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行为心理学 >

第3章

行为心理学-第3章

小说: 行为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盲目的生命冲动,需要依靠精神加以导引;
而软弱的精神,则需要借助生命冲动作为其动力。
精神的力量,是从生命冲动那里得到的。
精神和生命冲动的关系,犹如车手和赛车的关系。
赛车,提供能量;
而车手则操纵、驾御赛车,朝着他想要跨越、征服的路途前进。
精神,是藉以帮助生命冲动,而不是妨碍生命冲动的。
而且,总是力图使生命冲动得到满足。
因而,意识不是心理的实质(本质),而只是心理的属性。
并且,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属性。
意识,是旋即消失的。
消失的时间,远较长于存在的时间。
故此,可以称意识为“继发性过程”。
由此可见,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潜意识发展的产物。
潜意识,是在水面下形成巨大旋涡的动力源泉;
意识,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下潜意识的潜流所形成的微波而已。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好似坐落在汪洋大海里的冰山。
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顶,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意识领域;
而在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领域,才是人的精神生活更为广阔的部分。
潜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
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潜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登场露面。
任何意识,都不过是潜意识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意识,并不是心理生活的主要部分。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肯定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意识。
恰恰相反,潜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如果不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它也就不可能显示出来。
因此,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意识是唯一的光线。
只有它,才能照亮被潜意识笼罩的黑暗的王国。
由于有了意识,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机制,包括潜意识这一心理的奥秘,才有被揭示的可能。
作为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的主要职能,即在于统摄整个心理现象,特别是对潜意识的活力密切控制,对混沌意识的出现严加防范,从而,使人的心理结构继续维持常态,使人的各种活动不断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协调而又有序的进行。
 
第二节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与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截然不同。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并非由三个,而是由四个系统或层次构成。
这四个系统或层次,也就是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混沌意识。
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处于一种非协调的、不平衡的紊乱状态。
因而,具有错乱的性质。
错乱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症状(按:Hysteria,原字为希腊文,意指子宫,在精神医学未发达之前,认为是女性独有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身体上局部功能丧失,如双手瘫痪,半身不遂,眼睛失明,耳朵失聪等,但在生理上却一切正常,经由催眠或在自然睡眠的情况之下,症状就会消失,也称作转化症)。



第三章 意象格局
第一节 人的意象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是什么呢?
它,就是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的人的意象。
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人的意象作用的结果。
人的意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核心的东西。
意象,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激发有机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
那么,人的意象有哪些?
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的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1。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2。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3。求同的意象;
4。追求优越的意象;
5。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明这五种意象。
一、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人,作为有机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欲求、外界的刺激,等等,都会使人产生生命冲动,从而,造成有机体某种生理上、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
而有机体,则总是试图维持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消除紧张状态,或者,尽可能将紧张状态降低到比较能够忍受的水平。
这,就是人的最为原始的意象——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与生俱来,是生命适应的基本形式。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积极谋求自身生存,寻求安全、安定,避免恐惧、威胁(即“趋利避害”)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
二、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尽管减少紧张状态是人的天性,但从根本上说,由于人的自身能力的局限,人,并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
人,或多或少地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支持、协作和帮助,才能最终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
这,就使得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因与他人关系友好、默契,而获人相助,逢凶化吉,得到利益,满足愿望;
因与他人关系淡漠、不友善,而受人推拒、反对、敌视、攻击。
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讨人喜欢的、合乎时宜的、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可能同自己的“真正的”目的并非一致的行为,来争取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注意、赏识和关怀,寻求与周围的人建立互助合作的亲密感情,以趋利避害。
这,就使得人的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得以形成。
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它是生命适应的初级形式。
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按在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方式行事的强有力的驱动力。
三、求同的意象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和集团之中。
人,不能脱离社会和集团而孤立地生存。
人,必然要与社会和集团发生联系。
因与大家保持一致,而获得社会和集团的好感、承认、接纳、支持;
因我行我素、自行其事、独来独往、不合群,而遭受社会和集团的轻视、冷遇、讥讽、排斥。
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来迎合众人,避免自己与所属社会和集团之间的对立和不必要的摩擦,争取自己所属社会和集团的其他成员将自己接纳、认同,视为“自己人”,以趋利避害。
这,就使得人的求同的意象得以形成。
所谓“求同”,也就是寻求与大家保持一致。
这种一致,不仅包括观点上的一致,而且,包括个体与社会和集团之间所存在的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
人的求同的意象,和人的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一样,是人在后天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是生命适应的初级形式。
求同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按照社会和集团的要求,作出显示自己属于某一社会和集团的行为的强有力的驱动力。
四、追求优越的意象
作为环境社会独特的一员,人,并不是盲目地只能为社会所左右,而是能够主动参与自己的命运。
因在某些方面强于他人、优于他人,而受人重视、推崇、礼遇、青睐,获得利益,达成愿望;
因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比他人差,而遭人鄙视、挖苦、嘲笑、淘汰。
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追求优越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竭尽所能促使自己日趋完善,力求使自己达到或者超越周围人的优异标准,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赢得优势,以趋利避害。
这,就使得人的追求优越的意象得以形成。
人,由于追求优越,使得人总是被一种不甘落后的、想不断超过他人、不为他人所摆布的向上的力量所支配。
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人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奋斗,力争上游,想尽办法在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加以发展自己,竭力使自己具有不为他人所摆布的超凡能力,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促使自己做一个有权有势的、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进入想象中的优越状态。
从完全、完整的意义上说,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趋向于进入理想中的优越状态时,从这个人的身上,总是可以找到下列的客观标志:
1。自尊,与社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在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3。受到环境社会的普遍尊重;
4。具有使人信服的威望;
5。具有使人信从的力量;
6。在社会中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
追求优越的意象,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生命适应的高级形式。
追求优越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想尽办法不断进步,不断向上,不断施展抱负,不断追求权力、名誉,不断从一个发展不甚完美的阶段进入比较完美的阶段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
五、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从本质上说,人,并没有任何决定他的生活和行动的本体。
人,是不受束缚和制约的。
人,是自由的。
人的真实状态和实质,就是自我。
所谓自我,是在人的表层心理意识的冰层下绵延的,连续不断的变化的东西。
自我,是一种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一种无间断、无方向的心理能流,是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的浑然一体的绝对流动性,又是变化不居的众多质的展现。
自我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其归宿却只有一个:或者属阴,或者属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作为唯一的实在,自我带有一种快乐的需要的本能,强烈地倾向于行动。
为自我而战,是人的心灵本性。
由于自我在作永恒不息的变化,只有靠本能的直觉(按:指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才能达到自我的本质。
因而,人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是通过理性,而是在情感、直觉中体验到的。
肯定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理性。
恰恰相反,理性对于人至关重要。
人,是理性动物。
而理性,生来就是以自我为动力,是人用来实现自我的工具。
作为一种最高形式的心理活动,理性,是人的实践智能的集中体现。
理性在人的自我需要与环境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理性的功用,即在于指引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最终实现自我的目的。
从理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意义上说,理性,只是为了改善人的适应行为而存在。
离开了与行为的关系,理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只有理性,最终决定人的行为。
对于人的行为,不应把它看作是孤立的和独立的事件来研究,而应把它看作是以理性为灵魂的人的一种积极的和继续进行着的一部分。
由于人的行为只是全部潜在于可能性领域内无限多的行为中的一个,所以,它,是一种选择的结果。
而决定这一选择的,正是人的理性。
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理性,必须对人的一切行为作出选择。
因为,人,是自由的。
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正是自由的具体表现。
人的前途,永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是无所依靠的,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这,就使得选择总是成为孤独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象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天地,时刻都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
这种孤独,就是选择的孤独。
因为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孤独的,人,只能在可能性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并表现自己。
然而,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对未来无法把握,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烦恼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种左右为难、心烦意乱的苦闷之中,时刻都被一种朦胧无际的、无法驱散的烦恼所包围。
这种烦恼,就是选择的烦恼。
烦恼意味着,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行为既然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不受外界的支配和影响,人,就必须对自己所作的一切行为,负有完全责任。
但是,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责任尚未确定,而人,又必须对自己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作出的选择负起完全责任,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畏惧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种害怕被与之对立的世界遗弃、作弄、伤害的恐惧之中,时刻都被一种没有具体对象的、不可避免的恐惧感所包围。
这种畏惧,就是选择的畏惧。
选择的孤独、选择的烦恼、选择的畏惧,总是三位一体,附着于选择的过程中,浸透人的心灵,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犹如被抛如无穷的孤独、烦恼、畏惧的深渊之中,总是处于一种想要作出选择,却又害怕作出选择的惶恐不安的状态,而不能合乎自然地生活。
人,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体会到追求超越,以求人的行为与人类精神及自然法则取得和谐,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神圣的安详。
这,就使得人的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得以形成。
由于人之所以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其根源,即在于人的精神对自我的执迷与专注,因而,摆脱这种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即在于通权达变,放下小我,脱离自我中心,也就是转移焦点,一心去予,集中注意于自我以外的事物,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事心存宽厚,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从而,毫无痛苦地从选择的状态中超脱出来,融合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忘我。
人的最高选择,总是指向超越的。
人只有忘我,将个人生活汇合于人类全体的生活之中,为理想、为信仰、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为人类的不断进步作贡献,人才能超越个人的存在,而达到普遍的存在,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超越为自我奋斗,而达到为人类全体自由而奋斗,从而,无所忧愁,活得满意,活得无拘无束,活得自然,活得有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