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07章

汉明-第307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照吴争的想法,最好是打得清廷不得不主动撤退,理想状态是能占据江北一个州府,做为日后北伐的跳板。

    但人算不如天算,战局瞬息万变,谁能知道,如此坚固的城池加上兵力并不比清军少太多的应天府,竟不到四天就被清军攻破。

    如果吴争能想到这点,只怕啥想法都不会有,早就直接派金山卫增援京城了,毕竟,京城一失,整个江南人的士气都会下降,好不容易有的大好局面就会化为乌有。这样的损失,吴争是承受不起的。

    可世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可买。

    吴争得知京城危急的时候,杭州卫已经从靖江出发登陆对岸,向泰兴进军了。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时哪怕退兵,恐怕也救不及京城了,吴争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只是在心中祈祷鲁之域、吴易进攻龙潭顺利,这样围魏救赵,或许还能逼济尔哈朗回援龙潭,如此,说不定能减轻廖仲平的压力。

    吴争下令加速向泰兴进军,是加速,不是急行军,这是为了在赶到泰兴时,立即组织起进攻。

    第二天凌晨,也就是济尔哈朗打算撤退,却被谭泰拒绝的第二天凌晨,杭州卫对泰兴发起了进攻。

    泰兴是个小县,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县,此时隶属扬州府。

    清廷原本没有在泰兴驻囤军队,只有三千六百兵力驻囤于泰州。

    因吴争光复长江东南十府,清廷才在泰兴驻屯了一千八百守军。

    可此时,靖江被攻下的消息已经传到泰州,那儿的三千六百清军,已经在杭州卫前锋到达泰兴之前赶到,两部会合之后,有了五千四百人,这就让吴争无法迅速攻下泰兴,一天激战之后,吴争没有连夜攻击,而是下令当夜让将士休整,等待后军赶来。

    打算天亮时发起强攻。

    ……。

    两天的时间,足以将战场变化,传到黄河边。

    多尔衮闻知军报,就已经感觉到战局的变化不妙。

    他的判断几乎与济尔哈朗相同,攻入应天府的清军应该立即从应天府撤退。

    因为龙潭绝对无法守住,金山卫是清军守军的两倍,龙潭虽然是要隘,但也仅仅是个要隘。

    无民可以协防,清军死一个就少一个。

    加上清军刚刚攻下龙潭,周边都是明军控制的地盘,不具备任何可借力之处。

    打顺风仗还好,可要让这些降清明军与金山卫打一场殊死之战,很可能形成哗变。

    这样一来,攻入应天府的清军就被隔开了,丧失了退路。

    如果攻下应天府还好,可以凭应天府城墙防御,且应天府中的囤粮和百万民众的存粮,足以保障二万多清军的需求。

    可如果陷入僵持,那就是万劫不复之境。

    那一万八旗军是绝对损失不得,就算是多尔衮也无法承担这一万八旗兵在江南全军覆没的结果。

    多尔衮立即手书传令,令济尔哈朗撤退。

    同时将战局变化急奏朝廷,建议朝廷,只要义兴朝送还豫亲王多铎的尸体,可以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然后进行和谈。

    之后,多尔衮开始组织前锋渡河。

    这个时候,多尔衮就算再谨慎,也只能冒险一搏了。

    因为一旦泰兴被吴争攻下,那么黄河以南沿海,就没有一支可以抵挡吴争北上的清军了。

    这会使得局面失控,清廷或许可能由此而失去黄河之南的整片土地。

    所以,就算冒险,多尔衮也须搏一搏。

 第693章 各怀鬼胎

    战局的变化,往往就在细微不经意之间。

    吴争攻下靖江,兵临泰兴城下的消息,在泰兴周边各县引起不小的混乱。

    连带着有驻军的县的清军,自动向泰兴增援。

    这就使得正在镇江水域与王之仁水师交战的一万清军阵线开始松动,这不难理解,明军都攻到清军侧翼了,泰兴一失,明军只需一天时间迂回,这一万清军的背后就会出现明军。

    清军开始出现慌乱的苗头。

    王之仁在镇江水域水师的压力聚减,于是水师开始分兵向应天府水域西进。

    水师这个无意的动作,着实帮了正在进攻龙潭的金山卫大忙。

    一直苦于没有攻城武器的鲁之域、吴易在几艘水师炮船的支援下,向龙潭要隘发起了猛攻。

    战况迅速扭转,这下,终于轮到清军苦苦支撑了。

    ……。

    此时的济尔哈朗,虽然还没有接到多尔衮的撤退令,但龙潭被攻击、靖江被吴争攻占的消息已经传来。

    这次济尔哈朗不再犹豫,他明白,再不撤,怕真要被明军包饺子了。

    于是,济尔哈朗一面封锁这两个消息,一面知会谭泰撤兵,这次,济尔哈朗是以军令的形式,勒令谭泰撤退。

    奈何谭泰正打得兴起,满心的不想撤。

    也确实是可以理解,谭泰所部在城里,占据民舍之利,对建阳卫的射箭居高临下。

    而建阳卫只进城了前半部分,后一半还在城外,被清军死死挡着,是进进不得,退退不得。

    只能用脑袋硬顶着高处而来、有如长了眼睛般的箭矢,还得与对面清军死磕。

    加上夏完淳的指挥确实不及身经百战的谭泰老练。

    虽然是僵持,但谭泰更得心应手一些,双方的伤亡比,也是打成一比二,建阳卫的伤亡更大些。

    所以,谭泰根本不把济尔哈朗的撤退军令当回事。

    济尔哈朗这下抓耳挠腮,没辙了。

    可他毕竟是个老江湖,居庙堂之高,早已修练成了精。

    他在思忖之后,想了个破解之法,他立即派人向明军方向射出书信,建议双方停战和谈。

    廖仲平得知情况愕然,他虽然得皇帝授权,可以临机决断,可这样的大事,他还是不敢应,迅速派人向皇宫通报。

    ……。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消息的闭塞。

    从江岸至龙潭再到应天府一线,如今都控制在清军手中。

    济尔哈朗是得到消息了,可义兴朝却还没有得到消息。

    得到廖仲平奏报的朱慈烺是惊愕,然后第一个反应是大吼,“来人,快……快将长公主追回来!”

    已经在奉天殿滞留了两天的文武官员们在一阵的寂静之后,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就象明军胜利了一般。

    只有钱肃乐、陈子龙、王翊等人面面相觑,但这算这了了数个清醒的人之中,观点也是不一样的。

    钱谦益在回过神之后,立即拜伏在地上,泣声大呼道:“天佑大明,天佑吾皇!”

    引得无数官员山呼起来。

    朱慈烺脸上也显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双手伸出、张开双臂道:“全仗诸公忠义,全仗将士勇武!”

    钱谦益高声应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又是一阵山呼。

    朱慈烺脸上笑意渐盛,“诸卿平身!”

    钱谦益立即奏道:“既然清军有了退意,陛下当指派有为之臣,组成使团与济尔哈朗谈判善后事宜。臣毛遂自荐,愿为使臣前去与济尔哈朗谈判。”

    朱慈烺笑着刚要开口,钱肃乐上前道:“臣以为此事不急。陛下,清军明明占据优势,却突然提议停战谈判,臣虽然想不通究竟发生了何事,但急着谈判怕是中了济尔哈朗的奸计。”

    钱谦益反驳道:“不管是不是济尔哈朗的奸计,此时清军已经攻入京城,我朝危急关头,停战无论对朝廷、对陛下还是城中百姓都是好事。太傅难道想让清军围攻皇城吗?”

    钱肃乐皱眉道:“首辅之言也有道理,但对于济尔哈朗的提议不可不防。陛下,臣以为停战可以,但清军应先撤出城外,方可谈判。”

    王翊道:“恐怕济尔哈朗不会应允,如今清军已经占据优势,岂会吐出到嘴的肉?”

    见有了帮手,钱谦益更加有了精神,他向朱慈烺拱手道:“陛下,太傅之言太自以为是了。依臣之见,应立即回复济尔哈朗,停战、谈判可在同时进行。”

    钱肃乐立即反对道:“不可!无论济尔哈朗因什么理由提议停战和谈,至少我朝应该了解原因之后,再作出是否谈判的决定。”

    钱谦益怼道:“太傅的意思是,宁可陷君王、臣民于危境,也不欲与济尔哈朗和谈?”

    钱肃乐怒道:“钱某何曾说过这话?何曾有过这意思?”

    钱谦益斜眼道:“如果不立即和谈,万一清军再进攻怎么办?”

    钱肃乐道:“自然是继续抵抗。”

    钱谦益“嘿嘿”冷冷一笑道:“太傅莫要忘记了,城中已经有二万多清军。”

    陈子龙突然走上两步,挡在钱肃乐和钱谦益之间,开口对钱肃乐道:“太傅,我认为首辅所言在理,此战从清军突破江防起,即在我朝土地上交战,无论输赢,百姓都深受其害。如今城中上百万百姓在清军的屠刀之下,能早一刻停战,都是好事。若真按太傅所言,只停战不谈判,很可能战事再起,到时打烂的还是我朝都城,受苦的还是我朝百姓……太傅啊,能让百姓少受些苦难,不就是你我平生所愿吗?”

    钱肃乐张大了口,好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慈烺见没有人反对,于是颌首道:“既然诸爱卿没有异议,那就按首辅奏请,与济尔哈朗和谈吧。朕只有一个要求,绝不割地赔款。”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立即就地停战,展开了谈判。

    连谭泰都不再反对,当然,他不反对的原因也是得知了北伐军正在猛攻龙潭,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他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双方既然都有意谈判,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694章 半娘徐老的圣母皇太后

    义兴朝以钱谦益为首的十人使团,与济尔哈朗、谭泰为首的清军将领团,仅一个时辰就达成了初步构想,那就是要将“和平”从京城漫延至江北。

    不过,因为济尔哈朗、谭泰还不足以完全代表清廷,也没有替福临、多尔衮做主的权力,所以,义兴朝想要让清军退回江北,回到战前状态的愿望,一时还真达不到。

    但是,济尔哈朗“郑重”承诺,无论清廷如何决策,他个人是无比赞成双方取得谅解、实现“和平”的。

    毕竟是在锦州、松山,与明军九战九捷的清廷郑亲王,皇太极死前钦授的辅政大臣,虽说被多尔衮搞丢了辅政之衔,可所谓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济尔哈朗的承诺还是打消了义兴朝很大一部分顾虑的,特别是钱谦益的顾虑。

    但也有有识之士,譬如象钱肃乐、王翊这样的,他们向朱慈烺直谏,认为停战可以,和谈可以,签署条约须三思而后行,至少得等与镇国公吴争联络上,再做定夺。

    确实,如今的义兴朝两国公,一个重伤休养,一个半个月没有联络上,如此关乎社稷将来的条约,怎么也该通个气不是?

    可问题就出在谏言的后半句上。

    朱慈烺不傻,反而非常聪明,甚至比朝堂上很多大臣更敏感。

    他在初闻济尔哈朗想要和谈时的狂喜之下,慢慢冷静下来后,也同样感觉到了反常,所谓事有反常必为妖,朱慈烺心里也在嘀咕,狼不吃肉改吃素了?

    但钱肃乐、王翊等人的谏言,让朱慈烺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

    京城不到四天被攻破,京卫伤亡近半,民壮更是伤亡惨重,但不可否认,朱慈烺的态度和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如今“将清军逼退”,使敌无功而返,守住了都城,这绝对是可以镌刻于青铜器上的赫赫功勋,能让朱慈烺在臣民心中的地位大升。

    这能与臣子分享吗?

    换个人,或许还行,可再分享给吴争,那不是助纣为虐吗?

    强臣压主,这事遏制还来不及呢,怎能猛火添薪?

    朱慈烺确实想要振兴明室,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注重于权力平衡的帝王之道,已经刻骨铭心。

    加上钱谦益及九成以上的文武都极力赞同和谈。

    于是结果就很容易想到了。

    随着多尔衮谕令撤退的谕令到达,一切和谈的障碍已经扫除。

    济尔哈朗先退了一步,答应将清军撤出应天府,驻囤于北面龙潭周边,龙潭的归属须等谈判之后决定。

    这样的“退让”更让义兴朝觉得济尔哈朗是富有“诚意”的。

    皇帝当日就下旨,以首辅钱谦益为义兴朝谈判代表,授以临机决断之权,全权负责与清廷停战和谈事宜。

    于是,当天晚上,清军开始组织撤退,但进展很慢,按济尔哈朗的话说,清军需要休整,撤退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令人惊诧的是,从济尔哈朗射书给廖仲平,建议停战开始,到双方达成初步谅解,清军开始撤退,仅仅只用了六个半时辰。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至少可叹前无古人吧!

    次日天一亮,十数缇骑从东、南城门齐出,一路向镇江,一路向杭州府。

    因为,这个时候,金山卫猛攻龙潭和吴争攻下靖江并挥师泰兴的消息终于入京城了。

    而金山卫拼死拼活地攻龙潭两日,在王之仁水师一部的炮火支援下,眼看着就要攻下龙潭,结果,从应天府撤出的清军前锋,火速回援龙潭。

    金山卫不得不停止攻击,向后退了十五里。

    好在,济尔哈朗还是“守信”的,没有直接挥师追击,否则,金山卫危矣。

    可笑的是,义兴朝君臣在得知清军真实的撤退原因后,强忍着泛上喉咙的酸楚,还异口同声地对皇帝歌功颂德,都道皇帝圣明,化解了义兴朝最大的一次危机。

    仿佛只有如此,才能彰显他们之前所做决定的正确性。

    同时,应济尔哈朗的要求,做为清军撤出应天府的回报,义兴朝须立即勒令吴争对泰兴的进军,原地驻囤,等待和谈完成之后,再作后计。

    于是,缇骑四出。

    ……。

    武英殿,在清军入关之处,摄政王多尔衮率先抵京,以武英殿作为日常理事之所。

    如今,已经成了圣母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和小皇帝福临处理日常政务的便殿。

    此时的武英殿,静得就只剩下呼吸声了。

    洪承畴、范文程等满汉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