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621章

江山战图-第621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李建成早已回朝,他简单述职后,便投入到繁重的政务之中,李渊也并没有指责他擅自出兵和北隋联合,但李渊却免去了他兼任的太原留守之职,他和并州的事务就没有关系了,李渊随即任命襄邑郡王李神符为太原留守,并州总管,主导并州军政事务,李仲文继续出任并州行台尚书。

    这天清晨,李建成和平常一样在东宫处理政务,这时,魏征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道:“殿下可听到并州的消息?”

    李建成停住笔问道:“并州有什么消息?”

    “王君廓将军被撤职了。”

    李建成一惊,“这是哪里的消息?”

    “从兵部听到的消息,我今天上午遇到赵侍郎。”

    兵部侍郎赵慈景是李建成的妹夫,两人关系极好,赵慈景显然是通过魏征把消息传给李建成。

    李建成顿时有点急了,并州可是他的地盘,王君廓战功赫赫,忠心于大唐,更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怎么能将他撤职,他连忙问道:“什么理由?”

    是李仲文上书天子,说王君廓放纵士兵**民女,败坏天子名声,天子震怒,便责令兵部将王君廓撤职,改由原代州总管王孝基接任。

    “又是李仲文!”

    李建成怒不可遏,将笔重重往桌上一拍,起身道:“我去找圣上,简直岂有此理!”

    魏征连忙拦住他,“殿下息怒,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

    “我知道不简单,但要撤职就撤职,非要给王君廓安这么一个卑劣的罪行,我不能接受!”

    “殿下,这不就是圣上的意思吗?”

    魏征这句话俨如迎头一棒,顿时将李建成打醒了,他也终于明白过来,这是父皇在剪除自己的军权,这一次是王君廓,下一个就是王伯当了。

    李建成踌躇半晌道:“不管父皇是什么目的,我还是要去争取,这对王将军太不公平了,这样唐朝会渐渐丧失人心的。”

    “我劝殿下还是在等一等吧!圣上很快就会来宣召殿下。”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李建成不解地问道。

    “赵侍郎还告诉我,隋军已经攻占了榆林郡和五原郡,兵指灵武郡,殿下,这件事意义非同小可啊!”

    榆林郡被隋军攻占一事李建成也听说了,但他没想到会发展得这么快,五原郡也被攻占,河套地区已被占领大半,那么隋军下一步是进攻灵武郡,还是延安郡,这就值得商榷了,李建成确实意识到问题严重了,河套被攻占,形象的说,这就像长安头顶上悬了一把刀,随时可能会落下。

    就在这时,有侍卫在门口禀报:“启禀殿下,圣上派人前来宣召,请殿下立刻去武德殿商议要事。”

    李建成点点头,对魏征道:“果然被先生说中了。”

    “会不会协商河套之事?”

    李建成摇摇头,“河套之事还处于绝密,而且有人提醒我,河套之事是圣上的痛处,千万不能在公开场合提及,我想应该不会谈此事。”

    “那殿下准备怎么办?”

    李建成沉吟一下道:“我先去看看情况,不过王将军之事我也绝不会就这么接受,一定要把事情查清楚。”

    “殿下看准时机再说吧!”

    “我知道,我会视情况而定。”

    李建成换了一件衣服便匆匆赶去武德殿了。

    武德殿内已经坐了十几名重要大臣,包括相国裴寂、刘文静、陈叔达、窦琎和豆卢宽,另外还有赵慈景等各部尚书,以及李神通、柴绍等军方重要人物。

    李建成和众人一一打了招呼,回到自己位子坐下,李建成的座位原在丹陛中部,但李建成坚持以臣礼相待,座位要回归大臣行列,众人说服不了他,只得同意,现在李建成的座位在右首第一个,他对面的左首第一个则是兄弟秦王李世民的座位,因为李世民南征未归,所以座位空着。

    李建成身边是中书令裴寂,下面是陈叔达,再下面是窦琎,侍中刘文静则坐在对面李世民的身边。

    这种座位排序非常讲究,两大功臣裴寂和刘文静分坐群臣之首,但裴寂坐在太子身边,说明裴寂的地位要略高于刘文静。

    李建成坐下便低声问裴寂道:“今天商议什么要事?”

    裴寂笑得有点勉强,半晌含糊道:“微臣也不太清楚!”

    李建成心中不由冷笑一声,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裴寂了,当初父皇为南襄道一事打压二弟军权时,裴寂拼命讨好自己,一天要跑东宫三次,现在二弟被封为天策上将,开府议政了,裴寂便不再来东宫,其人趋炎附势,令人不齿。

    这时,陈叔达微微欠身笑道:“启禀殿下,可能是和中都使者有关!”

    “中都又派使者来了?”李建成有点惊讶地问道。

    陈叔达点点头,“中都派温彦博为使者,前来长安商议战后战利品分割事宜,听说已经过蒲津关了。”

    李建成眼皮一跳,当初自己派魏征去和张铉谈,这本是一件小事,双方很容易就达成共识,偏偏张铉还要兴师动众,让中都派使者来长安谈判,他真是为了战利品之事吗?

    这时,有侍卫高喝:“皇帝陛下驾到!”

    偏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只见李渊在八名宫女手执长柄罗扇的簇拥下,从旁边小门走进了偏殿,众臣连忙起身行礼,“参见陛下!”

    李渊在御案前坐下,摆摆手道:“众卿免礼,请坐吧!”

    众人纷纷坐下,李渊这才缓缓道:“今天上午朕接到中都送来的官牒,由紫微阁签署,任命温彦博为使者,来长安商议并州战后的善后事宜,按理应该是朕批复同意后,对方再派出使者,但朕又接到消息,温彦博已经过了蒲津关,明天就能抵达长安,这有点不合仪礼,不过朕也不想计较了,所以召集各位来商议,我们该如何应对中都使者到来。”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大家都没有准备,大殿内一片寂静,没有人起身表态,李渊看了众人一圈,目光最后落在太子李建成身上,李渊淡淡道:“这件事说起来应该是皇儿之事,在太原就应该解决,朕不理解怎么会牵扯到朝廷,皇儿,你来说说吧!”(未完待续。)

第1010章 青云酒肆

    李建成当然明白父皇言不由衷,若真的在太原解决了,事情就大了,他微微点头,从容道:“父皇,各位大臣,在并州全歼突厥大军,唐军将士也流血出力,付出了一万人的代价,尤其王君廓将军功高卓著,连张铉也不敢否认,他亲口承认了唐军的功绩,战争既然结束,下一步就是善后处理,怎么分割战利品,怎么抚恤阵亡将士,对唐朝而言,还涉及到一个并北三郡的归属问题,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应该由双方朝廷协商此事,我想,这就是中都派使者前来的原因。”

    李渊锐利地目光注视着李建成,又问道:“皇儿在并州已经和张铉接触过了?”

    “回禀父皇,既然共同抗击突厥,当然会有接触。”

    “那张铉是什么态度?愿意归还并北三郡吗?”

    李建成已经察觉到父皇语气中的不满在加剧,他沉吟一下道:“张铉回避了此事,只谈战利品分割。”

    这时,陈叔达起身笑道:“陛下,微臣对此事倒有点想法。”

    陈叔达挺身而出,使大殿内的紧张气氛为之一缓,李渊也意识到自己有点失态,便点点头,“陈相国请说!”

    陈叔达又向李建成微微欠身,这才不慌不忙道:“正如刚才陛下所言,分割战利品只是一件小事,唐军抗击突厥是为大义,绝非贪图一点点战利品,张铉既为上位者,这个道理他应该也懂,那么他为什么非要把小事闹大?考虑到对方使者又是温彦博,微臣认为张铉是借谈判战利品这件事来提醒我们须遵守上次谈判的成果,萧铣已灭,那么郡县划分就要按照已达成的协议来办。”

    李渊笑道:“不愧是相国,果然考虑得远,确实有几分道理。”

    这时,李渊见刘文静欲言又止,便笑道:“刘相国有什么见解?”

    刘文静起身行礼道:“微臣觉得应该和河套之事有关?”

    他这句话一说出来,对面的裴寂立刻露出了一种幸灾乐祸的表情,陈叔达则大惊失色,这件事是圣上的痛处,怎么能在公开场合说出来?

    李渊的脸色当时就沉了下来,冷冷道:“今天只谈北隋使者之事,刘相国不要偏了话题。”

    李建成暗暗叹息,其实刘文静见识高明,总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可他就是不懂揣摩圣意,在人情世故上还是一个白面书生。

    李建成不忍,便出面打圆场道:“既然使者明天就要到达长安,不如父皇先任命我们这边的对应大臣,听一听对方的表述,我们再应对也不迟!”

    李渊已经被刘文静扫了兴,便不想再谈下去了,“既然是来商议善后之事,那就由皇儿负责应对吧!”

    陈叔达连忙道:“对方只是来了一个礼部侍郎,让太子出面应对有点不妥,不如太子殿下在幕后坐镇,我们也出一名级别对应的官员,以免被对方小瞧了,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渊点点头,“准奏,由礼部侍郎宇文士及为对应谈判。”

    停一下,李渊又对陈叔达道:“就烦请陈相国也参与协同此事!”

    “微臣遵旨!”

    李渊在众臣的恭送之下起身走了,众人也三三两两离开偏殿,这时,李建成走到陈叔达身边笑道:“陈相国若有时间不妨来东宫,我们一起商量一下对应之事。”

    “太子有召,老臣怎敢不从,老臣上午还有两件重要之事要处理,不如我下午过来。”

    “没问题,就看相国方便,要不我来吏部,顺便将宇文侍郎也一并请来。”

    “这这怎么行,还是微臣去东宫吧!”

    汉语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此,很多事情不用说透,语气稍微迟疑,对方就能心情神会,陈叔达当然知道现在去东宫并不是好主意,和太子稍微保持一点距离才是明智之举,但碍于太子相召,他又不好不答应,所以在太子给了一个台阶之时,他立刻表现出了犹豫,这其实就是暗示李建成,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猜忌,最好不要在东宫谈。

    李建成心领神会,便笑道:“那就一言为定,我下午来吏部和相国协商。”

    两人又说了几句,便各自离开了,

    位于务本坊的青云酒肆在长安颇为有名,它是距离皇城最近的一座酒肆,地方宽敞,环境优雅,而且酒醇菜鲜,酒肆名字也起得好,暗喻平步青云,因此深受朝官们喜爱,每天这里酒客盈门,生意十分火爆。

    一些资深酒客都知道,这座酒肆是窦家的产业,不过就在上个月,窦家用这座酒肆和于氏家族换了他们渴盼已久的一座庄园,使得窦家的两座庄园能连为一体,得到了终南山一处极好的风水位置。

    至于两家的交易谁占了便宜已经不重要了,至少是各取所需。

    换了东家,掌柜和伙计也要一并换掉,青云酒肆的新掌柜是个极为精明能干,而且能说会道,伙计们的服务也十分周到,很快便赢得了老酒客们的认可,使青云酒肆丝毫没有受到换东主的影响,生意继续火爆。

    由于生意太好,酒肆也配了一个账房,账房姓高,是个二十余岁的读书人,据说是于家的远房亲戚。

    高账房自然便是高瑾了,酒肆产权虽然归于家所有,但经营者却是北隋设在长安的情报署。

    房玄龄对这座酒肆极为重视,他决定由高瑾来坐镇这座酒肆,利用这座酒肆来获取唐朝的重要情报。

    所以高瑾名义上是账房,实际他才是这座酒肆的真正主管。

    清晨,长安城门开了不久,酒肆也开始忙碌起来,进行开业前的准备,打扫卫生,准备食材,布置单间雅室,一般要忙碌一个时辰,才正式开门营业。

    这时,一辆马车停在了店门口,车夫回头笑道:“先生,这里就是青云酒肆了。”

    从马车里走出一名三十余岁的文士,他抬头打量一下巨大的酒幡,上面用篆体写着‘青云酒肆’四个大字。

    文士点点头,取出一片半两重的金叶子递给车夫,笑道:“一路辛苦你了。”

    车夫双手捧着金叶子连声道谢,这才兴高采烈地赶着马车离开了酒肆。

    文士整理一下衣帽,上了台阶向酒肆内走去,酒肆大门没有关,门口正好有个扫地的酒保,他见文士要进来,连忙上前陪笑道:“这位先生,小店还有半个时辰才开始营业,先生可去旁边看看风景,回头再来,小人一定盛情招待先生。”

    文士正是半路下了马车的凌敬,他没有带随从,而是租了一辆马车一路来到长安。

    凌敬笑了笑道:“我是从中都过来,来找你们高账房,他可在?”

    酒保听说是从中都过来,立刻肃然起敬,连忙道:“账房在,我去叫他!”

    酒保飞奔而去,片刻,高瑾匆匆赶来,见是录事参军凌敬,他急忙上前见礼,“原来是凌先生,好久不见了。”

    凌敬微微一笑,“贤弟知道我要来?”

    高瑾点点头,这里不是说话之地,请随我去后院。

    凌敬来到后院账房,高瑾关上门,这才行下属之礼,凌敬摆摆手笑道:“这里不是中都,我们就随意了,你知道我的来意吗?”

    “卑职前天收到了军师从娄烦郡送来的一封紫筒鹰信,上写转交中都使者,这是我们收到了第一封紫筒信,我们正在疑惑,没想到参军到了。”

    鹰信以信筒颜色区分重要性,最高级别是紫色,其次是红色,再其次是黄筒,而普通鹰信则没有任何颜色,而杨重澜的级别只能拆开红筒信,对于紫筒信一般是齐王手令,只有军师级别才有权开启。

    凌敬的到来,让高瑾立刻明白了紫筒信的意义。

    凌敬大喜,果然殿下有手令来了,他连忙道:“我就是副使,我特地来这里就是为了取殿下的手令。”

    “参军请坐下休息,再吃点东西,卑职这就去东市取信,即刻便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