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年功罪 >

第11章

百年功罪-第11章

小说: 百年功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个打扮的画像,与其他历代清帝画像俱不一样,倒是和南宋时代岳飞的对手金兀术(女真将领)十分相像。这几大根本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定型的,所以他既是清朝的建立者,又是满族的创造者。1635年,皇太极正式定本族名为〃满州〃,俗称〃满族〃。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清兵入关(也就是进入中国)之前,这满族倒先成了〃中国的满族〃。
努尔哈赤不是中国人
再来说努尔哈赤。其祖父觉昌安,为赫图阿剌的寨主,女真贵族。在一次争战中,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充当明将李成梁的向导(一说〃居中调停〃),而遭〃误杀〃。李成梁念及两家多年情谊,将觉昌安所遗13副甲胄、二三十骑人马交给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从此开始了他征伐和统一女真内部的战争。努尔哈赤赢得一系列的胜利,声名大震,被任命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军分区司令副官);万历二十三年,加授为〃龙虎将军〃(正二品,相当于军衔而非军职)。明制,辽东(今辽宁)不设省,而为九边之一;下属卫二十五,所十一,关二,营堡一百三十,而不另设州、府。卫、所、营本都是军事单位,大者为〃卫〃,小者为〃所〃。这种设置,显然是军政式而非行政式,颇似以军区及〃生产建设兵团〃建制,代替省、市、县各级行政机构。辽东二十五卫中,仅有建州卫、海西卫及野人卫,以控制广大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这三卫设置于明成组永乐元年,但很快就有名无实。辽东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还可以划为中国领土;其他女真各部所据包括今俄罗斯大片土地在内的东北地区,顶多只能算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或〃中国一度试图控制的范围〃,并未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与大多数中国历史书所载基本一致。朱元璋〃统一中国〃与〃抚定四边〃,是两回事,〃四边〃与〃中国〃实有区别。〃四边〃包括:北方的蒙古,东北的辽东、高丽(朝鲜),西方的西域(新疆)与吐蕃(西藏),西南的安南(越南)与缅甸。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元朝的统治范围,现在〃中国统一〃了,你们这些周边国家、地区也跟着解放,好自为之吧!要暂时没人管,我可以代着管管,——中国历代大国天朝的心态一贯如此。
有人说,〃明朝基本上完成了对东北全境的统一〃,真不知从何谈起。慢说在努尔哈赤之前,东北一直是女真各部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状态,根本谈不上〃统一〃;何况东北除辽宁尚可一争外,自古并非中国领土,充其量只是侵占过中原的金朝故土,以及同中国一道被蒙古侵略者统治过的地方(即辽阳省),你怎么跑去〃统一〃?日本曾侵占大片中国土地,我们能否去〃统一〃它?明人张瀚作《松窗梦语·东倭纪》:〃以北方辽东非中国土也。〃张瀚是嘉靖、万历年间明朝重臣,做过巡抚、总督、吏部尚书,他都不好意思把辽东当作中国领土,今天的论者偏偏就有超越前人的意识与胆量。还有人把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清朝前称)说成是〃分裂祖国〃,这更是莫名其妙。努尔哈赤才是〃统一祖国〃(也就是〃统一东北全境〃)的民族英雄呢。谁要是在明代去和努尔哈赤说〃你是中国人,不要分裂祖国〃,努尔哈赤不扇他一个耳光才怪!
努尔哈赤做过明朝的官,不能说明他就是〃中国人〃,也不能说明他建立的国家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土肥原贤二做过奉天督军张作霖的顾问,他却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金日成做过中国抗日联军的军官,也做过苏联红军的军官,他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苏联人〃,他建立的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既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也不是〃苏联的一部分〃。胡志明做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周公馆办公室主任,他却是越南人而不是中国人,他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蒋经国做过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苏维埃组织部副部长,还娶了个俄国太太(和蕃?),他也不是苏联人;他当中华民国总统,顶多是〃分裂中国〃,而非〃分裂俄罗斯〃。
努尔哈赤成为〃中国的努尔哈赤〃,是在他的子孙入主中原、征服中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生前并非中国人,死后才成为中国人。也就是说,他生是满洲的人,死是中国的鬼。为什么我们习惯把入侵者叫做〃鬼子〃?原因他本不是中国人,却想来做中国的鬼。成吉思汗也是如此,他生前也不是中国人,但他的子孙征服了中国,将其出生、发迹及葬身之地〃纳入〃中国的版图,于是成了〃中国人〃。明朝赶走了蒙古人,将蒙古地域划出中国版图,于是他又不是中国人。清朝建立庞大的帝国,囊括蒙古全境,于是他又成了〃中国人〃。外蒙独立,差一点又做不成中国人,幸好他的出生地、陵墓都还在中国内蒙境内,所以还是〃中国人〃。这就是大、小两个〃中国〃的区别。
侵略者建立〃大中国〃
清朝〃入主中原〃,是〃侵略中国〃的一个好听的说法。大清王朝因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中国的正式国名也改为〃大清帝国〃。清朝的版图,与自秦汉以来中国的传统疆域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大陆与美国联合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条目〃清〃中写道:〃到18世纪后期领土面积增为明代的三倍〃。同样是这本百科全书,在条目〃明〃中写道:〃(明代疆域)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翻开地图,明眼都能看出(细心的可拿笔算算),如果明代版图包括中国传统疆域以及西藏,即使不含历史上一直从属于西藏的青海,那清朝再怎么折腾,也到不了〃明代的三倍〃。具有国际学术水平、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条目由中方学者撰写的权威百科全书,竟在同一册中出现如此大的矛盾说法,不能不令人遗憾。我以为,关键在于对〃领土〃与〃属土〃的概念模糊不清,以至于将〃臣藩〃,或一度是〃臣藩〃,也算作领土的一部分。
以西藏为例,元代时归附蒙古,与四大汗国并列于中国本部之外。不过这一归附,倒是为后来同蒙古一道臣服清朝提供了历史依据。既然〃蒙满一家〃,而蒙藏早是〃一家〃了,所以满藏也可以成为一家,这叫〃顺理成家〃。明初年,曾收服西藏诸部,统称〃乌斯藏〃,即〃抚定四边〃之一,但很快就管不着它的事了。明朝与西藏,基本上只有贸易往来,而无行政上的联系。清朝建立,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与班禅主动来归附、朝见,原意仍维系历史上的这种关系。但时代不同了,清王朝帮助达赖取得西藏的最高领袖地位,同时亦掌握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在驻藏大臣的看管之下,西藏的保护国地位逐渐丧失;有清一代,清朝六次对藏用兵,其中包括一次太子挂帅;又将其周边的新疆、蒙古各地征服,隔断了西藏联合其他势力对抗中国的道路。这种种原因,造成了西藏最终无力摆脱中国而独立的结果。
蒙古本土漠南(今内蒙古)在清朝入关以前就已被征服、归附。入关后,康熙曾数度御驾亲征和出巡,击溃准噶尔,收服喀尔喀,控制了外蒙、西藏、青海,粉碎了残元势力以这些地区为基础重建〃大蒙古帝国〃的企望。还借助达赖喇嘛的宗教力量,使其在精神上更加归附朝廷。一片香烛缭绕之中,原先极为剽悍强硬、勇狠嗜杀、令西方人闻风丧胆的蒙古民族也逐渐柔化和〃修善〃,变得民风淳厚朴拙起来。这就造成中国北方近两百年的稳定,一反自古以来那一带匈奴、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不断觊觎、袭扰和侵略中原的〃传统〃,成为对中央俯首听命的臣藩。
乾隆两平天山北路的准噶尔,继而平定天山南路的回疆,合两路为〃新疆〃,由中央直接派军队戌守,分置参赞和办事大臣总揽军政大权,归伊犁将军统辖。自此,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清末国势大衰,南北疆发生混战,沙俄乘机干预,左宗棠受命出征,再次平定新疆(又称〃收复新疆〃),改为设省,直接受中央政府统治。
再看台湾。元代始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明朝〃统一中国〃时,并没有将台湾〃统一〃进去,就连〃抚定四边〃,也不曾包括〃抚定〃台湾。至明代中叶,台湾已沦为倭寇海盗与沿海流民逋亡之地,公元1624年,荷兰人登岛,其后又赶走与之相争的西班牙人,派设总督统治全岛,形成蕃民居山,汉民居乡,荷兰人居城的局面。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本是福建海盗,与日本海盗合作骚扰中国沿海,来往于日本、台湾、福建之间,后归顺明朝做了将军,以收取商船保护费至暴富(富可敌国)。南明隆武帝前来投靠,郑芝龙实际掌握最高兵权,但拒不出兵抗清,只得由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募兵迎敌,此即〃将在内而相在外〃的历史笑话。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太太田川氏在日本所生,郑芝龙投降清朝,但郑成功忠于南明,逃到金厦,以沿海海岛弹丸之地立足,直至赶走荷兰人攻取台湾。郑成功因被清军逼得无路可走,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实际上,台湾不是〃收复〃而是夺取。由中国人夺取并建立政权(军政府)固然不错,还不能说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清朝政府不再去〃收复〃一次,台湾极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一个国家;甚至有可能归于日本,连郑成功都可能被当做日本的民族英雄,——他母亲是日本人,他本人出生于日本,你怎么跟他们扯得清!琉球(隋时台湾也叫〃流求〃)不就变成了他们的冲绳吗?所幸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攻占台湾,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清朝是外来侵略者建立的朝代,它强行把900多万平方公里(略小于今日中国的面积)的土地,带给了当时不足4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它在被汉人当做〃鞑虏〃驱逐出历史舞台之际,交出的是一个净收入仍有700多万平方公里、基本完整的大中国。元朝也是外来侵略者建立的朝代,它的〃中国—蒙古〃本部(不含四大汗国及西藏)也极为辽阔,也有可能留给后代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然而没能做到。原因有许多,其中〃时间不够〃是很重要的一条。有人会问,〃时间不够〃真那么重要吗?是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要不现今对于国际间的领土纷争,就不会以实际占领五十年为定界了。古代的一切动作都要缓慢得多,尤其象把别人〃汉化〃成中国人这样的阴功、内功,两三个五十年恐怕都来不及,非得两三百年不可。这正是清朝所经历的时光。
无耻的好人
常说“乱世出英雄”,《三国》就是明证。里面有多少英雄?数是数不清的。单是蜀汉一朝,就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虎上将”,姜维好像也算一个。诸葛亮算不算?当然要算,不然于理不通。二十几岁出茅庐,羽扇纶巾定天下大势,运筹帷幄,处变不惊,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还不算英雄?不过照曹操的意思,当时够得上大英雄的只有两个,一是刘备,一是他自己,“惟使君与操尔”。曹操的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与我们百姓讲的不全是一回事。
蜀营中还有一位魏延,立过不少战功,却没有谁把他当英雄。原因是他脑后有块反骨,靠不住。这块“反骨”别人都看不出来,只有诸葛亮看出来了,要杀他,为刘备所保。正是用人之际,杀降将不利于广纳人材。诸葛亮虽然能决胜于千里之外,看人却不一定准。譬如马谡,他就没看准。刘备曾说马谡不堪大用,他不信,偏教他守街亭,结果丢了。魏延杀了昏庸的上司太守投了过来,使长沙得以和平解放,还救了老将黄忠,功劳是很大的。诸葛亮以貌取人,指他有反骨,实在是一种偏见。魏延终其一生,只反过两次,第二次是诸葛死后。他急报军情时脚步太重,煽灭了油灯,于是怪他坏了丞相的祈禳之法,也就是说,诸葛亮之死是他给害的。那诸葛亮是何等人物,连皇上都称他为相父;把如此罪名扣到魏延头上,岂不是明摆着逼他造反?所谓“祈禳之法”,本不过是装神弄鬼的伎俩,没做成也就算了,竟还要逼反一位久经沙场、功劳卓著的大将。蜀汉虽说是以“人和”得与占尽天时地利的魏、吴成鼎立之势,其实用人一直甚不公平,喜欢任人惟亲。而魏延既死,蜀中再无大将,只等着垮台了。
三国是人才流通的时代,大家都反来反去的,只看谁对我有知遇之恩。用现代语言说,叫跳槽。诸葛亮以忠心耿耿著称于世,是因为他进了一家好公司,遇着一个好老板,也就是曹操评定的大英雄刘备。但即如刘备本人,也反过就不止一次。今天投袁绍,明天投曹操,后天投刘表,甚至还投过吕布。可见单指魏延长了反骨是不公正的,有本事你指着刘备的后脑勺这样说试试。像诸葛亮这样不长反骨的人,倾旷世之才,最后也不过辅佐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结局未见得就怎么美妙。
说到反,吕布的反名最大,要超过魏延。先是杀了义父丁原,后又杀了义父董卓,故人讥为“三姓家奴”。然而细究起来,杀丁原固然不义,杀董卓却是反戈一击有功。董卓枭雄,除了吕布无人能杀。吕布本领高强,力能敌刘、关、张三英,民间才有“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的说法,夸他的英武盖世无双。而且他不是个好战分子,有本事没本事一定要打个出人头地什么的,这样的政治野心他没有。虽说成不了气候,对于饱受战火涂炭的百姓来说,总比穷兵黩武、动不动就兴师北伐或御驾南征要好得多。三国不算是太坏的时代,因为各国都是英主长期执政。及至龙种一个个孵成了跳蚤,天下归晋,反而世风日下,致于五胡乱华,才真正到了黑暗时代。隋唐以后,五代十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各地军阀割据,山头林立,一想不通就自称皇帝,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个人上来杀一批人,颁布一个政令;那个人上来又杀一批人,又颁布一个政令。没完没了,百姓可就遭殃了。
那时候有没有什么英雄?实在想不起来,好像是没有。至少没有让人记得住的大英雄。那是一个需要英雄而没有产生英雄的时代。只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