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332章

唐朝好地主-第332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李世民了。

    皇帝派了一个带着黄门侍郎的副使来,就是为了告诉李超,这是个很重要的人。李超当然不可能让手下去欺负这位副使,他代表的可是皇帝。李超真那样做,岂不是说明李超已经在朔方成了土皇帝?无视中央和皇帝的权威了?

    这种犯忌的事情,李超不能做。

    “褚副使应当是今天进回乐城吧?”李超问。

    “嗯,今天进城。”

    褚遂良是跟着一大批府兵家眷还有关中商人一同到的灵州回乐城。

    自出了萧关,一路北上,褚遂良就一路惊叹。这灵州,丝毫不像是刚刚收复的地方,田野一片绿色,到处是忙做的人。

    黄河上,船只往来不断,白帆点点。而岸边大路上,更是商旅不断,好一派繁华景象。

    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田野稻苗青青。

    虽还没到灵州城,可就凭着这些,褚遂良也不得不服,李超确实是个能人,这灵州一路上的景象,哪像是战后?这分明就是关中平原上的景象啊。

    他走走停停,不时的停下来仔细观察、访问,并做下详细的笔记。他知道了灵州做了人口户籍普查,重新进行了户籍人口登记,甚至对田地都重新丈量,换发过契约。

    知道李超在灵州战后颁行的许多新政,包括李超的新税法等,这些东西让他一时有些看不透,但他没再急着要弹劾李超。

    而是一一记下来,然后寻访了解。

    等到了灵州城外的时候,褚遂良已经对灵州的现状,对李超的主政理念,对他的政策有了很深的理解。

    对于李超拿下灵州之后,推行的许多政令,已经很支持。不论是整理灵州户籍人口,还是丈量清理田地,甚至是推行两税法、工商税法,维修水利,招商引资这些,都表示了极大的赞叹佩服。

    灵州能在战后,迅速的稳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工商兴隆,这自然是与李超的执政政策离不开的。

    一队骑兵策马来到队伍前。

    一员年轻骁将跳下马,向身着紫袍的褚遂良拱手行礼。

    “可是褚副使?”

    “某便是褚遂良。”

    “在下朔方镇衙内都指挥使崔琰,特奉大帅之令,在此等候迎接褚大使,请随某入城!”

    褚遂良来之前,对于朔方镇的将领们都有过了解,当然也知道这位开国伯其实是李超的妻兄,与程处默等几人,都深得李超信任,堪称心腹。

    当下他笑道,“原来是崔衙内,请头前带路,某想马上前去拜见李平章。”

    “大帅已经为副使在城内准备好了宅子,副使一路劳累,不如先去宅中洗浴休整一二,明日再见大帅也不迟啊。”

    “还是先去拜见一下大帅先。”

    来之前,父亲褚亮就已经跟他说的很清楚,一定得放低姿态。毕竟他在长安做的事情,已经狠狠得罪了李超。若想要得到他的谅解,就一定得放低姿态。

    崔琰道,“既然副使如此坚持,那么就随副使之意。”

    午后,李超躺在石榴树下的竹床上,很舒服,很轻松。

    一个美人正坐在李超身侧,穿着丝裙,身上散发着一股沁人的幽香。美人一双玉手为李超揉捏着肩膀,他则靠在那里在树荫下看着书。

    “这样不太方便,干脆搬张榻床来,我直接靠你腿上,那样按着方便。”李超舒服的直哼,还提出了过份的要求。

    美人却只是微微一笑,露出了两颗迷人的小虎牙。

    “妾身随三郎的意。”

    重新换到榻上,李超把头枕在美人紧致修长的大腿上,立即觉得更舒适了。美人身上的香味更加的沁人。

    这可比躺椅子上舒服多了。

    哎,醉卧美人膝啊,多少枭雄的梦想。

    “这里还住的习惯吗?”

    “嗯,这里很好,塞上江南,确实名不虚传。”

    “其实你在长安等我回去就好,没必要这么辛苦的赶来这里的。”

    “父亲大人等不及呢。”

    李超笑笑,郑善果还挺有意思的,一个女儿都送进宫了,现在又生怕他会反悔不娶郑婉言似的。上次李超出京的急,没时间接郑婉言入门,结果现在郑善果直接派人把郑婉言送到灵州回乐城来了。

    郑婉言来了,李超其实倒也挺高兴的。

    一人在外,又没带家眷,有时晚上还挺寂寞的。郑表妹来了,挺好。本来还以为两人一开始会比较尴尬,毕竟郑表妹怎么也是名门之女,却给他做了个妾,早听说郑表妹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女红刺绣样样皆好,可能会不太满意家里安排的这门亲。

    谁知道,郑表妹一来,倒是知冷知热,温柔体贴,这让李超真是倍感惊喜,幸福不已。野出身的李超,配上名门才女,居然也没有代沟。

    不过郑家并不只送了郑嫁言一人过来,奴仆婢女就送了三百个,非常的豪爽。郑家送郑婉容入宫,倒贴了一万多贯。郑婉言到李家,嫁妆也是一万多贯。除了这三百多奴仆,还有许多嫁妆,一支很大的送亲队伍,一直送到了灵州。

    “听说你父亲想要在灵州买田置地还想办牧场?”

    “这些其实是族里有些人的意思,觉得灵州有三郎在,产业有个依靠。你也知道,荥阳郑氏,虽是名门士族,但族中人口也多,不少偏房支族。”

    “这个我理解,大族也得过日子嘛,士族名门也一样得生活吃饭。你们郑家想来灵州添置产业,这些我倒不反对,反正只要你们按着规矩来,该照应的我也还会照应的。你可以给郑家去个信,让他们亲自过来跟我谈。”

    “这真的好吗?父亲大人跟妾身说过,其实三郎不必太为难的。”

    李超伸手捉过郑表妹一只玉手,拿着手里抚摸着,好修长的一双手,放后世,肯定打小就要被送去学钢琴的。

    “只要郑家不是想着要空手套白狼,打着我名头搞什么强占豪夺什么的,正常的做事哪会让我为难。说实话,灵州现在确实是个好机会,我最近正计划开挖唐渠,这是一个主干渠七百里,支渠五百多条,完成后能新增一百万亩灌区水田的大计划,我很欢迎郑家这样有实力的家族前来参加这个项目。”

    “郑家能参加?”

    “当然可以,我初步的打算是,只要承担修一里干渠,就给边上一百亩水浇地。这一百亩水浇地虽然是需要纳租税的田,但一百亩都算永业田,不用还给朝廷,死后也能传给子孙的。”

    “修一里干渠,换一百亩渠边水浇地?”郑婉言有些惊讶。心里盘算着,这个交换是否划算。

    干渠得十丈宽,深也起码得一丈多深的,虽说在平原上挖渠,会比较轻松点,但挖一里渠道,量也很大。

    换一百亩水浇地,还是永业田。永业田这个确实比较吸引人,毕竟是能够传承下去的。

    “郑家也需要纳租税?”郑婉言问,郑家出仕的人很多,大部分的男丁就算没入仕,也有勋有爵,多是有身份的人,按制是不课户的。

    “在中原,或者说在朔方以外,郑家纳不纳课我管不着。但在我朔方,却不行。朔方现在还是战区呢,是边关前线,这里实行的是不一样的战区法令,因此在我这里没有不课户一说,只有府兵才拥有免课资格,其它的,哪怕是官员,占有的田地也一样得按田亩纳租税,朝过均田田额,还得是按两税法来纳租税。”

    李超当然知道灵州现在成了一块肥肉,不少的豪门大族,都盯向了这里,全都想来撕扯块肉吃。

    郑崔这样的豪门想来分点好处,李超不反对。前提就是得按他的规矩来,李超也准备让这些豪门参与唐渠的开发,甚至拿出修一里干渠给一百亩水浇地的优惠政策,但想要免课不纳租税,这却是没门。

    就算是崔家、郑家,这老丈人家也一样没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478章 意想不到的会面

    第三更送上!谢谢兄弟们的打赏和月票,谢谢。更完这一章,还有111章!

    褚遂良登门的时候,李超正在厨房做饭。

    虽说李超如今都是挂着平章事、兵部尚书衔的朔方镇节度使,一方封疆大吏,实力地方诸侯。但做饭那是李超的爱好,谁也管不着。

    唯美人和自己的胃不可辜负啊。

    其实美食也不需要太多花样,不一定要多么的复杂,也不一要多么稀有的食材。对李超来说,去繁就简,回归朴实简单,反而是真正的享受美食。

    灵州出产的水稻,糯米。

    灵州虽地处西北,可这里却盛产水稻,灵州的米一直都是贡米。质地纯正、洁白晶莹、滑润柔软、香甜爽口,软糯好吃。

    据说灵州稻米,营养都比一般的大米高的多。

    舀几碗灵州糯米,淘洗干净,放过淘锅,架上土灶,烧火煮。

    李超把米架上锅后,就开始去准备其它食材,而郑婉言则头上包着帕巾,腰上系着围裙,坐在灶前烧火。

    很难想象一个五姓七宗出身的名门千金,居然这样一副农家小妇人的装束,坐在火灶前烧着柴火。

    可郑婉言就这样做了,而且并不像是在做秀,李超自认为看人还是较准的。郑嫁言真的很认真,而且看的出很享受这种夫妇一起做饭的感觉。

    砧板上摆着几样食材。

    胡萝卜、胡葱。。。。。

    古代的蔬菜品种其实很多,诗经里面,记载的蔬菜就有二十多种。到了秦汉时期,据说主要食用的蔬菜有五种,葵、藿、韭、葱、蒜。

    葵以前称为百菜之主,唐时也还有,称为寒葵或寒菜,不过口感较差,营养也一般,现在吃的人较少,种的也不多。藿,则是大豆苗的嫩叶。

    大豆苗的叶子并不好吃,还不如豌豆嫩苗好吃,豌豆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豌豆荚和豌豆嫩苗,都是极新鲜好吃的。

    尤其是现在有了铁锅有了炒菜之后,这豌豆荚、豌豆苗可都是快炒素菜中极受欢迎的。

    其实古代的蔬菜品种,都有自己的历史,总结起蔬菜历史,也相当一部另类的史书。

    比如姜,最早称为南夷之姜,这种如今最常见的食材是由南方的少数民族培育出来的。葱呢,是齐恒公伐山戎带回来的战利品,称为戎葱。

    后来又有了新品种胡葱,胡葱也就是大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

    胡葱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除了胡葱,还有胡蒜、胡荽、胡椒、茴香等,这些带着胡字的菜,大都是在汉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

    胡蒜,就是后来的大蒜。胡荽,其实就是香菜。

    历史上,中国的餐桌上的果蔬,胡系列的还有胡瓜、胡豆、胡萝卜等。

    莴苣原产西亚,是隋朝用重金从外国使者手里求得,故又称为千金菜。

    菠菜则是从泥婆罗国传入,也称波波菜。紫甘南,也一样是隋时传入。

    除了这些胡字辈的蔬果,历史上还有番字辈和洋字辈的,比如番茄洋葱等,一般来说,番字辈的,主要是由两宋元明时由番船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等。

    而洋系列的,洋葱、洋姜、洋芋、洋白菜(卷心菜)等,则我是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隋朝的时候,有不少胡菜,但没有番菜、洋菜。

    当然,古代中国百姓也培育了不少菜种,比如白菜、油菜、茭白、韭黄。

    李超爱做饭,但许多后世普遍的食材蔬果这个时代,在唐朝却没有。

    西红柿、洋葱、红薯、花生、土豆、辣椒、卷心菜、西葫芦、花菜、甘蓝、苦瓜,这么多的食材都是没有的。

    最让李超痛心的是,辣椒这么重要的菜,也没有。

    没有辣椒,多少菜都做不了,虽说他也开发用茱萸替代,但却还是无法达到辣椒的效果。西红柿蛋汤也吃不了了,酒鬼花生、盐水花水也没的吃。

    连苦瓜都没的吃。

    好在没花生还有蚕豆、绿豆、刀豆、豌豆、扁豆等。

    地三鲜吃不成了,没土豆和青椒,可起码茄子在晋代就传入了中国,杨广就最爱吃茄子,还钦命为昆仑紫瓜。

    现在初夏季节,比起冬春时,蔬菜还是不少的。

    把胡萝卜先切片再切条然后切成丁,把熏制的极好的灞上火腿,取一块下来,洗净后同样切成丁。

    如红砖一样漂亮的火腿,散发着好闻的气息。

    一边切,李超就忍不住直接捡起一根塞嘴里嚼了起来。上好的火腿其实早就熟了,不用再加工都能吃,咸中带香。

    把胡葱切丁,再切了几根小葱,切成珠。

    几样配菜切好,李超洗了手,坐灶边跟郑婉言聊天。

    一边生火煮饭,一边聊些诗词歌赋,特别有格调。

    饭煮开,李超把饭捞起来,放入木甄之中再蒸。先煮再蒸,虽然有些麻烦,但这样蒸出来的饭,却极外的清香爽口。

    把饭捞出来,放入甄中,同时把切好的胡萝卜丁、火腿丁还有胡葱丁一起抖入饭中,再加了点猪油。

    盖上盖子,架在锅里水中,继续蒸。

    “真香!”

    不用多久,当一阵阵浓香散发出来的时候,这一锅火腿糯米饭,也算是蒸好了。

    端起甄,揭开盖子,蒸汽跑出,带着浓香扑面而来。

    “大帅一定又在做火腿糯米饭,真香啊,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啊!”崔琰在外面高声喊道,大笑着进来。

    郑婉言对着崔琰行了一礼,叫了声表哥。

    “表妹好。”

    崔琰现在跟李超也习惯了,都不用李超招呼,直接就去端碗,还直接拿了一个装汤的盆,抄起勺子就上。

    装上一大盆饭,然后还不忘记抓了把切好的小葱,撒在上面。

    低头猛嗅。

    “太香了,我先开吃了!”

    李超擦了手,拿了两个碗,给自己和郑婉言一人装了一小碗。

    晶莹的糯米饭中夹着红色的火腿和胡萝卜丁,还有青翠的小葱,青白的大葱。

    不用加盐也不用加其它的作料,火腿中的盐份渗透到饭中,猪油融化浸入饭里,让这碗饭又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