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86章

汉明-第86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身为明军时,还是归附清军时,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

    以至于这时降军中心怀异志的将领,想拉帮结伙,组建山头派系,都无法得逞。

    这个时候,也是吴争在军中威信最高的时候。

    这伙子兵痞,愿意为吴争卖命。

    可嘉兴府就没有杭州府这么容易了,嘉兴府下辖嘉兴、秀水、嘉善、海盐、石门、平湖、桐乡,共七县,治下大约一百多万人口。

    钱肃典、夏完淳之前占领嘉兴府城,虽说得到了周边义军响应、投效,可对于诸县的影响力,短时间还无法做到。

    不是军力不够,而是没有合适的官员派驻。

    只能暂时留任旧官员继任,这就造成了百姓的不信任和旧官员心中忐忑。

    可吴争也没有办法,嘉兴府做为抗清最终前沿区域,寻常官员根本不乐意去。

    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俘、被杀,这种风险,没有人敢冒。

    许多事,欲速则不达,吴争只能搁置嘉兴府,全力整治杭州府。

    这一日,宋安笑着来报。

    莫执念派人来投贴,欲在家中设宴,宴请吴争。

    吴争这几日,是忙得不可开交。

    每个人见了,都说吴争清减了。

    吴争自己也知道,一日只睡两个时辰,换谁不消瘦?

    所以,听闻莫执念邀宴,吴争第一个反应是,那老头想拍自己马屁。

    第二反应是,也好,人是铁饭是钢,累了几天了,也得注意身体不是?

    累死了,也没谁记得自己的好。

    于是,吴争一口应下邀约。

    ……。

    吴争不是苦出身。

    无论今生前世,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缺。

    而且吴庄在始宁镇,那也是有些名望的。

    对吃而言,吴争不讲究,但也见识过,至少自认不是没有见过世面。

    可今日,吴争确实成了个乡巴佬了。

    准确地说,他的脑子里,太小看大明朝的吃货了。

    先不说那拿在手里就舍不得放下的餐具,一溜的……反正吴争是不晓得该叫啥名的瓷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款式就有不下数十件。还有那身后侍候的侍女就排了两排,单就送擦嘴、擦手什么的侍女就有六个,端的金盆就有大小四种。

    就说面前这一款主菜前的细点,乳白色的半圆,盛放在一只整方青玉雕琢出的盘中。

    视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关键是稍加触动,便轻轻地颤抖起来,让人都舍不得向它下手。

    入到口中,吹气胜兰,沁入肺腑。

    吴争本想大赞一个“妙”字,可憋了半晌,愣是没发出声来。

    整张丈许桌子,十六道冷盘,就莫执念一人相伴,而莫执念除了为吴争添酒夹菜,自己是几乎没有动过筷子。

    这时见吴争有些局促,莫执念微笑着介绍道:“伯爷,这款甜食名叫带骨鲍螺,出自苏州,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斤和汁四瓯,百沸之,后煎酥作皮,再辅以鹤觞花露入甑蒸之,可谓天下至味。”

    吴争关心得显然与莫执念不同,问道:“如此一小颗,需费多少文钱?”

    莫执念抚着短须道:“若伯爷是问坊间此款的价钱,那也就数两纹银。”

    “哦?这么说来,莫老府中这带骨鲍螺,想必是需要更多了?”

    莫执念呵呵一笑,摇摇头道:“伯爷误会了,老朽府中这带骨鲍螺,是不须花费钱的。”

    吴争一愣。

    “莫家有各地名厨近百人,几乎囊括各地名食,自然是不用花钱的。”莫执念淡淡地说来,就象是在说这山是山、水是水、房子是房子、你是你一般,没有任何违和之意。

 第一百九十二章 让人意外的莫执念

    这话如果从任何人口中说出,吴争都会忍不住嗤他一脸。

    可对于面前这老头,吴争信。

    能花百万两赎买一家性命的人家,养百来个厨子,做这区区数两纹银小吃,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吴争“唔”了一声,道:“这东西好吃,入口即化、甜而不腻。”

    “伯爷要是喜欢,老朽送伯爷一个厨子,也好替伯爷时常做些?”

    “啊?……不,不用,既然在坊间就能买到,何须养个厨子,我想吃时,派人去买就是。”吴争说的是实话,要吃蛋干嘛养只母鸡啊?

    可吴争的话音刚落,莫执念就忍俊不禁地笑了。

    “怪我,怪我。”莫执念轻轻地拍了一下他自己的嘴道,“怪老朽没说清楚,伯爷有所不知,这带骨鲍螺与坊间卖得,还是有些差别的。”

    “哦……有何区别?”

    “乳,须是初乳,取出时,须在一柱香光景烹调,少一刻味不够浓郁,晚一刻则起皮,佐以香木烩制,熬、滤、钻、掇、印等十几道工序,更显厨子手艺。”

    吴争听得是云里雾里,就总结出几个字,“那得多少钱?”

    莫执念问吴争问得一愕,哭笑不得,他哪知要多少钱?

    好在吴争也不想刨根问底,尴尬地笑了笑,心中真不是滋味。

    堂堂兵部尚书张国维宅中,几个朝廷重臣围在一起,佐酒的是雷打不动的老三样,加起来不过百文,好嘛,杭州城中一个投来降去的富户,一杯甜品竟要数两纹银,这还只是坊间的价钱,这世道,是怎么了?

    这种心情上的错落,吴争对后续的数十道新菜,已经如同嚼蜡。

    看着侍女们象蝴蝶般地穿梭在堂中,吴争的心思已经全不在菜上了。

    莫执念老成世故,也已经察觉了吴争心情的转坏。

    只是他不知道究竟是哪出现了问题,从吴争入府之后,他已经尽心尽意地侍奉了,没有何处有一丝不周啊。

    但莫执念知道不能问,没有多废话,安静地陪着吴争吃完。

    然后将吴争引到了右面厅堂。

    在奉上一杯明前茶、几款时令水果之后,莫执念终于开口入了正题。

    “老朽今日请伯爷来,是有一事谏言。”

    吴争闻着那缕缕茶香,心情平缓了许多。

    “说吧。”

    “这……。”莫执念斟酌着,“老朽这一时还真不知道从哪说起才好,让伯爷见笑了。”

    吴争有些好奇起来,这老头是人精,请自己来有事,会连怎么开口都没想好?

    “不妨事,想到哪就说到哪。”

    莫执念这才清清嗓子道:“那老朽就放肆了。敢问伯爷,在你心中我朝灭亡的原因为何?”

    吴争“噗”地一声,将口中的茶水喷出,差点就喷了莫执念一身。

    这老头,殿前问对呢?

    好歹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临安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自己也算是一言九鼎、执掌生杀大权之人。

    这老头却冷不丁地考校起自己来,确实有够放肆的了!

    莫执念赶紧令侍女送上汗巾,然后请罪道:“老朽妄言,望伯爷不怪。”

    吴争倒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只是有些措手不及罢了。

    “不妨事。只是要说大明灭亡的确实原因,本官心里也不知道,不过以本官看来,无非是君臣不和、政令不通,各地皇族、豪门压迫百姓过甚,以至于各地叛乱连绵不断,朝廷疲于奔命,引发财政崩溃,加上天灾人祸,建虏恰好趁机南下,捡了个大便宜。”

    吴争聊聊数句,基本概括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自认就算有所疏漏,也非重点。

    但莫执念却开口道:“伯爷所言,虽然并无错处,但老朽以为,最重要的其实就一个字。”

    吴争挑眉道:“哦?”

    “这个字,那就是钱。”

    吴争暗骂一声,草!

    但自此时,莫执念开始说的话,让吴争开始集中起了精神。

    “伯爷说得没错,我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朝廷财政困难,导致发生灾害、饥荒时,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饥民与饥兵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军队缺乏战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敌入侵,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导致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我朝最终走向灭亡。而那区区数十万建虏,其实不过疥癣之患罢了。”

    吴争开始聚精会神,无论这老头的用意何在,但仅凭这番话,吴争知道,这老头还是有些见地的。

    “然,表面上的原因是如此了,但老朽以为背后有着更深的原因。朝廷为何发生财政困难?难道说我朝如此广阔的疆土,近二万万人口,赋税收入居然还无法应付一些意外的灾害以及大规模的战争么?要知道,纵观史上,许多比我朝小得多的国家,进行更大规模的连年军事行动都尚且游刃有余。远如战国时期的就不必说了,赵国、秦国,许多次战争都动用几十万大军,以后的如后汉三国、五代十国等等都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近如建虏,从金至清,二十年的战争,也没有将他们拖垮至此啊。反观我朝,不必去说名册上军队数量多少,真正动用军队十万进行一次战争已经是接近极限,超过二十万则朝廷财政就已经无法维持。这么大一个的国家,拥有耕地十万万亩,人口接近二万万,赋税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二十万精兵维持一年以上战争都做不到,那这样的赋税收入只能说,已经少到了极其可怜的地步。”

    “太祖立国之初,万废待兴,朝廷大规模地修建城池,发动数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以及发生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都没有碰到过财政崩溃。纵观大明这三百年,与立国之初相比,此时的农、商发展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田地亩产、商贸兴盛程度,都远远超过立国之初。难道是农、商兴盛繁荣了,反而收不上赋税了?”

 第一百九十三章 低赋税才是导致明亡的主因

    吴争忍不住开口道:“或许皇族人数太多,国库负担一百多万皇族,已经是捉襟见肘。”

    莫执念难得地不认可吴争的话,他明确地摇摇头道:“或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一百多万皇族听起来很多,但如果放在近二万万人口之中,尚不及百中取一。”

    吴争辩论道:“可就是这不足百一的皇族,占着天下六、七成的土地。”

    莫执念摇摇头道:“老朽不知道伯爷是从哪得出这六、七成土地的数目,但老朽知道,至少江南没有这种情况,若是情况真如此,伯爷以为,江南百姓能答应?按老朽估计,各地藩王所占土地占到各地田地总数二至三成是有的。”

    吴争有些傻眼,这老头肚子里确实有些货,不过吴争不理解,就算江南百姓不答应,又能如何?也象张献忠、李自成揭竿而起?

    “本官也是听闻,莫老丈不妨继续往下说。”

    “是。在老朽看来,朝廷财政的困境,在于随着人口、土地的增长赋税反而减少,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赋税征得太少了。”

    所谓语不惊人誓不休,吴争今日算是长了见识了。

    在这老头嘴里,大明的灭亡,根本原因居然是赋税收得太少,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要知道,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喊出的口号就是均田地、免赋税。

    吴争略带讥讽地说道:“亏得没让你执掌内阁,否则大明朝恐怕还支撑不到前年。”

    莫执念自然是听得出吴争话中的讥讽之意。

    他平静地说道:“伯爷容老朽说完。伯爷想必知道,明成祖时,修建紫禁城、营建武当山大规模房舍,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五十万大军五次北伐蒙古,几十万大军屡次征岭南,这几件事中,随便单独拿出一件来,其所造成的耗费都远远高于崇祯帝所有的赋税收入以及辽饷、剿饷、练饷的加派,以及地方上额外加派的总和。可为何明成祖时,民间安定,百姓对负担虽有抱怨,但也承受得起呢?为何到了崇祯帝时,欲加赋却会造成如此大的反对声呢?”

    吴争被莫执念的话吸引了,这确实是件奇事。

    思宗朱由检不是个昏君,也有振兴的愿望,至少从朱媺娖的口中,吴争得到了这种证实,朱由检勤政、节俭。

    照道理,大明该迅速扭转困局才是,何至于被李自成生生逼得上吊自尽?最后便宜了北边的建虏。

    得到吴争眼神鼓励的莫执念继续道,“大明败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天下赋税的失控,洪武帝勘定的赋税定额,成了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

    吴争不解地问道:“自古朝廷减赋,不都是善政、受天下拥护吗?”

    莫执念微笑道:“洪武十年,皇帝分谴各部官员、国子监生和宦官巡视一百七十八个税课司,固定它们的税收额度,就埋下了之后大明财政崩溃的主因。洪武十八年,皇帝命令将各省和各府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刊刻于石板上,并树立在户部厅堂内。二十六年,田赋收入达到三千二百二十七万八千九百石,洪武帝对此非常满意,下旨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律法固定下来,后来虽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弃。”

    “永乐朝时,农税粮食收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千四百六十一万二千六百石,可其上升的原因,却并非是赋税定额的增加,而是安南作为一个新归附的省份,将其额度也包含在内的缘故。之后,大明失去对安南的统治之后,岁入又重新回到了三千万石以内。”

    吴争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朝廷固定了各省的最高征税额度,而使得朝廷岁入也成了固定?”

    “对,伯爷睿智。也就是说,不管后来人口增加,还是新开垦的土地,都无法进入朝廷每年的赋税额度。对于朝廷而言,一万万人口与二万万人口的赋税,相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人口的大幅增加和新开垦土地,近百年中,难道就没有人上报朝廷?”

    “伯爷问到了点子上。宣德年间,湖广、江西、浙江等地的地主们,对朝廷附加在他们田赋之上的额外费用十分不满,于是有意拖欠税粮,以至于逋赋之数已经超过了当地三年的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