或二千石,公孙瓒为中郎将掌兵于外,郦炎为尚书奋文采于内。

    卢养、卢正兄弟,荀攸、刘德然、刘朗等刘氏宗亲戚各以学识、谋略、才干居要津,公孙越、公孙范、田楷、韩当,典韦、关羽、夏侯博、张飞以武功、功绩外任县令刺史、内控兵权。

    这是怎样一副前程似锦的宏伟政治蓝图!

    卢植字字玑珠,谋划深远,又是怎样一位谋划百年的良师名臣!

    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刘备为拥有这样出色的师长而倾心不已,历史上范阳卢氏从汉末开始腾飞,一直到唐末之间的数百年里都是北朝乃至整个中国最顶级的家族,绝不是浪得虚名。

    可是,刘备知道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在数年之后,很可能因为何进、袁绍、董卓、赵忠张让等和斗争拐一个大弯,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计划:

    “此规划甚好,只是有些缓,若这次恩师能统帅一路大军立下大功,功成归来既可为三公,何须十年!

    到时候我们这些师兄弟都可鸡犬升天!”

    卢植敲着刘备的脑袋:“你啊,就是太急躁!原本我们上阵师徒兵,部队就能如使臂指,为师有七八分把握。

    如今你被踢回幽州,为师就算率领一军,帅不知将,将不知兵,又如何齐心协力?如何共立大功?”

    刘备不由羞赧:“恩师,徒儿知错了。”

    “父亲,刘师兄,奏章写好了。”卢养在门外高声说。

    卢植看了奏章,不置可否:“让你刘师兄再增加些。”

    刘备暗自感激卢养来的正是时候,仔细阅读,奏章主要提了以下建议,大多是两人商议而得。

    总体八个字:“北守南攻,齐心协力”

    “北守”包括东西南北4路兵马:

    其一,派一名臣大将为帅,持节率北军主力入河北,击张角之南,并总督冀州、并州、幽州各州郡人马。

    其二,以骑都尉刘备副帅,整合幽州之兵力南下,击冀州张角之北。

    其三,召集使匈奴中郎将、南匈奴和并州之兵,击张角之西。

    其四,令青州、兖州刺史帅兵辅助黎阳营,切割冀州与兖州的联系,分割河南、河北黄巾,击张角之东。

    “南攻”亦包括4路兵马:

    其五,调动京兆虎牙都尉、护羌校尉一部分兵力,招募关中之兵,发三河骑士,汇聚于雒阳,为第二批次。使一大将出汜水关(虎牢关)为中路军,击兖州黄巾;一大将出轘辕关为南路军,击兖州黄巾。

    其六,使荆州刺史击南阳黄巾。

    其七,使扬州刺史击豫州黄巾。

    其八,使徐州刺史击兖州之黄巾

    “齐心协力”亦包括4条措施:

    其九,强地方,练兵卒。给一些郡设置都尉,并下令各地编练乡勇,共同讨贼。

    其十,厚赏赐,足军需。鼓励捐献钱、粮、弓弩、马匹,发给任职许诺,向官吏、商人贷款。

    其十一,选良才,退不肖。令公车属贴出招募告示,鼓励在职吏、官吏亲属、良家子中武勇或有谋略者报名笔试、面试。大将军、三公、尚书台、御史台、光禄勋派出懂兵法、武艺的属吏做考官,根据才干、能力给予军中官职。官吏,尤其是将吏中不合格的剔除。

    其十二,用清正,赦党人。任命清廉之士为州刺史、郡守国相,减免赋税,赦免党人及其亲属,以免党人和百姓投入太平道属下。

    。。。

    刘备:“北守、南攻、齐心协力三大方略、十二条措施主次清晰、完备具体,师弟文武才略又有精进!”

    “那是父亲和师兄议定的观点好。”卢养腼腆一笑,颇有自得之意。

    刘备口中称赞,笔下却不停,刷刷将第二条改为: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河北诸军副帅,以骑都尉刘备为监军,整合幽州士卒、乌桓,剿灭幽州黄巾,而后南下汇合围攻冀州黄巾。

    将第五条中一将击兖州黄巾、一将击豫州黄巾,改为:二将协力,共击豫州颍川、陈国、汝南黄巾,获胜之后,一将南下击南阳黄巾,一将击豫州、兖州黄巾。

    将其七、八条合并为新的第七条:使扬州刺史、徐州刺史集结优势兵力,共击沛国、彭城国、陈国、汝南等郡国之黄巾。

    增加新的第八条:使二名骑将,各率数百骑兵,分别从属于中、南路军大将,突破黄巾封锁,联络荆州、徐州、扬州。

    卢养看了不解其意。

    卢植为之微笑:“你看你,竟然漏掉了对颍川、汝南、南阳、沛国等官宦大郡的具体措施,还是你刘师兄思虑周全。愣着干甚,快去重新誊抄!”

    颍川郡既是官宦之乡、又是雒阳东南门户,沛国有故太尉乔玄、曹嵩、曹操家,何进、大司农张温、护乌桓校尉宗员等诸多大员都是南阳人,汝南郡就更不用说,司徒袁隗、司空张济、光禄大夫许彧都是汝南人。

    如果在奏章中不对这些家族优先考虑,即使方略写的天花乱坠、嘘枯吹生,也不可能通过。

    刘备说:“恩师过奖,师弟才略已颇可观,建议恩师与袁司徒联络,争取做这中路军统帅,击汝南之黄巾。”

    “不可能!”

    卢植摇摇头,“都知道北面艰苦,南面容易,北面急,南面缓。袁司徒、张司空不论怎样着急汝南的家人和产业,也绝不能违反诸位重臣的意见。

    更何况袁司徒、张司空的近亲属多在雒阳。”

    刘备:“那就请恩师向袁司徒举荐北地太守皇甫嵩!”

    。。。

    卢植、刘备师徒的联名奏章,很快得到了大将军、三公(四府),皇帝的高度重视,并以之为平黄巾之乱的基本方略。

    四府共选名将,各路军的统帅人选有以下几人:太原太守、射阳乡侯臧旻,度辽将军泠征,使匈奴中郎将董卓,护乌桓校尉宗员,谏议大夫、都亭侯朱俊,北地太守皇甫嵩,下邳国相、溧阳乡侯陶谦,皇帝信臣、大司农张温,平定苍梧、桂阳、零陵三郡叛乱的故零陵太守杨璇,平定板楯蛮乱的巴郡太守曹谦等。

    个个都有独当一面、平定叛乱、为官两千石的经历,卢植在其中,并无优势。

第282章 不一样的左右中郎将() 
在皇帝书房中,大将军三公等重臣对几名统帅的人选产生了激烈争论。

    太尉杨赐认为,泠征、董卓都有资格任北路军统帅。

    司徒袁隗表示草原和南匈奴见中原大乱,一个频繁南下,一个颇有异动,并州边防吃紧,泠、董应该首先排除。

    大将军何进支持南阳老乡、护乌桓中郎将宗员,或者大司农张温。

    杨赐、张济表示宗员距离雒阳太远,并且暂无甚大功绩,不能服众。张温战争经验不足,可能战败。

    吵来吵去定不下主帅人选。

    皇帝刘宏疑惑的问:“太原太守臧旻是诸多人选中战功最显赫的,为什么你们都不选他?”

    司空张济立即表态:“陛下所言甚是!”

    刘备因上平乱策,也得以在后面坐着,此刻神经为之一紧,担心若臧旻选上北路主帅,卢植怕是另外二路主帅也做不了。

    刘备本与臧旻、臧洪父子本相处的极好。然而,臧旻却为儿子臧洪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为妻。出自于太原王氏的平城令王柔、其弟王泽曾经多次对刘备下黑手,臧旻出于现实利益和为臧洪的前途着想,要求刘备与太原王氏、郭氏和解,并让出平城一部分利益给王、郭、臧三家,这一让就是每年数十金的煤铁铜矿、马牛驴、羊毛纺织利润,让刘备极其尴尬和头疼。

    在卢植和臧旻之间,刘备不可能舍弃亲近的恩师而建议老上司臧旻为帅。

    刘备死死地盯着何进、袁隗,希望他们能履行诺言出言干预。

    “陛下,臧旻已经五十余岁,经过多年的征战,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不适合统领大军!”出乎意料,首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太尉杨赐,他害怕臧旻再立功劳成为新的“段颎”,也害怕关东彻底压倒关西。

    “陛下,太原郡亦是要紧所在,若无臧旻守太原,冀州黄巾要是攻入并州,怕是更难以剿灭。”何进亦害怕臧旻功高难封,对自己的大将军之位构成威胁。

    袁隗:“臣也认为臧旻不适合。”对袁隗而言,卢植是他岳父马融的得意门生,臧旻只是普通的袁门故吏,不可能舍卢植而推荐臧旻。

    四府有三位做出否定的评判,最有希望的候选人臧旻就此出局,刘备长出了一口气,而当事人卢植却毫无表情,仿佛不知道刚才在悬崖边上走了一趟。

    为了安慰臧旻的情绪,朝堂诸公商议后,一致认为认为臧旻适合做北路军副帅,统领太原郡兵出井径,督促中山太守抵抗冀州黄巾,督促上党太守防止黄巾攻入壶关,将黄巾牢牢钉在太行山以东。

    。。。

    见出来的一位副帅,大将军何进灵机一动,想起卢植、刘备的方略,退而求其次,建议南阳老乡宗员为北路军副帅,三公都表示赞成。

    陶谦作为下邳相,难以越过上千里的黄巾区域来到雒阳,四府于是建议为中路军副帅。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结果,有了臧旻、宗员、陶谦3名副帅,3名主帅却迟迟未定。

    。。。

    午餐时,刘备悄悄在大将军何进耳边说了几句,并递给他一页纸。

    何进眼神大亮,于是向皇帝和三公建议,写下共同的疑问,对剩下的朱俊、皇甫嵩、张温、卢植、杨璇、曹谦进行笔试、面试。

    东汉以来最高级别的考试出现了,考生全部是两千石中的佼佼者,或曾官至两千石。

    首先是笔试,皇帝、四府各出一题。皇帝出的题目是平贼方略,从这个角度讲,他对卢植、刘备是相当认可的。太尉、三公则分别就北、东、南路军的兵种配置、具体战略各出一题。

    考生们各有所长,朱俊军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稍弱,张温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杨璇、曹谦各方面能力比较平均,最令众人吃惊的是皇甫嵩,在军事和战略上都展现出极高的水准。卢植本来就是平乱十二策的作者,因而只需在原有方略上加以补充,他着重回答的,是北路军的具体方略。

    之后的面试,与后世企业面试类似,皇帝、大将军、三公坐在考官位置,尚书令为记录员,考生们单独进入,接受考官盘问,不同在于,考官可以爱问什么问什么。

    杨璇抽签到第一个面试,杨璇高祖父杨茂,本为河东人,后跟随光武帝刘秀征伐,官至威寇将军,封乌伤县新阳乡侯,后因有罪爵位被废除,因而定居扬州乌伤。杨璇之前曾任零陵太守,平定荆州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叛乱,乃中路、南路军统帅的有力竞争者。

    回答问题之后,杨璇额头冒汗,主动提出自己才干不足,愿为一郡太守,协助平叛:“卢尚书在幽州、冀州有大名,北路军他最适合。朝廷若要选臣为将,请将中路或南路军,若不选臣为将,请以臣为渤海太守,以从东面配合北路军剿灭张角。”

    待杨璇出门后,太尉杨赐说:“杨璇有雅量,知进退,亦良将是也。”

    。。。

    之后是朱俊亦说:“臣不熟悉河北形势,臣请为中(东)路军统帅,臣本扬州人,可以与扬州刺史、郡守之兵马配合无碍。”

    之后张温则请将南路军,因为他是南阳人。曹谦则请将东路、南路军。

    。。。

    卢植是倒数第二名考生。

    司空张济:“你守九江、庐江二郡的平乱经历,并不比其他人更好,比臧旻更是差远了,我们并非一定要选你做北路军之统帅。”言下之意,如果没有平乱十二策,四府绝对不会优先考虑任命卢植持节总督河北兵马。

    “张公若怀疑下臣之能力,下臣也没有办法证明,因为朱俊、皇甫嵩之战绩本就胜过臣。

    战场瞬息万变,结局难测,下臣敢以孤弱之身,抗张角十倍之众,并非是能力比其他人强,而是臣稳重,即使战败,也必不至有覆军之祸。

    正因为张角强盛、众数十万,臣才有打败他的万全之计。”卢植依然是老神在在的样子。

    皇帝问:“为何?”

    卢植:“只要臣能集合各郡之力,取得几场胜利,就能挡住张角,将之限制在诸河流之间。只需数月,待粮乏而击之,贼众必溃。”

    皇帝、张济、袁隗面面相觑:竟然还可以这样,不战而胜!

    杨赐则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依你之见,中路军何人可谓帅?朱俊可否?”

    卢植斟酌言辞:“河南黄巾势大,若为过于勇猛激进,恐怕轻敌中伏。

    我闻皇甫嵩本凉州人,长于经学,久在边郡,优于将略,若将凉州、关中之兵,必然珍惜兵力,谋定而后动,待黄巾士气衰竭而击,方能立下大功。

    而且关西之兵,久与羌斗,乃习战精锐,正该用在中路。”

    司空张济依然不想放过卢植:“你为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