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42章

大明天工-第42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宅院正在建设,还有大量的木作活计,李彦仍然抽调出一部分木匠,进入新辟的李记工场木工坊机床作,以尝试制造两种可以提高木匠劳动效率的机器:锯床和圆棒机。
  如果说锯子、木刨只是工具,那么锯床和圆棒机则能算是真正的机器,由此更可开启车床制造时代的到来。
  在现代,车床又被称为“工业之母”,可见其作用非常重要,木工车床虽然只是其中的一支,却可以为制造更多功能的车床奠定基础。
  想到可以造出历史上最早的车床,李彦也是充满斗志,与他一样热情高涨的还有兴奋的李小为,其他人则比较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他们拿着手上的锯子,不停地摇头:“让锯子自个动起来,这不可能吧?”
  “能,当然能!”李彦对车床的了解也不多,加上并不觉得车床有什么神秘,因而敢想。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司空见惯的东西都觉得很平常,然而在新事物诞生之前,即便是一把锯子、一只刨子,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李彦的优势就在于,他敢想,并且见过现代的各种机器产品,触类旁通,能够引发他想象的联想点也更多。
  与科学的成果相比,科学的方法同样很重要,所以李彦并不着急,而是按部就班地给每个人分配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制作相应的样品进行试验。
  李彦也是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凭借超出时代的眼界,以及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与科学研究方式,主导研究的进行。
  相对来说,这两种机床的功能单一,结构也很简单,特别是锯床,其核心就是一把高速旋转的圆锯。
  从直锯到圆锯,这个简单的变化立刻让锯子的连续运动变得简单,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构,依然让他们一筹莫展。
  打制圆锯不是问题,问题是要让圆锯转起来,而且要转得快,驱转方便,这就比较难了。
  李彦让人搜集整理出这个时代与转动有关的各种物品,小到合页、门枢、连枷,大到马车、水车、石磨、纺车,其中马车与纺车的结构无疑是最接近锯床要求的。
  实际上,马车与纺车所使用的结构大体类似,都是轴承,而且是滑动轴承,也就是一根圆轴,装在圆承的圆形孔洞中。
  李彦觉得,或许可以试试滚动轴承。
  ————————
  PS:滚动轴承,具体来说滚柱轴承最早出现在元代,为郭守敬所发明,用在天文仪器上,在两个圈之间安装了四个滚柱,严格来说并不是机械用途的轴承,但已具备滚柱轴承的基本结构。
    正文 第六十六回 滚珠轴承
     更新时间:2009…6…1 10:02:38 本章字数:3076
  制作轴承的工作显然不是仅凭木匠便能完成的,李彦只得从锁具坊抽调擅于打制铁件的工匠加入,并对外发布招募信息。
  锁具坊的生产运转逐步流畅,这个时候抽调工匠必然会降低弹子锁的产量,对近期收益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李彦更明白轴承优化所含的价值,与滑动轴承相比,滚动轴承所受的摩擦力更小,仅仅是将现有的滑动轴承换成滚动轴承,就可以将马车、纺车的运转效率提升一大截。
  何况有了滚动轴承,便能制成锯床与圆棒机,乃至其它车床,这几乎是划时代的,将会使生产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因而李彦几乎是不计成本与收益地调动手中资源,投入轴承与木工车床的开发,甚至抽调锁具坊技术最好的徐洪、以及标准坊的刘铁锁。
  “你们看一下,图纸上的这种轴承,能不能做出来?”李彦将绘制出来的图纸分发给几位工匠。
  图纸上的轴承看上去很简单,大体包括三个部件,内圈、外圈及滚珠。
  “这个是轴承?”徐洪与刘铁锁都是经验丰富的工匠,都曾打造过铁质或铜质的轴承,但对纸上的这个图案却有些陌生。
  但这种惊讶只是片刻的工夫,他们很快明白这个图所代表的意思,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呼:“妙!”
  徐洪拿手拍着大腿:“在内外圈安装滚柱,转动时滚柱滚动,所受阻力当大为减少,妙!”
  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滚动代替滑动的意义,李彦拿了一枚弹子锁的圆柱形弹子,向其他人解释:“如果是一块木板放在地上拖行,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做成车轮滚动时就不要用什么力气;而这个内外圈,便相当于弯曲起来的道路,滚珠就是车轮。”
  李彦更关心地是这样地轴承能不能做出来。滚动轴承地结构并不复杂。但对工件地机械性能。以及加工精度都有很高地要求。
  “这个球……”徐洪迟疑地看了刘铁锁一眼:“做是能做。但要做到这个精度……”
  “能做。要花工夫。”刘铁锁截去刘铁锁地话头。瓮声说道。
  “那就好。”李彦欣喜地拍了一下手。车床与其它东西不同。就算是耗费更多地时间。一旦做出来。却能够极大提高制造效率。还是值得投入地。
  不过。李彦还是追问了一句:“如果是这种规格地轴承。十二个滚珠。需要多长时间?”
  “给我半个月。”刘铁锁大声说道。看上去有些迫切:“最多一个月!”
  “一个月?”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李彦还是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他又看了看徐洪,后者显然缺乏更多的信心。
  十二个滚珠的曲径,误差必须控制到一厘,甚至五分之一厘以下,以纯手工制作,稍有失误必须从头再来,一个月的时间确实不算多。
  李彦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并制订了三套方案,以刘铁锁主导的滚珠轴承、徐洪主导的滚柱轴承,以及李大为主导的木质滑动轴承,并让他们组成一个专门的“作”——轴承作。
  与滚珠轴承相比,滚柱轴承内外圈之间镶嵌同样规格的圆柱体,形态与弹子锁的弹子相似,但对材质、精度的要求更高。
  轴承虽然是李彦车床计划中的关键,但是要造出一台车床,哪怕是最简单的木工锯床,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更多,李彦发现他手下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
  为了摆脱人手欠缺的困境,李彦打算招募更多工匠,并着手培养理想中的新式人才,开办专业学堂,招收不同年龄段的幼童、少年入学,学习数学、制图以及机械等知识。
  他将石柱子、郑书、包有才等人叫到一起:“从今天开始,柱子不仅负责宅院建造,还要将工场这一块的事情管起来,并筹备专业学堂。”
  石柱子在宅院建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李彦看在眼中,非常满意,决定给他加些担子。
  石柱子也明白李彦的意思,这意味他将拥有更多权力,并可发挥更大作用,心中感激,起身深深一礼:“柱子定不负东家所托。”
  李彦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坐回去:“你办事,我还是放心的。”
  石柱子心中一热,重重地点了点头,这才坐下。
  工场目前下设制造弹子锁的锁具坊、尺具的精作坊、刚成立的木工坊,以及轴承作,除制造与实验,李彦还从中挑选部分既懂手艺也识字的工匠,观察整理各道工序的加工方法,并搜集相关资料。
  李彦将这些人组成一个专门的“技术科”,要求石柱子通过这个科,管理工场的生产活动,并将各种技术资料系统化、规范化。
  新办的学堂被命名为“技校”,学员通过学习技术资料和操作实践,快速培养成为合格的工场工匠,或者进一步学习计算、几何、制图、机械等科目,成为技术员。
  “具体的要求,以及一些做法,已经写在这里,你先看看,有什么问题等会提出来,”李彦将几张写得满满的纸递给了石柱子。
  石柱子恭敬地接过那几页纸,眉头微微皱了皱,虽然已经见过许多次,他对这种奇怪的书写方式依然不适,那些奇怪的符号也就算了,分开句读,确实便于阅读,只是这个横排……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
  李彦没有顾及石柱子的想法,转过头继续安排包有才的工作:“庄园,包括田庄和工场的对外事务依然由你负责,近期有两件事比较重要,一是招募工匠,越多越好,不管是什么手艺的,皆可列入考察,包括识字的;二是招收技校学生,以李家家丁、长工、工匠的子女或亲属优先。”
  包有才也是起身行礼:“少爷放心,有才一定将事情办好。”
  李彦点了点头,也知道包有才那点和石柱子争宠的小心思,不过自从闻香教事件以后,两人的关系倒是融洽了许多,这种竞争也显得更加友好和良性。
  “银钱方面,还是郑书打理,”李彦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郑书:“账上的银子,应该还够用吧?”
  “这些日子,账上进款包括向夏熙的借款二百两、天津窃案的赏银二百五十两,日前闻香楼支付番薯、包谷的货款及韭黄种法的预订款一百六十两,总计六百一十两!”郑书扳起手指,一一道来。
  加上最早用黄金菜从闻香楼换来的一百二十两,李彦前后收入七百多两银子,建造宅院、招募家丁、长工用去一些,账上还有四百多两,应付眼下的需要绰绰有余。
  制造弹子锁的投入不小,但因为锁具坊是属于锦衣卫,材料、人员都是调拨,并不需要李彦太多投入。
  不过在郑书看来,这种状况并不正常:“家丁三十人、长工三十五人、作坊雇工二十七人、刑徒三十三人、各类短工七十八人,每天支付工钱及吃食的花费,为纹银八两左右……”
  “要继续招募工匠,并兴办技校,所需花费会更大,而当前日常的稳定收入为零,可以预期的也仅为田庄待收的韭黄、菘菜,数量很少。”
  郑书的意思很明显,虽然账面上银子不少,但每天都有支出,却看不到收入,如此坐吃山空,显然不行,总不能一直指望李彦投机取巧。
  而且四百多两余银,还要扣除二百两的债务,并不宽裕。
  “再过几日,等到弹子锁开卖,便有流水和收益了,”李彦笑着摆了摆手,看到崔石头在门外求见,便让他进来,却是刚刚送到的京城来信。
  “说不定就有好消息了,”李彦扬了扬手上的信,打开后刚看了两眼,突然怒叱一声:“荒唐。”
    正文 第六十七回 锁钥官卖
     更新时间:2009…6…1 10:02:39 本章字数:2365
  第六十七回锁钥官卖
  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李彦无奈地笑了笑:“信上说,我们的弹子锁已经通过工部的鉴定,安全性没有问题,符合要求。”
  包有才等人都是静静地听着,知道能让李彦说出“荒唐”这两个字,肯定还有下文。
  “有人向皇上提出,锁钥关乎天下安定,因而……需实行严格管制,由官方制造、发卖!”李彦忍不住摇了摇头,他不知道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官营唯一结果便是滋生腐败。
  “朝廷决定,指派专人,在京师、天津及应天府,组建锁钥厂,专事生产弹子锁,民间不得涉足!”
  其他人都是愣了愣,包有才难以置信地追问:“难道说,咱们也不能生产弹子锁了?”
  “咱们自个是不能,不过锁具坊隶属锦衣卫旗下,倒是没有问题,”李彦无奈地笑了笑,这是骆养性在信函中保证的,但他还是感觉到一股彻骨的寒意。
  李彦固然想要多赚钱,但这不是他的唯一目的,甚至主要目的都算不上,要赚钱,他有很多种办法,完全不用费尽心力地改革工艺、探索新技术。
  通过制造锁钥,李彦看到一条发展精密制造工业的道路与可能,他更想通过这个产业,形成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大明的工业发展。
  作为“后来人”,李彦太明白工业的发展对于历史将造成何种影响,这将会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工业要发展,靠他一个人当然不行,哪怕他穿越而来。
  不过李彦很清楚中国人地“跟随”能力。只要给他们打开一道门缝。他们就将汹涌而上。托起整个大潮。一如卖遍世界地山寨货。
  然而。一个官方制造、发卖。严禁民间私自造卖地做法。却让他地希望顿时化为乌有。
  石柱子长叹一声:“怕又是那些太监要敛财吧!”
  “少爷何不争取做这天津厂地监督?”一直没有作声地郑书突然开口说道。
  李彦暗暗叹息一声。郑书每每总能洞悉关窍。却无法理解他心中所想。
  “宫中有旨。原银鱼厂太监徐贵。将成为天津锁钥厂首任监督。”李彦扬起手上地信函。淡淡说道。
  天津锁钥局将设厂征募工匠生产弹子锁,并向商人发放类似于“盐引”的“锁引”,凭引购锁、贩卖。
  对于这样的做法,李彦只能暗骂一声“有才”。
  锁钥坊托庇锦衣卫旗下,不用担心徐贵直接干涉,但因为“锁引”的存在,锁钥局权力很大,顺手打压一下可谓轻而易举。
  看到刚才还被寄以厚望的财源被人掐住喉咙,石柱子等人的脸色都有些不太好看。
  “怎么了?”李彦却是突然放松地笑了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咱还是按照刚才说的去做,锁钥坊的生产进度正好调整一下,改作小号弹子锁,多出来的人支援木工坊。”
  李彦轻描淡写地说道,对他来说做什么都没有问题,最多不做弹子锁罢了。
  正如包有才所说,李家的家丁、长工以及雇工所得到的待遇要好过别处,当李家放出消息,要招募工匠或有一技之长的雇工,前来应募者络绎不绝。
  其中有木匠、石匠、铁匠、铜匠、泥水匠,还有很多李彦想不到,或者没有想到的,譬如雕刻书版的刻工、煮盐的灶户、榨油坊的学徒、打渔的渔夫甚至撑船的船夫。
  “铁匠、铜匠都要,木匠选一些手艺好、年纪轻的,船夫、灶户就算了,榨油工可以留下一两个,泥水匠、石匠暂时不要,刻工也不错……”
  看到每一种手艺,李彦都会去想他们能干什么,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总会有些新的想法,但也知道他的精力、财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做,总归要放弃一些项目,很是苦恼。
  每当这个时候,李彦总会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