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道 >

第23章

王道-第23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保皋出生的时代是如此灾害频发、草贼横行的乱世。而在他青少年时期,这种现象也从未中断过。

宪德王六年(公元814年)五月,现在的洛东江沿岸的西北地区洪水泛滥,新罗大王派世子前去安抚受灾的人民,免去他们一年的朝税和贡品,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像这样,每年天灾不断。而饥饿难耐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惟一的一条出路只有西渡到唐朝去。

那时,唐朝是机会的土壤,全新的天地。虽然是别人的地方,但靠自身的努力不但可以吃饱穿暖,而且如果能抓住机会,还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唐朝对新罗人来说,是一块极其具有吸引的梦中新大陆。更是新罗人眼中是“迷人的新世界”。

张保皋和郑年便是在这个时期前往唐朝的。

据《三国史记》记载,张保皋出身非常低微,是海岛人。以他这样的出身,在新罗严格的骨品等级制度之下,他是绝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在政治上或是社会上出人头地的。因此对于张保皋而言,新罗是绝望的土地。

张保皋和郑年同样武艺超群,无人能敌,他们曾慎重讨论是否加入新罗军队。

新罗统一三国之后,新罗的军事制度实行九誓幢制度。振兴王时,三国之间的对抗加剧,新罗开始正式着手进行军事制度的改革,将王都周围部署的六个部队统一编成大幢。这是九誓幢制度的初型。三国统一之后,将高句丽和百济遗民包括了进去,组成九个誓幢。即由遗民组成三军,组成一军,百济遗民二军。

这样,身为百济遗民的张保皋和郑年即使参军,也只能加入由百济遗民组成的长枪幢。

顾名思义,长枪幢是使用长枪的队伍,虽然后来更名为绯今誓幢,但仍不过是步兵部队。如果战争爆发,作为先头部队的步兵只能充当炮灰。

出身非贵族阶级的平民,如果想通过参军而出人头地,只能将护卫新罗君王的侍卫军作为最高目标。有史以来,这支部队的士兵便将冲锋陷阵视为荣誉和权力,在战争中不惜生命,英勇作战。既然是这样的嫡系部队,身为百济遗民的张保皋和郑年是不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他们最多能加入长枪幢或是贵族武将们拥有的私人部队,即应征所谓的招募兵。

因此,血气方刚的张保皋和郑年决心前往“迷人的新世界”唐朝,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从新罗到唐朝需要有一种叫做公验的通行许可证,这是相当于现在所持护照的一种正式文书。但是,张保皋和郑年到唐朝时没有经过这种正规的程序,他们偷渡来到唐朝大陆。

偷渡自然是非法的,张保皋和郑年无奈之下只能搭乘海盗们经营的奴隶船,一面做船工,一面暗自担心偷渡能否成功。

因为当时欲从新罗到达唐朝,要么乘坐国家正式派出的使臣船只,要么乘坐当时被称为海舶的商船。但张保皋和郑年既非贵族,也非商人,对他们来说,选择搭乘贩卖奴隶到唐朝的奴隶船反倒是上策。

张保皋正是在这艘奴隶船上,亲眼目睹了新罗人被海盗们抢掠,卖身为奴的悲惨情形。

奴隶们被监禁在船上,待遇还不如牲畜。为了防止逃跑,他们都被捆绑着。若是禁不住长时间的海上颠簸而死亡,便会被直接扔到大海里喂鱼。

张保皋和郑年对海盗们的暴行极端愤慨,但却无可奈何。

就这样,张保皋大约于公元810年平安抵达唐朝,时年二十二岁。郑年则比他年轻,才不过二十岁。

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说:张保皋年约三十,郑年比他年轻十岁,呼张保皋为兄。如此,则张保皋和郑年相差十岁,不过这只是杜牧的臆测。

事实上,如果两人真的相差十岁,那么郑年入唐时是刚十二岁的少年,这不符合前后所叙述的情况。

其实,这不过是杜牧出于欲将张保皋刻画成举世无双的大英雄,而特意以郭子仪为参照进行描写的一种需要,因为张保皋和郑年恰好可以与郭子仪和李光弼相对照。

而实际上,郭子仪生于697年,李光弼生于708年,两人之间正相差十一岁。

所以说,杜牧以郑年比张保皋年纪小,称其为兄是符合事实的。只是两人的年龄差异是参照了郭子仪和李光弼间的年龄差异,杜牧便将它定为十岁。

张保皋和郑年到达唐朝之后,首先他们做了商人。

当时新罗人沿大运河沿岸密集聚居着,他们居住的地方叫新罗坊。新罗人居住的新罗坊的中心地区在楚州和连水乡一带。他们集中生活在城市的这个区域,正逐渐形成一个自治区。

新罗坊的长官称为总管,手下有全知官负责实务工作,另有叫译语的翻译官负责交易业务,构成了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设有总管新罗人的自治行政机关——新罗所,管辖着一定区域内的新罗小社会。

在如此组织严密的新罗坊中生活着的新罗人大多靠从商来维持生计。

新罗人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贸易业、造船业等行业,大部分人是水手、工人等。

张保皋和郑年虽然没有通行许可证而偷渡到唐,但是在新罗坊的新罗人帮助之下,很快便成为了商人。

然而,他们无法直接从事贸易业或运输业,只能从最低等的小买卖做起,经营食盐和木炭。当时新罗人擅长烧炭和晒盐,炭烧得极好,燃烧起来相对无烟,是生活在长安的贵族烧水或是准备宴会时最喜欢用的燃料。此外,炭还用来在冬天取暖,成为很受欢迎的奢侈品。

当时,在今日山东省的密州、大珠山一带都盛产木炭。

这一带山林茂密,具有生产高质量木炭的地理优势。

密州的木炭是新罗人的特产品。当时新罗人用船将木炭运往沿海各地,楚州、连水乡、扬州,还通过运河一直贩卖到长安。

除了木炭之外,新罗人的另一特产是食盐。

宿城村是一个临海的新罗人村庄,人们在这里世世代代从事着食盐生产。

张保皋和郑年初到唐朝时,便当起了这种贩卖木炭和食盐的商人,一干便是几年,白白地虚度了许多光阴。

这并不是张保皋梦想中的新天新地。

木炭和食盐买卖赚得的钱仅够糊口,远远不能实现两人跨越大海时的凌云壮志。他们到唐朝来不是为了做一名卖炭人。

每当张保皋驾着装满食盐的小木船来来往往于运河之上时,他都会望着郑年,感叹道:“我们成了拉盐车的马,真是盐车之憾哪。”

盐车之憾。

语出《新书》,意思是即便是日行千里的千里马若运气不佳也只能拉盐车。

张保皋是在自我解嘲,感叹时运不济,英雄无用武之地。

像张保皋自我解嘲那样,如同一匹落魄千里马的日子一共过了三年时光。

然而,机会却是非常偶然地降临了。

当时是被称颂为唐之中兴之君的唐宪宗在位之时。宪宗本名李纯,他实际上是在杀了其患病的父亲以后,被宦官们拥立即位的。而表面上,他却是以太子的身份接受了父亲顺宗的禅让。不过,他仍属一位力图努力扭转唐朝衰败局势的明君。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作为地方军阀的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大,渐渐发展到目无朝廷,对中央的号令不理不睬,逐步致使整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之中。

宪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煞费了苦心。一方面,他向新罗请求出兵支援;另一方面,他又宣布对最大的制造麻烦的对象“平庐淄青”全面开战。

平庐淄青是李氏王国遗民李怀玉所建立的藩镇,他是一个极不简单的建设小王朝的人物。

李怀玉是李氏王国的后裔。据《三国史记》记载,李氏王国灭亡时,唐高宗于公元668年4月将三万八千三百户的李氏遗民迁至江南、淮南等广阔的土地上居住。李怀玉大概便在此时脱离了他所在的中国家族群体,移居到山东地方。

李怀玉一家直到李氏王国灭亡一百年之后的公元778年才将自己的国籍改为中国。由此可以推测,他的家族关于身为高句丽人的自负心十分强烈。

公元758年,平庐节度使王充志欲立自己的儿子为后继者。于是,李怀玉率先举事发动军事政变,暗杀了王充志,推举大臣希逸为首领,使得政变获得了成功。自此,他开始在社会中崭露头角。

之后,李怀玉和希逸一同到了青州,因政变有功,成为折中将军。

公元762年,唐朝大军开始讨伐安禄山的残党史思明,李怀玉率军前往全州。当时出兵帮助朝廷的回纥部队越来越骄横,于是李怀玉便单骑闯入回纥军中,取下将领首级,灭了他们的威风,令他们再也不敢桀骜不驯了。

然而从此以后,希逸却忌惮李怀玉的勇武,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后来当希逸逃亡之时,李怀玉又重新起兵。最后唐朝朝廷封他为平庐淄青节度使,并赐名正己。

再后来,他将平庐淄青建设成当时几个藩镇中最强大的一个。而对于中央政府,他采取一种近乎独立的态度,使平庐淄青几乎相当于一个小王国。李怀玉,不,是李正己,已拥有十五个州。不仅如此,他还和周围的藩镇一同联合筹划直接任命官员,不缴纳贡赋等对上政策。

这时平庐淄青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相邻藩镇对其都感到畏惧。

不过李正己四十九岁时死于黄疸病,其子纳世袭了藩镇节度使。纳身体孱弱,公元792年也病死了,纳的儿子李师古继承了职位。从此时起,平庐淄青与朝廷的关系开始恶化。

当时因为与邻近藩镇的领土争夺不断,平庐淄青觉得有必要增强兵力。为此,平庐淄青不仅接纳犯人,还扣留外任者的妻子儿女做人质,防止人口外流。另外,如果有人密通朝廷,他便毫不犹豫地处死其全家人。

除此以外,平庐淄青经常与唐的中央政府对峙,因此每年都要从渤海购入打仗必需的马匹。同时还加强奴隶买卖,以此来筹措军队资金。

张保皋抵唐时的810年,平庐淄青已由李师古的异母兄弟李师道任藩首。

如此,平庐淄青历经半个世纪,四代藩首,完全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自李师道世袭藩首职位以来,与唐朝朝廷的关系便更加恶化了。

这是因为,唐宪宗实行强硬政策,一心要讨伐藩镇。他即位之后,先后讨伐了剑南西州、镇海军和昭威军。

公元814年7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上表申请令其子吴元济世袭职位。

同年10月,宪宗起兵征讨。

吴元济向地位相同的平庐淄青请求支援,于是李师道多次上奏朝廷,恳请停止讨伐,但遭到了拒绝。因此,李师道挑起叛乱,派人烧了河阴转运院的仓库,又切断了建陵桥,开始采取手段极端的游击战术。

河阴转运院的仓库是朝廷最大的物资储藏仓库。据记载,公元792年储藏于此的粮食多达两百万石。这些粮食除了用于讨伐藩镇的官军们的粮草以外,还供灾荒时赈济受灾的老百姓。

李师道的抵抗越来越强烈。为了在东都洛阳制造混乱,他秘密派人潜入宫中放火,并阴谋策划了派刺客到首都长安暗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

当时,武元衡和裴度正帮助宪宗推行两税法,以便加强封建体制的经济实力。武元衡遇刺身亡,所幸裴度只是受了伤。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宪宗大为震怒,亲自宣布,若有人能捉到罪犯,赏金一万两、官至五品。

因为,若捉不到刺客,此事便如一团迷雾。

第五天刺客被捕。当他说出背后的主使者时,整个朝廷都震动了。

刺客供出是李师道策划的阴谋。

李师道放火烧了宫殿,派人暗杀了宰相,使的正是搅乱后方这一招。现在果真如李师道所愿,百姓民心惶惶,主张停止讨伐藩镇的妥协论在朝中大臣中占了上风。

但是宪宗很果决,没有采纳妥协派的意见,而是宣布对平庐淄青开战。朝廷联合了全国多个节度使和归顺的藩镇首脑,组成了联军,于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12月,以皇帝敕令的形式诏告天下,讨伐平庐淄青。

讨伐军的先头部队便是武宁军。于是,武宁军下达了补校令,广募士兵。此时,正在经营木炭和食盐生意的张保皋和郑年看到公告,免不了心有所动。因为,他们虽然来中国已有五年了,但仍旧过着贫穷的生活。

郑年首先得到了这个消息。

“大哥,终于等到机会了。”

听到武宁军征兵消息的郑年,大声对张保皋说:“唐朝朝廷下达了补校令,要征募官军,咱们俩总算等到机会了。正如大哥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为了拉盐车才来唐朝的。

“战争席卷了唐朝全国,不管外国人还是囚犯,都在募兵的范围之内。我想立刻丢掉木炭生意去参军,大哥你看怎么样?”

张保皋没有什么理由不愿意。但他心里放不下的是李师道世代为李氏家族后裔的身世,他与自己是同族人。

在唐朝生活的东夷人统称为新罗人,但实际上东夷人内部严格地分为新罗人、百济遗民和高句丽后裔,俨然还是三国鼎立的时代。

因此,张保皋如果参加唐朝军队讨伐李师道,无异于骨肉相残,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事实上,郑年并不是不清楚大哥张保皋的心事。

他睁大了眼睛对张保皋说:“大哥,李师道虽是李氏王国遗民,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我们不是也亲眼见到了吗?那些奴隶们有多悲惨。李师道这个家伙靠买卖奴隶来筹措军饷,为了钱他连这种事都做,简直是个恶魔啊。”

郑年的话终于让张保皋动心了,于是两人一同投到了武宁军下。

当时,武宁军的节度使是李愿。

李愿所率的武宁军的牙将是王智兴,张保皋与郑年便在王智兴的军中。

王智兴是武宁军的先锋,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将军。他原先是李正己的同族堂兄李遗的衙卒。公元781年李正己去世,李氏家族出现内讧,李遗献出自己管辖的徐州,归顺了唐朝朝廷。

如此一来,徐州有李遗率领的武宁军,李正己的藩镇有平庐淄青军。那之后他们之间相互指责对方为叛军,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李遗的心腹王智兴日后竟成为武宁军的先锋。从衙卒起步的王智兴一步一步地升迁,先任徐州刺史的镇将,后成为讨伐平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