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道 >

第41章

王道-第41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他们一到达将岛,行列里的乐器声竟都戛然而止。原先那种喧嚣竟戏剧性的停了下来,甚至连脚步声也听不到。他们如同偷袭敌营的敌后特工队一般,屏住气息登上了岛屿。

一位猎手打扮的村民无不伤感地对我说:“我们停止打鼓敲锣是为了暗中袭击敌人,我们不能让敌人发现我们啊。”

果然,村民们在队伍前的一位猎手的带领下,迅速爬上一个颇为陡峭的小山坡,急促的呼吸使他们口中呼出的白色哈气连成一片。

此时,天已大亮,完完全全是早晨了,黑暗不见了踪影。虽然太阳被云遮住了光芒,但仍挫败了刺骨寒冷的海风,令人感到暖和了许多。

不一会儿,队伍行进到一块平地上,在穿越了一大片芦苇丛之后,他们又不约而同敲响了铜锣长鼓,高唱起来。行列中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当这种堂祭被定为地方民俗文化祭之后,这些代代传承堂祭的表演者渐渐年老,如今竟有些断代的迹象。

至此,队伍即将到达祀堂,祭祀的前奏好像应该结束了。那些巫师们奏响巫乐边舞边唱,围着祀堂转了三圈儿。

最后,巫师们供奉着张保皋的灵魂停在祀堂门口,歌舞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平素紧闭的祀堂此时敞开了大门,门口挂着禁止随意出入的链条。祀堂周围生长着一些郁郁葱葱的冬柏树,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冬柏花竟绽放在如此萧瑟的严冬里。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挂在枝头的冬柏花不是零星的一朵、两朵,而是满眼的火红明艳。古代史学家文一平曾经这样解释:“朝鲜南方生长一种冬柏树,能够在万物萧条的寒冬开放鲜红艳丽的花朵,独自炫耀春光。因其冬季开花,故名冬柏花。”

文一平所说的这种冬天吐蕊的冬柏花,在中国又因其生长在海边,称为海红花。

我也曾在别处见过这种与众不同的冬柏花,但是,我在这里,在举行慰藉张保皋灵魂的安魂祭的场所——张保皋的祀堂前,看到的却是以往没有感到过的如此华美而艳丽的冬柏花。那一瞬间,在我眼里,火红的冬柏花红得如同鲜血一般,冬柏树下落英缤纷,也仿佛一滴滴鲜红的血迹。透过这红色的海洋,我仿佛看到了从冤屈而死的张保皋的胸口流出的汩汩殷红的鲜血。

我怀着一种诗人般的感伤与惋惜,弯腰拾取了几片花瓣,珍藏在衣兜里。

这时,祭祀仪式开始了。身着祭服的里长打着手势招呼我,希望我这个远方的客人也做一次祭官,亲自参加祭祀仪式。我连连摆手推辞,却拗不过村民们的热情,被强拉了上去。于是,我脱下鞋走进祀堂。

祀堂里摆着三张祭台,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正中间的就是张保皋的灵台,上面竖着张保皋的神位。神位是用白纸做的,上面写着“显张清海大使保皋之神位”。

几炷香在神位前烟雾缭绕。

祀堂里同时供奉了四个人,除了摆在中间的张保皋以外,还有三个牌位分别是宋徵和惠一大师,以及张保皋的结义弟兄郑年。

宋徵是高句丽时代的人,出生于本地。他是一位义勇志士,据说其箭法高超,箭程竟远至六十里。还传说若是折断他的弓箭,从弓弦里竟能流出血来。至今,在将佐里村西面仍保留着一块名为射岘的磐石。听村里人讲,这石头上的印迹就是宋徵的箭痕,因此被称为射岘。

关于惠一大师知道的却甚少,只听说他是高句丽时代的一位高僧。至于张保皋的义弟郑年则无须更多的解释了。

担任祭主的里长头上戴了一块黑色的方巾,大概就是主持祭祀时所戴的行头吧。行了三遍大礼之后,祭主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祭文念了起来。然后,他开始焚烧烧纸。为了招附张保皋的灵魂,他将极薄的白色烧纸点着,抛向空中。这些烧纸在空中旋转了几下,飘下来,燃成灰烬。

看着这些烧纸的结局,我的心头思绪纷杂,内心充满了对死于非命的张保皋的无限悲悯之情。虽然我们的人生如同游子浪迹天涯的旅途一般,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开始,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结束,但是,又有谁的一生能像张保皋一样如此坎坷,如此辉煌,又如此悲怆。张保皋的一生就像在虚空中燃烧的烧纸一样,短暂的闪亮之后转瞬间便成为灰烬陨落了。

究竟,在招待阎长的宴席上发生了什么?究竟,张保皋的生命是怎样结束的?

那一晚。

在阎长的接风酒席开始之前,李顺行照张保皋的策士于吕系的吩咐,仔细搜查了阎长,果真是任何可疑之物也不放过,一一细看。

不过,确实是什么也未查出。

阎长随身所带的惟有一支篥。

“这是什么?”李顺行问道。

“篥。”阎长拿出篥,说道。

李顺行不问也一眼可以看出那是一支篥,却仍然又问一句:“为什么随身携带篥?”

于是阎长回答说:“是为了给大使大人献上一曲而特意带的。”

其实,李顺行对大名鼎鼎的新罗第一吹篥高手也早有耳闻,但他仍然仔细端详了那支篥。

因为,他牢记着于的叮嘱:“古时吴国刺客典储刺杀吴王的时候,将匕首藏于鱼腹内。所以,阎长随身所带之物,要严加搜查,不能疏忽任何蛛丝马迹。”

李顺行时刻都不忘记于吕系的嘱咐,将阎长的篥在手中把弄了很久。没错,这的确是一支篥,没有任何一处能令李顺行感到疑心。他无可奈何地将篥还给阎长,却下命令道:“你必须双膝跪行进酒席入座,若不从则别怪我的刀不长眼。”

阎长听罢,眼前一片天旋地转。刚才他还暗自庆幸他的篥中剑逃过了李顺行狡黠的眼睛,他可以随身带入宴席内。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顺行却在他料想不到的地方给他设置障碍,使他无法按计行事。

对于刺客而言,双膝跪行意味着失败与死亡。因为只有站立着,调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才能找到出剑的机会。而在出剑的千钧一发间,不言而喻,抢先一拍甚至半拍才有更大的机会战胜对方。这一切只有站立才可能实现,所以,若双膝跪行则没有丝毫战胜的可能。

阎长无奈以膝步朝酒席走去,垂头丧气地长吁道:

“这可如何是好,全盘计划都要落空了。”

宴席盛大极了,张保皋和他手下的几位骁将如张弁、张建荣等都亲自到场为阎长接风。他们过去都与阎长同在平东军中,是并肩作战打败金明的战友,惟独郑年留在了徐罗筏,而这一点在阎长看来是不幸中的万幸。

当张保皋看到阎长双膝跪行,十分惊讶,问道:“你为何以膝代足走膝步?”

阎长跪在座位上缄默不言。这时,站在张保皋一旁全副武装的李顺行解释道:“这是臣下要求的。”

“为何如此要求?”

“严格遵行策士的命令。”

不曾想,张保皋竟因此怒道:

“难道我没有言明吗?要待阎长如上宾!”

上宾。

《三国史记》中分明记载“请为上宾”,即地位尊贵的客人。因此,上宾更要坐上座才是。

“我明明下令以阎长为上宾,摆设酒席为他接风,你们怎么让主宾如狗一般跪坐!”

张保皋的声音越来越大,他对阎长说道:“站起来,不要跪行。”

“不,不可!”李顺行大声阻止道。

“为何不可?”张保皋反问道。

于是李顺行朗声答道:“古人道:‘狼子野心’是不无道理的。豺狼的崽子再驯服也改变不了它野兽的本性。”

豺狼之子。

李顺行以豺狼之子形容阎长是一个没有信义、无恶不作的恶贼而蔑视他。

然而,张保皋竟愤然起身,让出上座,对阎长说道:“你是我的上宾,请上座。”

阎长跪在那里刚动了一下,张保皋便连忙走过去,亲手扶起阎长,说:“请宽恕部下的愚蠢和无礼。”

阎长礼让了几次之后,宴会终于开始了。

那是一次觥筹交错,酒兴异常高涨的宴会。除了阎长心怀不轨,小心翼翼之外,张保皋以及其下所有的军将们全都陶醉在欢乐的氛围里,喝得酩酊大醉。

当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阎长认为是时候了。

“大使大人,”阎长取出怀里的篥,说道:“臣对篥略懂一二之外,无其他所长。大使大人为无才无德的小人摆设如此盛大的宴会,臣实在感激不尽,愿吹奏一曲散调以报答大人接纳之恩。”

张保皋听了兴高采烈,鼓起掌来。

“早就听说你的篥声远非他人能比,今天终于可以一饱耳福了。”

于是,阎长缓缓地吹起了小调,悠扬悦耳的篥声飘荡在席间。阎长吹奏的是《无等山曲》,是古代百济无等山中流传的那首曲子。

动听的篥声止住了酒席上的喧闹,大家暂且将酒杯置于一边,侧耳聆听起来。

张保皋则干脆闭上眼睛,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

阎长一面吹着篥,一面机敏地观察全场。酒席上,人们多半都已酣醉到人事不醒的地步,连张保皋也已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斜靠在座位上。阎长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只一剑,必须一剑致张保皋于死地。

阎长下了决心。

张保皋的身边只有一个守卫,就是全副武装的李顺行。阎长暗想,一定要在一剑刺死张保皋的同时,也结果了李顺行的性命。因为只有这样,此次行动才能算得上圆满完成。

阎长吹着篥,暗中已悄无声息地拔出了篥中的剑。

几乎同时,坐在座位上的阎长双足登地,身体向空中斜飞过去。

阎长如鸟般飞起来,在空中划了一条抛物线,径直指向张保皋,一剑刺中了张保皋的胸口。这一招叫逆麟刺。张保皋被阎长的剑刺中了心脏要害,还未来得及发出一声喊叫,便倒下了,鲜血从胸口喷涌而出。

一直严阵以待护卫张保皋的李顺行大惊失色,正欲出手之时,只见阎长变化莫测的身形,早已由刺杀张保皋时的弓步瞬间变为探海势。阎长又出一剑,划破了李顺行的铠甲,也刺进了他的胸膛。

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一瞬间。当那些在酒席上早已不辨东西南北的军将们猛然从大醉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离奇的梦境,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事情已经结束了。

面对极度惊愕,措手不及的军将们,阎长当场展示了大王陛下的亲笔圣谕,说道:“大王陛下诏告天下,张保皋大使企图谋反朝廷,宣为逆贼。臣杀死张保皋绝无个人恩怨,完全是奉旨行命。希望在座的各位将领少安毋躁,不要轻举妄动触龙逆鳞。”

逆鳞。

长在龙眼目周围的细鳞。传说如果有人胆敢触到龙的逆鳞,会招致龙颜大怒,此人也必死无疑。后来人们以龙颜来比喻君主。

酒席上的人谁也无法相信这一切竟是事实,纷纷争看阎长手中的圣旨。阎长的话没错,那果然是大王陛下诏告天下的诏书。

众人就这样面对如此血淋淋的惨剧束手无策,谁也不敢阻挡阎长,不敢成为逆贼的同谋,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暗害镇海将军张保皋的凶手扬长而去。

堂祭结束之后,村民们还要一同分享祭肉。他们将祭台上的牛头肉切成大块,连着其他供奉神明的祭品一同分给大家。

那些参加祭祀的婆娘们端着食具,转遍了全村,成了全村人的大会餐。村里的男人则争相给我这个客人敬酒,我实在抵挡不住村民的热情,喝了三、四杯后竟有些醉意。

堂祭过后,天彻底亮了。尽管满天的乌云显得阴沉沉的,却阻挡不住大海的明朗。风渐渐小了,海上的波涛也平缓许多竟像一面湖水一样。

我端着纸杯离开了喧闹的人群,独自坐在土坝上抽起烟来。一个个小岛偶尔浮在平阔的海面上。我望着大海,视线却被天空飘落的什么东西遮挡了。

下雪了。

羽毛般轻柔的雪花飘飘扬扬散落下来。

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张保皋毫无意义地死了。

我喝了一口酒,沉浸在张保皋的世界里。

若是这样……

我抬头看看飞扬的雪花沉思。

那么,曾假意畏惧张保皋的金阳后来又如何呢?根据记载,刺杀了张保皋的阎长割下其首级,便径直返回庆州。听到这样的消息,恐怕没有人再比金阳更畅快了吧。

“辛苦了。”

金阳握住阎长的双手,微笑地说道:“你救了国家,真是忠心报国的功臣啊。”

说罢,金阳立即下令将阎长提升了官职。

就这样,阎长杀了张保皋不仅报了私仇,而且从一个卑微的海盗一跃成为国家的大功臣,新罗的贵族,重新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而金阳呢?据说有一日,他打开阎长带来的木匣,望着张保皋的人头,说道:“真是久违了,张大使。”

张保皋死不瞑目,瞪着眼睛。独自一人饮酒的金阳将酒倒满了酒杯,摆在张保皋的人头前,大笑了三声,说道:“你的躯体在哪里呢,怎么就只剩下一个脑袋了?”

身首异处。

面对被斩首而身首异处的张保皋,金阳内心获得了极大成就感。他又连笑三声自言自语起来。

金阳的女儿德生听到父亲奇怪的声音,走进来问道:“父亲,您在痛哭吗?”

金阳言道:“有句古语说:英雄未死心。全天下的大英雄张保皋大使竟未完成自己的心愿,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我怎能不伤心而痛哭啊。可是他虽身死,心却未死,他将永远活在这个世上。所以,不用太过伤心,往生极乐吧。”

金阳给张保皋敬了三杯酒之后,转过身对女儿德生说道:“你将要入宫成为大王陛下的次妃了,应该保持身体和内心的贞洁,听到了吗?”

这样,金阳杀了张保皋,又成功地将自己的女儿取代了张保皋的女儿,成为文成王的王妃。到此,他终于完成了当年朗慧和尚“因三女得势”的谶语,得到了全天下的权势。

在平步青云的路上,金阳除掉了自己最大的障碍张保皋,全天下的权势终于集于金阳一人之手。从此,他再也没有对手了。

金阳的女儿成为王妃之后,他又以王妃父亲的身份成为国舅。大王陛下原已称赞金阳有功封为校判兼仓部令,随后又命其专任侍中兼兵部令。这样一来,新罗朝廷的重权全都被金阳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了。不仅如此,唐朝使节还送来聘书,因其拥有的强权,封其为“检校卫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