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072章

刘备的日常-第1072章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之将老,风中之烛。乱世之中,得一席清净之地。何其幸也。

    王子馆中,钟鸣鼎食。国老鸿儒,谈笑风生。

    “春风来解吹残雪,灯烛迎阳万户燃。竟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赭袍已向端门御,仙曲初闻法部传。车马不闲通曙色,康庄时见拾珠钿。”

    鸾栖馆,精舍前。

    “中丞留步。”

    贾文和闻声驻足。正是南閤祭酒许子远。

    “同车乎?”贾文和笑道。

    “固所愿也。”许子远虽憾未能入谋主之列,然足智多谋,不可小觑。

    二人共车,绕行门下署中,林荫官道。明月当空,水银泻地。夜风徐来,清香漫溢。中丞座驾,安车四望,乃出宫廷制式。非国老重臣,不可乘。

    “子远,何不直言。”见许攸欲言又止,贾诩不禁先问。

    “中丞,席间似有未尽之言。”兹事体大,许子远,亦不敢藏拙。

    “何不试言。”贾文和,笑道。

    “陈宫之谋,乃出连环计。论施此计,中丞乃翘楚。卑下既能窥知一二,何况荀文若乎。”许子远言道:“三月上巳,(少)帝必不得脱也。”

    “未必。”贾文和言道:“依我之见,荀彧虽知陈宫之谋,然必不言于,曹孟德当面。”

    “请中丞不吝赐教。”许攸求问。

    “荀彧乃汉臣。先前,常与主公,书信往来。不投我主,乃因我主今为蓟王矣。”贾诩答曰。

    “原来如此。”许攸心领神会。一言蔽之。荀彧以为,今汉国祚,尚有一线生机。

    贾诩又叹道:“然忠君背主,君子必难两全。若天子西归,荀彧恐无命矣。”

    略作思量。许攸方知。席间贾文和,不愿说破。乃因荀攸亦在。

    以荀攸之智,必能窥破此局。洞悉荀彧两难之危急。料想,必有家书,传至甄都。然荀彧如何择选,亦非荀氏家门,可定也。

    “唉——”许子远,一声长叹:“只恨无人并列。”

    闻此言,贾文和亦生惜才之心。

 1。266 内疾未显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王子馆会正酣。

    “关东之乱,乃出大汉宿疾。”华国老,一语中的。直切要害。

    华国老,大医治世。自蓟王少复祖爵,开造楼桑。义舍病院,便由华国老掌管。二十年如一。今长女华妁,又入蓟王家门。为国之姻亲。国之宿老,当之无愧。然华国老,治病救人,轻易不言国事。

    今日难得开口。席上嘉宾,无不侧耳倾听。

    “哦?”饶是儒宗,亦躬身求教:“愿闻元化高识。”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然大汉之疾,不在肌肤,不在肠胃,不在骨髓。而在心腹。谓‘心腹之患’,是也。”华国老答曰。

    “‘寇贼在外,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儒宗有感而发。

    “然,大汉何所疾?”华国老,不吐不快:“无非,名门、世家,豪强、宗贼。如我主少时所言:‘不患寡,只患不均’。”一言蔽之,(统治)阶级固化,(剩余价值)分配不均。

    “心腹之患,乃属内疾。谓在身中,不显于外。”华国老,以医入道:“内疾不发,宛如常人。内疾积发,顷刻丧命。”

    “如何救之?”双博士祭酒服虔,求问。

    “积疾成瘤,而后割之。”华国老答曰。

    “‘瘤,小肿也’。”略作思量,双博士祭酒服虔,这便醒悟:“内疾不积,无可外显;积疾而发,救之不及。故趁小肿,而除之。”

    “国老真乃良医也。”儒宗慨叹:“自我主,少复祖爵,并县为国,兼督四州,据拥河北。汉土半幅得全。辖民三千万口,亦过强汉之半。黄巾之乱,扰乱视听,病因不显。拨乱反正,正本清原,恶疾匕见。”

    言下之意。先保全半边健康之躯。待心腹之患,积恶成瘤。再以雷霆之势,快刀斩之。

    双博士祭酒服虔,慨叹:“非我主引而不发,乃因内疾未显也。”

    内疾未显,病灶未成。便施虎狼之药。看似痊愈,实则化为隐疾。如祸根深藏,吸噬社稷血肉,茁壮成长。乃至盘根错节,冠盖如云。彼时,已成大树参天。与国祚休戚与共,不分你我。如何还能轻易拔除。

    如何续命。

    先帝不惜假太平道,起黄巾之乱,血洗关东。先下一剂“虎狼之药”。

    而后,蓟王虎踞河北,收拢流民,存恤忠义。屯田养士,为国造血。望闻问切,冷眼旁观。坐等内疾生瘤,而后快刀斩乱麻,一并切除。

    何人为良,何人为疾。何以知之?

    一言蔽之。水落石出,民心向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万民所羡,到千夫所指。便是所谓“内疾外显”。

    先前,不过大汉一藩,一国之力。如今,河北大地,皆视叔侄三人,为社稷毒瘤,大汉恶疾。

    此便是,“制天命而用之。”双博士祭酒服虔终于醒悟:“‘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与会名士大儒,如灌顶醍醐,纷纷自醒:“此乃我主,‘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宗笑曰:“内圣外王之道也。”

    蓟王所行,便是内圣外王。

    知微见著,以小见大。简而言之:内修圣,外尊王。

    正如蓟王一贯行事。执政安民于内,拓土封王于外。内外不可缺一,方是内圣外王之道。

    不内外兼修,何以称王道。

    《荀子》并入《五书》。可谓,实至名归。

    知晓蓟王,处世之道。当可窥破,天下雄心。病灶需除,毒瘤必割。不过早晚而已。

    言及荀子,必问家学。不料,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竟不在其位。

    蔡少师慨叹:“必是心忧,荀氏千里驹也。”

    荀氏千里驹,正是孤身一人,欲力挽狂澜之荀彧。

    “闻,荀彧乃家门翘楚。便是右丞荀攸,亦难比肩。”双博士祭酒服虔,摇头慨叹:“奈何,所投非人也。”

    儒宗言道:“荀彧乃汉臣。入卫将军幕府,只因曹孟德亦是汉臣。”

    “曹孟德汉臣否?”双博士祭酒服虔,必有此问。

    “未可知也。”儒宗答曰。

    与会嘉宾,各自叹息。

    甄都宫,承光殿。

    董侯专开朝议。满朝公卿,悉数与会。

    “三月上巳将至,朕欲同公卿,泛舟东流水上。”董侯目视群臣:“不知可否。”

    天子之所以有此问。乃因吕布入寇,关东扰乱。此时出城游玩,唯恐不合时宜。

    见满朝公卿,无人先言。

    太仆伏完,持芴进言:“禀陛下。甄都虽临河,然吕镇东,麾下铁骑,其疾如风。卫将军又出征在外。臣,窃以为。固守雄城,乃上上之选。”此言,看似老成持重,不偏不倚。实则,暗讽曹孟德无力逐吕布出境。只好龟缩不出。累及天子,不能如愿。

    果不其然。

    闻此言,曹太保冷笑出声:“吕布,匹夫耳。不敢与敌,闻风四散。江淮梅雨将至,沟渠一夜水满。北地骏马,多生恶疾。不退,必亡矣。陛下毋虑。三月上巳,如常而已。”

    “善。”董侯欣然言道。

    董侯这便,趁热打铁。将上巳出游之事,悉交曹太保安排。曹太保,自领命不提。

    只需大肆操办,万众瞩目。上可媚天子,下可络吏民。曹党更可趁机扬名。力压王党一头。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甄都风雨欲来,奈何满朝公卿,仍浑然未觉。

    见曹太保沾沾自喜,便有心腹进言:“需防王党,洛阳旧事。”

    言指,群雄兵进洛阳。彼时,亦是三月上巳。天子乘赤楼帛兰船华云号,满载公主妃嫔,自濯龙园顺下阳渠,入洛水。与曹孟德盖海舰队汇合,经大河,直达甄都旧事。

    “无妨。”曹太保笑道:“王允岂能重施故计。且有我等,伴驾天子,不离跬步。大河上下,兼有我儿盖海斗舰。如何西去?”

    “太保,明见。”心腹拜服。

    曹太保,阶上驻足。俯瞰王允,登车自去。

    又起喃喃自语:“王子师,自诩纯臣。又岂能,阴行此事。”

 1。267 扫榻以待

    甄都,御史中丞,兼领甄都令,荀彧府邸。

    自曹孟德领兵出征。荀彧衣不解带,拱卫甄都周全。吕布麾下健将,倚仗铁骑,往来如风。抄掠兖州大地。军情紧急,四面火起。一日数报,乃至数十报。陈宫兵势虚张之计,绝非浪得虚名。若是寻常人等,早已惊慌失措。然荀彧居高稳坐,处变不惊。“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不愧王佐之才。

    诚然,陈公台亦不可,等闲视之。此连环计,令曹孟德疲于奔命,荀文若分身乏术。亦令曹堂上下,自顾不暇。

    王太师,社稷之臣。“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正因如此。故未知不其侯伏完并尚书令桓典等人,暗中所谋。总以为,一言九鼎,御下有术。疏于防范,才有今日之事。

    否则,振聋发聩,一声棒喝。伏完、桓典,当可悬崖勒马。

    “报,门前有人投刺。”便有府中卫士,廊下通报。

    “何人投刺。”荀彧随口一问。

    “言,乃‘子闳’。”

    “哦?”荀彧这便言道:“名刺何在。”

    “名刺在此。”卫士遂呈上名刺。

    荀彧一观便知。投刺之人,乃荀彧四兄荀谌之子,荀闳。“子闳”者,谓“从子荀闳”是也。

    荀谌今为蓟国三川守,兼王宫行人。领食二千石高俸。

    时得荀攸所举。荀悦,荀衍,荀谌,荀表,荀棐,荀祈,叔侄六人,同仕蓟国。皆为一城之长。并称“荀氏六长”。后因政绩出众,与从兄荀衍,同擢为郡守。荀氏一门。自万石国老,慈明无双始,中二千石幕府右丞荀攸,二千石太守荀衍、荀谌,千石城令乃至三百石城长,不一而足。

    更加蓟国兴《荀子》为大儒学之基。荀氏家学渊源,稳坐蓟国第一名门。

    荀闳字仲茂。今为芦州长。

    时东境郡县草创,百废待兴。安昌郡三县,扼辽西走廊。尤其芦州县,上连昌黎郡,下接辽海郡。扼碣石道,又守壶港。水陆通达,坐拥渔盐之利,兼得稻作之益。自荀闳到任,通路穿渠,筑城圩田,向化岛夷,安置迁户。以家传圣贤之道,教化蛮夷。蔚然成风,一县大治。

    待蓟王归国。不日当可擢升城令。坐享千石高俸。灵辉大殿,觅得一席之地。

    可谓荀氏,后起之秀。

    “拜见叔父。”荀闳登堂入室,肃容下拜。

    “仲茂速起。”见家门青年才俊,荀彧亦难掩喜色。

    “家门安否?”待荀闳落座,荀彧遂问道。

    “家中如故。”荀闳恭敬作答。

    “所为何来。”荀彧既是长辈,又是东主。故由其发问。

    “来送家书。”荀闳此番乃奉命前来。

    “家书何在。”荀彧似已早知。

    荀闳朗声言道:“甄都危矣,不可久居。速弃官北上,我主必扫榻以待。”

    此便是家书。传话之人,必出慈明无双。

    荀彧肃容答曰:“彧,已尽知。”

    “叔父何意?”荀闳追问。

    “仲茂守一县之长,不可久留。”荀彧答非所问:“且速归。”

    “叔父当知……”荀闳欲言又止。

    “三月之事。”荀彧一语破天机。

    “‘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叔父既知,何不早去。”荀闳苦劝。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荀彧言尽于此。

    闻此言。荀闳涕泪下拜,掩面遁去。

    目送荀闳远去。荀彧含笑而立。智者千虑。“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

    荀闳自敖仓港,轻舟一日往返。泊入南港。

    北郭,洽和里。

    谓“居中为和”。凡百官所居,中城巷陌,皆以和名。

    譬如,比二千石居“咸和里”,二千石居“淳和里”,真二千石居“悦和里”,中二千石居“洽和里”,万石国老居“至和里”。

    幕府右丞荀攸府邸。

    “叔父何所言。”荀攸先问。

    “叔父言,‘心之所善,九死未悔’。”荀闳如实作答。话说,之所以遣荀闳赴甄都传语,正因与荀攸同辈。

    “哦?”荀攸若有所思。荀彧所言,乃出屈原《离骚》中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然九死未悔,需心之所善。

    君之所善,无非忠君奉主。荀彧,忠于何人?

    此,正是荀攸所思。

    许,非我等所想。亦未可知。

    事不宜迟。荀攸又亲赴至和里。拜见慈明无双。

    “文若之意,且去问女荀。”荀国老,亦无有定论。

    “喏。”荀攸这便车驾入宫。

    女荀,便是荀爽之女,蓟国新任中书令荀采。去年九九重阳前,中书令赵娥便已致仕。循例,当以贵人礼聘,嫁入蓟王家门。只待蓟王归国,便可如愿。中书仆射荀采,继为中书令。万中无一,瑞麟博士蔡琰,继为中书仆射。

 1。268 荀氏文若

    四方馆长朱建平,与太医令华佗,乐府令杜夔,长安西学博士周宣,并称“四奇”。号“铁口神断”。将曹孟德与刘玄德并列。绝非空口白牙,无稽之谈。

    荀氏千里驹,荀彧独投麾下,亦可佐证。

    “主公初次上洛,与二袁并曹孟德相识。后引为知己。”荀采将蓟王旧事,娓娓道来:“‘应有尽有袁本初’,‘别无二处袁公路’。‘不可错过曹孟德’。如今再思,别有深意也。”

    “三人皆入六雄。时,曹孟德为救董侯,不惜‘决裂诸侯’。当真,不可错过也。”荀攸一声慨叹。彼此,曹孟德一腔碧血,忠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