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农女珍珠的悠闲生活 >

第122章

农女珍珠的悠闲生活-第122章

小说: 农女珍珠的悠闲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家还能猎到野鹿?”这个村子猎户似乎并不多呀。
  “嗯,我舅公家是猎户。”说起来,小金这货准备下山吃午饭了,万一它又抓了头鹿过来,那可有点不好解释了。
  胡长贵大步流星的从院门处走来,柳常平去地里喊他回来,他挽起的裤脚还没来得急放下呢。
  他依旧很不习惯应酬的场面,但家里只有媳妇和闺女,他不出面实在不合常理,所以,硬着头皮也得上前寒暄客套。
  珍珠见胡老爹神情紧张满头大汗,又见他身后跟着的柳常平两眼发光精神抖擞,两边对比,不由暗自失笑。
  “爹~柳叔公~你们陪着顾五哥哥在学堂附近转转吧,我去厨房帮忙准备午饭,一会儿大家一起过来吃午饭吧。”就这么个小地方,能转悠的地方也有限,她还是赶紧弄好午饭,把这位爷打发走吧。
  “哎。”她爹蔫蔫地应了一声。
  “好的,珍珠,顾家少爷,您这边请,小人带您看看咱们望林学堂。”柳常平激灵的窜到门口,准备领路。
  瞧这反应,不知道的还以为柳常平才是胡家热情的主人呢。
  珍珠无奈的笑笑,“爹~柳叔公~,顾家哥哥的病还没好,你们慢着点啊。”
  顾褀对胡家新建的学堂倒颇有几分兴趣,于是笑着谢过小姑娘,跟着两人慢慢走出了胡家。
  “顾少爷,您这边走,望林学堂分两间,一间习文一间练武,都是小人领着村民建成的,校舍大气明亮,地下铺了地龙,冬日里上学,冻不着孩子……”
  这种时候,有个能言善道的人活跃气氛,还是很重要的。
  珍珠挑挑眉,转身去了后院。
  “娘,留了他们吃午饭,咱们中午做点啥?要不要去买点肉?”
  李氏正清理着灶台,闻言,手上的动作一顿,“不用了,家里的卤肉还很多,大水缸里还有不少鱼类,要是不够,去你奶家抓只鸡也可以。”
  察觉到李氏的兴致似乎不高,珍珠小心的问道:“娘,你怎么了?哪不舒服么?”
  李氏忙挤出一个笑脸,“没事,娘身体好着呢。”
  她说的是实话,这大半年里,她的身体一日好过一日,从前的小毛病小疼痛全都没了踪影。
  “娘去园子里摘点青菜。”李氏走出厨房,犹豫的回头问了一句,“那个顾家公子不是回京城去了么?怎么又来了?”
  顾褀?珍珠心下微动,她娘对京城来的顾褀似乎有所顾虑,难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他回去探望生病的长辈,家里没事就回来了,他身体一向不好,到太平镇是为了休养治病。”
  探望生病的长辈?顾家的老太爷早些年就不在了,那是顾老夫人生病了吧。
  李氏恍惚记得,顾老夫人白皙圆润慈眉善目,看着温和亲切。
  这么多年过去了,顾老夫人的孙子都这般大了。
  珍珠没有忽略李氏眼底的缅怀怅然。


第一百九十章 极品人参

  王氏闻讯而来,带着翠珠过来帮忙了。
  六月初五那日,王氏和胡长林夫妇带着刚满月的平善去了清延古寺。
  刘掌柜派了一个叫刘七的管事一路陪同。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
  空悟大师亲自为襁褓里的小平善改了生辰批了八字。
  还送了平善一个小香囊,里面裹着空悟大师开光过的平安符。
  王氏几人喜不胜喜,香囊立刻挂在了平善的小脖子上。
  给庙里添了二百两香油钱,平善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众人心头的大石落了地,皆是松了口气。
  只有梁氏,抱着小儿子欲哭无泪。
  白花花的二百两银子就这样没了。
  平善的事情多亏了刘七的引荐,说到底,就是欠了顾家的情分。
  王氏一手提着鸡,一手提着菜篮,风风火火地进入了胡家的厨房里。
  大刀阔斧的揽过厨房的主权。
  一顿午饭做得色香味俱全。
  引得众人交口称赞。
  就连顾褀这个,一向不能吃外食的病人,都每样沾了筷子。
  饭后,王氏让胡长林抱着小平善过来给顾褀道谢。
  顾褀看着粉团般的小婴儿,颇感新奇。
  从怀里掏出一个小锦囊,里头装着十多颗福禄寿喜的小金裸子,这次回京,安氏给他准备了不少,就是专门拿来赏人或送礼用的。
  放在婴儿怀里,权当见面礼。
  胡长林不知道里面是些什么,但也诚惶诚恐的谢过。
  等送走了顾褀,胡长林从锦囊倒出十二颗金裸子,眼睛都瞪得溜圆。
  一两重的金裸子,分别刻着福禄寿喜。
  十二颗金裸子等于一百二十两银子。
  一个小婴儿的见面礼都如此贵重,胡长林吓得赶忙递给了王氏。
  王氏感受这金裸子的重量,目光不由望向了孙女。
  “给了平善就收着呗,京城世家赏赐小辈就是各种花样的金银裸子,大伯,你好好收着,以后拿来赏人送礼都可以。”珍珠瞅了瞅金裸子的款式,和她空间里的差不多,都是权贵世家流行的样式。
  赏人送礼?用金裸子?胡长林看着自家侄女倒吸了一口冷气。
  顾褀回到福安堂略显疲惫。
  今天出门消耗了不少体力和精力,不过,他心情依旧很好。
  “哎呦,少爷,累了吧,赶紧回房先歇歇。”顾褀白皙的脸上透着倦意,顾忠连忙搀扶他下了马车,“您说您,这才刚到太平镇,怎么也得歇息两天再出门吧,赶了半个月路,正常人都累得不行,何况您这身子骨,好不容易养好的身子,您可不能这么任性……”
  陈鹏飞在他身后翻了个白眼,就是因为他这么聒噪,少爷到哪都不愿带着他。
  刘平赶了过来,帮着陈鹏飞把车上的东西卸下。
  豆角、莴笋、油麻菜……
  节瓜、苦瓜、葫芦瓜……
  哎呀呀,这是把人家菜园子搬空的节奏呀。
  还有边上那两大坛子,不用想,肯定是胡家招牌的卤肉。
  说起来,厨房边堆积的坛子可不老少了,下次该给胡家送回去了。
  韦子渊照例给顾褀把了把脉。
  少爷的身体日渐好转,体虚困乏的症状改善了很多。
  今日出行,除了有些困乏,倒无大碍。
  他默默地放开了把脉的手掌,自从上次少爷把他叫去嘱咐一番后,他便知道,也许以后他再也离不开顾府了。
  韦子渊与顾忠、陈鹏飞不同,他不是顾府的下人或侍卫,他是马太医门下的弟子,跟随马太医多年,医术深得师父的真传,所以顾褀出门远游需要大夫同行,师父就推荐了他。
  未曾想,为了掩饰这个特殊小山村的存在,他得附翼于顾府生活。
  想起那日,顾褀一向温和的眼底闪过的寒光,韦子渊心底一阵发颤。
  权贵世家的子弟果然都不是省油的灯,即便身体孱弱的顾褀,狠厉起来根本不把他们这些平民子弟放在眼底。
  师父知道后,也只是嘱咐他好好跟着顾少爷,不要辱没了他的名声之类的话,别的却是只字不提。
  韦子渊面带恭敬的退下。
  刘平捧着一个楠木匣子走了进来。
  “少爷,这是前些日子从胡家老太太那收上来的人参。”
  六月五日那天,胡家老太太抱着小孙子,带着大儿子大儿媳去清延古寺找空悟大师改生辰,到福安堂的时候,就带来了这株人参。
  百年人参其实并不稀奇,福安堂一年能收上不少百年人参。
  刘平特地拿过来禀告,着实是因为,这只人参有些特别。
  听了刘平的话,顾褀拿起匣子里的人参,细细打量起来。
  参体两指有余,参须长纹路深,参香清且绵长,最主要的是,淡黄色的参体竟透着隐隐的紫色。
  实数罕见的极品人参。
  顾褀神色凝重,想起祖母说过的话,宫里的皇贵妃正重金悬赏各种罕见的名贵药材,人参也位列其中。
  他拿着人参沉吟半响,“把这株人参运回京城,直接给祖母送去。”
  太子性情暴戾行事极端,四皇子远在边疆,远水救不了近火,皇上万一驾崩,两虎相争必有内乱,到时候顾府也不能独善其身。
  圣上圣体康安,于国于民都是件好事。
  “姐,玉生哥去哪了?怎么半天没见着他了?”平安手里捧着一个大瓷碗嘟囔的问道。
  “去镇里了,晚点回来。”珍珠刀起刀落的切着野菜,傍晚了,赶在天黑前,得再喂一次鸡。
  “太阳都快下山了,咋还不回来呢。”平安抬头看看红彤彤的落日。
  “姐,我把地龙焯水,一会儿剁了喂鸡。”
  平安的地龙养殖一直没耽搁,如今,他已经把规模扩展到三个木箱子,利用每天上下学的空闲时间,把地龙养殖侍弄得风生水起。
  每天挑两次大条的地龙,清洗干净焯一道开水,剁碎了拌在饲料里喂鸡喂猪和喂鱼。
  成效还是很不错的,鸡和猪的个头像吹气般见长。
  胡长林见了新奇,也照着他的法子,在老宅放杂物的房间里,养了两大箱子地龙,现在,也开始用地龙喂养家禽了。
  同时开始养殖地龙的,还有二牛、土旺和柳天帆柳天宝。
  柳天帆和柳天宝是柳常平家的两个小子,因着柳常平帮胡家建房的原因,上了学堂后的,自觉的便成了胡家两兄弟跟班。
  几个半大的孩子,知道养地龙可以让家禽生长加快,既能省些米糠又能增加它们的营养,当即学了法子,回家照搬养殖。
  一时,望林村里,又兴起了一股,养地龙喂家禽的风气。
  珍珠干脆让胡长贵把养地龙的法子,如实告知村长,再让村长统一通告村民,以免发生喂养不当的事情。
  胡家这段时间,无私大方的为村民办好事,一件件摆在了明面上,渐渐地声望在十里八乡传播开来。
  多数乡邻对胡家好奇、称赞和羡慕,当然,也有少数眼红、怀疑和嫉妒。
  更多的,还有拉关系攀近乎的远亲邻里。
  梁氏的娘家、胡玉珠的婆家和胡秋香一家陆陆续续地隔三差五的往胡家门房里钻。
  特别是梁氏的老娘冯氏,简直常驻胡家的节奏,见天的带着两三个孙子出入老宅,还恬不知耻的称,帮闺女带外孙。
  实际上,就是带着孙子过来蹭粮蹭饭,吃饱了还带拿东西回去。
  王氏忍了几天,先试着让儿子媳妇劝导一番,结果不见成效。
  冯氏在外称,自己亲家发了财,舍得花钱给不相干的孩子办学堂,却不舍得帮衬正经亲戚,没得便宜了外人,让自己亲家挨饿受穷的,所以,她是理直气壮的常驻胡家。
  王氏气得七窍生烟,当初真是猪油蒙了心,才与这样的泼皮户结了亲,自家好心教会她家养兔子,兔子都卖了好几批了,梁氏暗地里更是不知补贴了多数给这老货,这回倒好,反过来咬胡家一口,真是人心不足蛇吞相。
  梁氏的爹和兄弟都装聋作哑的任冯氏折腾,秉着能占点便宜就多占点的心态,对冯氏带着孙子蹭吃蹭喝的行为视而不见。
  终于,某天傍晚,冯氏吃饱喝足,怀里揣着梁氏新缝制的长裙、枕巾、剩余的布料、桃木梳子等等鸡零狗碎的小东西,被王氏堵在了院门口,她身后是几个相熟的妇人。
  王氏随手一拉扯,冯氏避之不及,怀里的东西噼里啪啦的掉了一地。
  一群人的表情怪异的看着冯氏。
  冯氏却面不改色的说,这些都是女儿孝敬她的。
  王氏立马从房里把梁青花带出来对质。
  梁青花很憋屈,这些日子,她娘的行为让她很为难,可毕竟是她亲娘,她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她委屈求全了几日,她娘却越发的变本加厉,拿起她房里的东西一点都不手软。
  在婆婆凌厉如刀的眼神下,她只能畏畏缩缩的说,她娘是放在怀里忘了拿出来。
  她的话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冯氏瞬间被炸了似的,追着梁青花就打,“你个白眼狼,白养你这么大,你就这样报答你娘,拿你点东西怎么啦?你婆家发了大财,这么点破东西,还没他们胡家腿毛粗呢,你还跟你娘计较,当初老娘省吃俭用,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你个没良心的,挣了钱发了财,没想着报答你娘一二,大把的银子花在不相关的人身上,你咋不心疼一下天天啃野菜的娘家人……”
  冯氏追着梁青花满院跑,边打边骂骂咧咧。
  王氏被她一付指桑骂槐的做派,气得额头青筋直冒。
  老胡家的银子花在什么地方,关梁家什么事。
  王氏站在一旁冷冷地看着两人。


第一百九十一章 纷沓而来

  梁氏感受到婆婆眼底的冷意。
  连忙推开自家老娘,一付可怜兮兮的模样跑到了王氏跟前。
  冯氏也看到了王氏满脸的冷意,不过,她才不怕呢,她闺女刚给胡家添了大胖孙子,是胡家的大功臣。
  王氏生气又如何,好好的银子建什么免费学堂,还只对望林村的村民免费,呸,钱多烧着慌,干嘛不救济一下亲戚。
  “胡家的事情不劳你操心,你闺女是嫁到胡家来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道理你懂吧,你问问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有谁家似你家这般,见天的盯着出嫁女家里的事情,我们老胡家上有老爷子,下有小孙子,家里的钱财怎么支配,轮不到你一个外姓人指手画脚。”王氏板着脸,语气严厉的指责。
  冯氏畏缩了一下,却又不服气的道:“我是外姓人没错,可我也是长林的丈母娘,他屋里的事情,我咋就管不得,你个老婆子,偏心小儿子,挣的银子大头都给了小儿子,你可是跟着大儿子养老的,你这么偏心,我不管着点,长林和明花名下的银子都给你补贴小儿子了,我可怜的闺女哟,婆家挣了钱,却一分不给大儿媳妇,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哟,还不如跟娘回家吃糠咽菜来得舒服呢。”
  边拍大腿边嚎着,就差唱起长调来。
  王氏冷眼瞥过梁氏。
  梁氏一个哆嗦,头垂得更低。
  “是嘛,亲家是这么觉得呀,那正好,梁明花搅得我老胡家家宅不宁,好吃懒做忤逆婆婆,还经常背着胡家闲话是非,犯了七出里的大忌,亲家把你闺女领回去吧,等长林回来,写了休书,你我胡梁两家便再无瓜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