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

第47章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47章

小说: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蒋介石1944年9月7日日记,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426。

  让蒋倍加高兴的是,他觉得赫尔利“甚为恳挚”,与“往日美员”相当不同①。会后,有另一证据显示蒋相当认真地看待这件事,他要求英国驻重庆军事代表向他简报有关欧洲盟军给艾森豪的权力配置②。次日,他在日记写下史迪威新职的草拟: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即蒋本人之下,史迪威将是“统帅部参谋长兼中美联军前敌总司令,承中国战区统帅之命令,负本战区前线各军作战之全责”。值得注意的是,蒋没有把军事委员会拉进来做为史迪威权力的掣肘。他写下,所有战区军队都听命于史迪威——包括派驻西北、防止中共扩张的胡宗南部队。但是他加上一个新的、昂贵的价码:美国将“提供各战区部队所需的一切补给”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8; 1944; box 43; folder 21。

  ② 同上注;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422…423。

  ③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4年9月8日,p。2428。

  9月15日,赫尔利和史迪威奉召去见蒋。史迪威刚从情势紧张的桂林(蒋对其守军司令下达死守的命令)视察归来。史认为死守不是最佳战略,这几乎可确定是不会错的,不过蒋“不成功、便成仁”的军令,以及他过去不知多少次下达的相似命令,等于驳斥了史迪威向马歇尔的标准抱怨——蒋介石“不肯打仗”。

  在蒋开口说出他对萨尔温江前线状况的关切之前,据蒋的日记所载,史已经以“轻蔑言词”谈及国军在广西全州的战败。史坚持,应从胡宗南围堵共军的部队立刻抽调人马到广西前线。蒋因史口气不善感觉被侮辱,但仍把话题拉到当前的忧虑——日军在缅甸龙陵针对Y部队不断反攻。蒋要求目前在密支那的X部队立刻向东进击,以缓解龙陵的压力。史拒不遵命,声称X部队需要休息。蒋反驳说,如果做不到这个战略调动,他要把Y部队撤退过江,回防昆明。史迪威“震怒”,声称这么做势必危害整个缅甸战役①。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4年9月15日,p。2435。

  会议一完,史迪威没去找赫尔利商量,反而跑回办公室拍发急电给马歇尔,指责蒋介石这个“疯狂的小混蛋”即将害缅甸局势全盘逆转①。他把广西吃败仗直接怪到蒋的头上,指蒋把“华南灾祸……当做小事一桩”;他又指责关于他总揽兵权一事“被拖延”②。他向马歇尔暗示,蒋故意不派增补兵员给受困的Y部队,然而史迪威应该晓得委员长已急调第200师和1万名增补兵员去援助这些部队③。史迪威这封电报转到魁北克,罗斯福、邱吉尔和联合参谋长团正在当地开会,全被这封电报弄得紧张兮兮。

  ① Stilwell; Papers; p。303。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435…436。

  ③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2; p。121。

  得知Y部队在萨尔温江前线得到增援而有了突破之后,史迪威并没追发报告让马歇尔明白问题已经解决,反而是更进一步挑起指挥权之争吵。他送了一份备忘录给宋子文,宣称虽然他努力“要教中国人如何抬头挺胸、争回自尊”,“这些年来却被拖延、忽视、出卖和耍得团团转。”这份口吻傲慢的文件提议谁应该当中国的军政部长,谁又应该当中国的参谋总长(分别是陈诚和白崇喜),还替自己争取“不得小于全权”的国军统帅权。史迪威表示如果他的要求未遂,他会建议美国退出中国,并“在苏联领土内建立其亚洲基地”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437; Lohbeck; Hurley; p。290。

  这时候在魁北克的盟国领袖还以为缅甸局势紧急,而且全是因为蒋的无所作为。马歇尔的幕僚代总统起草一封给蒋介石的信,口气比起过去任何一封信都更充满威胁和侮辱,连马歇尔也觉得不妥,在呈报给白宫前做了一些修正。霍浦金斯不在,国务卿赫尔又卧病,不久就辞职了。所以当罗斯福在几个月后否认写过这封信的时候,便让赫尔利认为这封信是和一大堆其他公文一起呈上来,而总统只是草草签准。但是,有一句与全信完全不协调的友善结语,几乎肯定是罗斯福添上的:“我相信以您在大战中指导与启发贵国人民的高瞻远瞩,您必然理解立即行动之必要。”这封信送出的同一天,罗斯福也和邱吉尔共同签署一封友善的联名信给蒋介石,报告魁北克高峰会议的发展,包括盟军有意解放缅甸以及中国沿岸一个海港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446…447。 有关1944年9月19日会谈的资讯,来自军方历史家对赫尔利的访问,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239。

  由马歇尔幕僚起草的第一封信中,罗斯福总统以非常坚定的口吻告诉蒋,不要从缅甸撤走Y部队,而是要立刻派援军到前线。信函结尾警告道,如果委员长不依此要求在缅甸行动,“你必须自己准备面对后果,并担起个人责任。”至于史迪威新职一事,这封信对赫尔利即将替史争取到手的大权,并没有增加新要求;令人惊讶的是罗斯福的语带恫吓,明显在威胁蒋“立刻”增援萨尔温江前线,“马上”让史迪威“不受限制地统率你所有部队”,否则美国将停止一切援助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446; pp。445…446。

  史迪威在9月19日大清早收到“亲自面呈”的电文,立刻觉得它“像鞭炮一样令人振奋”。他兴奋地跳上吉普车,赶到蒋的黄山官邸。这时候官邸会议室正在进行重要会议,研商史迪威新职的最后条件。除了蒋介石、赫尔利之外,宋子文、何应钦、白崇喜和另几位中央军事委员会成员也在场。桌上摆着史迪威人事令初稿、委员长谕示初稿,以及指挥管道示意图初稿。赫尔利原本要求史迪威别参加此一会议,但一名侍从在下午5点30分左右进来,向委员长报告史将军到了。蒋说:“请史将军跟我们一起喝茶吧!我们欢迎他一起来。”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9; 1944; box 43; folder 21; Lohbeck; Hurley; p。292。

  史迪威传话进来,希望先和赫尔利单独谈谈。赫尔利于是来到长廊和他会面。史说,他刚收到罗斯福总统要给委员长的信,而且鉴于内容之“最后通牒性质”,马歇尔指示要他亲自面交。赫尔利读完信函,向史说:“没有一个国家元首能容忍像这封信的侮辱。”他把上午会谈达成的进展告诉史。他说,蒋介石已经同意所有必须的条件,让史在他的领导下出任中国武装部队的前敌总司令;蒋也接受了史迪威即将递交的这封信当中一切的要求。赫尔利说,此外,委员长“预备从北方调兵增援你的萨尔温前线”,并且“即将任命你为总司令”①。

  ① Lohbeck; Hyrley; p。292。

  赫尔利央求史迪威暂缓递交信函,史予以拒绝。赫尔利又要求,至少在交出信之前,史迪威要向委员长致意一下这些要点都是他(蒋)已经同意的。据赫尔利的说法,史答说:“不,老派!总统交给我这封信,要我把它递交给花生米。我现在就要交给他。”赫尔利再做最后的请求:“老乔,你已经赢了这场球赛,如果你要统领中国的部队,你只要接受委员长已经答应的,就行了。”但史迪威已经拿定主意。他们俩跟大家会合。委员长即将签字将国军指挥权让给一个外国人,但是看起来心情还很不错。史迪威说:“我有一封美国总统的信要呈交给委员长。”然后把英文本递给译员①。

  ① 同上注。

  这时候,赫尔利希望降低蒋的难堪,上前接过信函,表示还有中文译本。他要史迪威拿出中文译本,交给蒋;蒋默默地读完。宋子文后来告诉艾索浦,中文本比起英文本更加侮辱人。隔了一阵子,蒋放下信,把空茶杯倒过来,然后说:“我明白了。”史迪威用国语问:“我想,这个动作表示可以散会了,是吧?”一名中国幕僚点点头,说:“是的。”①据赫尔利的说法,他和这位美国将军走出门廊,史迪威不晓得他日思夜想的统率机会已被自己断送,还说他希望赫尔利不介意总统把递交信函的差事交给了他(史)。赫尔利说这个问题“微不足道”,因为此事后患将非常严重②。

  ①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39; Lohbeck; Hurley; p。293。

  ② Lohbeck; Hurley; p。293。

  与会人士,除了宋子文和蒋介石,全都跟着美国人走出会议室。等到房里只剩下大舅子,蒋才“放声痛哭”。隔了一会儿,他告诉宋,他确信这封信是史迪威搞出来的。他说,史必须离开中国。蒋于是动手起草回信给罗斯福。宋子文打电话到艾索浦家,要他立刻过江到黄山官邸;这位渴望功名的年轻副手在当天晚间稍早赶到,宋子文出示罗的来函和蒋匆匆写的回信之英译给他看。艾索浦大惊。委员长的回信居然还称呼对方为“世界的希望、西方的光明”①。

  ①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241。 Romanus and Sunderland似乎忽视他们自己作品中很清楚的结论:是史迪威9月15日的报告,造成战争部起草对蒋发出最后通牒的文稿呈报罗斯福。Romanus and Sunderland提出,史迪威9月15日那份报告,导致罗斯福、丘吉尔在场的美、英联合参谋长团魁北克会议同意强烈反应,力促蒋不要执行他对萨尔温江前线Y部队的方案。这才造成马歇尔的幕僚在魁北克起草最后通牒,而这份文稿根据的就是指蒋延迟推拖指挥权议题的不实报告。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447。

  宋子文和艾索浦改写信稿,删掉奉承敬语,让内容和口气更强硬。这份草稿宣称史迪威为不受欢迎人物,并责备他造成“中国可怕的局势”①。当天晚上委员长在日记写下,下午所发生的事是“毕生上最大之耻辱”。他派人去请赫尔利出席一顿私人的晚饭。这位心烦意乱的特使才刚返回其居所,又立刻赶回黄山官邸。蒋面色阴沉。在晚餐中,他表示自己严重被信函的口吻冒犯了。最重要的,他表示只要“史迪威还在中国”,一切都没得讨论②。蒋把艾索浦和宋子文修改过的回信稿给赫尔利过目。赫尔利吓坏了。他觉得信中的用词太强烈,恳请蒋再考虑。赫尔利认为他此行的任务恐将全盘失败,他所能做的就只剩下让各位都冷静下来③。

  ①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242。

  ② Lohbeck; Hurley; pp。293…294。

  ③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242。

  次日,蒋派宋子文传话给赫尔利,指罗斯福的信标志着美国在盟国领导史上的最低点。他说,以当前在役的国军部队来讲,三成是自1936年、甚至1922年起就参加中国革命和抗战。没有一个中国军人会接受史迪威这种“傲慢态度”。接下来蒋又警告说,如果史迪威“指导处置一有不当,难免引起对彼之危险”①。同一天,蒋再请赫尔利到黄山,重述中国军民都不会再容忍史迪威的侮慢行为。但是,他还是未送出给罗斯福的回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0; 1944; box 43; folder 21。

  同时,显然是想向赫尔利和罗斯福展现他合作的意愿,蒋批准了史迪威先前提出的援救广西作战计划。蒋并且下令枪毙不战而逃、弃守全州的93军军长。白崇喜证实蒋计划从西北再调6个师来协助防卫华南和西南。后来,蒋又和6月间一样,要白崇喜负责指挥第4战区和第9战区——取代第9战区的薛岳——这一次白答应了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451。

  史迪威这时可能认为自己随时会总揽兵权,终于命令昆明的提柏曼(T。S。Timberman))将军空运约200吨军火到桂林和柳州。这是国军地面部队在湖南、广西苦战日军5个月来,首次经他(很讽刺地,也是经蒋)批准的大量空运补给行动①。

  ① 同上注,pp。447…448。

  但是,蒋已经告诉赫尔利,史迪威已成为两国合作不可克服的障碍。当天,赫尔利和蒋会面后去见史迪威,告诉他蒋对那封信以及史迪威的递交都十分愤怒。赫尔利没告诉史,蒋已决意让美国召回史迪威。史迪威觉得很好玩,认为蒋暴跳如雷正是他即将屈服的迹象。当天晚上他写信给太太,声称他“扮演复仇天使”,还写了一首打油诗:

  我等待复仇已久——

  终得此机会。

  我看着花生米双眼

  一脚正中其下怀。

  老鱼又磨刀霍霍

  瞄准方向、抓紧时机

  我刺得深不见刃

  一次再次、反覆不止。

  那小混帐直发抖,

  落得口不能言。

  他脸色发青颤抖着,

  挣扎着不去尖叫

  一切战争的疲惫,

  一切长期的痛苦,

  这次我终于一举扳回

  花生米颜面扫地。

  我知道我还有得受

  还要跑一场累人的比赛

  但是,喔!多么幸福美好

  我赏了花生米一巴掌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p。305…306。 军方历史家只说,史迪威“写了打油诗”,然后在注释里说他这些无意义的诗句和其他材料,“只是为自己、家人和朋友好玩”而写。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448。 不过杜希曼却基于“褒贬平等原则”把全文抄录下来,Tuchman(杜希曼),Sand; p。494。

  黄山官邸的仆从、幕僚,毫无疑问都听到委员长在9月19日会议之后放声痛哭,谣言传遍全市。史迪威告诉他太太:“和我一起欢呼。我们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