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652章

刘备的日常-第652章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丞言之有理。”守丞刘平拜服。

    “速报主公知晓。”贾诩当机立断。

    “喏。”刘平这便领命。

    阳港水砦,三足踆乌船宫。

    得刘平上报,刘备一声叹息:“树欲静而风不止。”

    刘平进言道:“右丞以为,诸人多出前大将军何进幕府。许,与太后相关。”

    刘备轻轻颔首:“太后新仇旧恨,难以消减。日前,左相密报。何后遣何苗,笼络四郡亡胡,大肆招募胡骑入京。又命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携一亿券钞入蜀。笼络巴人之心,昭然若揭。不出所料,当有一万精兵,再入西园。”

    “太后募兵,莫非欲报大将军之仇乎。”刘平幡然醒悟。

    “貌似便是如此。”刘备不置可否。苦思破解之策。

    见刘备无心交谈,刘平遂拜退。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罗马皇后鲁琪拉,携圣火祭司阿奇丽娅,黑夜女王英妮娜,盛装出席。正如蓟王初见时所感。鲁琪拉并何后,命运多舛,颇多相似。大有相见恨晚,引为知己之势。

    “闻皇后已婚配,不知尚有子嗣否?”席间,何后问道。

    “有。”鲁琪拉答曰:“滞留国中,未能同来。”

    “原来如此。”何后又问:“不知大秦,何人执政。”

    “乃妾胞弟。”鲁琪拉又答。

    何后轻轻颔首,忽追问道:“既是亲兄妹,因何刀兵相向。”

    “无它。”鲁琪拉言道:“弟妻孕身,若诞下子嗣,依鄙国律,当为奥古斯塔。”

    “原来如此。”何后轻轻颔首:“事关皇后大位,不可不察。”

    “若只我一人之失,无足轻重。”鲁琪拉言道:“然,吾弟不问政事,纵情声色。尤以搏杀为乐。若无我辅政,必生大乱。不得已而为之。”

    “一国双君。”何后似有感悟:“即便一人碌碌无为,仍有一人勤于国政。如此想来,确有可取之处。”

    鲁琪拉亦恭维道:“今三宫鼎立,太皇垂帘,蓟王辅政。足可保大汉,国祚绵延。”

    “蓟王在时,自当稳如磐石。然,蓟王不在,又当如何?”何后试言道:“我家麒麟,时常西顾。朕独守深宫,道听途说:待辅政期满,我家蓟王便欲领兵西征。不知皇后,以为然否?”

    鲁琪拉,顾左右而言其他:“西出葱岭,便是贵霜、身毒,再西还有安息。蓟王欲征何地?”

    何后嫣然一笑:“妇道人家,焉知军国大事,(大)丈夫雄心。”

    “妾,亦如此思,亦如此想。”鲁琪拉笑答。

    何后又道:“我家蓟王,麒麟天降。祖宗庇佑,福泽深厚。今后宫佳丽,已有数百。其中殊丽倾国,倾城姿容者,比比皆是。听闻,大秦一夫一妻?便是国君,亦无从破例。”

    换做鲁琪拉,展颜一笑:“确是如此。然妾身世飘零,无根浮萍。寄身汉土,蒙陛下不弃,会以兄弟之盟。自当入乡随俗,岂能墨守成规。”

    “好一个‘入乡随俗’。”鲁琪拉心意,何后已尽知。妒火中烧,竟一时无言。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何后并非舍不得蓟王。而是舍不得蓟王远走他乡,孤儿寡母,再无所依。蓟王辅政一日,何太后便安稳一日。诸如董重之流,便不敢擅动。若蓟王离朝,以何苗混吃等死,眼高手低,浑浑噩噩,不知所以。必为董重所败。

    若蓟王归国就藩,三千里水路,数日可达。

    然若远走万里之遥,鞭长莫及也。

    此,才是何后心腹大患。

    如何能将蓟王,长留汉土。何太后心念至此,眸中戾芒一闪而逝。

    陪坐侧席,垂首无言之黑夜女王英妮娜,睫毛忽颤。

 1。99 敬而远之

    月升席散,宾主尽欢。

    鲁琪拉一行,乘国宾车驾同返。

    “太后宫中,另有高人。”黑夜女王英妮娜,轻声言道。能令惜字如金的英妮娜,说出整句。足见此人,非同小可。

    “我亦察觉。”圣火祭司阿奇丽娅,亦低言道:“香炉中混有来自身毒的巫药。非大汉之物。”

    “应是西王母派,上元夫人。”鲁琪拉又问道:“诸夏仙门,二位可能与敌?”

    阿奇丽娅并英妮娜,四目相对,异口同声:“可以。”

    “太后身缠诸多神异之事,玄而又玄。此地不宜常来。”心念至此,鲁琪拉话锋一转:“可曾听闻,太后与蓟王之风言。”

    “并无风言。”阿奇丽娅摇头:“时,‘天降流火,麒麟送子’。蓟王远在数千里外,赴群仙之会。如何能行苟且之事。”

    “当真是麒麟送子不成。”鲁琪拉似有不信。

    “洛阳百姓,皆亲眼所见。众目睽睽下,如何作假。”神异之事,圣火女祭司,深信不疑。

    “总之,‘敬鬼神而远之’。”鲁琪拉,意味深长:“须知:汉天子乃赤帝子。”言下之意,非罗马诸神。

    亦有本族原始信仰,不信奉罗马诸神的暗夜女王英妮娜,忽笑道:“若依汉人说法,罗马神王朱庇特(Jupiter),是否便是‘白帝’。”

    鲁琪拉张了张嘴,却未置一语。

    显然。此问题,鲁琪拉亦曾虑及。单就眼前的政治利益而言,统一信仰,利大于弊。然远在西陆的罗马,显然不可接受。换言之,近期必然得利,远期利害未知。

    见圣火祭司阿奇丽娅亦无言。英妮娜索性挑明:“若要组建西征军团,皇后需借大汉之力。迎合汉人的信仰,大肆宣扬与汉人的神性关联。承认罗马皇帝为白帝子。对皇后而言,乃是复辟前期之关键。所谓入乡随俗。甚至东迁亚马逊,亦修正了原是信仰,称‘三柱神’。”

    “好的。”鲁琪拉未置可否。毕竟牵扯到帝国信仰。稍有不慎,顷刻崩盘。没有十足把握,不可轻身弄险。

    思绪至此,鲁琪拉又问道:“顽强如亚马逊,宁愿举族东迁,亦不愿苟且。为何会轻易信仰。”

    暗夜女王英妮娜,一声轻笑:“因为她们遇到了一个能满足全部所需的男人。”

    “一个男人,便满足了亚马逊生存的全部所需。”鲁琪拉略作思量,便已醒悟。

    “是的,皇后。”英妮娜言尽于此。

    留下鲁琪拉,蹙眉苦思。

    官堡,蓟国邸。

    游缴再来。将当夜董卓与诸太守,席间闲言碎语,汇同在案。呈报右丞贾诩当面。

    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语出何人之口,又如何上下呼应。细作未必能一字不漏,分毫不差。然大略经过,便是如此。贾诩逐条看来,搜寻蛛丝马迹。

    守丞刘平,屏气凝神,陪坐在侧。见贾诩在白绢上,不时提笔勾画。心知,足智多谋如贾文和,必有所得。

    果然。少顷,贾诩投笔在案:“未尽之言,必暗藏衣带之内。”

    刘平急忙欠身去看。果见数有“衣带”二字,出董卓之口。“布衣韦带”、“褒衣博带”、“衣带渐宽”、“衣不解带”,诸如此类。出金水汤馆,与一众太守话别时,董卓更口出:“缝衣浅带”。

    语出《庄子·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注①)?”乃盗跖怒骂孔子之句。

    刘平细细读来,似有所悟:“‘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惑天下之主’,‘盗莫大于子’……”古为今用,借古讽今,句句似皆有所指。

    见贾诩表情不善,刘平试言道:“莫非,后将军联络大将军旧部,意欲对王上不利。”

    “犹未可知也,然不可不防。”贾诩言道:“速报主公知晓。”

    “喏。”刘平不敢怠慢,遂下山奔赴阳港水砦。

    三足踆乌船宫。

    刘备得报,心头一凛。莫非竟出『衣带诏』。话说,自管宁割袖,甘宁百骑踏营,何后诞阿斗,刘备便心生警醒。史上著名人物的著名事件,当不可更改。

    《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时曹操窃权,献帝欲除之。下密诏藏于衣带中,命董承出宫,联络群雄,共谋之。承遂与先主同谋,未发,会(刘)备出征,承便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董贵人虽有身孕,献帝数次向曹操求情,仍被杀。

    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总摄朝政之人,乃是蓟王刘备。莫非,竟是少帝心生不满,而秘令董卓联络群雄,欲除蓟王而后快。

    兹事体大,不可不慎而又慎。刘备随命刘平召贾诩等谋主,登船相商。

    “此衣带诏,必出三宫。”荀攸已有心得:“然,臣窃以为,却并非意指主公。”

    “何以知之。”刘备问道。

    “主公无心天下权柄。已上表陈情,辅政满五年便归。不过短短二载,少帝远未元服,何故如此急迫。”荀攸言道:“见董卓所邀,皆是前大将军何进旧部。许,密诏出自何太后之手,亦未可知。”

    “或是窦太皇。”贾诩语出惊人。

    刘备心中一动:“文和且说来。”

    “天下皆以为,窦太皇孤家寡人,无欲无求。然,臣却以为,正因如此,窦太皇才深恨二戚相争,祸乱朝政。欲除之而后快。”

    “窦太皇。”略作思量,刘备遂言道:“若密诏出自窦太皇,乃欲诛何董二戚。董卓、袁绍等人,皆出身大将军幕府,岂会背主反戈,徒留骂名。”

    “主公明见。”贾诩言道:“然今时不同往日。大将军兵败枭首,主臣之义已就此断绝。董卓、袁绍等,与车骑将军何苗,并无隶属,亦非府臣。故无背主之说。”

    刘备轻轻颔首:“确是如此。”

    话说。史上,何苗素不与兄何进同心,何进被杀,部将吴匡疑苗与宦官通谋,攻杀苗于朱雀阙下。后遭董卓开棺戮尸。足见利害关系。

    田丰言道:“与其苦思无解。不如主公去信袁公路,询问衣带诏之事。料想,袁术必不敢隐瞒。”

    “不可。”贾诩急忙阻止:“凡受密诏,最忌外泄。若主公去信询问,董卓等知事不可为,必暗中销毁密诏,矢口否认。何人指使,再无迹可寻。”

    田丰欲证其事。而贾诩却想找出背后主谋。

 1。100 三马同槽

    “‘衣带诏’当与我主无关。”贾诩为众人解忧:“所出,无非有三。若诏出何太后,必为除董氏,以报大将军之仇。若诏出窦太皇,必为除何董二戚,以正朝纲。若出董太皇,必为除何氏外戚,一门独大。少帝尚未元服,当无此念。主公可安心。”

    言下之意,多半是二戚相争。

    “朝政日非,朝不夕保。宜当谨慎行事,不可作壁上观。”刘备叮嘱道。

    “臣等,遵命。”主公之意,贾诩等人,皆足智,焉能不知。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又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有人,窃以为:若“坐山观虎斗”,对蓟王而言,利大于弊;然于朝而言,却弊大于利。

    然蓟王君臣,却将蓟国与大汉视为一体。家国同构,便是此意。列候称“家”。时下,“家国同构”与“家国天下”大同小异。所言,即是“郡国并行,列候次减”的大汉封建体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得不说。参考两汉对诸侯王的打压。蓟王能不计前嫌,高瞻远瞩,堪称一代明主。

    贾诩、荀攸,代主掌尚书台。尚书令曹节,非大事不亲临。刘备却命二人,凡涉二千石官,皆需通禀曹节。以示尊重。蓟王行事,有礼有节。单此事,便可见一般。

    太皇并少帝,迁居瑶光殿。南北二宫,亦在加紧修缮。禁卫、宫人,多已齐备。掖庭令毕岚,并钩盾令宋典来报,正腊前后,便可迁回。

    蓟王临朝,洛阳大兴。

    天下权贵,趋之若鹜。本已刀山火海,如坐针毡,坐等罢官的洛阳令司马芳,得蓟王信任,不降反升,拜为河南尹。蓟王又举前冀州牧桓典,为新任司隶校尉。

    洛阳令,出人意表,被蓟王授予司马芳胞弟,议郎司马防。

    司马防,性格耿直,为人公正。即使赴同僚宴,亦不苟言笑,保持威仪。酷爱《汉书》名臣列传,讽咏数十万言。时在州郡为官,年初调入京畿为议郎。后生八子,并称“司马八达”。

    司马兄弟,乃前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子。司马儁,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大度。身高八尺三寸,腰大十围,仪态魁岸,甚有威仪。黄巾乱时,赋闲在家。乡党宗族皆来依附,得以保全。

    年初,被蓟王举为大鸿胪。位列九卿。数次大典,皆得圆满。因有威仪,接人待物,自有泱泱大国风范。深得朝堂称赞。

    父子三人,一年之中,先后入朝。皆得重用。

    遂成典故“三马同槽(朝)”。为时人津津乐道。

    司马一门,皆因蓟王,身居高位。焉能不感激涕零。

    于是遣长孙司马朗等,门中子弟,北上蓟国,拜入蓟学坛。大有学成,出仕蓟国之意。

    蓟王号麒麟,善辨宝识人。司马儁父子,德才兼备,正当大用。

    父子登船宫拜谢,蓟王殷勤款待不提。

    话说。凡三公四府徵辟良才。多先拜为府吏。后待时机完备,再举为朝臣。如此一来,此人便打上“某府”烙印。便是先前“恩(府)主”之党羽。

    然蓟王却直接徵辟为朝臣。足见磊落公心。如此选贤任能,朝堂内外,无可非议。

    话说,前东平宪王刘苍,拜骠骑将军,入朝辅政。“置长史掾,史员四十八,位在三公之上”,后纷纷举为朝臣,其中不乏位列三公者。五年后,刘苍就国,先前府吏皆弃官同返。后被刘苍好言相劝,悉数遣归。

    此事,足见一斑。

    如先例,若蓟王所举之人,先入幕府,再拜朝臣。待蓟王归国,必也弃官追随。然若无“门下”之经历,则无需如此。

    换言之,即便蓟王就国,司马儁父子亦可安心留任。除非蓟王早薨,为恩主奔丧守孝。司马儁父子宜当弃官。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