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红楼同人)红楼之重走人生路 >

第46章

(红楼同人)红楼之重走人生路-第46章

小说: (红楼同人)红楼之重走人生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就连宝钗自己在听林如海说过关于这两个选择的时候,都想也没想的选择了招赘传承林家而不是出嫁之后过继一个儿子回来。

“若是我出阁之后对方再反悔呢,这过继不过是私下的说法,便是对方直接反悔了咱家也讨不回什么。我若是只嫁出去,以咱家的状况必然得陪大半的家产出去,不然日后都得被籍没进国库里头,而若是过继一个孩子回来却至少得陪那孩子一半的家产,人家里头怎么可能愿意平白失了这么大注的银钱。”也不知是谁教的,宝钗在银钱上头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天赋,对人性的阴暗面也有一种格外的敏感,似乎早早就不知在哪儿经历过一番人世疾苦一样。

宝钗平日里其实对于正儿八经的四书诗集并没太大的兴趣,虽然也爱读书学习,但便是读书也更多看的都是杂书一类的,顶多只能略扫一扫记着些东西权当增长增长见识,并不至于花费太大的心力。

倒是对于管家理事的事情无比的热爱以及容易上手,甚至在贾敏试探着将家里的事情全都交给她的时候无比迅速的就上了手,除了第一个月的时候还会出一点小纰漏之外,后来处理事情的效率本事竟都远远超过了贾敏这个正经当了十年林家妇的当家太太。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是件好事,尤其是宝钗日后生活注定不易的情况下,她的本事好一些更是代表了能把日子过的好一些。这世上或许有做父亲的见着儿子比自己能干而心里有些别扭的,但可从没见过哪家的母亲不愿意自己的亲生女儿变得优秀再优秀的,尤其是贾敏这一辈都只剩这一个亲生的姑娘了,不疼她还能疼谁呢。

眼见宝钗在处理事情上头日渐上手了,贾敏也开始八面玲珑了一回。女子立户艰难,哪怕宝钗再能干优秀也少不得得更多的人支撑着她才成,毕竟彼时作为户主的宝钗身为女子并不能经常抛头露面,而赘婿又并不能轻易入仕做官,这一家子的身份必然不可能太高了——那时候若是林如海夫妇还在便罢了,好歹有身份不低的长辈能庇佑着,但不管是林家人还是贾家的女儿其实都少有长寿的,谁都不敢去保证个日后。若是只抛下小夫妻两个,那却是必然得需要别的亲朋故旧庇佑着才成的,否则是绝保不了林家偌大家产的。

人总归都是有私心的,曹公原文里头林家姐儿之所以落得那样家财散尽还泪而亡的下场,更多的还是因为当初贾家是林家近亲所以得了林家十二分的信任,在贾家将林家姐儿接去教养的时候缺少个外人去监督的缘故。

凭谁家里眼见着几百万白花花的银子就在眼前都不可能忍得住手不去贪了去,不过是贪多贪少的区别,以林家几代单传的绝户财,哪怕剩个半成出来对于女孩儿来说也算是份体面的嫁妆了,实在不行聘了这女孩儿做媳妇一场喜事将事情盖过去也就是了,那凭谁都挑不出毛病来。只不过王夫人显得格外大胆又狠心,不仅一座大观园花光了林家几百万的财物,一点都没给林家剩下来,还因为不喜欢贾敏而不想要林家姐儿做儿媳妇,索性林家姐儿胎里带来了点病症天生体弱了些,就放任林家姐儿一病死了,连最后一笔几万的嫁妆钱都省了。这才弄得贾家平白担了一个谋财害命的名声,让这件事显得格外惊人而已。

这世上人心险恶从来不少,不独贾家一户。不过越是有财有势富贵人家越是讲究体面二字,若是林家只将自家财物托付给一家人,没了监督他们自然掩饰不了贪吝,但若是左右还另有几家监督他们的人,他们却绝不敢不顾着自家的体面。

身为国公独一个的嫡出女儿,又不是什么盛气凌人的性子,当初京里头差不多年纪的闺阁女子里面固然有王夫人这样百般不和睦的,但也总少不了真心相交的人。贾敏当初比较要好的手帕交多数都是嫁的不错的,虽说有些出嫁之后各自天南海北所以断了不少交情,求不得太大的事情,但若是想要借着当初的交情求个日后庇佑却是不难的。

女孩儿闺阁里的交情总是最真挚的,哪怕其中有些已经十年没联络了,但是贾敏徒然一份节礼信件过去,信里头字字哀婉恳求,显得格外的可怜。女子在这世道里从来都是弱势的,自然也觉得“子息不丰幼子夭折全家止余一女”的贾敏委实算得上值得同情,再加上林如海仕途上的确算是得意,交好林家其实百利而无一害,自是没什么意见,回信里头只一口应下不拘林家姐儿日后出嫁还是招赘,若是真的有需要了,自己定然能护一护这个小侄女的。


作者有话要说:
感觉在不停的跳场景是不是有点奇怪……





第70章 黛玉宝钗(三十)
第七十章

别小看了内宅妇人们的手段,贾敏的手帕交们给她的帮助不可谓不大……

富贵人家里头固然有林家这样上下和睦的,也有贾家这样内里糟心表面却强撑着维持体面的,但其实也不乏有一些人家真的已经后继无力连体面都无力维持的。

贾敏曾经的大嫂张氏的娘家败落之后,张氏有一个和贾敏关系颇好的小堂妹就随着父母一同回乡嫁了人,后来她丈夫还算有几分出息,虽说没能考上进士做官,但是也有举人的名分,如今就在江南这边的一处书院坐馆教书备考进士。

她夫家姓李,不过是当地寻常士绅人家,族里人只一心惦记着读书为要,家底子只能说是算不上单薄而已偏又人口众多以致于繁杂冗乱的很,不然也不至于让她丈夫堂堂一个举人还得自己出来谋生计而不能安心在家读书。

小张氏嫁的是这一家前任家主的嫡三子,张家虽因为朝堂事故动荡的关系败落了不少,但是读书的本事却没被丢下,有了张家人的帮衬教导,使得小张氏的夫君在读书上的进度也一日千里,二十多岁就中了举人,委实算得上是前程可期。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虽说如今丈夫已经三十来岁还没考中进士,但是只一个举人的名头就足够他在李家被全家供养安心读书了,之所以会来江南坐馆教书也不过是慕江南之文风所以来受一受熏陶,另外也是因为家里头出了一点小变故。

——和他家其实没什么关联的变故。

当初王夫人固然和贾敏势同水火,和身为长嫂的张氏的关系却颇为不错,虽说小张氏比贾敏还小了六七岁,但是并不妨碍她们两个之间略有了几分交情,如今小张氏既然人在江南,虽说如今她已不是当初书香累世的张家闺秀了,也少不得得和当初闺中的朋友联络联络。

张家离开顶级社交圈已经很多年了,小张氏其实对于重新脸上当初的交情也没抱太大的希望,李家当初聘小张氏进门为的也不是这些,更多的是看重张家书香累世以及张家对于子女的教养。

小张氏和贾敏联系起来的时候,正是林家日子最不错的时候,然后就一直保持着一种不远不近的交情,也不想着借着当初的情分求什么,只是说聊一聊当初在京城里的事情而已,倒也让两人聊得比较不错,也算是连上了当初在娘家时候的交情。

就如同张氏和贾敏的关系很好一样,小张氏和她的小姑子也颇有几分交情。她婆婆生了三儿一女,家里除了一个庶出的二郎之外,余下的都是她婆婆亲生的,兄弟姐妹之间颇为和睦。她小姑只论夫婿前程的话还算是嫁的不错的,她的夫婿颇为上进的考中了举人,然后在当时座师的帮衬下做了个小官——然后基本上就是所谓的薄情郎的话本故事了,李家姑娘带着自己所出的孩子被以莫名的理由赶回了娘家,没几年就抑郁而终,而她的那个夫婿则靠着攀附裙带以举人的身份做了个小官,娶了一门能对他仕途有帮助的贵妻。

然后李家就顺理成章收留了这个孩子。

头些年里其实都没什么问题,毕竟李家姑娘本也是因为一些不能说出口的原因而被夫家赶出来的。她原本的夫家郑家因为攀上了一门好亲事,让她原先的夫婿迎娶了他座师家因为过了花期在婚嫁上有些艰难的女儿,自然更不会想到这个下堂妇的孩子,唯恐碍了如今太太的眼。谁知道那女孩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嫁进来几年都并无生育,后来寻大夫来看的时候只说是她似乎并没能力生养。郑家虽也不算小门小户,但是这李家姑娘的夫婿却是家里的独子,并没嫡亲的兄弟,便是过继也只能寻血缘远一些的人家,自然很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不想绝了香火,偏那娶来的太太又颇有些善妒不许他纳妾,到底无奈之下还是想起了曾经的那个孩子。

而这回轮到李家不情愿了——别看郑家改门换户的已经算是官家了,但是只之前那一买卖就显然已经把李家得罪死了。哪怕撇开李家兄弟姐妹之间的情分不算,只为了所谓读书人的清白名节,他们也不可能低头和郑家握手言和。

于是,李三郎索性就借着来江南的机会带着自己的妻儿和外甥一块出来了。

李三郎是李家里这一辈里头独一个的举人,算起来若不是他自己想着继续往上考,以举人的名分仔细钻磨一下也不是不能谋个官职出来的,也不能算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自是很有几分体面的。想来只要不呆在郑家的眼皮底下,郑家其实也不能从他手里抢人。

尤其是眼见着小张氏又想法设法连上了几宗她娘家的故友故交,虽说因为李家也不算多么豪富,愿意和小张氏续上交情的人不多,但只那么几家也基本上都是正经的官家诰命太太,有了这一点无形的体面在,郑家更是不敢轻易动手,只能琢磨着靠礼法取胜了。

当初李氏被赶出门的时候,她生下来的哥儿已经过了五岁入了族谱了,算是正经的郑家人。这年头便是休妻停妻其实也少有将自家儿孙推出去的,顶天了不过是将不想见到的人分出去罢了,虽说他当时为了不碍人的眼随着他娘一并被人赶了出来,但是他其实却依旧在郑家的族谱上,若是郑家以宗族的名义真的想将他要回去,李家其实也没任何办法,只能老实认了。

郑家哥儿单名一个崇字,其实还是依着郑家那边的规矩取得名字,当时因为郑家那边完全没料到新娶的贵妻是个不能生的,是以当时是连着户籍一并都和李家姑娘一起迁了出去的,因为他生下来上户籍的时候都是嫡子的身份,所以他户籍上头写的明明白白的他的母亲是李氏的。

换句话说,除非郑家那边打算将李家姑娘的牌位再迎回去当成原配正室供起来,否则李家这边也有权利不放人——一副牌位本不是大事,但是郑家如今的太太桀骜惯了,怎么允许一个士绅家的女儿压在自己头上。虽说她如今在她父亲的劝说下勉强允了将郑崇接回来的事情,却不能允许将李家姑娘再回来的,哪怕是牌位都不许,甚至若是有可能的话她都只想让郑崇以庶子的名义回来。毕竟她自觉自己还算年轻,说不准日后还能生养呢,凭什么把嫡长子的位置让出去。

所以事态才一时僵硬了起来。

这种争执无论结果如何,若是郑崇这个当事人掺和了进去,毕竟其中之一是他的亲生父亲,以这年头忠孝礼义的说法来算,对他日后的名声总归不好,这才有了李家三郎带着郑崇出门的后续。

小张氏自己的儿女缘分还算不错,已经生了两儿两女,再加上一个小姑子家的外甥在,全家七口人再加上带来的两房服侍的人口,将一个本就不太大的宅子挤得满满当当。

家里的人口多了,很多时候其实就难免有些疏忽,尤其是如今他们住在这儿的主子其实还不算少,根本不可能如寻常富贵人家那样一脚出八脚迈的给每个人都安排服侍的人手,倒是难免让小孩子得知了不少本来不该他们知道的消息。

比如郑崇就不是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和外公舅舅家的矛盾冲突,甚至连郑家那边的打算如何他都心知肚明。再比如三舅妈的外家当年在京城的时候,似乎也认识一些贵人,本来都是十数年没联系的人,如今也勉强搭上了联系。

郑崇并不是不知好歹的人,他已经十三四岁了,对于自己身上的事情到底有多棘手他也不是不知道。除非他父亲如今的太太能突然怀孕生个儿子,否则哪怕是他父亲如今那位算是位高权重的泰山都只会觉得养一个儿子在女婿家里让女儿日后能有享祭也是个好事。只要郑家那边点了头许他娘的牌位回去,他便是再不想回去也得回去了。

虽说举人比不上进士稀罕,但只要考到举人也就能做官了,很是有些前途无量,是以能做一府的举人座师的人的官职也不能低了。且如今郑家那边还占着礼法的优势,除非李家能真的找到一个差不多官职的人出面来护着他,否则这结局也是明摆着的,李家自然必然是比不得的——虽说如今三舅妈这边看起来的确认识一些有些出身地位的贵人,不过这人情面子都是用一次少一次的,舅妈又不是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他又怎么值得舅家为了他的事情耗费这么大的人情。

所以在某次偷听到了小张氏和李三郎叹气林家的事情之后,他擎了自己的户籍路引收拾了一些衣裳和散碎银两就出了门,然后真的花了四天的时间跑来扬州城寻到了巡盐御史家的官邸。




作者有话要说:
宝姐姐的夫婿已经出来了……
感觉我泼了好大一盆狗血出来……
不过也没办法,一般来说有前程能耐的人都不会去做赘婿的,而我又不想给宝姐姐选个太不堪的,就这样吧……





第71章 黛玉宝钗(三十一)
第七十一章

作为一个在江南一带还算有些权势的官家,林家自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尤其是林如海并不是住在林家的私宅里头而住在巡盐御史的官邸,更是对出入的人的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制。

郑崇不管是从父亲那里算起还是从舅家算起来,虽然从小就不算贫穷,但是也是没经历过正经的官宦人家的生活的。当时离家的时候不过是一股少年意气作祟,所以才不管不顾的拿了自己的东西找到林家。但这会儿真的面对林家官邸的时候又难免胆怯了,自然有些裹足不前。

郑崇这样明摆着来历不明的陌生面孔,徒然出现在巡盐御史家门口,还一副探头探脑的奇怪模样,若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