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978章

大明武夫-第978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命,外臣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珂垂首应诺了下来。他同时决定,在回去之后,赶紧写信给国内,向国主李珲通报情况,并且陈述利害,让他早点做些准备,

    “好了,该谈的也差不多了,大使先回皇极殿吧,好生歇息一下。”在得到了高丽使臣的配合之后,陛下似乎心情也十分愉快,所以挥手就让使臣离开了。

    “太子,有了此人的帮助,以后你在高丽办事就方便多了。”皇帝舒了口气。“高丽那边的使团,你可以引以为臂助,他们在高丽呆了很久,熟悉上下民情,但是他们毕竟不是高丽人,很多事情他们办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你要用用高丽人。”

    “父皇,儿臣看他刚才好像颇为犹疑的样子……大概是不愿意我朝大军集聚在高丽吧。”太子突然问。

    他刚才冷眼旁观,虽然李珂掩饰得不错,但是他已经看出了李珂心里是很不情愿的。

    “他不情愿很正常啊,谁喜欢别国的大军盘桓在自己家里呢?”皇上笑了笑,“但是既然他怕你,想要讨好你,那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办事,不敢有什么懈怠。你可是他们触怒不起的人啊……”

    “儿臣明白了,儿臣会倚重他的。”太子点了点头,“儿臣也会体恤下情,不会让高丽不堪苦扰,以至于后方生乱,坏了前线的大事。”

    太子有专人教史,自然也读过隋炀帝和唐太宗东伐的故事,这两位天子评价一个天一个地,但是同样做过一件事——也就是东征高句丽,而且同样都不成功,他读了之后,自然心里也有些体悟。

    大军不是越多越好的,重在维持后勤,只要粮草不断,军心就不至于生乱,派太多兵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后勤压力,并且白白让百姓受苦。而且征伐之时,后方绝对不能生乱——这是这两位帝王所给他带来的教训。

    “你的性子好,我知道,我派你过去就是为了稳住后方的。”皇上也同意了他的看法,“不过,到时候你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了。你身边到时候有的是智囊谁都会出主意,但是做决定的是你,最重要的也是做决定,你要好好在那里历练下了。”

    他就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初步训练太子统筹后方,总理军事政事的本领,高丽是藩国外邦,就算玩坏了他也不心疼,所以可以放手让太子去做。

    太子心里有些紧张,他还是有些诚惶诚恐,不过他知道,自己总该踏出这一步的,所以还是保持着镇静。“儿臣明白。”

    “走吧,别让你母后久等了,大臣们也在等着呢。”皇帝走下了御座,然后拉起了太子的手就往外走。

    新年的宴会是皇家一起出席的,皇后现在早已经准备好了,只是一直等着皇帝召见外国使臣而已。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皇极殿当中的人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攀谈之后都有些饿了,但是因为皇家还没有出席,所以大家都不敢先行用餐,不过茶水的消耗量是越来越大了。

    不过,当时间走到了准点之后,在一片嘈杂当中,一群身穿着一身簇新制服皇宫侍卫从偏门走进了大殿,嘈杂声渐渐地消失了。

    “皇上驾到!”随着领头的侍卫官的大声呼喝,在众人的屏息凝视当中,大殿的正门被打开了,皇上、皇后和太子三个人出现在了门口。

    皇家一出现,众人纷纷离席,列在两边,同时伏了下去。

    按照往日的惯例,皇家从两边的人群中间留下的路穿行而过,然后走到了御座前。然后,皇帝和皇后并列坐在御座上,而太子则坐在了旁边一个比较小的位置上。

    “列位平身。”一坐下去之后,皇帝就示意大家免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场的所有人同时叩首,然后重新站了起来,坐到了原本的位置上。

    接着,皇帝从御座前的案几上拿起了酒瓶往酒杯里倒上了酒,而在座的大臣和外邦使节们也纷纷拿起了酒杯,清冽的酒液瞬间让大殿当中充满了芳香。当然,在场的妇孺是不用喝酒的。

    “诸位爱卿,新年大吉。”皇帝先说了一句祝酒词,然后喝下了酒。

    “新年大吉!”群臣同样回应,然后也喝下了。

    再倒上了一杯。

    “万民同乐!”

    “万民同乐!”

    群臣同样回应。

    接着,最后续上了一杯。

    “天下太平!”伴随着这句祝福,皇帝再度一口气喝光了这杯酒。

    “天下太平!”其他人也发出了同样的宏愿。

    至此,按照惯例喝下了三杯酒,并且祝福了新年之后,宴会正式开始了。随着皇帝和群臣们推杯换盏,大殿里刚才的紧张气氛也逐渐消失了,大臣们相互交谈道贺,妇孺们欢声笑语不断,为新朝的一年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也为新的一年铺陈出了新的喜悦。

    此时,不光是紫禁城内的大殿,在宫墙之外,民间的新年也在如火如荼地铺陈当中,到处都是鞭炮声和欢笑声。在宴会过完之后,皇家和民间的新年游乐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

    等到了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那和之前的习俗一样,是赏灯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制灯工匠和商人纷纷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

    那时候灯市上会有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热闹非常。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到了正月十六罢灯。

    这些习俗都是前明流传下来的,不过在前明末年,因为天下纲纪逐渐崩坏,大乱频仍,所以哪怕是京城,每年过年也越发萧条,再也不见了太平时节的盛景。等到了新朝建立之后,天下慢慢安定了下来,社会秩序重新转好,新年的游乐活动才重新恢复到了当年的境况。

    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人们才会知道之前的安定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在太平时节里面习以为常的东西,到了天下大乱之时竟然是求之不得。

    前明末世的可怕,此时的街面上已经见不着了,但是那份惨痛和恐惧,还残留在人们的心中,甚至能到殿中的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在之前有过惨痛不堪的回忆。

第1511章 皇储观阵

    天下太平——这是每个华夏子民发自内心的宏愿,天知道这四个字里面,究竟饱含着怎样的沧桑和惨痛?这个民族含蓄的笑容里面又饱含着多少泪水?

    太平是求不来的,也是忍不来的,只能向天抢来,向人抢来。大争之世,如果故步自封,沉溺在已有的荣耀和成绩当中不可自拔,那么很快就会落后于人,只能含垢忍辱,成为盘中鱼肉。

    “愿为华夏,抢得太平!”带着这样的低声自语,皇帝又给自己倒上了一杯酒。

    今年自从过完年节之后,天气一直十分好,经常是大晴天。在京师的西郊,万里无云的碧蓝天空倒扣在苍茫大地之上,空气在寒冷之余还透着一股清新。

    因为刚刚从隆冬季节当中渡过,所以各处山峰都是枯黄的景色,只有山涧当中濯濯落下的泉水,才能从中发现一些新春的生机。这是一片连绵不绝的山峰,放眼望去,巍峨的山峰傲然屹立,似有龙盘虎踞的气象。太行山脉也从这里起始,最终将北方大地划为两边。

    如此壮丽的景色,自古就为北方的文人雅士们所称重,被认为是燕京周围风景最好地方。从古时候开始,燕京西郊地区,一直就是游览胜地,而且在山水丰茂的地方还遍布着皇亲贵戚的私家庄园。

    不过,在山峰之间通往京城和山陕的要道中,此时却已经耸立起了一座庞大的人工建筑。

    这座建筑占地很广,外围的墙大概高两丈左右,微微倾斜,而且整个外墙呈现出奇怪的六角星状,像一只盘踞在大地上的海星。而在外墙之内的高台上,还筑有另外一道内墙,同样也高两三丈。

    两道墙中间都配置着胸墙,而胸墙则有安置大炮的位置,虽然因为初建成的缘故预定的炮位还没有填满大炮,但是已经布置上的大炮也有不少,黑森森的炮火在胸墙后对准了棱堡之外的每个方向,给人一种戒备森严的感觉。

    不管是内墙还是外墙,都是直线型的,而且外层似乎堆置上了厚厚的土,所以看上去黄红相间,说不出的怪异。

    这种人工造物的粗粝之气,将原本的山水形胜破坏无遗,如果有文人雅士在这里的话,恐怕会有大煞风景的感叹吧。

    然而,此时此刻,在观察着这座棱堡的人们心中却并没有这样的感叹。

    在离棱堡不远处的一座山峰上,有一座小亭,这个亭子看上去是很久之前修筑的,砖石已经斑驳,而木料也早已经倾颓。此时,正有一群人站在这个小亭当中,居高临下地俯瞰远处的棱堡,不少人手里还拿着望远镜,以便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

    “皇太子殿下,这座棱堡是最近建成的,它十分坚固,而且是按照我们最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修筑的。”就在这群人观察的时候,站在中间的一位高鼻深目、灰色头发的中年西洋人,以十分流利的汉语开口了,“在经过了严格训练并且拥有决心的部队的驻守下,它可以经受敌人长达一两年、甚至更久的围攻,而且它扼守着京城通向西方的必经之路,只要它能够抵挡住敌军的围攻,那么从西部来的敌人可以威胁京城——它和我们修筑的其他棱堡,可以在一两个世纪之内,让您的京城高枕无忧。”

    说话的人叫弗朗索瓦…米苏勒,是一个西洋工程师,他很早就受雇于大汉的朝廷,并且参与到了京城棱堡防御工程的修筑当中。

    虽然他说的话有些夸张,但是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夸夸其谈,

    在此时的西洋,因为各国之间战乱频仍,所以军事战术和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在之前的时代,欧洲是封建领主割据的时代,到处都耸立着贵族领主们的城堡。而自从引入了大炮之后,这些城堡的防御功能就变得十分微弱了,因为大炮只要猛轰,就终究能够轰开这些砖石城堡。

    而在常年的交战当中,新式的棱堡则应运而生,这种棱堡经过了实战的考验,拥有十分精良的设计,可以作为一支军队的依托,并且可以抵抗敌人大军长时间的围攻。

    在这位工程师看来,大汉西北方的敌人里面并没有可以攻克这座棱堡的手段,而这座棱堡当中有粮仓,在装满了粮食的情况下,足可以满足守军两年的需求。而即使是如今西欧最精锐的军队来,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攻克一座棱堡——而在可预见的一两个世纪里面,西欧国家是肯定不可能派出大军来到中国的。

    在现在的欧洲战争当中,一方即使在野战中失败,只要还有充分的棱堡保卫根据地,那么就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资本卷土重来,因此战争当中经常出现旷日持久的攻城战。虽然修建棱堡相当的耗费精力和财富,可是围攻它却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伤亡,有时候一场围攻常常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之久。在每年有限的适合战争的季节里,指挥官若能攻克一两个就算得上幸运了。

    比如在之前,西班牙帝国和尼德兰人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平叛战争。这场战争因为西班牙陆军十分精锐,野战无可抵挡,所以尼德兰人广泛地应用了棱堡作为防御手段,结果令西班牙人在尼德兰步履维艰。西班牙人因为平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其国势也日渐衰落,最后不得已承认了尼德兰的独立。

    在实战结果的鼓舞下,大陆上的各国竞相修筑大型的堡垒。比如法兰西国,其国王就花费了大片心力,围绕着首都巴黎修筑了一系列堡垒,把整个首都地区变成了一个大要塞。

    作为法兰西工程师,弗朗索瓦…米苏勒长年就参与到了这些筑垒工程当中,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因为和大汉的海军元帅路易早年有过来往,所以他在大汉初立的时候就获得了邀请,被大汉朝廷以高薪聘请到了中国,从事筑垒和要塞的工作。

    而他的头脑颇为精乖,并且善于钻营,因此很早就得到了大汉工相徐厚生的赏识,并被特别重要,现在已经成为了棱堡工程的总监工。

    在现在,来大汉、并且被朝廷任用的西洋人已经有不少人了,活跃在建筑、航海、机械、天文等等领域,他们这些人当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是传教士,是带着宗教热情来中国的,希望在中国传播主的荣光,他们虽然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只是把这个当成了传教的辅助,因此这种人被大汉限制使用,虽然并不排斥他们的帮助,但是他们无法担任极为重要的职位,活动范围也有限制。

    第二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宗教热情,他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一笔丰厚收入而已,由于目前欧洲国家普遍没有中国富裕,因此他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几倍于之前的收入。不过虽然在这里挣钱,但是他们心里还怀着家乡,打算挣一笔钱之后就回去与家人团聚。这种人受到的限制少很多,而且可以担任一定的管理职位。

    第三种人就更加没有什么宗教观念了,他们并不介意中国是个异教徒国家,反而为自己得到了大施拳脚的机会而感到高兴。他们普遍乐于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当中,并且希望钻营,留在中国。

    海军元帅路易和这位弗朗索瓦…米苏勒就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呆了几年后,有心的米苏勒在业余时间苦练汉语,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并且以殷勤而且合作的态度博得了他的顶头上司、公爵、工业大臣徐厚生的赏识。

    在以专业的知识和忠诚的态度赢得了赏识之后,他和朋友路易一样选择成为大汉皇帝的臣民,并且谋到了中国的官职。更有甚者,为了更体现自己的融入之心,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汉名米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因为仰慕中国书法而选择这个名字的。

    米苏并没有把眼前的位置当成自己的终点,他一心想要依靠上司的庇护爬到更高的地位。虽然知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