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文唐 >

第424章

文唐-第424章

小说: 文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朝廷要找人管理渭水码头,可着实废了不少心思。

    没办法,这个位置太尴尬了。

    渭水严格来说属于万年县管辖,渭水码头只是万年县下辖的一个城镇。

    找个职务高的人过来屈才了,找个职务低的不一定能压得住地方。且抽调过来的官员能力还必须要强,否则把他调过来也没什么意思。

    最好是那种位置不高不低,能力不错又肯踏踏实实干实事儿,最好还要是那种接触过新事物,或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

    而且这个人和岳山的关系还不能太过于亲密。

    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太难找了,这个年代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不是岳系干将,就是他们派系培养出来的新人。吏部的人差点把头发薅光才找到了贾宜章。

    这个人很符合标准,唯一的缺点就是有棣州背景。

    但所幸他调离棣州的时间比较早,且之后和岳山几乎没有多大联系,甚至逢年过节都没有试着往岳山家送礼。

    综合考虑之后李世民确定了这个人选,一道旨意把他调到了京畿担任万年县丞。

    对贾宜章来说这也是一步巨大的跨越,直接从地方官跨入京官的行列。虽然只负责渭水码头这弹丸之地,但他也非常满足了。

    至于为啥要挂一个万年县丞的职务,因为渭水在万年境内,渭水码头归万年县管理。

    贾宜章知道机会难得,上任后就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他很清楚渭水码头的优势是交通运输,那么就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重新规划了渭水码头,在周围兴建了大量的仓库便于储存货物。

    围绕火车站也进行了规划,商业区、居住区、人力市场等等。

    亲自参与过棣州和申城计划的他很清楚,有时候朝廷只要制定好标准,剩下的民间的百姓、商人会自发去完善,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当他把一切都规划好之后,各地蜂拥而来的商人自发的在规划好的圈子里把一切都给建好了。

    可以说渭水码头一日三变,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的雏形,还是那种没有城墙的全开放式城市。

    这天一早贾宜章就亲自来到渭水码头,并让人在水陆上留出一条通道。

    经常往来这条线路的人都知道这要么是有贵人出行,要么是有别的重要用处,都很自觉的避开了这条线。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三艘内河战船出现在水面,顺着预留出来的通道停靠在码头。

    从船上下来的除了大唐的将士之外,还有一群身着奇怪服饰的异族人。

    贾宜章没有直接迎上去,而是站在远处。

    “县丞,这就是吐蕃的使节团吗?”一名下属问道。

    “看服饰应该是了。”贾宜章说道。

    “您不去看看吗?”

    “不去了,不过是一群摇尾乞怜之人,朝廷都发话我一个县丞去做什么。”

    “也是,但咱们不去人总归是不好看,要不我去看看吧。”

    “嗯,你去看看也行,免得他们不知礼节冲撞了百姓,顺便把他们送上火车。”

    商定之后那名官吏不紧不慢的迎了上去。

    来的正是吐蕃的使节,带队的还是历史名人噶尔东赞,只不过大家更喜欢叫他禄东赞。

    本来他以为自己出使,大唐起码派个高官过来迎接。谁知道下船之后等了半天都没见迎接的人,好半天才来一个还是穿青服的。

    以他对大唐的了解八九品穿青服的。居然派个这么低级的官员过来,完全可以看成是羞辱了。

    他心中非常的愤怒,后面的随行人员见到这种情况也是群情激奋,不少人嚷嚷着要回去。他自己也恨不得扭头就走不受这个气。

    但想到国内的局势,不得不强行咽下了这口气。

    花费了一番功夫安抚好手下之后,他挤出几丝笑容和迎接的官员交涉,最后在官员的引导下踏上了前往下一站的道路。

    路上他一直在观察码头的情况,对这里的繁华咋舌不已。遮蔽江面数十里的大小船只,堆积如山的各种货物,摩肩接踵的人群……这都是实力的象征。

    一路上他没有看到丝毫战争带来的痕迹。从进入大唐境内开始他看到的就是安居乐业的景象,看到的是各处风风火火进行的大建设。

    大唐在四处征战的同时,国内却一直在休养生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却神奇般的同时存在于大唐身上。

    这让他的心情尤为沉重,因为这意味着大唐根本就未尽全力,甚至只用了三五分力气就横扫了所有敌人。

    可怖,可惧。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结论还是下的太早了。

    在那名穿青服的官员的引领下,他们登上了一辆叫火车的东西上面。这是什么东西?车他知道,火车还是第一次听说。难道能和车一样跑?

    可这么大的车要用多少牛马才能拖的动啊,问题是他并没有看到任何牛马的踪迹。

    他搞不清楚这群唐人在做什么。

    在等待出发的过程中他从窗户往外看去,发现外面正有人把数不清的货物装到后面的车厢里。

    刚才蹬车的时候他数过,那种装东西的车厢有二十个。如果装满货物,将是一个庞大的数量。

    此时他的心隐隐不安起来,难道这辆所谓的火车能把这么多货物一次性拉走吗?这已经不是可怖那么简单了。

    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

    通过车厢内的钟表他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了震耳的铜锣声,伴随着大嗓门的吆喝声。

    “火车还有十五分钟出发,所有人尽快撤离。”

    随着吆喝声,刚才还围在火车四周的人哗啦全远远的躲开了。

    禄东赞的心突然砰砰乱跳起来,这辆火车不会真的能跑吧?他的心情非常的复杂,既想让它跑起来,亲眼看看这种奇观,有害怕它跑起来。

    然而不管他怎么想,事实都不会因此改变。

    “轰隆隆”的声音响起,没多久一阵汽笛声响起,火车发出‘况且况且’的声音开始往行驶。

    看着窗外往后退却的景物,禄东赞的一颗心也沉到了渊底,这辆装载着几百人和无数货物的车真的动了起来。

    而且速度还越来越快,最快的时候他感觉超过了战马。

    此时他的脑海里就只有两个字,怪物。

    如果不是怪物,又能会是什么力量让这辆车跑起来的呢。

    事实上他很清楚这不可能是怪物,而是大唐掌握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可以带动这样庞大的车体。

    但此时此刻他宁愿这东西就是怪物。因为怪物不可复制,工具可以。如果大唐多一些这种工具,那后果……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只是他一个,随行的许多人都想到了,众人的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行走到半途,他们看到了另外一辆长长的火车从对面行来,很快交错而过。这证实了一件事情,火车不是唯一的,而是有许多量。

    大唐居然已经强到了这种地步吗?吐蕃拿什么来和他们抗衡。

    他脑海里浮现出出行之前和赞普的对话:

    松赞干布:“你是吐蕃小论(副宰相),很清楚我们面临的情况。军事上我们无所畏惧,唐人联合宝髻、象雄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但国力已经无法支撑我们在打下去。”

    “如果不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休养生息,不用外敌打过来,我们自己就要先崩溃了。”

    “现在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唐人手里,决定是战是和的人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永安宫。”

    “此行出使大唐,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大唐君臣停止这场战争。”

    禄东赞:“恐怕大唐君臣不会轻易同意啊。”

    松赞干布:“不惜一切代价,可以称臣纳贡,甚至还可以送质子去长安,只要能停止这场战争。”

    禄东赞:“臣誓死完成使命。”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还构思了好几种方案,该游说哪些权贵,该如何说服大唐皇帝等等。

    可是随着逐渐深入大唐内陆,这种信心就越来越不足。在见到火车的这一刻,所有的信心都土崩瓦解。

    他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说服如此强盛的大唐停战。

    大唐师出无名征讨他国是不义,会遭报应?大唐也有敌人,不怕把我们逼急了万国伐唐?打仗也在损耗大唐国力,对双方都没好处?

    这些理由在强大的国力面前都成了笑话。

    而且大唐还有一种强大无比的战争神器,火炮。没有人敢之一它的威力,高句丽就是铁证。

    强大的国力配合强大的武器……对大唐的实力了解越深,就越绝望。

    不知道什么时候火车停了下来,禄东赞抬头看了一下钟表,才过去了四十分钟。

    他研究过大唐的一切,知道渭水码头到长安只有六七十里的距离。

    也就是说这个叫火车的东西只用了四十分钟就跑了六七十里路,这个速度让本就有些绝望的他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赞普,这次臣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文唐

 第738章 禄东赞的困境

    吐蕃使节团来长安觐见天子了?还是求和的?还要称臣纳贡?

    听到这个消息岳山既惊讶又觉得理所应当,这是综合国力差距带来的必然结果。

    前世大唐的重心一直在草原、在高句丽、在西域,对西南高原地区没有多大的关注,放任了吐蕃统一高原的行动。

    当吐蕃扫平所有对手统一高原,开始尝试干涉世界格局的时候,在去遏制已经晚了。

    面对高原天险,大唐能做的就只剩下防御,基本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

    纵使大唐在局部战争中屡次击败吐蕃,也不得不和对方‘约为兄弟之国’。甚至还首次用公主和亲,开启了大唐和亲的先例。

    要知道之前薛延陀的可汗、西突厥的可汗一直想求娶大唐公主,都被李世民给否决了。

    如果不是拿吐蕃没有任何办法,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把公主嫁过去的。

    不管后世的历史如何粉饰,对当时的大唐君臣来说,这次和亲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屈辱。

    这一世的情况就不同了,大唐的国力更加强大。

    岳山还给松赞干布打上了‘天命之子’的标签,是上天派下来和李世民争天下共主这个位置的。

    大唐提前十来年就开始关注吐蕃局势,李世民更是把松赞干布祖宗十八代都查了个清清楚楚。

    对松赞干布的事迹了解越深,就越会让人觉得他是天命之子。没办法,这个人拿的真就是主角剧本。

    同样作为主角的李世民自然把他视为大敌,提前十来年就开始布局。

    先是连年往青海道迁徙人口适应当地气候,然后从这群人里招募适应高原的军队。

    等到吐蕃开始统一高原的时候,不惜代价的扶持宝髻和象雄这两个同样是高原大国的势力,甚至直接出兵帮忙。

    这里就不得不称赞松赞干布的雄才伟略,即便有大唐的扶持,宝髻和象雄两国依然处于劣势地位。

    甚至大唐直接出动了一支万人的军队,也才勉强把局面僵持下来,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果。

    然后大唐就换了一个思路,既然通过战争打不垮你,那就从国力上拖垮你。

    海量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给了宝髻和象雄两个国家,粮食、武器装备等等,全都是免费的。

    条件就是在你们国内宣扬大唐的仁义,告诉你们的国民大唐是你们的宗主国,顺便把《华夏文明》这本书当成官员士人的必读书籍。

    对于宝髻和象雄两个随时面临灭亡的国家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啥?你说文化入侵?

    我们两个国家就没啥文化底蕴可言,何谈入侵。

    大唐是天朝上国,华夏文明居然说我们和唐人一样都是华夏后裔——还有这种好事儿?

    从今以后我就是一名光荣的华夏子孙了。

    于是大唐出钱出粮,宝髻和象雄两国出人,一场针对吐蕃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就此拉开。

    老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唐在这场战争中的消耗比达到了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两千的程度。

    一个非常准确的数据统计,在古代军粮运输超过一千里损耗就达到百分之九十,大部分被运送粮食的人路上吃了。

    也就是说一百斤粮食从大唐运送到宝髻和象雄就只能剩下十斤甚至更少。

    没关系,大唐家底儿厚耗得起。

    岭南粮仓就不说了,去南越之南那些小国几个玻璃瓶子,一匹秀美的丝绸,一座外表豪华镶满珠宝的座钟……都能轻易换一船粮食回来。

    虽然一年三岔的占城稻口感不好,可对于宝髻和象雄来说有的吃就不错了,谁还管好不好吃啊。

    再说口感再不好的大米那也是大米啊,比杂粮口感好太多了。

    宝髻、象雄两国一看大唐送过来的粮食一大半都是大米而不是其它的杂粮,顿时就感受到了大唐那浓浓的诚意。

    好人呐。

    然后和吐蕃打起来更加的积极勇敢。

    就是靠着这种堪称奢侈的消耗战,大唐活活拖垮了吐蕃。据说吐蕃国内百业凋敝,连前线的主力军队都开始缩减口粮了。

    在这么下去,不用打他自己就崩溃了。

    这些事情岳山都是从李世民那里了解到的。虽然他辞官了,但地位还在那,各种机密消息都能接触到,甚至有时候李世民还会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这次吐蕃求和李世民倒是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岳山也没兴趣过问。

    他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情,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禄东赞。这位大唐人民的‘老朋友’,把大唐公主带走的男人。

    岳山对他倒不是有什么意见,相反还很佩服这个人。撇开身份,这也是一位超群绝伦的大才,松赞干布最重要的战友和臣子。

    同时他也时松赞干布遗志的继承者,在松死后继续稳固吐蕃政权,打击贵族强化王权。

    如果后期他们父子没有专权的话,堪称完美人设,可惜没有如果。

    只是岳山没有想到的是,他没兴趣理会吐蕃使节团的事情,禄东赞对他却很有兴趣,居然提出要来拜访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