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28章

大明1617-第28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并不算高,想来想去都不会合算。

    听了杨秋的话,刘德全笑了笑,说道:“人家盯着的不一定是骡马行,这里头水深的很,杨头儿,咱们是有交情的,话不在多,到时候咱们有事一起进退,怎么样?”

    杨秋盯着刘德全,“噗嗤”一笑,说道:“你小子也有耍心眼的一天?成,你不说全了我就这么一听,等你哪天和我说明白了,咱们再商量。”

    刘德全确实颇有一番打算,但现在人家那边也只是点一点,而且温忠也是个七窍玲珑心,刘德全不大信的过他,当下呵呵一笑,就是再也不吭声了。

    “走!”杨秋一挥马鞭,还是一脸的意气风:“咱端着人家的饭碗,就得替人卖命,往天成卫去!”

    ……

    “东主,您请坐。”

    李明达殷勤地搬好椅子,待范永斗坐下后,又是亲手奉上盖碗,里头泡的极好的吉安白茶,一阵香气扑鼻。

    农历五月的天气已经颇有一些夏初的感觉,范永斗一路奔波而来,帽子和衣服上俱是灰尘,衣领处还沾着麦穗,他也不介意,端过茶来啜饮一口,笑着道:“这阵子怎样,新平堡这里收粮还顺畅么?”

    李明达躬身道:“早前还算顺当,后来和裕升也在各地收粮,粮价比咱们高出二分银子,那些小粮商和泥腿子全急眼了,咱这里已经最少少收了三万石,再往下,还要少收不少。”

    范永斗皱了皱眉,说道:“这还只是你一处,还有镇门堡,守口堡,靖鲁堡,一路到镇边堡,得胜堡,镇羌八堡,再到阳和卫城,天成卫城,镇虏卫城,蔚州那几个县,一处不稳处处不稳,我这一路来,各地收粮均收不到往年的七成,和裕升最少设了二十来个点收粮,那个小张瀚,我竟真的是小看了他。”

    李明达没敢出声,去年东主看到张瀚,夸赞之余,也是断定和裕升要跨,结果和裕升不仅未跨,这半年多来展之快,令很多人为之咋舌。

    几乎是不经意之间,和裕升的规模已经扩大了上百倍,以前在新平堡不过是中等商号,现在已经俨然成为第一等的大商家,规模只逊于范家和亢家等寥寥数家,而且谁能确定,几年之后,和裕升张家,不会成为晋商中范家和亢家那样的存在?

    如果更上一层,说不定张瀚能恢复当年蒲州张家的荣光……要知道张四维父子在时,蒲州张家可是全体晋商的领袖!

    想到这,李明达自失一笑,微微摇头:“我还真是老了,想太多了……”

    “这事你也不必太担心,已经有人给和裕升找麻烦了。”

    范永斗遇事永远是不慌不乱的样子,向来是智珠在握的冷静模样。确实以他现在的地位和身份,和一个后生小子置气毫无必要,这么多年,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哪里他没有布局?上到总督,京里的太监,总兵,副将,各地的那些地头蛇,范家哪里没有打点到?光是这些人脉,张瀚要多少年才追的上来?范家欠缺的就是往关外的联络,那些鞑子贵人范家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目前范永斗已经看的出来,辽事一起,往塞外的商道必定大受影响,到那时就是赚钱的良机到了。

    碍于人生经历和眼界,此时的范永斗倒是真没想到和女真人做生意,到目前的布局,他仍是着眼于蒙古人。

    在这方面,范永斗不知道的是张瀚已经领先他太多。

    “东主说的是天成卫掌印指挥张武昌张大人?”

    “对喽。”

    范永斗微微一点头道:“张家未必买麻家的帐,咱们不好直接出手的事,他做起来又不会有什么麻烦和顾忌。”

    “东主必定也出了把力。”

    “这倒是真没有。”范永斗面露阴沉,低声道:“打蛇不死就不能打,张武昌了不起给和裕升添些堵,算不得什么。咱们家也要搞帐局,张瀚若在,只怕还争不过他。上回你说起的和那姓周的约好的事,有机会,可以做。”

    李明达重重一点头,说道:“东主放心,人都暗中联络着,只那张瀚天天在堡里,只要他一动,那边就会动手。”

    范永斗不露声色的道:“不会出什么纰漏吧?”

    “肯定不会。”李明达得意一笑,说道:“那边在山里多年,这一点事,恐怕还不会做不好。”

    “那便好。”范永斗往椅子上靠了靠,很舒服的闭上了眼睛。

    ……

    “张家?”

    风尘仆仆的杨秋站在张瀚面前,脸上倒是没有了那种不稳重的浮滑表情,代之而起的是沉稳和一抹不大容易瞧的出来的阴狠。

    眼前有这么一个人,房间里温度似乎都下降了几分,张瀚却是没有理会,只是坐着沉吟起来。

    这里是他在帐局这边的公事房,这里人少清静,守备森严,每月都调二十个以上的镖师在这里轮值,闲杂人等不要说靠近这里,就连大门都近不了。张瀚喜欢在这里见人说事,自己思索事情时就在厚重的银库之间背手而行,一幢幢全砖瓦结构的房子厚实高大,现在大半还是空着的,张瀚每次溜弯时,都想着何时将这些房舍装满。

    “张家……没错了。表面出头是十几家粮店,闹的最厉害的是马人,蒋大临,张彦宏这几个大粮店的东主,站在他们身后的却是掌印指挥张武昌,他家是榆林卫人,叔父叫张臣,历任四镇总兵,儿子张承荫,现任广宁总兵官,孙子张全昌,就是咱阳和路副总兵,还有张应昌,现在是灵州参将,张德昌,在蓟镇那边当游击,这个张武昌算是没出息的一个,也是掌印指挥,正三品武官。”

    这一次杨秋打听的十分详细,张瀚也是听的皱眉不已。

    阳和副总兵张全昌家他也去过,当然没见着人,只在门留了二百银子和红封拜帖,当时并没有觉什么异常,现在看来,这一事从策划到动,定然有不短的时间,里头关节颇多,换句话说就是水、很深,掌印指挥算不得什么,卫所指挥位不高权不重,三品武官在一个举人面前都耍不起威风,遇着强势的州县文官,还得执下官礼,不然的话很可能被文官弹劾跋扈,以文纠武,上头那些兵备道分巡道再到巡按,一定是站在文官一边,倒霉的只能是武官,手中无兵,腰杆不硬,一个掌印指挥最多养十来个家丁,这点实力在边军里当个哨官也不够格,敢指使人动和裕升,张武昌依仗的当然是家族背、景。

    ………………………………

    新的一周开始,还是得请大家支持,多投票,看了觉得还成的请点下收藏,我在这里拜谢大家。

    另外两个问题说一下。

    有一个读者对我现在书中写的民族观很有意见,那么我请问你,一个不大看书更不上网的人,在正统教育下他的民族观和史观是怎样的?写书要不要循序渐进,要不要慢慢揭露一些事实?再说现代人不说融合,难道说屠杀?进步史观是拿后人的观点来点评前人,不同的山唱不同的山歌,穿越了得一步一步来,真正融入到当时的大环境下,那个读者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大成熟稳重吧,在这里说一下,希望大家能明白书中的角色也是要逐步成长的。

    另,胖金莲的出现是因为当时我正看儒林外史,看过的朋友都知道里头有一个类似的角色,正好需要一个人质给北虏,这个角色就出现了,请大家不必着意。

 第四十三章 叔侄

    大明的这些将门,最顶级的是东李西麻,还有出身蔚州的马家,西南的刘家,父子两总兵,也是世代将门,然后就是福建的俞家,榆林的王家,延安卫的杜家,榆林卫的尤家,辽东的祖家等等,当然,还有宣府东路的赖家。

    这些将门,从上到下都有一个特点,均是出身卫所世袭武官的世代将门,然后都有位至总兵的砥柱人物,家族中多有世代总兵和副将,参将到游击的营兵将领的实职。有卫所世袭职务,可以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军户,有地盘,家族才有财力人力养育家丁,有家丁,才能在营伍中站稳根脚,才有战功,才可以提携家族子弟在营伍中一步步向上,拥有实际的兵力,武将才有实权和地位,荫庇家族子弟,再由卫所武官世袭出身,这样形成了一个循环,东李西麻,均是如此。

    张臣亦是榆林卫人,积功至总兵,接任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常率精骑家丁一两千人,深入草原袭斩敌人,颇有战功,万历三十五年后张臣告老,现在其子侄多位至总兵和副将,张臣当年所领的家丁,当然也归这些子侄使用,目前来看,张臣的家族还在上升期,在大同这里最具实力的就是任阳和副总兵的张全昌,此事定然与张全昌有关。

    “我要赶去阳和。”张瀚思虑至此,猛然起身,吩咐道:“备马,叫梁兴跟着!”

    杨秋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之色,少东主真有急事时,第一时间还是想到梁兴。

    他没有敢显露出来这种情绪,而是赶紧答应了下来。

    张瀚自马上跳下来时,感觉大腿根一阵酸麻,他勉力站直,没有显露出来。

    跟着他到阳和的是梁兴和蒋家兄弟,张春留在新平,这个小伴当调教了这么久,已经勉强可以当个人来用,最少张春在,几个地方都能串起来,不怕内部生乱。

    杨秋又被派到天成卫城,这一次张瀚又多派了十几人过去,他叫杨秋先去照应着那边,请医生给李遇春诊治,当然也绝不可再叫人殴打和裕升的人。

    相信有这些镖师照应,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眼下这般情形。

    梁兴等人簇拥着他到郑国昌的府邸门前,远远的在下马石前拴了马,当然也不会到正门,他们都是没官职的白身,没有资格往大门口去。

    到了侧门,门子倒是认得张瀚,笑呵呵的上前见礼,张瀚塞了五两银子的红包,那门子赶紧谢了,也不等里头示意,先将张瀚几人带了进来,直接带到一处厢房等候。

    过不多时,里内传进,门子笑呵呵的道:“老爷正在用饭,听说张东主你来了,立刻传见,叫人多摆了一副碗筷,这可是真是难得。”

    张瀚点头,笑道:“确实难得,我有些受宠若惊。”

    大明商人并没有纳入体系之内,不论暗地里有多大的能量,表面上还是被排斥在士绅阶层之下,不论晋商和江南商人都是一样,除非是缙绅经商,那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

    张瀚这样的白身有市籍的商人,能被召见就很难得,更何况是叫在一处吃饭。

    他不敢怠慢,急步跟着门子进了二门,转过几间大屋,沿着往北的回廊走了一气,到了一个小花园的所在,林木森森,有条小径铺着鹅卵石向里,中间是一个绿水幽深的池塘,荷叶刚长出巴掌大小,最南是一幢二层小楼,有几个郑国昌从老家带出来的家丁站在楼下当侍卫,见张瀚来了让开通道,郑国昌便在楼上。

    小楼并不高,张瀚上楼便见着郑国昌临窗坐着,面前摆着一个小几,上列几道精致的下酒菜,干瘦矮小的郑国昌没有带帽子,髻用青布包裹着,身上一袭道袍,看着倒也潇洒出尘。

    “今日难得有些闲暇,想将历年来的诗文整理一下,正好贤契来了,陪老夫喝上两杯也好。”

    张瀚这才看到窗前两侧陈列着不少翻开的文稿,上头都是用正楷书写着一行行的诗文,张瀚瞧着没有名读和竖排的文字就是头疼,他看是看的懂,好歹也有童生的水平,可是这等事,实在毫无兴味,只是此时容不得他退缩,赶紧笑着上前拿起一本,一边看一边说道:“小人来的巧了,大人的诗作,必定是好的。”

    郑国昌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做官一步一个脚印上来,诗才十分平常,张瀚的话他虽是听的欢喜,不过心中也知道这是奉迎,当下笑骂道:“你只管做生意赚银子,书本怕都不知道抛到哪儿去了,还哪里能谈什么诗,还不赶紧坐下来,同老夫喝酒是正经。”

    这一下说话才有一些世交叔侄说话的感觉,张瀚来得这里多次,有时见着,有时见不着,这个月的红利银子分了这边一千多两,看来银子果真比什么都要紧,蒲州的书信只是够解决张瀚当时的小麻烦,想得到眼下这般待遇,自然是银子开道。

    张瀚心思十分灵动,坐定之后,先给郑国昌斟了一杯,自己举到眉前,敬酒之后饮了,这才又笑道:“大人必定是想刊印这些诗文传家,这事是极好的大事,小人乐见其成。雕版所费,自然是小人报效。”

    郑国昌确实有此意,士大夫讲究立功立德立言,他官儿做到这么大,算是立功,立德么,也没有什么缺陷,惟有立言这一块,一直想刊印自己的随笔和诗文,还有一些精采的书信,汇集成册,刊印出来,分赠上司同僚和亲友,是在士林中扬名的好办法,除了实利外,将来流传于世,也不枉人生一世。

    “贤契每月送到的分红银已经不少,老夫哪还好意思再要你出钱。”

    “大人说的哪里话来。”张瀚陪笑道:“这般文墨飘香的大事,小人若能巴结上效力的事,将来少不得被人提上一笔,这也是风流雅事,小人出的不过是些许俗物,大人的心血能雕印成书,流传于世,这才是最要紧的。”

    郑国昌被他说的心痒痒的,对张瀚自是越看越顺眼,当下又喝了几杯,说道:“你此番来,恐怕有什么要紧事情吧?”

    “是有些俗事,小人不得不来请示大人。”

    “莫要自称小人了。”郑国昌抚须道:“贤契和老夫叔侄相称最为妥当,老夫行四,叫我一声四叔便是了。”

    张瀚估计郑国昌是出于真心,当下起身跪下,诚惶诚恐的道:“四叔既然如此说,如此小侄就僭越了。”

    郑国昌笑眯眯的道:“贤侄无须如此,起来说话。”

    “是。”张瀚道:“近日确实有些麻烦,若是解决不好,恐怕今年的利润会大受影响。”

    “嗯?”

    听了张瀚所说的,郑国昌颇觉意外,脸色也变的十分凝重。

    他在新平堡和大同两处都派了人,称为帐房,每日都看着张瀚那边的生意如何,每隔几日就有信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