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521章

汉明-第52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朱媺娖眼下的困局,甚至连朱慈烺时都不如,因为朱慈烺得位正,是取得了朝臣一致拥戴之后上位的,这其中也包括吴争。

    朱慈烺的下台,也不是因为他被逼退隐,事实上,当时是朱慈烺因钱庄弊案,引发应天府及周边大规模民乱,已经难以控制局势,这才甩锅让朱媺娖暂时监国。

    皇帝尚在,监国的权力其实并不大。

    朱慈烺只是想暂时避避风头,可后来突然禁军截杀吴争,朱慈烺想将错就错,一举铲除后患,这才引发了吴争麾下势力的激烈反应。

    而此时,郑三突然出手,掳走朱慈烺。

    由此引发了宫变,朱媺娖因郑三被虐杀,也为求自保,在奉天殿外,没有拒绝宫中夜枭的拥立,当着内阁诸臣及众大臣的面,坐上这皇位。

    内阁诸臣及众大臣,是怕朱慈烺重新掌权后报复,算后帐。

    所以,朱媺娖的上位,并非文武真心一致拥戴,而是不得已。

    况且朱慈烺的死因,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吴争逼死的,这说法说得人多些。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朱媺娖害死的,因为朱慈烺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吴争,而是朱媺娖。

    朱媺娖一旦失去宗室的支持,得位不正、牝鸡司晨这两点,足以让她成为又一个被废黜的天子。

    明室从不缺男丁,明末近百万宗室,男丁还不是大把的?

    就象眼下,被大西、大啧民军,还有清军,屠了几个来回,姓朱的男丁依旧多了去了。

    荆王朱慈煃,不也是吗?

    马士英受吴争之命,将弹劾奏折及一应证据、刺客供词,送至应天府时。

    朱媺娖曾想过交出朱慈煃。

    可这旨意尚未出宫,皇城外就乱了。

    数百宗室,带着家人、护卫、仆役,在洪武门外聚集。

    谁敢前去阻拦?

    都御史王翊想要阻拦来着,被朱慈煃在众目睽睽之下,啐了一脸的唾沫。

    王翊能调京兆府兵马抓人吗?

    自然是不能的。

    因为处置亲王绝对不是王翊权限范围。

    甚至当今天子朱媺娖也不能,因为这些人,哪个都是她的长辈,该就该朱媺娖她爹辈份小,就象朱以海,他是崇祯的叔辈。

    这些宗室,只有宗正卿才能处置。

    可宗正卿是谁,荆王朱慈煃兼着。

    为何说兼着?

    按明律,宗正卿是皇族嫡系,年龄最长、声望最隆的男丁中遴选。

    可问题是,从朱慈烺登基以来,为了收拢被之前吴争分散的君权,不但将内阁置于一边,更是让宗正卿之位空缺。

    因为宗正卿虽然不涉平常政务,但权力是相当大的。

    譬如对皇帝的婚姻、太子的册立,甚至对皇帝的拥立、废黜,都有极大的话语权。

    朱慈烺自然不能让它来自缚双手。

    等朱媺娖登基后,那就更没有意思去自找麻烦了,宗室本就对她的位置有诟病,一旦设了宗正卿,好嘛,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来一场宫变。

    可朱慈煃牛叉啊,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在被吴争“抄家”之后,他就把宗亲聚集起来,当场自封了宗正卿。

    这些宗室,吃尽了吴争的苦头,心里当然也希望推举一个人出来,能与吴争抗衡,于是一拍即合。

    就这样,朱慈煃成了他们的领导人。

    这些人一闹,朱媺娖就着实没了办法。

    一来她手中确实没有与宗室闹翻的实力,二来,做为一个女子,她终究不忍心向亲人动手。

    最后朱媺娖只能好言于马士英,让马士英向吴争转告,容她一些时日,再作处置。

    这本来是个妥协之策。

    如果朱慈煃稍稍有些良心,或者说,稍稍懂事些,这事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可问题是,已经有了异心的朱慈煃,会肯吗?

    他当然不肯!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朱慈煃得逞

    朱慈煃要乱义兴朝,目的只有一个,他对奉天殿上的那个位置,眼馋了。

    每次上朝,看着一个女人坐在那个位置上,朱慈煃心里就非常不舒服。

    大家都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后裔,福王、鲁王、唐王、桂王都混上或者曾经混上了那个位置,为何自己就不能尝尝滋味?

    这个心思,让他今日挟众来到奉天殿,当着文武群臣,悍然向皇帝发难。

    他的第一步,就是要朱媺娖正式明诏承认他的宗正卿之位。

    如此,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义兴朝的权力核心。

    “陛下,这天下是朱室天下,吴争虽是王爵,可终究是异姓王,孰轻孰重,陛下胳膊肘总不能向外拐吧?本王截杀钱肃乐,那是诛杀叛臣如今事实俱在,钱肃乐投了吴争,这种二臣,不杀何以平民愤?不杀何以立威?陛下心地仁慈,做不了这等事,那就由本王来做。”

    说到这,朱慈煃抬手一正衣领、衣袖,大声道:“臣毛遂自荐,为宗正寺卿,恳请陛下颁旨!”

    随着朱慈煃的陈请,满殿宗室都附和道:“恳请陛下颁旨,以荆王为宗正卿。”

    这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殿中大臣,声势之壮,堪比拥立。

    朱媺娖懵了,她眼睛里有水影浮动。

    这哪是陈请,这哪是自荐,这是逼宫啊。

    满朝的文武,竟无一人出来斥责,想着被朱慈煃啐了一脸在家“待参”的王翊,朱媺娖心里升起一股内疚之意。

    是她下旨,令王翊在家“待参”,这不是要委屈王翊,而是保护。

    可眼下,满殿再无一人,敢站出来指责朱慈煃等人。

    看着这满殿虚假的面孔,听着这满殿回响的“正义凛然”,朱媺娖终究是点头同意了。

    。

    义兴二年的局势,就如同千钧系于一发。

    在波涛汹涌之中,维持了一丝平衡。

    义兴朝动用了超过二十万大军,总算是险险抗住了清军渡江而攻。

    而此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使者,到了杭州府。

    一个叫黄应运的人,从数千里之外贵州,来杭州府拜会吴争。

    吴争接见了他。

    此时,西南边陲,得到云南、贵州二地的大西军孙可望,在请封秦王王爵,被朱由榔再次拒绝之后,自封了“秦王”。

    说来也怪,朱家确实有几个人,骨头很硬。

    虽说没什么本事吧,可真心执拗。

    清兵陷肇庆,朱由榔逃往梧州,清兵攻梧州,朱由榔再逃至桂林,清军又攻占桂林,永历朝兵部尚书被杀,朱由榔逃南宁,其实不管朱由榔承不承认,愿不愿意,事实上永历朝此时,唯一能依靠的也就这支大西军残部了。

    而被朱由榔寄于厚望的郑成功,却鞭长莫及,远在千里之外。隆武帝封的国姓爷啊,攻福建前,手中二十多万大军啊,如果当时不攻福建,而是西进两广,那就可以与大西军汇合,如此朱由榔的日子就能过得舒坦了。

    可惜,郑成功非常不乐意西进,或许他更满意天高皇帝远的现实,哪怕是李定国再三恳请郑成功联合出兵,甚至以联姻方式恳求郑成功,都一一被郑成功拒绝。他一门心思,只想着经营他的一亩三分地,可惜近于咫尺的福建,做为“土著”的他,都没有能力收复,徒仅奈何!

    按理说,朝廷都危如累卵,朱由榔应该答应孙可望的请封才是,不就一个虚衔王爵封号吗?

    可朱由榔愣是三次拒绝了孙可望。

    朱由榔倒不是在乎封异姓王,而是不愿意封孙可望“秦王”,他甚至派钦使前往贵州,册封孙可望为“冀王”。

    奈何孙可望也不答应,冀王的封地在哪?这时被鞑子占着,这不

    明摆着忽悠人吗?

    其实亲王的封号也分三等,第一等是周天子分封列国时的国号,譬如秦王、楚王、鲁王等等。第二等是后来改制的州府为名,譬如永王、宁王等。最后一等,没有封号或者杂号,譬如忠王、诚王等。

    朱由榔拿出的“冀王”属于二等,而且无法就藩,自然是满足不了孙可望的欲壑的。

    由此,孙可望还暗中派出了一支精兵,前往南宁,暗杀了永历朝数十名大臣,想以此来威胁朱由榔就范。

    不想,朱由榔骨头还真硬,就是不答应,直到清军攻陷南宁,朱由榔逃亡到了濑湍。

    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所,改名安龙府,答应每年向永历帝送钱粮,以供皇室开销,而永历帝允许孙可望今后的大小战事,可以先斩后奏。

    这是双方的一种妥协,就这样,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才正式建立。

    在拥有云南、贵州大半土地的大西军庇护下,寄居的永历朝,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西军的傀儡。

    这里得说说孙可望此人。

    孙可望是张献忠养子,张献忠有许多养子,但厉害的只有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孙可望为老大。

    当时,这些养子都改姓张。

    孙可望作战勇猛、性格狡奸,每遇敌时,能够随机应变,被大西军将士称为“一堵墙”。而李定国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战时则一马当先,英勇无比,被大西军将士称为“小尉迟”和“万人敌”。

    这四人深受张献忠器重,张献忠在成都建国时,将这四个养子分别封为“平东、“安西”、“抚南”、“定北”四大将军。

    后来清军入关,张献忠率大西军五十万北上抗清,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乱箭射中,没过多久,就伤重而死。

    因张献忠死,大西军陷入一片混乱。

    四个养子商议对策时,孙可望主张撤退到广东南岭一带,真要顶不住清军进攻就出海。而李定国始终主张联明抗清。

    这“联明抗清”的主张,倒不是李定国首先倡议的,而是四子养父张献忠的遗嘱。

    张献忠率大西军北上抗清前,对四养子说过,“三百年的大明是中华正统,它没有灭亡便是天意,我若不幸战死,你们要归顺大明,不要做不义之事。”

 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破局

    结果一语成谶,张献忠还真就战死了。

    如果张献忠不死,那满清如何能统一华夏?

    李定国两蹶名王,震动天下时,清廷吓得都打算与大西军分治南北了。

    如果张献忠没死,五十万大西军就不会一哄而散,孙可望、李定国等四兄弟,也不会最后刀兵相见……,可惜没有如果!

    所以,在这种时候,李定国坚持要遵行义父的遗嘱,这个坚持,得到其余二兄弟的支持。

    可孙可望自恃是老大,强令李定国服从他,逼得李定国愤怒道,“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垫背”,说完拔刀欲自戗,幸亏其余二兄弟扑上去抱住,否则,“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壮举了。

    孙可望见形势不妙,只得收回己见,四大将军设坛盟誓,恢复了各自的本来姓氏,并尊崇孙可望为首,联明抗清。

    可此时这句话,根本还是句空话,张献忠的死,让五十万大军分崩离析,四人各自手中残部仅数千人,加起来也就万人,还有一万多将士家眷拖累,连粮饷都没有。

    好在,此时来了及时雨,云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乱,明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

    由于沐天波的副将龙在田,早在张献忠谷城诈降时与孙可望相识,便派人向孙可望求援,说只要你们兴义师前来讨伐,那么云南全省可以拿下。

    四将军认为这是扩大大西军辖地的好机会,便用为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出兵云南。

    沙定洲闻知上万大西军来攻,惊恐万状,弃昆明南逃。

    大西军开进昆明,城中百姓万人空巷的出来迎接。

    四将军马不停蹄进行分路平定,说服沐天波与农民军联合,宣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自此,才初步进入了联明时期。

    可联明是联了,抗清却未必。

    地盘有了,再称四将军显然不太合适,总不能以将军身份牧治百姓吧?

    于是四人商量之后,决定自立为王。

    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继续保持着农民军的传统,每次遇到大事开会,四个人并列坐一起,各营将士的赏罚都有孙可望说了算。

    随着地盘到手,百姓拥护,大西军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孙可望的野心,也逐渐膨胀。

    什么平东王,不过是自封的劳什子,于是就有人投其所好,原明御史任僎跑到帐前进言,孙将军不如自己做一国之主,设置百官,发印钱币,颁布新年号。

    这是劝进啊,孙可望感觉到春风得意,立即召开四人联席会议,询问三兄弟的意见。

    奈何李定国强烈反对。

    就这样数次之后,孙可望便视李定国为眼中钉了。他与心腹王尚礼策划,欲压服李定国,树立个人权威。

    二人密谋设下一计,在各军在大校场演武之时,孙可望故意延缓了一些时间进场,而李定国根本没有料到孙可望会对自己下手,李定国见孙可望未到,就率先进了大校场,放了礼炮,升了帅旗。

    这时,孙可望率部进场,指着李定国大骂道:“如此目无尊长,当严惩之。”

    随即下令,杖责李定国一百军棍。

    一百军棍,怕是头牛也得被打残。

    李定国闻听大怒,喝道,“我和你是兄弟,只是大军暂时没有统帅,尊你为主罢了,我何必指望你?”

    眼看着就要四兄弟内讧,其余二人忙着打圆场。

    最后,李定国为了四兄弟不分裂,勉强接受了五十杖军棍,可自此,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显露在外了。

    李定国棍伤好了之后,为不与孙可望照面,自请去平定在逃的沙定洲。

    而此时,被孙可望派去征讨东川的定北王艾能奇在战斗中,中了川人的毒箭身亡,所部随即为孙可望收编,由此孙可望成了三兄弟之间,实力最强的。

    孙可望为扩展地盘,率军入川南。

    出师之前,为防李定国在背后发动政变,孙可望便安排李定国进攻安顺。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叫黄应运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