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东莱太史慈 >

第238章

东莱太史慈-第238章

小说: 东莱太史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旋即叹道:“真的,说到荆州,也不知道子龙怎么样了。”
    太史慈心中也是十分挂念,但是赵云乃是常胜将军,这许多年来更是在不断地进步,就是以现在的自己和赵云交手的话,也不过是平分秋色而已,在荆州,只要遇不上黄忠,还没有谁能阻拦赵云片刻,即便是遇见黄忠,赵云要自保逃跑也没有问题。
    想到这里,太史慈强迫自己放下对赵云的挂念,对许褚笑道:“你去给我叫人来,有袁术的信在此,我们骗骗于扶罗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许褚精神一振,对太史慈道:“主上打算怎么做?”
    太史慈好整以暇道:“袁术的信无非是要于扶罗在张燕反叛兖州的时候同时在并州起事,如此,则可和张燕遥相呼应,还说这样完全可以抵挡一旦战事打响后,由冀州驰援而来的高顺大军,说什么‘君与张燕并力北向,以待豫州雄兵,三家回合,则沃野千里,半日可图’。”
    许褚虎目中神光一闪,冷哼道:“袁术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哼,我许氏宗族一样是汝南的名门望族,他袁术是块什么料子我还不清楚吗?”
    太史慈心平气和道:“仲康,袁术的愚蠢是出乎我们想象的,我们没有必要和他动气,就这封信即便是到了于扶罗的手中,于扶罗也不会答应的,只有到了袁术形势大好的时候,于扶罗才会和袁术合作,现在这封信到了于扶罗的手中,顶多就是空口答应。不过也好,我现在就可以伪造一封信,让于扶罗马上起兵。”
    许褚才要说话,敲门声响起,一名特种精英队员匆匆走了进来,手中还拿了一封信。
    太史慈随手接了过来,一看封面,对许褚笑道:“真是巧得很,张燕的信到了。”言罢打开信读了起来。
    不半晌,太史慈眼中精光闪动,冷笑连连。
    许褚焦急道:“主上,有什么问题吗?”
    太史慈冷笑道:“张燕的信里说,袁术通知张燕,要他起兵之后马上击杀伊籍,然后起兵北上逼近阳平郡。如此一来,就会吸引我冀州高顺大军南下。最关键处是袁术说冀州甄氏家族中有内应在,可在短时间内策反几个对我青州不满的世家大族。”
    许褚勃然大怒道:“主上对甄氏家族不薄,现在兖州、冀州、青州五分之一的贸易量都在甄氏家族的手中,甄氏家族居然如此的不识好歹。”
    太史慈摇了摇头道:“仲康不可以一棒子打死一帮人,甄氏家族在张夫人的手中这两年来一直是安分守己,而且张夫人和甄宓都是识时务的人,在我太史慈和袁术之间,张夫人自然知道应该何去何从。”
    许褚疑虑道:“问题是现在关于主上消失的消息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甄氏家族在这种情况下背叛主上也是可能的。”
    太史慈哈哈笑道:“若是张夫人这么没有眼力的话,当年就不会投向我青州,而应该*向袁绍才对,若是那样的话,说不准我们现在还在和袁绍争夺冀州呢!”
    许褚点了点头。
    太史慈冷哼道:“依我看这事情只可能和甄氏家族内部一些不服从张夫人的人有关,当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看来我也要写一封信给是仪,要他对甄氏家族进行监视才好。”
    顿了一顿又道:“我倒要看看袁术在冀州到底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来,现在我三州的世家大族的族兵已经完全被收编,成为州郡的军队,即便是有内奸的话,也不过就是在邺城捣乱而已。”
    旋即哑然失笑道:“还有一件更好玩的事情,这个袁术在信里说他袁术乃是天命所归,为了证明这一点,袁术居然请来了不少的大儒,再加上袁氏家族本身的经学人才诸如袁胤,他们已经开始撰写昭告天下的所谓昭旨,说袁术乃是可以配五德君子,又说袁术得土德,他说建立的王朝正好可以替代大汉。”
    许褚忍不住破口大骂道:“这个袁术不学无术,没听说过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和主上比更是连一个脚趾都都比不上,现在居然连主上的五德终始说都剽窃来了。”
    太史慈心道:要说剽窃,我比袁术剽窃的还多呢,这种东西争辩也是没有用处,因此笑道:“仲康看来对这个袁术真是没有好感,这么一会儿已经骂了他好多回了。哼,既然袁术这么想要打笔墨官司,那我便陪他玩一玩。”
    许褚点头道:“主上所言极是,我这就叫人来。”
    太史慈扫了一眼那个蜷缩在墙角的袁术密使,淡然道:“送他上路吧,算是为袁术在阴间探一探路。”
    许褚点头,走过去束指成刀,轻轻地敲击在那个正要惊声尖叫的袁术密使的脑后,那密使眼睛一翻,昏了过去。
    许褚抓起这个人,打开房门出去了。
    只剩下太史慈一个人陷入到沉思中。
    太史慈一共寄出了四封信。
    第一封信寄给管宁,要他准备、调集青州所有笔锋刚健犀利之人,在袁术称帝后开始袁术手底下的文人进行口水战。
    第二封信寄给张燕,要他继续和袁术合作,继续和袁术大谈特谈条件,以便了解袁术更多的底细。并且提醒张燕,一旦在兖州与袁术作战,策略应该是“管他几路来,你只一路走”,要张燕保持黑山军的作战特点,在兖州的复杂地形中以运动战消耗袁术的分散兵力。
    第三封信寄给是仪,命令是仪明松暗紧,在袁术称帝,张燕诈反的时候要慌做一团,更要主动命令冀州进内的高顺大军挥军南下。
    而最后一封信则是以袁术的口吻写给于扶罗的。
    太史慈在信中写道:“君雄才大略,然迫于形势,委曲求全于平阳小郡,正如圣贤苟且居于陋室,实是名不副实,方今天下大乱,天下英雄无不思欲有所作为,观君移兵西河,可谓良谋,正是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若可一统南匈奴,则并州可定,然吾兄本初,明托贤达,其实不符,与君相安不过勉强为之,现君北上,正是乱并州之举,袁绍新败,所余者不过并州耳,君攻击太原郡,吾兄岂可忍气吞声?故王匡北上,名为击刘虞于幽州,其实去而复返,欲与上党之张扬围攻君于西河,君乃当世豪杰,岂可坐以待毙?为今之计莫如自西河而入上党,与青州军夹击上党张扬。若可再败青州军于上党,则大事可成矣。”
    后面又写了希望两者联合的话语。
    这封信比之袁术的信自然高明百倍。至少于扶罗看完后会立刻行动,绝不会像袁术的信中说的那样难以付诸行动。
    四封信寄出,太史慈静等消息。
    在这期间,长安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牛辅的军师“王玫”见长安城无法攻下,就像牛辅等人进言,与其攻击长安,不如带领西凉兵直奔凉州。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牛辅此时对“王玫”言听计从,于是十数万西凉兵向凉州进发。才入天水郡,便遭遇到了救援长安的马和韩遂的部队,双方现在在天水对峙,一付剑拔弩张的模样,大战一触即发。
    随后在西河郡的于扶罗接到了“袁术”写给他的信。原本于扶罗因为他和青州合作的谣言而大感头痛在,在看到这封信后大喜过望,不说他是否真心归顺袁术,但是袁术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山,而且于扶罗也发现袁术给他出了个很不错的主意:出兵上党,攻击张扬。
    于是于扶罗放弃了对南匈奴的收复,转而攻击上党。
    不过于扶罗却很聪明,他并没有马上进军,而是先给张扬写了一封信,说是自己为了表示并没有和青州合作,所以准备出兵上党,帮助张扬击退青州军。
    张扬哪敢信他,要求于扶罗不要进入上党,并且声称自有办法对付青州军。
    这正是太史慈感到奇怪的地方,张扬这么做一定是受到了袁绍的首肯,若是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放弃上党才对。
    看来袁绍还是另有所图。现在太史慈唯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而在此时,扬州战场的战事也终于打响。
    孙策以袁术任命的折冲校尉、殄寇将军的身份,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攻击曲阿。
    而那其中,当然有到现在功名还不显于世的周瑜周公瑾。
    刘繇早已经做好准备,他听取了部将张英的主意,将手下雄兵屯于牛渚,更积粮十万于邸阁,正在相互僵持。
    广陵太守曹操此时非常主动地赶到扬州,协助刘繇防守扬州。
    这也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边数所在,因为有了曹操,一切都变得难以预料起来。
    不过太史慈却知道,这一战就会决定由谁来统治江南,而这个人就是自己统一天下进程的最后一个敌人。
    此时的孙策乃是袁术手下的大将,所以人们一致认为攻打扬州乃是袁术的主意。
    刘繇乃是汉室宗亲,而且是太史慈的二舅哥,孙策的行为被认为是袁术对太史慈的挑战。
    人们认为青州军方不会置之不理。
    岂知,孙策和刘繇的大战虽然引起了青州方面的强烈谴责,但是青州军方却没有实质性质的行动。
    驻兵在下邳的臧霸大军和虞翻大军毫无南下、驰援扬州的举动。
    这一下子,可是谁都看出来青州出问题了。
    随即,袁术终于抛出了那个重磅炸弹:称帝。
    袁绍此举一出,立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以袁胤等人为代表的袁氏家族的文人开始公告,昭示天下,一个个谄词如潮,歌功颂德,无非就是什么“四世三公”之类的吹牛拍马。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这群文人引用了青州的新“五德终始说”,生搬硬套地证明着袁术乃是配五德的君子。
    这言论一出来,立时引起了连篇的口水战。
    率先发难的并非是青州,而是长安的王允和杨彪,两人虽然和袁术暗中有一些勾结,但是两人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没有皇帝的名义,他们两个人哪里有资格主持朝政?
    故此,两人十分坚定的发出檄文,坚决反对袁术的此种行为,并且认为袁术这种行为就是国贼,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那态度的激烈和坚决是袁术难以想象的。
    随后,青州开始在管宁的带领下开始向袁术展开反击。
    不过管宁不愧是制造有利形势的高手,他并没有简简单单把攻击袁术作为根本目的,而是顺势提出了一个根本的目的: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乃一种人才是真正的配五德的人物。
    这消息传到太史慈那里的时候,太史慈的心中不由得一震,他知道管宁这大儒终于看穿了自己的用心,而且明显的表现出了支持自己的态度。
    现在,管宁痛骂袁术的檄文就放在太史慈的面前。
    也正是这篇檄文,为太史慈日后的称帝开了先声! 
第九章开战(八)
           管宁的这份讨骂袁术的檄文写得极为高明。
    在这檄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太史慈,但是太史慈却可以看出,这份檄文总结起来就是在为自己日后的称帝造势。
    檄文中先是对我中华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圣主进行了回忆和对他们开创的盛世进行了赞美,但其言词无一不落实到这些君主乃是配五德的君子。
    然后开始奚落袁术,从袁术的出身、少年时的行为、学术的上不学无术、尤其是天下大乱之后的行为大加讽刺。更同时提出了衡量君子的标准。
    当太史慈看到这檄文中写道:“袁公路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短诸侯粮草于酸枣,折孙坚大军于南阳,祸乱百姓于汝南,肆虐宗亲于荆扬,巧取豪夺,骗窃玉玺,忘‘此物还祖龙’之语,竟大言不惭,妄谈天命,文臣无能失于火,武将离心失于金,百姓流离失于土,商贾避祸失于水,强征手工失于木,五德丧尽,安敢称君子?”
    太史慈忍不住哈哈大笑,连连摇头,这个管宁平常少言寡语,现在骂起人来却是言词锋利,比起放在另一旁的孔融写的东西更不知道强了多少。那个孔融写东西倒是言词华丽,也是旁征博引,但是表词达意过于简单,不像管宁这般攻击的言语十分集中而且主题明确。
    不过最精彩的地方乃是管宁在字里行间每处都带上汉献帝,每次出现都是明褒暗贬,一面竭力的说明汉献帝乃是真命天子,可是越是仔细地读,却越发觉汉献帝实在不怎么出色。
    比如:“今圣天子在位,忍辱负重,得除国贼,不日返京,中兴汉室,计日可待!袁术小丑,不堪一击,自可引汝家粪池之水沐浴更衣,坐以待毙,以谢天下。”
    表面上对汉献帝是毕恭毕敬,充满信心,其实那言辞中却充满了暗讽:忍辱负重?似乎是迫不得已才对;得除国贼,那是王允的功劳,与汉献帝何干?;不日返京?只怕是遥遥无期;中兴汉室,计日而待?方今天下大乱,汉献帝的文臣武将和袁术手底下的那些人似乎区别不大,汉献帝哪里有加于他们的能力?中兴汉室只怕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才对。
    最后,管宁来了一句:圣天子与袁术小丑谁为君子,不言而喻!
    只要是明眼人都可看出,其实按照管宁的标准,袁术和汉献帝没有一个人符合君子的标准。
    太史慈看过来看过去,怎么都觉得管宁那个君子的标志是为自己量身定做,或者说管宁就是按照自己制定的君子的标准。
    看着这封信,太史慈忍不住想要欣赏袁术的精彩表情。
    正如太史慈所料,管宁的讨袁檄文在大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天下文人在长安和青州的文人的带动下开始了对袁术的猛烈攻击,袁术的那些御用文人被骂得噤若寒蝉,根本不敢还嘴。
    袁术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称帝居然会引来这种结果,不要说长安和青州方面,刘虞、刘焉、刘表、刘繇等汉室宗亲纷纷群起而攻之,虽然大部分只是在言语上声讨,但是也够袁术喝上一壶的。
    尤其是刘表,见到这种形势,为了趁机提高自己的声望,马上命令张允带领七万大军自弘农郡向东推移,逼近河南郡,作出要攻击袁术的姿态。长安方面不甘示弱,王允指派张济带领两万人也奔河南郡而来。
    最惨的却是陶谦,陶谦哪里想得到自己保住的这个救命的稻草居然会是引火上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