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道 >

第20章

王道-第20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一尊小佛像。

一尊坐姿的禅定印的新罗佛像。这是朗慧和尚送给他的礼物,一个极其特殊的佛像,因为它的佛头与佛身是分开着的。

当年与郑年分别时,张保皋便将佛头送给郑年,并说:“好好收着吧。”

“这是什么?大哥。”

“佛像的头。”

张保皋指着佛像的脑袋说。

“但是,大哥。我若拿走了佛头,那佛像便成了两块,不就成了一个不完整的残佛了吗?”

“是啊,不一样吗?弟弟如果离开我到军队,我的身体也是不完整的,是残缺不全的。你不在,我便像这没有头的佛像,无论何时都会等你回来。日后,你一定要回到我身边来,我们一同齐心合力开创大业。”

郑年明白张保皋送佛头给他的意义了。

符节是古代用作证明使臣身份的信物,时是分离的父子、兄弟、或夫妇之间的证物。等到将来他们能够重逢之时,便以符节确认彼此的身份,常见的是以石头、檀香木片等材料做成的。

“我懂了,大哥。”郑年慢慢地将佛头藏到怀里,郑重地保证:“我会珍藏这信物一直到我们重逢的时候。”

张保皋在倾盆而下的暴雨中默默地凝视着那尊佛像。佛首以信物送给郑年了,他手中的是一个没有头的佛身,一尊残缺不全的佛像。

看着这个珍藏的佛像,张保皋耳边突然响起了送佛像给他的人——朗慧的声音,朗慧所说的那句话便也是他在赤山法华院期间对信徒们惟一一次讲经:“躯体丢掉也罢,而头却一定要保存好。”

张保皋觉得朗慧说的便是‘心即是佛’之意,是他说的“身为仆役,心如君王”的另一种表达。张保皋记住了朗慧的弦外之音,但仍毫不犹豫地将佛头送给了郑年作信物。

轰隆隆,咣——

响彻天空的雷声,几乎震得天摇地动。张保皋一动不动地看着手里的无头佛像,喃喃自语:“你在哪儿?在做什么?”

刹那间,当年郑年一面珍藏佛头一面向他发誓的声音在他耳边真切地传来。

“……我懂了,大哥。我会珍藏这信物一直到我们重逢的时候。”

弟弟郑年不是说“一直到我们重逢的时候”吗?那不就是郑年在发誓一定要回到我身边来吗?

会回来的,义弟郑年一定会回到我身边来的。

正当张保皋沉浸在往事里,有人却从帐篷里边急急忙忙地跑了出来,原来是于吕系。他看到张保皋独自伫立在暴风雨中,赶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说:“大使大人,为何还在这里?小心着凉,快进去吧。”

张保皋听了后哈哈大笑,说道:“我觉得有人要来找我,正在外边等他。”

“是谁会在这暴风雨的夜晚来找您呢?”

“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天崩地裂,他都一定会找到我身边来的。”

“那会是谁呢?”

张保皋又哈哈大笑,说道:“不久定会见到那人的。”

正如张保皋所言,两年之后,郑年果然来找张保皋了。有关当时的情形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樊川文集》中描述道:

……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饥寒客涟水,一日谓戍主冯元规曰:“我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若与保皋所负何如?奈何取死其手?”

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饮之极欢……

如此,张保皋和义弟郑年最终又重逢了。

那么,这位详细地为张保皋和郑年立传的杜牧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便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唐朝诗圣杜甫并称,人称“小杜”的杜牧。

倘若《樊川文集》中没有“张保皋与郑年”列传,张保皋便有可能永远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若不是杜牧为张保皋与郑年在浩瀚的历史中留有了一席之地,否则,后人何从知晓他们的生平事迹。

不仅如此。

宋朝的史学家宋祁在编纂《新唐书》时,引用了“张保皋与郑年”列传之后大加赞扬,称:“不以怨毒相槊,而先国家之忧,晋有祁奚,唐有子仪、保皋,孰谓夷无人哉!”

倘若杜牧没有记载张保皋的事迹,宋祁便无法在《新唐书》中赞张保皋“孰谓夷无人哉”,而金富轼便也不能在《三国史记》中写到张保皋。那么,张保皋和他的义弟郑年便真的会从历史的记忆里彻底地消失了。

那么杜牧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新罗人张保皋和他的义弟郑年呢?杜牧为张保皋和郑年立传,所据并非道听途说,而是他亲自查访,亲自拜见知情者,务求叙述精准,才得以将差点被历史吞没的张保皋栩栩如生地复活了。

那么,杜牧,他是何人?

他又是如何接触到张保皋的?是张保皋的哪一点打动了这位唐朝杰出诗人的心,使之将张保皋与千古之师周公相提并论,并赞扬张保皋是比唐朝大功臣郭子仪更为杰出的仁义圣贤的呢?



第六章 扬州梦记

晚唐杰出诗人、与诗圣杜甫并提,人称小杜的杜牧首次听到张保皋的名字是在他到扬州做淮南节度使幕府之后。

那是大和八年,即公元834年。

据记载,当时扬州是唐朝最发达的商业城市,居民七万四千余户,人口近四十七万。

扬州位于江苏省,旧称江头,地处长江北岸,运河西畔。公元589年隋朝时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名称变更为扬州,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

唐朝时南方的物资经运河运往北方,作为运输枢纽,扬州城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最发达的繁华兴旺的商业城市。

当时的扬州类似今天的香港,是国际贸易集散地,各地商人汇聚于此,有从如今的波斯湾来的波斯国商人,印度半岛来的占婆国商人,阿拉伯帝国来的大食国商人。渐渐地,在扬州出现了外国商人集体居住的波斯庄,新罗人聚集生活的新罗舫。后世的司马光在他编纂的《资治通鉴》中记载道:

扬州富甲天下,论富庶,人们首推扬州,其次是益州。

扬一益二。

由于扬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的作用越来越显明,公元626年,唐朝在扬州设大都督府,由皇弟亲王担任都督。公元756年设淮南节度使,掌管十一州。扬州此时已发展成国际商贸中心,是唐朝最富庶的地方。

此时杜牧正担任淮南节度使的书记,三十有二,血气方刚。他二十岁时便参加了在东都洛阳举行的科举考试,中榜第五。那次科举考试是非常特殊的一次。

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般在西京长安举行,但那一次很特殊地挪到了洛阳。杜牧原是京兆府万年县人,即长安人,后来移居洛阳的樊川。洛阳科举时他正在樊川。

从日后杜牧自号樊川来看,出生的故乡与洛阳之间,他似乎更喜欢后者。

在大部分年轻的时光里,杜牧主要徜徉在洛阳的樊川河边,广泛涉猎了各种书籍。据记载,杜牧在弱冠之年便已读了《尚书》、《毛诗》、《左传》、《十三史》,以及各种兵法书等许多书籍,并深受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熏陶,尊孔子为万世之师。

此时的杜牧对官场并无兴趣,主要精力却在对日渐衰弱的朝廷的担忧上。

年轻的杜牧正处于叛逆时期,厌恶仕途,对权力无求无欲。然而,他忧国忧民,热衷于对正在衰败的唐朝朝廷大声疾呼。

因此,担心国家未来的一片赤诚之心,使得杜牧对张保皋留下了极深的印像。

当时唐朝经历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以及平庐节度使李师道的藩镇之乱,政权日益衰落。

青年杜牧目睹着唐朝的政治衰败,岂能袖手旁观,二十三岁时他便写了旨在批判当时皇帝唐敬宗修建奢华宫殿的长诗《阿房宫赋》。

阿房宫是秦始皇始建的宫殿,项羽灭秦时被放火烧毁,大火熊熊地烧了三个月才熄灭。杜牧借阿房宫来讽刺皇上大兴土木,犀利地指出若不振作精神,仍旧沉溺于奢侈虚荣的生活中,强大的唐朝也必将会像秦国一样亡国。

杜牧的长诗敲响了警钟。

第二年,唐敬宗被宦官杀害。唐文宗即位,成为唐朝第十四代皇帝。一系列的变故让杜牧开始关心起他原来并不在意的官场仕途。与其在客房内声讨朝廷的腐败与无能,还不如入仕,直接来改变令人不满的社会现状。这时的杜牧满怀着参政改革的热情。

杜牧出身世代官宦之家,良好的家风也对他的忧国之情产生过影响。杜牧的远祖是以作《春秋左传集解》而闻名的杜预,祖父杜佑则著有《博闻强学》一书,被视为当时学界最高水平的典范。

杜牧仕途顺达,每年都在首都长安举行的科举考试那次一反常规,在其所在的洛阳举行。于是二十六岁那年春天,杜牧正月乡试及第,闰三月通过在长安举行的殿试正式登科,从此踏上仕途。

之后,杜牧历任洪州、宣州刺史,在三十二岁时来到了他梦中的理想之地扬州任刺史。

杜牧曾来过扬州两次。他是一位天才诗人,在激情洋溢、触觉敏锐的他看来,发达的商业城市扬州简直便是神仙们生活的梦中桃源,也是孕育现实主义作品的温床。

后来杜牧回想起他在扬州的生活,写下了如诗如梦般的文集《扬州梦记》,仅由此,便可以揣测他有多么热爱扬州。

正是在这梦一般的街上,杜牧首次听到了张保皋的故事。

杜牧有生之年并没有见过张保皋本人。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辽阔的平原大陆使得两人从未谋面。尽管如此,忧国忧民的杜牧却将张保皋推崇为当时最了不起的义士,并亲笔为自己所敬慕的同时代的人物张保皋著书立传。

那么,杜牧在梦一般的城市扬州是如何听说了张保皋的呢?

杜牧在扬州之时,一面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一面却不禁被迷人的秦淮河的夜景所诱惑。他晚年时写的追忆扬州生活的《扬州梦记》,也是写他在扬州与美貌歌妓蔷薇与酒的回忆录。

杜牧在他写的《扬州三首》中是这样描写扬州的: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杜牧便在这千步长街的垂柳下,一度沉湎于他梦幻中的生活。

扬州是从长江流往内地的大运河的起点,长江至漂水县的一段运河中有著名的浏览胜地秦淮。

杜牧曾在秦淮饮酒过夜,那时所感而发,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流传至今,即《秦淮夜泊》,该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写道: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六朝时陈后主与贵族及美姬饮酒作乐时所唱的曲子,其内容为赞美当时容貌出众的美人张贵妃和孔贵嫔的美貌。结果陈国在如此放荡的生活中灭亡了,“后庭花”遂以亡国之曲而广为人知。

从杜牧这首代表作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忧国之情,在秦淮河边,听着歌女们唱流行曲子的歌声,心里却想着日益衰败的国运。

由此可见,杜牧在扬州曾有一段放荡不羁的生活,记录他这种生活的文书竟能装满一箱。此时的杜牧真可称得上是纨绔子弟了。依据宋朝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出身于世代书香之门的杜牧每天晚上换上便装,或宴或游于烟街柳巷。他的上级牛奇章觉得很是不妥,于是将杜牧派往长安,做监察御使。临行时他给杜牧看了一直以来派人尾随他的记录,并向他提出忠告。

“你的远祖是元凯先生,曾祖是君卿先生,像你这样出身名门的人,怎么能每晚到大街上和娼女们鬼混呢?”

牛奇章所说的娼女,便是那些卖酒卖歌卖笑的娼妓。

元凯即杜牧的远祖杜预(公元224~284年),是晋代的学者兼政治家。杜预平定了吴国,被封为当阳县侯,晚年时又整理了《春秋》的经文和《左氏传》,将它们编为一本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君卿即杜牧的祖父杜佑,被尊为自汉朝司马迁以来的第一史家,著《通典》。

据说牛奇章的忠告,让杜牧很后悔,并深深地自责。这时有一首传世之作,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杜牧此时的心理,题目叫《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后汉书》的“马廖传”中记载,楚王喜欢细腰女子,宫中多有饿死者,另外,伶玄的《赵飞燕外传》中记载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杜牧写“楚腰纤细掌中轻”,是指容貌出众的美人。实际上杜牧在扬州时,与一位腰细体轻的女子交往很深,有一段浪漫的风流韵事。她的名字虽未能流传至今,但杜牧称此女为豆蔻花。

豆蔻花本是一种是热带花卉,所以,杜牧所爱的女子也很有可能是从东南亚流落到此的异邦女子。杜牧接受了牛奇章的忠告,与令他一见钟情的少女在扬州分别之后,果断地告别了酒色生活,又开始了他名门之后忧国忧民的历程。

与心爱的豆蔻花分别之时,杜牧写了两首赠别诗。

第一首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将豆蔻花的魅力用娉娉袅袅来形容,将美丽的女子温柔的一面表现到了极致。

扬州二十四桥中第四桥九曲桥附近的妓院便是杜牧所爱的女子豆蔻花住过的青楼。

扬州市内共有二十四座桥,每座桥边都有青楼,楼楼相连,便像杜牧所写的那样,长达九里三十步,也称十里长街,其景色蔚为壮观。

当代的文献也有关于二十四桥的记载,从茶园桥、大明桥到下马桥、洗马桥等二十四桥。实际上1987年2月,在扬州西边的石塔寺附近,还发现了宽七米长三十米的木桥。由此可见,当时运河上桥梁分布密集。不难想像,运河沿岸的青楼里传来的女子的歌声,呼应着外国商人们的翩翩风采,是如何地散发着独特的异国情调。

事实上,杜牧吟诵过这二十四桥,即《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豆蔻花所在的青楼便在二十四桥中第四桥九曲桥旁,年轻的杜牧便在这别名红药桥的桥边度过了他似梦非梦、沉湎酒与蔷薇的一段岁月。

在如梦如幻的岁月里,杜牧并非只是虚度时光,他便是在这个妓院里,听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