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牧场主 >

第258章

大牧场主-第258章

小说: 大牧场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卖给他60万平米,建成600米的楼,或许商量完还可以加高,争取世界第一高楼的名誉,而且能带来十多亿美元的投资!

    心脏忍不住砰砰跳!

    这本来不归他管,今天只是陪同逛街,但要真在他手上促成了这个项目,功劳谁都分不走,上百亿人民币的大投资啊!多耀眼刺目的政绩!

    顿时觉得嗓子发干,咽了口唾沫,王秘书发狠说道:“这个想法我会告诉宋市长,研究后会尽快给你们答复。

    韩先生,你觉得。。。。。。”

    “没事,他能够做主,说到一定做到。”

    韩老爷子知道他是不放心孙子的年纪,打断他的话回答。

    今天回到华夏看了沪市后,发现华夏是真的打算改革开放了,这打消了他最后一点疑虑。

    只要能照现在的事态发展下去,以华夏的庞大人口基数,所能创造的价值,这个国家的崛起,势不可挡!

    而且他在路边,看到很多眼熟的公司名字,这么多世界五百强同时盯上了沪市,这里想不发展都难。

    企业喜欢建高楼,不只是为了提升公司的名气,而是确实能赚钱,利润丰厚!

    外滩旁有家露天咖啡馆。

    韩宣找了个位置坐下,这里离和平饭店不远,已经六点钟,待会儿就要过去。

    郭穆州发现自己这些人,被警察拦着的游客们当成动物观赏,无奈摇摇头,陪外孙坐下。

    太阳西斜,黄埔江水洒上了层金色。

    装满货物的轮船拉响汽笛,随着奔流入海的江水前进。

    当中还夹杂着一艘游艇,穿着西装的男人在助理陪伴下,对两岸指手划脚,颇有点指点江山的意味。

    船身上一行英文写着“花旗银行”,这帮家伙果然到哪都能看见,哪有利益就往哪跑。

    韩宣点了份果汁后,瞧见一位老头拉着三轮车停在路边,看车上货物,应该是卖报纸的。

    从口袋里掏出钱包,走过去说道:“请帮我拿几份报纸,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总共多少钱?”

    “一块二。”

    老头迅速帮他拿好,手举着一卷报纸,等韩宣付钱。

    可韩宣直接从日本过来,在虹桥机场又没换零钱,拿能找到人民币。

    翻了翻钱包,掏出张20美元面额的纸币给他:“不用找了。”

    这老头懵了。

    大概是眼睛不行,用斗鸡眼迎着夕阳,贴近美元,看了半天:

    “娃子,你别懵俺!

    俺年纪大了没错,钱长啥样,我还是能认出来的,你给俺张纸干啥?!”

    身边游客顿时就笑了,有人提醒他:“拿着吧,到银行能换一百六十多块呢!”

    “咋滴!还合起伙来蒙我了?”

    老头拿着纸钞抖抖:“俺数了一辈子钱,拿在手里就知道分量不一样,警察同志?”

    老头靠近一位护在韩宣身边的警察,用斗鸡眼看了看,继续说道:“你就不管管?”

    警察哭笑不得,从口袋里掏出一块五毛钱,“给你,一块五,多出来的再拿一份!”

    “哎!还是警察公道!

    娃子!看你长得这么俊,小小年纪別学坏,要碰到前几年严打,就你这行为,立马给毙了!

    好好读书,争取当祖国的花朵。

    现在年代好啊,俺那时候想读书都没地方读……”

    嘀嘀咕咕老半天,直到警察看不下去,把他拉走才停止。

    韩宣早就懵逼了,无语捡起老头丢下的20美元,重新放进钱包。

    游客们一阵喧哗,似乎不相信这么有钱的孩子,竟然会捡沾了灰的钱!

    在他们眼中,这种家里资产上千亿人民币的资本家,就应该能长翅膀飞上天。。。。。。

    韩宣叫来服务员,点了几杯咖啡给警察们,算是回那一毛五的人情。

    在爷爷外公调笑目光下,坐在椅子上,把报纸分给他们,自己留了份《华夏日报》。

    三峡工程已经立项,过几天正式动工。

    开国主席的诗成为现实,截断巫山**,高峡出平湖。

    文章里一片报喜声,言词看得韩宣肉麻。

    老爷子和外公则皱着眉,发现自己竟然看不懂报纸,字都认识,但究竟想表达什么啊……

    东京地铁恐怖袭击案,引起了沪市恐慌,因为沪市第一条地铁在最近就要开始投入运行。

    韩宣看到有教授发表言论,说应该关闭地铁,表情很是无奈,上百亿的投资项目,到他们嘴里跟两三块一样,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帮在特殊年代成长出来的野路子专家,大多没受过正统的教育,都是“自学成材”,全凭一张嘴,有真才实料的嘴笨、老实,反而得不到发表言论的机会。

    实在是看不下去,合上报纸,可以料想晚上的饭局是什么样子,打算让两位长辈去顶枪,但愿他们別被祖国“饭局上的智慧”给吓到才好。

    韩宣对政客没兴趣,在牧场安逸生活了那么多年,心态终究有了点变化,何况他本就不是喜欢这种社交场合的人。

    想到这里偷乐,开口说道:“晚饭我就不吃了吧,有点不舒服。”

    老爷子没想那么多,“嗯,那你先回宾馆,別乱跑。”

    “行,先走啦。”

    王秘书听到他们对话,叫上四位警察跟着。

    韩宣会听话乖乖回宾馆?

    不,他去上海老街和城隍庙玩了。。。。。。(未完待续。)

第523章 城隍庙奇景

    华尔道夫酒店离外滩不远,去开好房间,换掉量身定做的西装,穿了件时髦飞行服。

    牛仔裤更加有特点,两边膝盖处是破的,能看见里面肉,在九十年代看来,实在是惊世骇俗。

    幸好家里有点钱,不在意一条裤子,不然光是败家熊孩子,拿钢刷刷裤子,被大人发现肯定少不了一顿打。

    穿上能增高两厘米的登山靴,卷起裤脚,再将一顶棒球帽反扣在头上,站在华人潮流最前线的男孩,新鲜出炉了。

    在侍员躬身问候下出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上班族开始回家,导致路上的车多了不少……

    两千年历史看西京,一千年历史看燕京,一百年历史看沪市。

    坐在车里走马观花,欣赏残留的老上海风情。

    不同于燕京遗留下来的浓厚清朝满族文化,沪市是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京派如同大家闺秀,海派则更似摩登女郎。

    这里的居民虽然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老房子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面有一副铜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称为“石库门”。

    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晾衣架遮天蔽日,好像从来看不到阳光,再加上沪市本就潮湿多雨,导致弄堂有种阴森的感觉。

    随着黄浦区不断开发,这样的房子在附近已经很少了。

    很快穿过它,往南边驶去。

    不过几分钟时间,到达了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老城隍庙。

    天才刚黑,街道上人群就已经熙熙攘攘。

    整个华夏城隍庙无数,唯独这座最终被十里洋场包围,从小县城到大都市,最终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它的蜕变,形成一个独特的景点。

    这里在特殊时期,也遭到过摧残,神像被捣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直到九四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这里才得到修复的机会。

    不过被摧毁的只是神像,在沪市居民心中,这里永远是城隍庙。

    即使没有庙宇,老街文化依然在发展,成为晚上休闲的好去处。

    城隍庙此时还没有经过商业开发,跟韩宣印象中复古的街道有差别,几乎像是个普通居民区,挺破旧,两边卖吃食的小摊贩很多,处在人挨着人走的状态。

    加布里尔和杰森他们,特意换了普通衣服,企图不让自己那么显眼,进行便衣保护。

    但他们的身高就像是将头长颈鹿,扔进了梅花鹿群里,瞬间成为游客们的观赏对象。

    不由感慨西方人有钱,伙食就是好,瞧这一个个高的,而混在人群里,那些普通西方人,则被他们给惯性无视了。

    资本家要分穷人和富人嘛,这些矮子肯定是吃不起肉的。。。。。。

    老实说,韩宣对这里有点失望,幸好还算美味的南翔小笼包和青团等,让城隍庙在他心目中挽回了点面子。

    在心里盘算起要花多少钱,才能把这里改造成复古街道,往嘴里塞了个排骨年糕,觉得预期投资应该在2000万美元左右,建房子花不了多少,拆迁安置才是大问题。

    好地方,能大赚,黄金地皮!

    得出这个结论,韩宣用纸擦擦嘴,打算回去跟市政府的人讨论一下。

    一伙明显是混混模样的年轻男人,并排靠在墙边,大概是看多了发哥的《上海滩》,头发用定型摩丝梳成大背头,跟钢针似的,在路灯底下反光,满脸深沉与忧郁。

    深深吸了口五朵金花牌香烟,呼出来,再从鼻子吸进去,缓慢吐出来。

    随意将烟头扔在草地上,瞥见一位乡村风浓厚的白皙女孩,互相看了看,坏笑上去搭话,问她要不要去唱卡拉ok,或者到歌舞厅跳舞。

    假如老师有教过他们要讲文明,再假如那人能有哪怕一点点脑子,怎么也不会将烟头往草里扔。

    冬天不是春夏,这几天没下雨,草正干燥,油脂十足。

    一点红光渐渐变大,突然冒起了个小火苗。

    橘红色的火光摇曳,顺着住户窗边耷拉下来的干燥破抹布,往上爬去。

    房间里没有人,老板和老板娘正在煮馄饨,卖给排队购买的客人。

    等闻到一阵焦糊味,老板回过头,发现自己储物间里,已经冒出了烟,那盖着瓦片的屋顶,也在冒烟。

    游客顿时惊慌跑掉了,老板娘这时候还不忘指着一位年轻学生,大骂了句:“小赤佬!还没给钱呢!”

    “册那(和tmd意思完全同等)!你个婆娘,快接水灭火!”

    老板跳脚,端起一盆洗碗水,向往储物间跑,脚下一滑,全倒在了自己身上,冷得直哆嗦。

    连忙站起身,推门发现把手已经被烧烫,一脚踢开!

    火猛地扑了出来,刚才浇在他身上的水,帮了大忙,屁事没有。

    拿起盆接水,发现水龙头里只滴出来几滴,扔盆大骂:“你妈地个脑列三!

    老婆!施工队又把水管挖断啦!”

    老板娘听见这话,赶忙把装钱的铁桶拿起来,再跑到房间拿出一整个抽屉,里面有存折、户口本、结婚证等。

    那中年男人则扛出个十七寸小彩电,看了看冰箱,感觉应该搬不动,带上除冰箱以外的全部家当,跺脚跑了出去。

    火势蔓延得并不快,韩宣听见叫喊声,转过头。

    嘴里塞满了烤面筋,发现一栋正冒烟的平房,眼睛逐渐睁大!

    人太多不好跑,见火离着还有二十多米,有位治安联防队的老太婆,爬到石狮背上,稳稳当当站起来,大喊道:“別瞎来来!有秩序慢慢走!

    你个王蛋!就你!再敢推人抓你去警察局!”

    这年头警察局威信十足,八三年严打时期的情况,还历历在目。

    当时有人喝完酒,尿急,在路边就地解决,然后被发配到哈密瓜,还有个因为偷看女人洗澡,脑袋吃了颗铁瓜子。

    被老太婆指着的那人,顿时把手环抱在胸前,万一没注意碰到什么不该碰的,我的天呐……

    被保镖们围在中间,韩宣惊奇发现到处都是扛着四大件的人,电视、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还有就是存折等等,其他竟然什!么!都!没!带!

    有些人的家,明明就离失火地点三十多米,竟然还有闲心点评那火烧得像莲花,肯定是城隍爷显灵了之类,笑骂谁谁谁家面积大,这次赚大了。

    搞不明白状况,但等听周围人说希望烧到自己家,政府这回肯定要分新房子、至少要重建、拆建计划能提前了、谁家谁家拆迁成了万元户、等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天……

    韩宣顿时吃瘪,这思维方式,可真奇特啊……

    消防员一年到头训练,闲得蛋疼,偶尔沪市能发生次火灾,还不一定能轮到自己管的区。

    刚才接到电话,立马一路飞奔,轻装上阵,开着空车过来,前后不过花了十分钟不到。

    等打开消防栓,没水。

    集体傻眼。

    刚停下一分钟出头,这辆消防车又开走了,半天没回来,不知道去哪找水了。

    韩宣和城隍庙周围的居民们一起,看一栋栋房子冒起了烟,轮到谁家,就有人惊喜大笑。

    让乔治去买几份条头糕,盘腿坐在豫园的桥上,欣赏这怪异景象。

    杰森不解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疯了?”

    “不,他们在等拆迁分钱,房子老了,想要政府分配新的。

    你应该知道,计划经济。”

    韩宣抬起头,继续看这幅火光冲天的景象。

    拿起个头条糕塞进嘴里,心想这回拆迁改造,肯定不麻烦了。。。。。。(未完待续。)

第524章 城隍庙火灾后续

    火光冲天而起,浓烟被北风吹拂,斜斜飘去。

    今年十一月,城隍庙附近被市政府划为商业开发区,拆迁计划就在这几年进行,隔壁街道已经拆了一部份,剩下的这些房子被拆,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除了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们,对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有感情,其他年轻人并没有为此难受。

    现在居民还淳朴认为地是国家的,只要给补贴和房子就行了,将老房子换成新房子,还占了便宜,没意识到自己家的地,以后会有多大价值。

    偶尔也会碰到几个钉子户,一顿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聊完,再谈谈伟人对这种做法有多痛心疾首,多给两三个小钱,也就搬走了。

    因此,九十年代拆迁的沪市居民,并没有落到什么实惠,但因为分到的房子在不断升值,比起其他地方的人,依然更加有钱。

    城隍庙房子燃烧后的烟雾,已经飘到韩宣这边,大概是知道这片地方没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