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越战的血 >

第611章

越战的血-第611章

小说: 越战的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等,这就可以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大幅提升百姓生活水平。”

“有道理。”张司令点了点头:“百姓才是我们的基础,如果我们切实为百姓着想做了实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争取到了民心。严格来说,这一点也许比军事方面更重要。”

对此我也是认同的,因为在青藏高原的铁路开通之后,在中印边境靠向中国一方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印度一方许多印度人甚至感叹:“做为印度人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要受这种苦!”

第二十九章优势(二)

“另外就是兵力的问题。”我接着说道:“我军兵力在中印边境一带兵力严重不足,现在我军与印军的兵力对比在一比八左右,印军在人数上占据绝对的优势。更为严重的是,平原上的兵一旦派往高原,就会像我们一样出现高原反应以及各种不适应,也就是说我军基本无法向高原增援,就算增援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这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战争暴发我军只能寄希望于印军战斗力不强,而我军可以一个打八个,甚至因为弹药不足的问题而必须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张司令叹了一口气:“这情况我们当然是知道的,但这也是不得已,高原上百姓的生活贫困,我军无法从百姓中得到补给,所以补给都需要运输。你也知道的,这是由我们运输条件决定的,事实上现在这些部队几乎已经达到后勤上限,再多几支部队只怕就撑不住了。”

对此我当然是赞同的,每一个兵都是需要后勤补给的支撑,所以这并不是说我军没有部队没有人,而是青藏高原的后勤补给只允许我们驻扎这些部队。

从这一方面来说,目前印军在高原上的后勤补给要比我们好得多。

“所以修建一条铁路的确有必要。”接着张司令就点了点头说道:“不过要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可想而知并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危机却在眼前。”

张司令这话中的意思我是明白的,虽然我们暂时解决了目前的危机,但我们很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如果我军不能在边境上对印军构成威摄的话。用不了多久印度方面又会开始蠢蠢欲动。

“从长远来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靠建立运输线。”我说:“但是眼前也并不是没有办法。”

“唔,说说!”

“可以模仿我军在越南方面的轮战。”我说:“也就是拿出一支部队进行轮换,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来可以让长期驻守在高原的部队得到适当的休养,甚至还可以借他们走下高原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装备或是战术上的更新和训练。二来可以让更多部队得到高原作战的训练,很明显,将来一旦有战事发生,这些曾经在高原上煅练过的部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高原作战。”

“好办法!”闻言张司令不由拍案而起:“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不会给高原的后勤增加负担,驻军总人数不变嘛,但真要打起仗来就不一样了!

当我从司令部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几小时后了。

这几小时我和张司令谈了许多关于中印边境上的问题,这其中甚至还详细到了印军的战斗力和习惯。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点我并没有向张司令提及,那就是联合巴基斯坦制肘印度的问题。

这其实才是重中之重,甚至都可以比得上建立青藏高原的铁路……要知道这可是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印度,这无疑会使印度左支右拙的难于应付。

我之所以没有说,那是因为张司令等人其实已经注意到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了,就像之前所说的。巴基斯坦不但可以制肘印度,还是我国通往波斯湾石油诸国的一个重要通道。

否则。我国的能源就必须由南海经马六甲海峡穿过印度洋这条海路来支撑,毫无疑问的,一到战时这条航道就很容易被沿岸诸国封锁或是骚扰,比如越南、印度等都与我国有摩擦,尤其是我国未来潜在的最大的对手美国……这家伙就是一个海权国家,其十几个航母编队使其在海洋上几乎可以横着走的,所以不管谁摊上了这么个对手都不敢指望海洋上的能源通道。

但巴基斯坦却不一样,其直接与能源大国伊朗接壤,也就是说再不济……海上航道全被封锁了,咱们通过巴基斯坦从陆路上也能得到充足的能源,而在陆上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从来都没有怕过谁的。

所以巴基斯坦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制肘印度的问题,甚至还是将来与美国竞争的资本。

在这一点上美国是看走眼了,要知道巴基斯坦原本也是倾美的,但美国这个盟友却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偏向印度扣留了原本要交付给巴基斯坦的武器和装备,这直接导致巴基斯坦认为美国这些西方国家都是不可靠的,而中国却是说到做到的真诚的朋友。

不过这也不能怪美国,当时是美苏争霸的时代,他们眼里哪里还会有中国这个连像样的军舰都没有几艘的国家,所以就算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巴铁他们也不以为意。

但事实是,如果当年他们没有走错这一步,中国只怕根本无法与美国抗衡,用强大的海军把海路一封就完了嘛。

不过这一点张司令等人不但已经知道而且正在做了,所以我也就没必要多说什么。

“营长!”在我回到指挥部的时候,教导员就冲着我说道:“在我们出去的这几个月,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开始大裁军了。”教导员说:“据说……要裁军一百万!”

闻言我不由“哦”了一声,暗道终于开始了。

事实上这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新鲜事,因为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了。

我只是奇怪,刚才在司令部的时候张司令怎么没有告诉我这个消息。

不过想想很快就明白了,张司令这没告诉我可能反而是个好事,因为他释放给我的一个信息就是:这事与你们无关,知不知道都无所谓。

要知道咱们可是合成营,是一支由部队精英组成的合成营,是久经战阵屡立战功,而且还是为各部队提供战术指导的合成营,咱们部队如果都要被裁了,那什么部队还顶得住。

不过话说回来了,被裁的部队里有许多就是战功赫赫的部队,其中就包括在越南战场上表现优异的部队……并不是因为他们打得不好,而是裁军的指标实在太大了,总共四百万的军队要裁一百万,那就是去了四分之一啊!

第三十章裁军

虽说我们合成营可以说与裁军无关,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这次裁军所带来的一次“地震”。原因很简单,我们所在的基地就驻扎着不少部队,而这些部队就正是裁军的对像。

因为裁军的事与我们合成营无关,所以对裁军方案我并不关心,我更关心的是合成营的适应性训练……合成营刚刚从高原回到平原,对武器装备又要重新适应一段时间了,否则一旦有任务还是按高原上的作战习惯,只怕就有麻烦了。

不过我们这是部队,组成部队的都是兵,身为一个兵对部队的的重大改革总是会特别关心的,尤其是合成营的战士们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队,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是合成营的兵,但对原部队都还有感情,甚至平时一有机会他们还会回原部队看看,所以免不了会关心下原部队的消息。

于是在闲睱的时候,我就会听战士们甚至干部们聊起这次裁军。

这次裁军大多是裁干部,指标在六十万左右。这是由于我军机关过于“庸肿”的原因,每个军区都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还有什么“团级保密员”、“营级打字员”等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几个国家大致比例是:苏联1:4。65,德国1:10,法国1:17,而中国却是1:2。45,也就是将近一个官指挥两个兵打仗。

对此我的感受倒不是很深,因为一直以来我都不觉得我们部队有这么多的“官”。

后来想想才明白,这也许是因为我长期在一线接触的是基层的原因。另一方面。我手中的这支合成营又是长期执行高强度任务的战斗部队……有句话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像我们这样的一支部队是直接面对各种战斗的,所进行的训练都是完全面对实战,要是也像其它机关一样“庸肿”的话只怕根本就没法在战斗中生存。

所以在听到我军官兵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二时就连我也大吃一惊,这样还真是有比要“精兵简政”一番了,否则一支部队上了战场一大堆都是干部,这些干部在战斗中不但不会有多少实质的作用,反而还会给后勤补给增加压力、给战士们的保卫工作增加压力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另外四十万的指标就是针对战士的。这四十万虽然相对干部来说人数已经少了许多,但裁军力度也是相当大了。

尤其是这其中要裁掉的部队许多还是跟越鬼子打过仗立过功的老兵……这就让许多人想不通了。

这如果站在咱们当兵的角度上来说,那还真是有点想不通,要知道咱们这些兵可是在战场上跟越鬼子拼过命的,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怎么能说裁就裁呢?!

但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裁军的目的一个是精兵简政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另一个是在同样的军费下可以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先进装备的研发上,这些都是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所必须的条件。

其实要我说,这裁军主要还是由步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决定的。

如果是像一战、二战时代。打起仗来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冲锋,那充足的兵源就是胜利的前提。再怎么裁也裁不到当兵的头上。

但历史的趋势就是这样,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各种装备的高度发展,海陆空三军的重要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这使得军队也不得不进行这次“痛苦”的转型。否则的话,有一天当我们走上战场的时候,在敌人眼里不过就是一块块裹在军装下的肉而已。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军人就不得不再一次做出牺牲……这是我军的特色,个人要无条件服从集体,或者说军人要无条件服从命令,虽然这个命令是让战士走出军营。

我们看到的,就是附近操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动员大会……我从没有看过这么压抑的动员大会,以往的动员大会通常都是战士们精神抖擞的一次次发出誓言,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全场鸦雀无声,甚至就连讲台上主持会议的干部也说不出话来,对着话筒时只是重重的叹着气。

就这么愣着过了好一会儿,也不知道是谁先哭出声来,操场上就像刮起了一阵风似的哭成了一片……从来到这个世界来,我还从没有看过这场面,这些可都是兵啊,他们在面对越鬼子的刺刀和枪口时都没有掉过眼泪,这时候却哭成了一片。

在主席台上的干部也不说话,似乎有意让战士们尽情的哭上一回,让他们把心里的委屈全都发泄出来。

这一幕只看得我和战士们唏嘘不已,心里只想着,要是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部队身上,那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营长!”教导员给我递上了一根烟道:“听说了吗?十一军区撤了四个,只剩下七大军区了。”

“嗯!”我点了点头。

这事我的确听说过,不过却不是在现在,而是在现代。

“有一点我也想不通!”教导员皱着眉头说道:“其它军区的撤并还可以理解,上级怎么能把昆明军区给合并到成都军区去呢?昆明军区可是打越鬼子的前指,这样做就不担心会影响士气和指挥?!”

“没什么想不通的!”我说:“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越鬼子已经不足为患了,在越鬼了那一面的战斗打还是要打,只不过那个战场却是被我们当作练兵场用的,让部队轮番上阵去磨练一番,胜负已经基本成为定局,在战略上越鬼子已经不可能翻身了。如果越鬼子够聪明,就该主动结束这场战争,否则他们总有一天会被这场战争拖垮,而我军却乐得以这块试金石来打造一支现代化部队。”

“哦!”闻言教导员不由点了点。

“另一方面。”我接着说道:“之所以选择保留成都军区,是因为成都这个位置可以兼顾西藏、越南和缅甸,如果把军区设在昆明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了。”

“对对!”教导员无奈的点着头:“你看看我,刚刚才从西藏回来,怎么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了。是该这么做,应该的……”

事后我才知道这其实并不是教导员不够聪明,只要看看地图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云南方向对越战争的问题,西藏方向对印边境问题,还有缅甸方向确保中国最后一条经济通道的问题,这三个方向都指向一个共同点……成都。

教导员之所以想不通,只是因为他是从昆明军区调来的,正所谓关心则乱,想想自己的老部队在前线打生打死的,现在却被取消了于是心里有些不甘而已。

原本我还以为在这段时间的裁军事件中合成营的战士们应该要感到庆幸,毕竟他们并不需要像其它部队一样面对被裁的危险……确切的说,“这段时间”这个词是用得不够准确的,因为这次大裁军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分批、分步进行,一直进行了两年多最终才完成了裁军一百万的任务。

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一名战士、干部都要面临去、留、进、退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的家庭都会受到触动。但只有合成营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担心过的,合成营不但不需要担心被裁,反而还像以前一样可以随心所欲的从各部队中挑选高素质的人才做为后备兵源。

对此张司令是这么说的:“这不是我看人头,我们裁军的目的是为了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现代化部队,合成营已经是一支这样的部队了,那自然不需要动刀。如果有哪支部队不服,没问题,只要能有合成营这样的战斗力谁都可以不裁!”

话说张司令这话还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就有几支部队不信邪,或者也可以说是在大裁军的压力下豁出去了想与我们合成营一较高下……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其实与裁军没什么区别,因为要想达到合成营这样的战斗力,首先就必须实行“精兵简政”。

于是这实际上就陷入一个无解的悖论中,不愿意裁军就得提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