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小人物 >

第329章

大唐小人物-第329章

小说: 大唐小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冷笑道:“好呀,你去告密领赏去吧!”

    “臣不能在公主需要时尽力,已深感抱歉,岂能去做告密的禽兽勾当?”陆象先说罢,向太平公主再次拱手,出门而去。

    常元楷大怒,拔剑撵了出去。

    太平公主急把他喊住:“常将军且慢,放他去吧。”

    正在此时,从帘后走出太平公主的长子薛崇简,他向母亲下跪说:“阿娘,请听儿一言,明日之事千万干不得。我家有良田万顷,房舍千间,财帛金银堆积如山,何必去冒险造反?若事成,于我何补?如事败,九族遭诛。望母亲三思。”

    太平公主没想到儿子会反对自己,气得她上前揪住儿子的头发,一阵拳打脚踢。又命左右把他捆了,送牢中关起来再说。

    薛崇简不顾满脸鲜血直淌,一再向母亲求道:“儿冒死进言,请母亲立即回头。若不听,悔之不及。”

    他又转过脸对窦怀贞等人骂道:“都是你等无耻小人,权迷心窍,我家就败在你们的手上,你们会不得到好死的!”

    陆象先的退却,儿子薛崇简的背叛,都不足以动摇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切都布置妥当,本以为万无一失,岂知这一切谋乱的布署,都在张宝儿的掌握当中。

    ……

    “太上皇,您说吧,现在该怎么办?”张宝儿看向李旦。

    李旦默然了好一会,深深叹了口气:“宝儿,消息准确吗?”

    “薛崇简因为规劝太平公主,被太平公主关了起来,但他派乳母送来了信。太平公主还派人来联络于臣,臣为了稳住他们,告诉他们两不相帮。事情现在已经确凿无疑,他们将在明天一早动手。若太上皇再不定下决心,陛下明日恐怕就……”

    李旦起身道:“朕早知这一天会来到,但朕想尽力推迟它,可它现在终于来了。宝儿,你务必要答应朕一件事!”

    “太上皇,您说吧!”

    “留下太平的性命,待我将权力全部交于三郎后,让她与我一起养老吧!”

    张宝儿点点头:“我知道了,太上皇。”

    ……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夜晚,太平公主预谋政变的前一天夜里,薛讷与解琬领着八百骑兵到了平时办公的武德殿,进入万骑驻地虔化门,以皇帝名义召见追随太平公主的常元楷。

    常元楷不知有变,马上晋见。

    常元楷刚刚来到薛讷面前,只见寒光一闪,常元楷的脑袋就滚落在地了。

    解决了常元楷,二人马上率领人马来到朝堂。

    剑锋所指,窦怀贞、萧至忠等等几个宰相也当场毙命。

    整个过程其不意,攻其不备,完成得干净利落,太平公主的党羽很快就被铲除了。

    太平公主得到消息,赶忙从自己的山庄撤退,携崔湜与慧范带些细软逃到南山寺中藏匿。

    薛讷领兵到南山寺,里里外外搜了一遍也没找到太平公主和崔湜。一气之下,举火烧了寺庙。

    太平公主与崔湜、慧范从地下通道逃出南山庙,相互搀扶着走了一天一夜,至第二天黄昏,见前面半山上有一个道观,三人一癫一跛走了上来。

    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破旧的道观。

    当太平公主抬头见道观门额上那三个大字时,顿时晕了过去。

    崔湜慧范二人一边扶着她,一边抬眼望去,那上面明明是“太平观”三个字。

第七百三十九章 生擒太平公主() 
半晌,太平公主才醒来。她与崔湜交换了无奈的目光,硬着头皮朝里走。

    进了观门,见一白发银须的老道站惊奇地问道:“三位贵客这是怎么了。”

    崔湜编了个谎,老道听了也没有细问,便将三人引进了客厅。三人已疲劳至极,只有随他入内。

    “二位还没有吃饭吧?贫道准备了茶饭,若三位不嫌弃就请在这里用饭吧。”

    说罢,老道让人从后院端出一个大钵,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小米稀饭。三人也不拘礼,舀了就吃。接着,老道又端来窝头和酸菜,都是太平公主从来没有吃过的粗食。但在饥饿中,那小米稀饭能比过她爱吃的春秋战国宫廷名小吃“桂髓鹑羹”,那窝头较之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爱吃的“太后饼”有过之而无不及。

    吃炮喝足之后,慧范问道:“道长,这附近有集镇吗?”

    “向南去五七里地有一集镇。”

    “我欲去集上卖些衣物食品,他们二人在此,请多照看。”慧范说罢,与太平公主依依告别,当然,他没忘给崔湜使了个眼色,便大步下山去了。

    慧范走后不到一个时辰,只听山下马嘶人叫,漫山遍野的兵丁包围了上来,领头的正是太平公主绝对信任的慧范。

    太平公主与崔湜束手就擒。她冷笑着望了望慧范,慧范把头转过去,避开了她的目光。

    太平公主被押回长安,被关在太平公主府内一个静僻的院落里,李隆基派了大批士兵将将太平公主府围了个水泄不通。

    太平公主要求见皇兄,太平公主知道,只有李旦才能救他。

    李隆基更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绝不能让父皇知道,只说太平公主逃无踪迹,尚未找着。

    李隆基本可以杀了太平公主,但他觉得就这么杀了太便宜她了。她太可恶,在朝堂大庭广众下多次戏弄我,辱骂我,对我下毒、暗杀,什么手段都用上了。一定要让她在死以前与自己见上一面,让这个强悍的女人尝尝失败者的痛苦。

    “姑妈在上,请受小侄一拜。”李隆基来到拘押太平公主的小院,向她请安。

    “难得你有这片孝心,就不必了。”太平公主坦然地说。

    “让姑妈受惊了,小侄特来请罪。”

    “兵家交战,败者当受辱,何罪之有?”

    “姑妈大量,侄儿不及。”

    “其实,你不及的远不止此。”

    “请姑妈指教。”

    “也许,你的文才是我不及的,但除此之外,讲韬略,讲计谋,讲权变,你都不是姑姑我的对手。想当年则天母后当政,十个兄妹中只有我一个是顺顺当当过来的。他们死的死,贬的贬,我却能在夹缝中如鱼得水地过日子。你呢?若不是张宝儿帮你,你怎会能今天,如今小有胜利就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在姑姑面前摆威风……”

    “姑妈,您……”

    “还有,那次剿灭韦氏的行动,如果没有张宝儿,你怎会能今天?”

    “姑妈,我很感激他……”

    “这是你滑头的地方,得到了张宝儿的支持,若他肯帮我,今天站在这里的就不会是你了。你表面上假惺惺地推给这个,让给那个,背地里又使绊子,最后非你莫属。皇太子当上了,皇帝也当上了,谦让的美名也有了……”说到这里,太平公主不屑道:“可是比起姑姑我,你那点算什么?”

    “姑妈的能耐,侄儿是佩服的。”

    “那你让这个,让那个,为什么没想到让我……”太平公主突然问道。

    “姑妈,因为你是女人。”

    “哈哈哈,你算说对了。可我要问你,女人为什么就不行呢?”

    “自古如此,天经地义。”李隆基一本正经道。

    “什么‘天经’,什么‘地义’?都是人编出来的,准确说,都是你们男人编出来的。不过这话在则天大皇帝时代很少听说,谁说谁的官位、俸禄和脑袋都保不住。可见‘天经地义’远远没有官位、俸禄和脑袋重要。”

    “姑妈把女的看得这么高,可今日您……”

    “我今日也是败在你们男人手上,出卖我的陆象先、慧范,还有我的儿子薛崇简,都是男人……”

    “姑妈,我看您年纪大了,改改脾气,就住在这宫中,不问政事,安安静静度晚年,也算侄儿尽最后一点孝心……”

    “打入冷宫?就在这儿?”

    “难道不好?”

    “放我回山庄,让我自由自在地活……”

    “恐怕民心通不过……”

    “那就让我死!”

    李隆基摇摇头,向姑妈告别。

    太平公主脸朝里,看都不看他一眼。

    ……

    是晚,乌云满天,雷声由远而近。太平公主府屋内的桌上,摆着满满的菜肴,太平公主与崔湜相对而坐。

    这时的太平公主云髻高耸,凤钗摇曳,衬托出白皙胖圆的脸庞。身着红绸丝袄,杏黄色轻柔的纱裙高束于丰满的胸前。脚下穿一双金线精绣的高头卷云靴,坐在那里,像是等待上朝。

    太平公主叹息一声,自己才五十多一点,看起来还不老,母亲不也是六十二岁才登基嘛?太平公主谁也不想见,她不愿意别人留下一个失败者的形象,而现在能陪着她的只有崔湜。

    “崔湜,来,我们喝上一杯!”太平公主举起了杯。

    崔湜并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举起杯来一饮而尽。

    太平公主见崔湜不言语,以为他在为自己的将来担忧,于是劝道:“你放心,虽然我输了,我们还有命在。我太了解皇兄了,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杀我的,只要我不死,你就会没事的。到时候,我与你一起前往江南,改名换姓,去过男耕女织的平淡日子。”

    ……

    就在太平公主与崔湜对饮之际,太极宫咸池殿太上皇李旦的寝宫内,李旦也在和张宝儿与李隆基说着话。

    李旦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李隆基与张宝儿二人,他的面庞急剧地扭曲着,过了好一会,他才逐渐平息下来。

    “太平没事吧?”李旦的第一句话便是问太平公主。

第七百四十章 太平公主之死() 
张宝儿点点头道:“太上皇,太平公主没事!臣已经把她送进了公主府,有崔湜陪着她。只是,她不能随意走动。”

    “那就好!”李旦明显地松了口气。

    “你们俩坐!”

    李隆基与张宝儿顺从地坐了下来。

    “你们俩或许一直在埋怨朕,为何会对太平如此忍让?除了朕的性格因素之外,其实,还有一层你们不知道。”

    张宝儿与李隆基静静地听着。

    “母后当年生了我们兄妹六人,其中四男二女,除了李弘、李贤、李显三个哥哥之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姐姐早夭,朕没有见过,唯一的妹妹便是太平。先说朕的这个姐姐吧,都说是母亲当年不甘心做昭仪,为了皇后位置被母后掐死而嫁祸王皇后,因查无实据,无人证物证,以至到现在都是个谜。这事当年朕还没出生,也没什么的感觉。再说说朕的大哥李弘吧,他是长子,四岁被立为太子,十几岁开始监国,大哥聪明好学,仁义孝顺,正直,责任心强,父皇多次派太子监国,实则是为了历练大哥。大哥处理政事有主见,尊重大臣,勤恳负责,深得父皇喜爱信任,大臣们也拥戴他。后来,父皇病情加重体力不支,打算禅位给大哥。可有一天,大哥却突然死在合璧宫,年仅二十四岁。对于这一事件,很多人说是母后干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大哥监国期间虽然某些事情和母亲意见不一致,母子关系还是和谐的。大哥请嫁囚禁多年的萧淑妃两女儿,母后也同意。大哥是储君,饮食起居保卫严密,下手投毒万难。若是大哥上台影响母后继续摄政,杀了他还有其他儿子即位,当时父皇也在宫中,母后也不可能当着父皇面杀大哥。其实我们兄弟几个都知道,大哥从小就体弱多病,当太子期间多次犯病,他拖着病体支撑着,当听到父亲要禅位给他,因思虑过重导致旧病复发病故,只是后来反对母后的大有人在,这才把太子之死推到母后身上来诋毁她。大哥死后,二哥李贤被立为太子。我们四个兄弟当中,二哥是最优秀的,他自幼容止端雅,精读儒学经典过目不忘,喜欢古诗词古文,性格刚强比哥哥李弘有魄力。二哥多次监国,处理政务深得父皇满意,为此还多次下旨表彰过二哥。二哥听传言说他不是母后亲生的,为此心中对母后甚为逆反。宫内有一五品官明崇俨深受母后喜欢,后来被杀,母后怀疑是二哥干的,派人从东宫马厩里搜出盔甲几百领,谋反罪就落到二哥头上,二哥被贬为庶人囚禁宫中,后囚禁巴州。父皇驾崩两个月后,二哥自缢身亡。就在二哥被贬第二天,朕的三哥李显被立为太子。说实话,三哥比起大哥二哥那可就逊色多了,他没有主见,但与母后关系倒还融洽,三哥当太子监国期间一切都听母后的,所以一直相安无事。父皇驾崩七天后,三哥即位了,尊母后为皇太后。三哥当太子时,把岳父韦玄贞从参军提拔为刺史,当皇帝后马上要拜岳父为宰相,中书令裴炎不同意,三哥一生气便说了‘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话一出口便惹祸上身了,三哥被废为了庐陵王。至于朕的事情,就不必说了,你们都知道了。朕再说说我这唯一的妹妹吧,她就是太平。太平是最小又是母后唯一的女儿,很受疼爱。太平从小在皇宫生活,她与薛绍夫妻恩爱,八年生了四个孩子。后来,薛绍的哥哥参与谋反,受牵连被母亲处死,太平为此与母后结怨。再后来,五王政变,也是太平逼迫母后退位的。”

    李旦说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可李隆基与张宝儿现在听起来,还是感慨万千。

    李旦突然变得有些伤感:“朕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些,是想让你们明白,太平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也不完全是她的错。她从小至大,听的,说的,做的,都是算计权谋,她怎能不耳闻目睹呢?如今,兄妹六人,只剩下我们二人了,你们能明白朕的心情吗?”

    张宝儿与李隆基默默地点了点头。

    ……

    崔湜站起身来,依然是面无表情,他对太平公主道:“来,公主,我敬你三杯。”

    太平公主很是诧异,崔湜虽然对自己百依百顺,可很少给自己敬酒,连敬三杯这还是第一次。

    太平公主与崔湜对饮三杯后,崔湜淡淡道:“公主殿下,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吧!”

    太平公主妩媚一笑:“好呀!”

    “从前有一个男子,他喜欢自己心爱的女子,这个女子名字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