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92章

汉起-第92章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旐:“刘君莫非不想把此岛还给琅琊县?此岛高耸,山石多土壤少,算是贫瘠。”

    “岛内地形复杂容易隐藏,若有海盗夜里从东面登陆,怕是防不胜防。”关寿也认为应该放弃此岛。

    刘备:“一开始我确实想把灵山岛还给琅琊县,只要他们肯出钱粮,因为距离大陆太远了、而且贫瘠。

    现在,我的想法在登上山峰之后改变了。你们可知道琅琊县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岛要回去?”

    任旐:“还请县君为我等解惑。”

    刘备:“琅琊富庶,其中一半在原因在琅琊港。为何海盗猖獗,进出琅琊港的船只却接连不断?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来自徐州东海郡、广陵郡、琅琊郡的船只为何大多在琅琊县的港口装卸货,改为走陆路与青州交易?而不直接到咱们青州的黔陬、不其等港口?”

    任旐脸色大变:“县君是说,莫非海盗受到琅琊县的富豪们指示,不许船只继续北上青州?”

第199章 来自糜竺的建议() 
“只是猜测推断而已。”

    刘备口中说着猜测,语气却异常笃定:“黔陬在琅琊正北,从琅琊北上的陆道路必须穿过一片山岭,才能到达黔陬城,琅琊向西北到东武城也必须经过一片山岭。

    若论北上贸易,胶州湾远比琅琊湾潜力更大。因为若船队改在计斤县的港口停泊装卸货,接下来的道路都是平路。哪一条路好走一些,显而易见!”

    任旐:“看来灵山岛关系到胶州湾商路,那我们就不还灵山了吗?”

    刘备神秘一笑:“一个字,等!”

    。。。

    琅琊王是光武帝其中一个儿子后代,与当今皇帝一样,也是阴丽华的子孙一代。当代琅琊王,因族中人口越发越多,原来的封地已经不够家族和自身开销,免不了利用影响力,在琅琊港的商贸中获益。

    伏完的先祖伏湛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与西汉景帝时期的外戚窦婴受封同县,同为不其侯。伏完继承了先祖传下来的不其候,在朝中为官。伏家与曹家、外戚宋家颇交好,也参加了支持和拥立皇帝刘宏。论功行赏,伏完不仅升了官,还娶汉桓帝之长女阳安公主刘华为妻,可谓春风得意。

    伏氏现在虽然以不其县为主,实际上根本没有忘掉祖籍琅琊东武,在琅琊港依然拥有很大的利益,在青州、徐州亦有说得上话的族人。

    黔陬县丞伏海就是伏完的族人之一,作为县丞,想见县长完全没有障碍。这些天,伏海将黔陬县的修复工作留给属下,守着刘备。刘备去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用所有能用的时间来说服撤出灵山岛,不要建设胶州湾。

    伏海不仅自己用尽方法阻止刘备,还牵线搭桥,把琅琊的商人们组织起来,向刘备施压,一面提出拿钱赎买的方式,一面以逸待劳不断地暗示与琅琊王、不其侯的关系,威胁刘备不要不知好歹。

    至于前来讨说法的商人,更是快把门槛踏破。

    。。。

    这一日,又有一名商人前来,但却不是琅琊的,而是东海商人。

    麋竺:“听说琅琊的富豪、商人们愿意出百金买回灵山岛和船只,我特来恭喜刘君发大财。”

    刘备:“同喜,足下曾经从郑公学习,我们算是师兄弟,快请上坐,所来何事?”

    麋竺:“原本,黔陬县的命运与琅琊县港口紧紧相连,琅琊兴则黔陬兴,琅琊衰则黔陬衰,说是其附庸也不为过。黔陬、不其、东武等周边数县富豪,也都在琅琊港口或多或少有产业。我特来祝贺黔陬县长为琅琊之附庸,祝贺刘君长人之下!”

    前面的话听起来挺顺畅的后面就变成挖苦讽刺。

    正常情况下刘备要么应该大怒拂袖而去,要么应该大惊失色,谦卑下士说一句“如之奈何?请君教我!”

    刘备的反映却是淡淡的,不复刚才热情,不疾不徐地问麋竺家里船有多少、工坊有哪些、雇佣了多少人。

    麋竺准备好的说辞全部都咽到肚子里去,刘备越说其他的,麋竺越憋得累,快要憋得肝火伤身、内分泌不调,主动问:“玄德就不想黔陬县超越琅琊县?”

    刘备大笑:“我只是一个流官,任期长不过三、五年,短不过一两年,黔陬县超过琅琊县于我有何好处?”

    麋竺又是一愣,想不到对方如此年轻,不谈理想却言利益,不谈政绩却说好处。幸亏作为官商传家的豪族,最不怕的就是言商言利:“东海郡朐县(今连云港)到琅琊港,转陆路到黔陬,之后折向东北去黄县或者芝罘,再转乘海船到辽东郡和乐浪郡――是谓徐州经青州到辽东、乐浪的东北商路。

    琅琊港之所以能成为与东莱芝罘、黄县,辽西西临榆碣石港,东海朐县齐名的北方大港口,这条东北商路,与到临淄、冀州的西北商路各出一半贡献。

    我听闻玄德将黔陬县废弃,把县治搬到计斤古城东面,计斤港加上灵山,从地理、交通上就比琅琊港更有优势。

    甚至可以把琅琊港架空掉!以胶州湾代替琅琊成为青、徐前几名的大港不梦想,而是摆在玄德你面前的最好选择。

    所以玄德千万不能把灵山岛还给琅琊县!”

    从徐州北上青州之后,分为东北商路、西北商路对刘备而言并不陌生,在幽州时,本就与来自青州、徐州的商人做过生意,属下王翁、任旐等人能够北上幽州,当然与西北商路强大的运输能力有一定联系。

    糜竺对局势十分清楚,也说到了刘备想听的痛处。

    如今东北商路随着黔陬的废弃,胶州港的建立势必重新调整。

    但调整和代替并不一致,相差可以说是天上和地下。

    而也不可能认为自己只要虎躯一震,琅琊港的既得利益者琅琊王、伏家、琅琊王氏、赵氏等就会放下成见,损失利益,与自己站到同一个战壕里。

    灵山岛,或者说胶州湾航运的展开,涉及的关系面比想象中的多得多。要说伏家、宋家的出现是意料之中,琅琊王在其中就大出预料,刘备需要仔细考虑,耐心等待,权衡得失。

    。。。

    这些日子,除了接待商人、官员之外,刘备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整编和操练投降的海盗们。相比于灵山岛,相比于商路,一支水军才是刘备最想要的!

    齐地学说众多、经济繁荣,人口流动大,齐人因此思想开化、崇尚自由,意见往往难以统一。例如犯罪或杀人之后,只需要逃跑即可,北上幽州冀州、东逃辽东和海岛,南下徐州扬州,官府根本把他们没办法。所以齐人作为士兵或下级时,有时候会发生不听从命令的情况。海盗们的军纪则更加糟糕,思想更加散漫。

    经济社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也使得人们对生的眷恋,大大超过贫困的山区。齐人好技击,百姓不时能吃上鱼、盐,营养好,所以青州之兵勇猛强健,高大威武。打顺风仗的时候个个都像条龙,逆风战的时候部分士兵就容易动摇,甚至投降或者逃跑。

    当然不是说青州之兵不好,总体来说经济富裕地区的兵比贫困地区的要弱一些,例如泰山、丹阳、会稽、江夏、淮泗之步兵当然要优于兖州、豫州、冀州大部分地区。

第200章 皇帝的忧虑() 
光和元年虽没有延续前两年的大范围旱灾,却是更不平静的一年。

    首先九真、日南两郡的蛮人与当地汉人大族一起攻破郡县,将今越南中部地区从大汉帝国的版图当中独立出去。

    交州的其他郡县蛮人闻风起意,轻则蠢蠢欲动,重则揭竿而起。九真郡以北的交趾郡(越南北部)群贼并起,如梁龙等聚集万余人。

    交州刺史和各个郡县召集人手进军讨伐,可因起兵的蛮人和汉人人数众多、拒守险要,胜少败多。战争带来的沉重的加赋,使得更多的人百姓或逃亡山中,或投靠起义军。

    屋漏偏逢连夜雨,南海太守孔芝与当地人勾结,起兵反叛,攻破郡县。

    于是驻扎龙编(今河内东北)的交州刺史同时面临着南有九真日南之乱、内有梁龙之扰,东有南海之叛,完全成了一个夹心饼干,还是三层的,仿佛地地道道的三明治。

    既有边郡之乱,又有地震之灾,都需要大量用钱。而皇帝刘宏继位之时,大汉刚刚经历与羌人数十年的战争,国库几乎没有积蓄,加上去年五路北伐大败后的抚恤和部队重建,已经使得大汉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

    可也不能加赋税。

    三个月内发生两次地震,波及洛阳关东关西,又经过去前年的大旱,加赋税极容易激起了民乱!

    不仅不能加税还在减税。大汉已无力救济地震造成的灾民,皇帝只好下旨大赦,减免遭灾地区的赋税。

    支出不断增加,收入不断减少,大汉帝国的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根本就没钱平叛。

    三公换了一个接一个,可都是背锅侠,没一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皇帝刘宏不得已,接受了宦官们提出的饮鸩止渴的馊主意:于西园开置邸舍卖官,价钱依官职大小而定,地方官二千石郡守国相钱二千万,四百石县长钱四百万。京官三公千万,九卿五百万。

    有些家贫的官员无力支付高昂的买官钱,拒绝赴任。宦官们就给扣上大帽子,说不赴任就是抗旨不遵!于是官员们骂声一片,都说称宦者专横霸道、恣意妄为。

    宦官们的想法、做法比官员们想象中的灵活,同意给予优惠:一是可以打折,名声越好的折扣越低。二是可以先首付,到任之后分期付款。

    恐怕皇帝刘宏和他的宦官团队,是这个时代最有想象力和执行力的商业团队之一,短时间就赚到了数千万钱,而且还在迅速增加,数亿钱不是梦想!其经商思想放到两千年后也与房地产开发商们一个水平。

    。。。

    手中有钱,又有正统之名义,皇帝刘宏任命中常侍张奉之弟、太常常山张颢为太尉,掌握军权。之后,开始频繁地接见能战的官员,巡视驻扎南宫、北宫的郎、卫士、虎贲、城门守卫、羽林军,雒阳城门校尉属下将士,这些可通称为南军。然后是召见驻扎在雒阳城外的五营北军。总之,保证军队供应,接见有功之士,安定将士之心,加强军队控制。

    军队在握,皇帝刘宏开始放飞自我,不提美女与狗的重口味,这次追求明显上档次了,成为一名追求高尚的文艺青年,设立和扩大鸿都门学规模,招募能写、会画、懂音的文士,最大时直到3000人,几乎接近太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事实上很多太学生转入了鸿都门学,追求文辞华丽、词赋优美、画技精微、余音绕梁成为一时之风俗。

    不仅如此,皇帝还要求州郡、三公征辟鸿都门学的士人,混的最好的乐松担任了侍中、任芝担任了尚书,获得郎官出身的文士不知凡几。

    位置只有那么多,征辟文艺之士多了,其他人就少了,导致正途出身的官员,未获取举荐的士人,退休或者因各种原因赋闲在家的官员,对他们很不满意,视之作妖魔鬼怪、跳梁小丑。

    攻击的理由则是各种灾异,比如侍中寺(寺本是官衙,后面逐步演变为宗教寺庙)雌鸡化为雄,就专门是攻击侍中乐松的借口,进而攻击鸿都门学,再加上地震,也是攻击宦官、外戚的灾异。

    汉代流行的主流思想是儒家的春秋公羊传,到东汉大一统、大复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谶纬之学等越发突显。公羊传是一把双双刃剑,既给皇帝合法性,也给了借灾异攻击朝政的合法渠道。对于各种攻击,皇帝不能不管不顾,只好继续把三公推出来做挡箭牌。

    六月六月,有黑气堕于皇帝所居住的温德殿东庭中,长十余丈,似龙如蛇。七月,青虹见玉堂后殿庭中。

    在衮衮诸公看来,黑公气、青虹就是诸多的灾异的几种,与所有地震、洪水、干旱等没有多大差别,都是攻击政敌的武器,但却是更厉害的武器,因为非常稀少。这下百官就如同打了鸡血,几乎每天都有人上书批评朝政。

    不论是谁天天被批评都受不了,皇帝刘宏毕竟年轻,还是希望做一番事业,于是诏召光禄大夫杨赐等议事。

    杨赐引经据典,说了一大堆朝政危机的话,其中有一句大汉“四百之期”很快就到了,把皇帝刘宏吓得心惊胆战、汗流浃背,极其担心会做亡国末帝,立即端正态度认真接受批评意见。

    杨赐接下来的批评却毫无新意,矛头直指后宫、外戚、鸿都门学中的部分不肖之徒,却不点名,希望皇帝见灾异则修德,疏远他们,征辟清正、懂经学的鹤鸣之士。其他人提出的意见多半类似,多批评而少建设性,多空泛而少具体。

    也有一些大臣,不好推到当面提意见,或者言语不能尽,便写了奏章,以放入盒中密封的秘折方式递交。

    皇帝之后仔细阅读了许多,只觉得越读越气闷,遂将案上奏全部推地上去,气呼呼的说:“难道我的常侍们就没有一个好人?难道宦官们的子弟乡党就没有是一个能用之辈?

    我看也不见得。故辽西太守赵苞北胜鲜卑为国尽忠、为母孝而死,就是大大的好人。太尉张颢也是可用之人。”

    过来好一会儿怒气渐消,这才随手又拿了几件来奏章来看,竟然转怒为喜:“看来还有几个人是真正肯替朕谋划的啊,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就一目了然啦。若其他人能够如此,何愁大汉不治。”

第201章 悲剧的蔡邕() 
皇帝遂将其中几份奏章放在案上显眼的位置,以便在筹划朝政时予以考虑。

    冷不防曹节将皇帝感叹听得一清二楚,趁皇帝起身上大厕时,偷偷将几份奏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中有一份指名道姓的批评了一群人:首当其冲的是老资格的中常侍程潢,作为守门的内侍,天天收红包,不给就不向内庭通报,让求见皇帝的人进不了门。其二是太尉张颢,以前仕途起步时引荐他的人是被打倒的奸邪。其三又把光禄勋,长水校尉,屯骑校尉等二千石高官拿来骂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