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臣世家 >

第206章

奸臣世家-第206章

小说: 奸臣世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蔚目凭倜尉筒桓撸涣形讼碌取

    而秦观之所以说他是最悲催,因为他直接被列到了最后一名。

    这就可以说是名到孙山了。

    对了,元丰八年乙丑科,还有两位牛人和一个蔡道的长辈登科了,他们就是宗泽、张叔夜和蔡玄。之前,这三个人都是白身或是荫补当得这官。

    考虑宋神宗驾崩,政局变化,蔡道便向孙觉建议,让这三位手下参加这一科的科举考试。宗泽和张叔夜这两个历史上的牛人,他们的学问自不用说,蔡道的堂兄蔡玄,那可是蔡襄的长子啊,家学渊源,自小被蔡襄教诲,再加上他本人又不笨,考个进士也不是什么难事?

    历史上,宗泽是在元佑六年那一科的考试中考中的进士,之所以,那么晚,是因为他一直在边境上游历,这才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而张叔夜和蔡玄都是官员之后,荫补才当得官,他们二人去应这一次的科举,可以说是陪太子读书,完全是陪着宗泽一起去的。

    没想到,他们三个同时都考中了。

    这也是意外之喜,而张家和蔡家也可以将这个本属于他们的荫补名额留给家中的弟弟们。

    到了如今,苏门四学士当中,也就只剩下一个李廌仍是白身了。

    这倒不是李廌没有这个才能,而是因为,在元佑年间,他根本就没有参加之后两次的科举考试。

    元丰八年,李廌在和秦观,以及苏轼一家人分别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小师弟苏遁,前往雪花山白云观,寻访蔡道。

    却不想,李廌晚到了好几天,蔡道早就已经到了太行寨。

    不过,李廌为了苏遁这条小命,也是拼了。他孤身一人,带着一个病重的孩子,辗转来到了太行寨,进入了这个贼窝。

    到了这里,蔡道见到这个曾经见过一面的大才子,自然是非常吃惊的。听到他的请求之后,蔡道自然没有理由拒绝,不过,蔡道也事先言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郎中,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小苏遁。

    后来,也就是元佑三年,为了劝说李廌参加科举考试,蔡道这才终于将自己的底细告诉了李廌一个人。

    于是,两人之间立刻便陷入了冷战之中。

    先开始的时候,李廌对于蔡道做下得事情,并不是很理解,甚至是非常厌恶。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孩子,居然结交匪类,这让一向学习孔孟之道的李廌完全无法理解。

    可是,为了小苏遁的一条命,李廌也只好忍耐了下来。

    好在,小苏遁的病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不过是先天不足,后天有诸多劳碌,跟着苏轼在路途当中颠沛流离。这孩子同蔡板一样,生下来就底子不足,生病之后一直没有调养好,这才落下了病根。

    元丰八年之后,小苏遁在蔡道的喜新调养下,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元祐三年之后,李廌一直在一旁冷眼观察蔡道在太行寨里的所作所为,经过这几年的接触,在和郑侠那个反骨仔在河东路一番作为对比之后,他反倒是越来越困惑了。

    在他接触的人当中,无论是只会著书的司马光,执拗不听不同意见,一直坚持变法的王安石,亦或是大嘴巴的师傅苏轼,单就治理地方的能力,这些人牛人加在一起都赶不上自己眼前的这个孩子。

    蔡道在太行寨中,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到白云观的初衷,就是要改善河东路地区百姓的生活,让天下人都看一看自己的能力。

    不过,这一切虽然被郑侠搅和了,蔡道只好放弃将中条山作为发展基地的打算,而是利用自己在太行山脉中的影响力,开始一步步的改造这块土地资源贫瘠的大地。

    人类充饥的不仅仅只有草本粮食,诸如五谷,以及还在南美洲没有大放光彩于全世界的玉米、马铃薯和红薯。

    百姓们一定拿摄入足量的各类肉食,不但能够改善其体质,还能让他们大幅度减少粮食的摄入量。

    而且,故晋地区山多地少,种植木本粮食植物更加有利可图。

    大枣、板栗和柿子,这些木本粮食不仅能够补充草本粮食作物的不足,也能长期贮存,还有一个草本植物无法匹敌的优势——不用重复播种,果木长成之后,每年都能收获。

    不管是大枣、板栗和柿子,想要让它们从一粒种子长成能够结出果实的树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蔡道从太行寨离开的时候,这些果木能够收上两三年已经是不错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办法,可是找寻同属的树木,利用插扦的方法,将其他地区已经长成的果木枝干嫁接到这些树木上,就能够在短时期之内,吃到木本粮食。

    而且,在山中置办养殖场,养殖猪和鸡,见效更快。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做成之后,大大改变了李廌的人生观。

    要知道,这些事,可是蔡道领着一群小孩子一起办成的。山寨里的大人们不是忙着应付郑侠派来清剿他们的厢军,就是在练兵。

    这其间,蔡道劝过李廌,可是,这位大才子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倔强。

    当看着朝中保守派这些个大臣,正事没有办成几件,内部人自己却先斗起来了。而于此同时,中原各地的百姓们的生活却并没有因为新法被废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

    相反,一个土匪窝在蔡道这个孩子的调教下,却显得生机勃勃,这让他如何能够昧着良心去考试呢?

    也难怪,李廌这种性格,原本的历史中,他是苏门四学士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考中进士的人。

    后来,中年落榜之后,李廌便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一直至去世。(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83 新的党争3

    (全本小说网,。)

    后来,中年落榜之后,李廌便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一直至去世。

    这便是他执拗性格最直接的表现了。

    其实,元佑年最初的几年,李廌就是去应考了,也肯定会落榜的。因为,他的脾气和他的师傅苏轼和师叔苏辙一样,宁折不弯,一定会向苏辙当年做得那样,在考卷中直抒胸臆,大肆抨击当朝执政的种种错误举措。为自己的师傅和师叔鸣不平。

    这一点,蔡道在事后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便主动放弃了再次劝说李廌。

    元佑四年,随着文彦博黯然离开京城。

    保守派之间的关系间隙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无法弥合的地步了。

    先是贾易和朱光庭等人,早就因为程颐丢官这件事心怀不满,而以刘挚为首的朔党,也因为文彦博和吕公著没有选择自己等人继任丞相,却选择了关中的吕大防,这一点,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心服。

    所以,两党联合起来,一起借着元佑四年,夏秋季节整个大宋北方地区霖雨不断,区域之内的河流普遍暴涨。这个时候,自然不能让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和小皇帝来背这个黑锅,宰臣吕大防自然应该站出来顶这个雷。

    于是,两党大臣,以及他们手下控制的一些御史纷纷籍此机会,上奏折弹劾吕大防。

    如果大约继续这么下下去,一旦黄河两岸的大堤防守不住,发生大规模破堤事件的话,高滔滔就是想保吕大防,也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事情的结果,却恰恰证明了文彦博和吕公著二人的眼光,的确是比宋神宗和王安石要好太多了,吕大防这个人的运气也的确是太好了。

    元佑四年这场大范围的降雨,到最后,也仅仅只是让河水暴涨了而已,黄河两岸居然没有一处破堤的地方。

    结果,洛党和朔党,原本在历史上一起整垮了蜀党的两个党派,却倒在了吕大防一个人的手下,这里面的确是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不过,高滔滔之所以会这么信任吕大防,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若论政绩,即便老资格的刘挚也不上他,再加上元丰八年那件事,让吕大防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而且,当朝的执政里,还有一个布衣宰相范纯仁,他虽然没有其父范仲淹在地方上那么卓绝的功绩,但是其为人不喜欢结党,自然也就看不惯洛党和朔党如此的肆意妄为。

    在吕大防遭到两党弹劾的时候,是他在太皇太后高滔滔面前替吕大防说了几句好话。

    毕竟,吕大防当上丞相才刚刚一年的时间,而他自己则是元佑元年就开始担任丞相之职,一直没有任何的功绩,这些年颇多灾害,看来也与他有关系。所以,此时霖雨不断,如果非得要找人顶缸的话,也应该是他范纯仁,而不是吕大防或者其他人。

    于是,朔党在此事件之后,刘挚就被贬为观文殿学士,并且命他立刻离开汴梁城,出知郓州,到任之后没有多久,又再次将他移知青州。

    除了他之外,高滔滔并没有继续惩罚朔党的其他大臣,这一点也是看在已经过世的司马光身上。若非如此的话,刘挚也就不仅仅只是被贬到青州那么简单了。

    可洛党就不同了,对于小赵煦原本那个迂腐不堪的老师——程颐,别说是其他人,就是高滔滔自己都十分的反感。程颐有学问不假,可是,有时候,他有些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礼仪了,而且,严格要求自己也无可厚非,可他还是个大嘴巴,非常喜欢议论自己看不过眼的事情。

    给司马光吊唁的事情,只是其中一件比较重要的而已,他们就是刑恕和杨畏。

    刑恕,郑州阳武人。

    他早年就拜程颢为师,这个人才华过人,后来与司马光和吕公著相交甚厚,来往密切。

    王安石主持变法,请问刑恕的名声和才华,所以,准备提拔他,想争取他支持变法。没想到,刑恕和司马光一起攻击变法。

    王安石得知后,自然非常地恼怒。于是,刑恕被受到了那些受到王安石暗示、倾向变法的言官们的弹劾,最终被贬任延陵知县。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从这件事上也只能说明刑恕的主张同司马光一样,属于保守派。

    王安石罢相后,却是他的另外一个亲家,吴充继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很快就把他调任到了京城,很快就升任为馆阁校勘、历史馆检讨、著作佐郎。

    不过,吴充也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呆多长的时间,便被王珪和蔡确合力赶下了台。

    而这个时候的刑恕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王珪这个人众所周知的三旨宰相,虽然他贵为首相,却没有多大的权柄,完全是在看宋神宗的眼色行事。

    于是,之前一直反对变法,惹怒了王安石的刑恕,这一次却背叛了一向都志趣相投的司马光和吕公著,主动投靠了一直坚定变法的蔡确。

    在权势、友情和理想的面前,刑恕选择了权势。

    刑恕,你的节操呢?

    这大概是王安石、司马光和吕公著得知这件事之后,最想问刑恕的一句话吧!

    宋哲宗继位之后,刑恕认为自己有拥戴之功,却仅仅被任命为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

    于是,他便开始对蔡确不满,一直怀疑是蔡确从中作梗。

    这之后,为了得到重用,刑恕居然想要尊立朱太妃,也就是赵煦的生母。一向聪明的他,这个是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昏了头。

    朱太妃虽然是赵煦的生母,可是,如今垂帘听政的人,可不是向太后,而是太皇太后高滔滔,那可是宋神宗的生身母亲。即便是向太后见了她,也得低头听命。

    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事情败露之后,刑恕旋即被贬至随州,后又改任汝襄、河阳两州知州。期间,他认为自己遭难的时候,蔡确并未替他说话,再加上之前拥立之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所以,他便屡次上书弹劾蔡确。

    蔡确的结局其实在宋神宗驾崩之后,早就已经注定了。可是,刑恕如此落井下石的行为,让人非常的不齿。

    而另外一个人——杨畏可就比刑恕厉害多了。

    杨畏,字子安,洛阳人。

    从小丧父,事母至孝,不事科举,一心钻研学问。

    后来,在朋友一直劝说之下,杨畏这才考中了进士。不过,这之后,他却没有当官,而是立志一心立志钻研经术。不过,这一切都是幌子罢了。

    杨畏其实同刑恕是一丘之貉。

    杨畏在家中研究最多的其实是纵横学,他这个人不但口辩能力出众,而且,非常富有捭阖的能力。后来,他与刑恕缔暗中交结,其实,也只是因为彼此志趣相投,好功名富贵罢了。

    在家呆了几年之后,杨畏便用自己所著的书去拜见王安石、吕惠卿。王安石和吕惠卿自然乐意有一位饱学之士主动投靠他们,立刻授予杨畏郓州教授之职。

    自那以后,杨畏便尊崇王氏新学,以为这是得圣人之意。

    不过,刑恕这个人,表面上才华横溢,可是,他的为人和能力却有很多疏失,行事反覆无常,自然也就得不到其他人的信重,也因此屡屡得不到重用。

    而杨畏却不同,他几乎是每次谋划必然中的。

    比如,吕大防、刘挚相继为相,可他们却都与杨畏相善,将他提拔为工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位。

    可是,后来,当洛党和朔党合起来攻击吕大防的时候,杨畏却早就预料到刘挚肯定会在这次的党争中落败,便主动替吕大防出谋划策,列举了刘挚十条罪状。

    要知道,刘挚之前可是他的朋友啊!

    后来,苏颂继任丞相,又是这个杨畏利用贾易的一封信,又将苏颂从相位上扒拉了下来。其继任者是范纯仁,不过,这一次,杨畏并没有得逞。

    范纯仁,作为范仲淹的儿子,自然不是一般人,他能够号称布衣宰相,不光是凭借着他父亲范仲淹,当官之后,他地方上的政绩是比不上他的父亲,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在地方上清静无为,不贪不害,起码做到了不扰民。而且,他这个人一向生性谨慎,从不结党。

    仅仅凭借着这一点,范纯仁这个丞相就已经让太皇太后和小皇帝都异常的放心。(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84 安稳期

    (全本小说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