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425章

江山战图-第425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将虽然没有说话,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期待的目光,高句丽在回龙镇的所作所为令他们咬牙切齿,他们早就期待狠狠教训高句丽人,只是没有军令,他们只能将这份恼怒藏在心中。

    和将领们思战心切不同,长史吴应钦和司马赵俨却感觉到主帅今天来的目的并不是出战动员那么简单,他们对望一眼,等待着大帅要说的第二件事。

    张铉停了片刻,又对众人道:“术有专攻,我虽然兼任水军主将,但也只是临时,事实上我的兼任阻碍了水军的发展,如果不因为我兼任水军主将,回龙镇也不会被高句丽人夺走,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任命一名新的水军将军,负责指挥水军作战,而不是由我这个不懂水战的人来统领。”

    大帐内顿时响起了嗡嗡之声,他们竟然要迎来主将了,水军成立已经两年,至今没有主将,这也极大拖累了水军的发展,虽然大帅名义上兼任水军主将,但基本上不过问平时的水军事务,尽管大家都不敢明说,但实际上大家心里清楚,丢失回龙镇确实和大帅当时不在北海郡有关,正如大帅自己所言,如果当时他们有水军主将,那么巨洋军营的军队就会立刻去回龙镇援助,回龙镇未必会丢失。

    大家的内心都激动起来,不知会任命谁为水军主将,齐亮、周猛等七名虎贲郎将更是忐忑不安,如果是从目前的虎贲郎将中提拔,那他们都会有希望。

    不过众人也明白,他们的资历都还不够,如果能提拔他们,大帅早就提拔了,也不会等到今天,主将必然是从外面调来,那么又会是谁?

    这时,张铉对身旁亲兵道:“请老将军入帐!”

    亲兵快步去了,不多时,矫健的脚步响起,众人一起向帐外望去,只见走进来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将,身材魁梧,体格强壮,盔甲鲜明,一双豹子眼炯炯有神,帐内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张铉提拔的年轻人,他们并不认识来护儿,但还是有几名大将认识,比如虎贲郎将王仁寿,虎牙郎将赵睢年等等,他们本来就是大隋水军出身,是来护儿的老部下,当他们看见昔日的主将出现时,都一起惊呼起来。

    来护儿走到大帐中间,双手交叉在后背,这时张铉走上前对众人道:“这位老将军便是我大隋来大将军,想必大家也听说过。”

    众人听说这位老将竟然是威名赫赫的来护儿,大家都不由一起惊呼起来,要知道对于水军而言,来护儿就是传说中水上猛将,众人立刻挺直了腰,肃然起敬。

    张铉很满意这样的效果,如果一员大将不能御下,就将种下这支军队败亡之根,尤其对于水军,大家都在水面上作战,各指挥战船,军令如山便显得格外重要,

    张铉随即道:“从现在开始,来将军便是水军主将,也是各位的顶头上司,希望大家能遵循来将军的命令,胆敢抗令者,以军法处置!”

    这时,一名士兵端着放有水军主将之剑的盘子走到张铉面前,张铉拾起战剑,来护儿单膝跪下,双手高高举起,张铉将战剑交给他,缓缓道:“主将任务在于贯彻统帅战略,战场上主将可以随机应变,但不可违背战略,我只有这句话,请来老将军谨记!”

    当年来护儿就是因为违抗杨广的旨意而被免职,张铉此时就是在提醒他,或者说在警告他不要再重蹈覆辙,来护儿心里明白,沉声道:“微臣遵令!”

    张铉点点头,又对众将说了几句便起身离开了大帐,这时,来护儿坐在主将位子上,将战剑和大印放在桌上,威风凛凛道:“老夫来护儿!”

    众将一起单膝跪下行礼,“参见来将军!”

    张铉这次来军港并不仅仅是迎接来护儿,他还有别的事情,经过几年的发展,北海郡的巨洋河口已经不仅仅是造船和军港了,北海郡的兵器工坊也设立在这里。

    北海郡的兵器工坊就在巨洋河镇旁,实际上巨洋河镇无论人数、规模都已经算得上是个大县了,光人口就有十几万人,包括船场工匠和他们家人,兵器工坊的众多工匠和他们家人,另外还有上万渔民以及无数从事养殖的畜牧民,十几万人都生活在巨洋河镇上,使这里的商业变得十分发达。

    之所以巨洋河镇没有变成巨洋县,关键就是缺少一道城墙,北海郡的兵器工坊一共有三处,一是益都甲坊,主要制造盔甲和盾牌,马鞍也是在这里制造;二是临淄弩坊,主要生产弓弩和箭矢,另外大型攻城武器和防御武器诸如投石机、石砲、攻城槌等等也在这里制造。

    第三便是巨洋河兵器坊,主要制作刀剑长矛等兵器,有工匠三千余人,主要以铁匠为主,加上他们的家人就有上万人之多了,都生活在巨洋河镇上。

    张铉今天还要视察兵器工坊,陪同他视察之人便是军器监少卿来楷,也就是来护儿的长子,来楷年约四十余岁,和他父亲的高大威猛不同,长得温文尔雅,若不是相貌和来护儿有几分相像,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来护儿的儿子。

    来楷陪同张铉向兵器坊而去,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低声问道:“请问殿下,迁去中都后,三大工坊也要一起迁去吗?”

    张铉骑在马上微微笑道:“我们以北海郡为中心其实是迫不得已,也是因为我在北海郡起家的缘故,论人口、论战略地位,齐郡要比北海郡强得多,更不用说中都,如果工坊不搬走,那也应该放在齐郡更合理,其实既然是迁都,那也就没有必要再保持一个强大的北海郡,北海郡自有他的特色,比如畜牧、渔业,另外还有水军,我也准备把水军大营继续放在北海郡。”

    停一下,张铉又道:“至于你说的军器监工坊和众多工匠以及他们家人,肯定都要搬去中都,而且我们工匠规模太小,从前洛阳军器监的工匠可是有十余万人,我们才八千人,差得太远,不说恢复从前规模,但至少也要五六万人,才能支撑得起我们数十万大军的兵甲消耗,在北海郡能养活五六万工匠吗?还有他们的十几万家人。”

    来楷脸上露出愧疚之色,对张铉道:“殿下高瞻远瞩,卑职身为少卿却考虑不到军器监的未来,实在万分惭愧。”

    张铉道:“这是因为你对兵器还没有切肤之痛的缘故,我在北海郡那么多年,不知俘获了多少战俘,都把他们遣返回去了,有人说我是想恢复农耕生产,固然有一点这个原因,还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地盘无法负担那么多军队。

    没有粮食,兵甲也无法自造,只能靠战利品来补充,直到黄家给了我们不少生铁,我们才第一次自己打造兵甲,要想击败李渊,我们就必须有强大的兵器制造能力,而强大兵器制造则需要数以万计的良匠支撑,而数万良匠则需要数百万的人口为基础,而获得数百万的人口基础就必须迁都,这就是环环相扣。”

    来楷默默点头,“卑职终于明白了。”他同时也深感自己肩头责任重大。

    大道上走来一队兴冲冲挑菜去镇子里卖菜的农民,张铉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低低叹息一声道:“这次迁都说起来真的愧对这些年全力支持我的北海郡民众,但没有办法,为了长远的目标,必须硬起心肠离去,只能等将来天下初定后再来补偿北海郡民众了。”(未完待续。)

第679章 军坊试刀

    北海郡兵器坊占地约五百亩,四周围有营栅,门口有士兵站岗,不准任何闲杂人员进入工坊,就算工匠家人也不准入内。

    兵器坊实际上就有一个铁匠集中地,从青州各地招募来的三千铁匠集中此地,每天挥汗如雨打造兵器,但就是这样,三千工匠打造的兵器也远远满足不了十几万大军的消耗,因为兵器比较容易损毁,一场大战下来,每个士兵的兵器基本上都要更换,被砍坏的盔甲也要修补甚至更换。

    战争打的是国力,不仅仅指粮食金钱耗费,还有兵器物资源源不断的供应,大量民夫畜力的使用,一场大战如果打得旷日持久,弱小的国家首先就要被拖垮了。

    张铉之所以极其重视货船航运,就是为了节省下民夫和畜力,使他的物资运输能够便利且低成本,这也是战争的一种有力保障,也是他赢得几次大战的关键。

    也处于运输成本的考虑,张铉便将兵器工坊放在巨洋河口附近,这样从海路运来的生铁、煤炭等等其他物资就能便利地运入工坊,生产出的兵器也能迅速运走。

    工坊内有四座大仓库,一座是用来堆放生铁等各种原料,一座是用来堆放煤炭,另一座则是放置各种半成品,装配刀柄、枪杆也在这里进行,最后一座仓库则是放置成品,

    除了仓库外,便是近百座铁匠炉,尽管现在还是正月初五,但数千名已经开始热火朝天的工作,为了加强战备,朝廷给出了两倍的工钱,使工坊正月初二便开始运转了。

    工坊内热气腾腾,青烟袅绕,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煤烟气息,但工匠们早已习惯,他们在工坊内穿流不息,各自忙碌,有的抡锤打铁,有的加媒烧火,负责控制火候,也有不少人推着独轮车,载着几十件半成品向仓库而去。

    张铉视察了一圈工坊,便直接来到成品仓库,成品仓库占地约有数亩,用青石砌成,建筑高大宽广,各自角落里堆满了已经制成的各种兵器以及从别处运来的刀鞘和矛鞘。

    在仓库中间摆放着一张至少五丈长、一丈宽的大桌子,桌子上堆满了长矛和战刀,桌子两边则坐着数十名工匠,大多已经年老,他们正一丝不苟的检查兵器,在他们身边堆满了刀鞘和矛鞘。

    来楷低声对张铉:“这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检查合格便可以出工坊运走。”

    张铉走到大桌旁,桌上摆满了寒光闪闪的战刀,他随手拾起一把横刀,横在眼前细看,这是一柄八斤刀,由臂力较强的士兵才能使用,刀背颇厚,刀刃锋利无比,重量均匀,刀面呈现出一种青色,刀柄上刻有刀匠的名字:大隋刀工赵武峰制。

    张铉挽出一个刀花,凌空劈砍几刀,手感还算不错,做工也算精细,不过比起张铉所佩的卢氏之刀,这柄刀还差得太远。

    但张铉也不会和自己的战刀相比,他更关心战刀是否合格,他走到一块宽大的铁板前,铁板上布满了斑斑刀印,这里是试刀之处,旁边站着一名试刀工匠。

    张铉问道:“几刀算合格?”

    工匠不认识张铉,但他却认识军器监少卿来楷,他见少卿对这名大将十分恭敬,他不敢怠慢,连忙躬身道:“回禀将军,三刀不缺口,十刀不折断就算合格。”

    “每把刀都要检验吗?”

    “当然不是,从每个铭印刀工当天制作的刀中试验一两把即可,若不合格,则全部退回返工,三次不合格,则取消铭印资格。”

    张铉点了点头,当然不可能每把刀都试验,但这样做会给制刀大匠一种压力,迫使他不得不认真打制每一把战刀。

    张铉低喝一声,挥刀向铁板劈去,‘当!’一声巨响,火星四溅,所有的检验工匠都回头向他望来。

    张铉连劈五刀,刀刃上出现了一个小缺口,他连劈十五刀,只听‘咔嚓!’一声,刀折成两段,张铉点了点头,以自己的力量,居然要十五刀才折断,这柄刀确实不错。

    “一天可以打造多少柄战刀?”张铉回头问道。

    来楷想了想道:“回禀殿下,一天大概三百柄左右。”

    “才三百柄!”

    张铉着实有点不满意,一个月才一万柄,自己可是有二十万大军,要等一年半才能装备齐全,如果是和平时代倒也无妨,可现在是战乱争霸时代,这速度太慢了。

    来楷感觉到了张铉的不满,连忙解释道:“主要是刀坯的合格率不高,平均五件刀坯才能有一件合格,就算是从前的军器监也是如此,根本原因是铁质不好,里面杂质太多,必须反复锻打才可以去除杂质,所以产量不高,一柄刀从制坯到最后检验完成大约需要三天左右,另外,刀匠只有九百余人,还有矛匠、制杆等等,工序很多,而且繁琐,三千人根本不够,正如殿下所言,军器监至少要有五六万工匠才能保证兵器大量且及时补充。”

    张铉也知道问题所在,自己扩军太快,很多后勤保障都跟不上,好在自己还有一点存货,能够支持一段时间,只能迁都以后尽快扩大军器监,形成大规模效应。

    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走来,将一份从益都县送来的快报递给张铉,张铉看了看,是裴矩和苏威联名请求他立刻返回益都县,商议重大事宜,张铉当即鼓励了众人几句,便迅速离开了军器坊

    张铉率领三百骑兵在茫茫的雪原中连夜奔驰,次日清晨,他们抵达了益都县,张铉来不及回家,立刻赶到了官署,其实他隐隐猜到裴矩和苏威为了什么事情找自己,一定和长安发生的事情有关,尽管没有明确消息,但之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李渊登基已是铁板钉钉之事,除此之外,不可能还有别的事情让两位相国如此紧张,至于重大军事行动,那也应该是自己先知道才对。

    张铉直接来到内史省署帐,正在在帐门口看见了准备进帐的萧瑀,萧瑀从长安过来没有多久,他原本就是大隋的内史侍郎,和虞世基一起掌握大权,这次他来投奔新隋,也同样被任命为内史侍郎,由于苏威年事已高,内史省的大量事务实际上是由萧瑀来承担。

    萧瑀也看见了张铉,连忙迎上来笑道:“殿下是刚回来吧!”

    张铉点点头笑道:“接到苏裴两位相国的联名信,我不敢耽误,便连夜赶回来,可是为长安之事?”

    萧瑀点点头,“李渊在长安登基,宣告天下隋朝已经结束,希望天下有识之士能支持唐朝,听说李渊也要举行科举,时间订在四月中旬,和我们科举时间完全吻合。”

    “这倒是有趣之事,李渊是想和我们打擂台吗?”张铉忍不住笑道。

    “估计他是想用科举来试探一下新王朝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放在我们之前或者之后都试探不出,只有和我们同时举行科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