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臣世家 >

第207章

奸臣世家-第207章

小说: 奸臣世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凭借着这一点,范纯仁这个丞相就已经让太皇太后和小皇帝都异常的放心。(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84 安稳期

    (全本小说网,。)

    仅仅凭借着这一点,范纯仁这个丞相就已经让太皇太后和小皇帝都异常的放心。

    所以,杨畏罗织罪名的能力即便再出众,可到了范纯仁这里,也只能无功而返了。

    不过,从杨畏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吕大防这个人不是表面上那么的简单,根本就不想后世史书上说得那样的朴实厚道憨直,不树朋党。

    不然的话,杨畏这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屡次无端端去攻击和吕大防同殿为臣的丞相们。

    这对于杨畏本人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好处而言。即便苏颂和范纯仁如他所愿,相继去相位,可也轮不到他一个小小的侍御史能够觊觎的。

    趁着这一次的机会,高滔滔便将洛党中重要成员全都贬出了汴梁城。而接替刘挚,继任丞相一职的人,却是个更有才能的大臣,他就是蔡道的老乡苏颂。

    苏颂在元祐元年,便被司马光招入京城,就拜刑部尚书,之后又转任吏部尚书兼侍读。而这一次担任的是尚书左丞之职。

    元佑四年,呆在丞相位置上的,当然不止这三个人。

    可是,当时真正出名也就是这是三个人,因为这三位丞相都不属于任何的地方性党派,而且处事公允。

    在他们齐心协力之下,已经元气大伤的大宋朝也终于迎来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吕公著和文彦博执政下,其实各地的府库已经开始告急了,如果不是有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能够将江浙地区的粮食和章惇开辟的荆湖南路大范围开荒得到的粮食,都及时的运抵了京城。汴梁城内估计都快发不出百官和禁军们的俸禄了。

    虽然,有了这两处钱粮的支撑,可情况却是每况愈下,撇开国库不说,就是皇室的内库都快被文彦博和吕公著二人合力借空了。对于这一点,连一向十分支持他们二人的高滔滔都非常的不满。

    说到底,那也是宋神宗留给赵煦的财富,高滔滔垂帘听政的这几年,以母改子就惹下了滔天的议论。这让这位‘女中尧舜’也背负这极大的压力。

    幸好,在这之后三年里,大宋境内总算是没有再一次遭遇什么大的自然灾害。

    而且,这三位宰辅既不是任何的党人,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北方世家豪族。他们虽然都不赞同王安石推行的那些新法,但是,他们当政的这三年之内,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住了那些世家大族大肆吞并土地的步伐。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表象,暂时性的。

    因为,随着蔡道在暗中实施的硕鼠计划不断发展,中原、淮南、山东等地的州府县内的粮仓和民间的常平仓都快被七色领和贪官们掏空了。

    为了保证边境上的平稳,蔡道一直叮嘱七色领的钻石领,不要去碰北方的三个接敌之地,也就是西北、河东和河北诸路这三个区域。

    那位柴家的人也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口头上答应了蔡道,在行动中也是这么做得。

    不过,蔡道他们不去触碰这些地方,可是,这三路当中的贪官和预备贪官们却开始眼红起其他地方的官员了。中原、淮南、山东等地的州府县的官员们因为参与倒卖粮食,个个赚的是盆满钵满,这如何不让其他地方的官员们眼红呢?

    于是,从元丰八年就已经开始的蔡道的硕鼠计划,从中原地区开始,逐渐向四周区域开始蔓延,而且,这股贪腐的势头也开始越来越猛,即便是吕大防、苏颂和范纯仁上台以后,渐渐察觉了这件事,却也是无法彻底遏制。

    因为,他们三个人,除了苏颂之外,其他二人说到底也同样是保守派中的一员,不结党,也只是说他们没有在保守派中结党而已。

    王安石变法侵害的就是他们这些北方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而蓝田吕氏也范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家族。家族当中自然有家族的利益。

    北方的那些参与贪腐的官员,杀是杀不了的,三位宰辅就是想要将他们彻底罢官,也是做不到的。这些人在事发之后,顶多也就只能将他们降职而已。

    范仲淹以前曾说过,‘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听着好像挺高大上,其实,完全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首先,大宋朝,文官的俸禄和福利非常的丰厚。即便是一个县上司户小官的俸禄也足够养家了。也只有像苏轼那样大手大脚,不懂得持家度日的官员,才会在地方上因为钱财的问题而变得困窘不堪。

    之前提到的刑恕,他那么得罪了太皇太后高滔滔,也只不过是被贬到了荆湖北路当知州。

    这里面当然有高滔滔的宽仁之处,但是,这里面也足以看到了当朝执政们对于文官的态度。

    范仲淹当初澄清吏治的时候,是真得在澄清‘吏’治,这里的‘吏’,指的并不是文官,而是那些没有进士出身,在地方的州府县里,以及汴梁城中各个衙门当中的小吏。

    这些人当官,如果仅凭俸禄的话,根本就不足以持家,凭借这小吏的官身,他们完全可以获取很多灰色的收入。所以,当范仲淹改革吏治的时候,首先就是拿他们开得刀。

    受大环境的影响,这三位丞相即便把那些贪腐严重的主官都调走了,可是,那根本就是窝案,只要那些小吏还在衙门当中,就算是他们三个派去接任的官员个顶个都是包拯那样的清官,也没有办法组织地方上粮食的大量流失。甚至于,有很多本身富有清名的官员,到任没有多久就立刻糖衣炮弹所腐化,深陷其中了。

    到最后,事态是越演愈烈,整个大宋朝的局势如同一张被拉开的软弓,一旦弓弦绷断,这张弓也就废了。现在的局面,也仅仅是将将好能够维持的住。如果,大宋境内再一次发生大范围的灾害,其后果简直是无法想象。

    吕大防、范纯仁和苏颂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根本无法遏制这场贪腐的狂潮。

    这一点,别说是朝廷了,就是蔡道本人和柴家始料未及的。

    元佑五年至七年,这三年的风调雨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事态的爆发。而蔡道的供种之法也让朝廷的国库在这三年之中弥补了一点损失。

    这三年,不论是吕大防、范纯仁和苏颂,还是宫中的太皇太后高滔滔都是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天哪一路传来坏消息,让他们脆弱的统治在顷刻之间就立即瓦解。

    这三年过后,如果真得遇到大的灾害的话,起码,三位宰辅能够确保京畿地区的稳定。

    不过,高滔滔终于可解脱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85 太皇太后驾崩

    (全本小说网,。)

    不过,高滔滔终于可以彻底解脱了。

    元佑八年正月,从去年起就一直重病缠身的太皇太后终于支撑不住了,高滔滔自知时日无多,便召见自己的亲信大臣吕大防、范纯仁等入内,对他们嘱咐说道:“孤死以后,官家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们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

    高滔滔这么想,还是有一些自知之明的。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的时候,小赵煦即便是虚岁也才九岁而已。所以,那个时候,高滔滔垂帘听政,暂时替赵煦执掌朝政,无可厚非。

    可是,这个高滔滔和司马光一样的虚伪,她一再向大臣们表示,自身性子比较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

    而且,权利这东西就像是有致命诱huo的毒yao,任何人在它的面前,都难以抵挡住它的诱惑,高滔滔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老太太而已。

    她这一暂时,就暂时到了自己病故。原本,元佑七年,赵煦虚岁已经满十六岁了,可是,高滔滔却丝毫没有还政于孙的想法。

    后世慈禧垂帘听政,也只是挂上帘子坐在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身后,处理政事。可高滔滔在上朝的时候,却一直和小赵煦相对而作,那些大臣也只看太皇太后的脸色,让小赵煦只能看见这些大臣的背部和臀部。就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当政的时候,也不会这么对宋仁宗。

    历史上,被后人评论为有武后之能,却无武后之恶的刘娥,名声自然比不上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可是,两个人当政的能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垂帘听政时期,高滔滔和她的亲信大臣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赵煦本人的感受,而且,她们也一点都没有放松对小赵煦思想上的教育。

    司马光请来的程颐,吕公著、范纯仁、苏颂和范祖禹等人都担任过小赵煦的侍读大臣,想通过这种近似于洗脑似的教育,将小赵煦改造为一个始终恪守大宋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小赵煦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

    这对一个皇帝,一个儿子来说,根本就无法忍受,可是,小赵煦却忍了下来。

    对小赵煦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滔滔都管制得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为避免赵煦过早的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二十个年岁比较大且稳重的宫女一直照顾小皇帝的起居饮食,这倒是无可厚非,毕竟,小赵煦年纪还小,过早的接触女色,对于他的小身板并非是什么好事。

    可是,高滔滔却做得更加过份,她完全不可小赵煦任何的私人空间,从宋神宗驾崩之后,她就一直命令小赵煦到了晚上,必须在她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一个皇帝即便是还没有到执政的年龄,这么限制他的人生自由,就是宋仁宗处在这个位置,也是难以忍受的。

    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元佑四年十二月,民间有谣传,说宫中到处在找乳母。这件事被大臣刘安世知道后,立刻上奏章,告诫小赵煦自重。而另外有一个大臣范祖禹更是直接上书高太后,其中言辞极为激烈。

    这件事,其实跟已经十三岁的小赵煦一根毛线关系都没有,宫中之所以有这样的传闻,是因为宋神宗有几个幼女没有母亲看护,自然需要在宫外寻找合适的乳母照顾她们。

    这件事,高滔滔心知肚明,也把原因告诉了朝臣。可是,她自己却起了疑心,后宫之后,仔细盘查了她自己派到小赵煦身边的宫女。

    范祖禹,他是跟着司马光一些编修资治通鉴的好基友,这个刘安世,其实也是司马光的学生。

    刘安世,字器之,魏县人。

    熙宁六年,刘安世进士及第,可是,他并未就选任何的官职。而是跟随司马光继续钻研学问。

    其间,刘安世咨询过尽心行己的方法,司马光便教导他,做人要诚实,而且,一再告诫他,尽心行己要从不乱说话开始。

    后来,刘安世调任洺州司法参军,当时,洺州的司户是一个以贪污闻名的官员,转运使吴守礼打算调查他,刘安世是司法参军,这件事,吴守礼自然会向刘安世垂询,

    可是,刘安世却说:“没有这回事。”吴守礼因而停止。世人并不知道,当时刘安世说这句话的原因,可正是他的这句话,让那位贪污的司户躲过了一劫。

    这之后,刘安世内心当中便常常感到不得安稳,心中说:“那个司户确实是贪污了,可是,我不以诚实应答转运使的话,这岂不是违背了老师司马光的教诲了吗?”

    后来,刘安世在读扬雄《法言》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句话“君子避碍则通诸理”,心意才解开。联系上文的一句话,水避碍则通于海,那么,这句话的大致意思作为君子,避开障碍,就可以通向大道。

    鬼道理,刘安世这么做无非是为自己的错误找辩解而已。

    刘安世和范祖禹不愧是司马光的学生,拿着道听途说的谣言就看指斥小赵煦。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在上弹章的时候,先去查一查这件事的真伪到底如何。

    高滔滔不仅仅是对小赵煦如此,对他的生母朱德妃更是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了。朱德妃出身贫寒,入宫之后,替宋神宗生下了两位皇子,五位皇女,托蔡道的福,宫中的嫔妃当中,唯独只有她所生的孩子全部都活了下来。这对于屡屡丧失皇子的宋神宗而言,功高莫过于此。

    朱德妃为人一向都是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尤为尊敬,在她们面前一向都是毕恭毕敬。可能就是因为她是小赵煦生母的这个原因,威胁到了高滔滔本人的权势和地位,她才引来了高滔滔的嫉恨。当然,这里面也有大臣在里面兴风作浪。

    比如那个刑恕,就曾经想借着尊朱太妃,来获取赵煦的欢心。

    这里面也牵扯着政治斗争。而小赵煦和朱德妃只不过是其中的牺牲品而已。

    说完这句换之后,过了没有几天,太皇太后高滔滔终于驾崩了。

    一时间朝野震动,天下震动。

    那几个听了高滔滔临终遗言的大臣,范纯仁、苏颂和吕大防倒是听了高滔滔的话,立刻上书请辞。

    不过,赵煦人虽小,对政事却不是全然无知,他并没有应允这三位丞相的辞呈。而是将这件事按了下来,默默地看这些保守派的大臣们尽心尽力的操持着高滔滔的葬礼。

    小赵煦不是不想立刻把这些王八蛋立刻治罪,他是在等待时机,一个可以彻底铲除汴梁城中所有保守派势力的借口。况且,他能够信重的大臣如今都被贬出了京城,没有一个在他的身边。贸然动了这几个宰辅,其实对他本人的统治也非常的不利。

    蔡京和和蔡卞兄弟两个,在元佑年间,也并没有躲过保守派官员的倾轧。元佑二年,蔡京和曾布这两个当初拒绝了司马光招揽的人,即便辞官回乡,也还是被文彦博和吕公著手下人编织了几个罪名,贬到了岭南。

    而蔡卞因为要替在元祐元年过世的王安石守孝,所以,延迟了一年追赶自己兄长的脚步,在元佑三年被贬到了海南,去接替高遵裕走后一直留下的位置。(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86 形势骤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