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737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737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地流浪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优势,因为工业资本家们的劳动力越来越充足。而集中生产式的手工工场多了,那么就自然而然地对更先进的机器产生了需求,因为这将有效降低他们的成本,汤普森先生决定到下议院的同僚们(三分之二以上是工业基本家,其余是商业资本家)寻求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帮助,恰恰是走对了路子。

    从自己秘密设立的工场离开后,莫里斯。汤普森先生坐上了一辆马车,在仆人哈里森的护卫下,沿着碎石铺就的大道朝圣维达斯特教区而去。道路两旁有很多近些年开设的商铺——多半是一些新兴的大批发商的下线——主营印度香水、宝石、精制棉布、丝织品以及来自东方的茶叶、瓷器等海外“猎奇”商品,此外还有一些商铺是靠进口东岸商品或美洲特产而越做越大的,比如有个叫乔治。汉普顿的北美商人就靠转卖东岸纯碱而迅速发家,现在在这条街上兴建起了很大一个门面,非常引人注目。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今年兴建起的建筑就其用料和风格而言,迥异于传统的英格兰木质结构的风格。他们除使用传统的木料外,还通过从海外进口水泥、沥青等各类建筑材料,使得建筑物的防火、防水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如东岸遍地的砖瓦建筑一样。

    汤普森先生对此深以为然,并且已经下令自家新起或翻新的建筑尽量采用新式材料。这其实花费得并不多,而且他还在郊外投资了一家建筑材料工场,就成本来说并不比木料贵上多少(谁让英格兰近些年老从国外进口木材呢),特别是在前阵子圣波特尔夫教区某间居民房发生火灾进而导致整条街的建筑都严重损毁后,汤普森先生就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木质建筑太容易损毁了,而且伦敦街区的规划也太凌乱了,如果运气不好的话,理论上一场小火灾能烧毁半个伦敦街区,这损失可就大多了。好在政府高层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已经有一些官员开始带人巡视整个伦敦,并评估各个建筑物的安全防火状况了,他们希望居民们能够拿出资金自己改造房屋,但看起来比较困难。

    圣维达斯特教区很快就到了。从刚进入教区门口开始,汤普森先生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烟味,以及宠而不绝的金属敲击声。这就是闻名整个伦敦的金属加工区啊,汤普森先生虽然是以海外贸易(进口弗吉尼亚烟叶)起家的,但现在也开始投资实业,比如伦敦郊外的建筑材料工场,比如位于圣维达斯特教区的一家机械加工工场。

    嗯,准确地说,是一家专为呢绒纺织业加工机械及零部件的工场。这家工场的原主人因为经营失败而欠了汤普森先生很大一笔钱,最后没办法只能将这家铁匠铺出售了事,连他自己本人都成了汤普森的雇工。汤普森先生接手这家铁匠铺后,又先后投入了三千余镑的资金对其进行扩容、改造及更新,如今这家企业不但有了四五十位工匠及学徒,就连很多机械加工设备都是最新的东岸货,可谓是今非昔比。

    “先生,您来了。”铁匠铺原主人、现工匠头子沃克鞠躬道,“工场运行一切正常,最近我们接了很多来自北方的订单,多是纺纱机械的零部件,生意好得不得了。看来将铺子交给您真是上帝的旨意,因为只有在您的经营下她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

    莫里斯。汤普森先生从马车上下来后,先是瞥了一眼沃克,然后矜持地看了看工场内正或用锉刀、或用简易机械加工零部件的工匠及学徒,说道:“托上帝的福,现在我国呢绒的出口大幅增加,该死的荷兰佬被我们抢占了很多市场。希望这种好运气能够一直维系下去吧,因为它才是我们工场能够繁荣下去的关键,好了,你们继续工作,我四处看看……”(未完待续。)

第四百十五章 悄然的变化(二)() 
1658年6月15日,约翰。希尔搭乘一艘船只驶进了日渐繁忙的泰晤士河。

    入港的时候缴纳了不菲的关税,这一点尤其令希尔极为诟病:现在的《航海条例》真是太严格了!他的这艘船从圣克里斯多夫岛装载了不少烟草、蔗糖和菘蓝,准备运往葡萄牙里斯本出售,结果却不得不先跑到伦敦来缴纳关税,真是太不方便了——想想还是东岸人的政策好,听说他们的海外殖民地新华夏岛就经常与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展开贸易,但这些商船却只需在当地缴纳出口关税即可,因为他们本土与殖民地之间已经废除了很大一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并且这个免税名单上的商品数量还在逐年增加,真是令人羡慕。

    反观英格兰与其海外殖民地之间,其贸易简直就像国与国之间一样,美洲殖民地的商品进入伦敦时需缴纳进口关税,出口到外国市场时需缴纳出口关税,这令很多跑远洋的中小商人们苦不堪言。只不过,在海事法院权威越来越大的今天,原本无法无天的商人们也老实了不少,偷漏税的商人固然很多,但按章纳税的人却也在日渐增多。毕竟,这些关税收入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核心收入之一,在军费预算被严重削减的今天,海军可是对此指望颇多呢,作为一个远洋商人,你敢得罪海军吗?

    当然了,虽然《航海条例》的弊病颇多,但作为这项法案事实上的受益者,约翰。希尔还是希望这项法令继续执行下去的。盖因像弗吉尼亚的烟草、巴巴多斯的蔗糖、圣克里斯多夫的染料等商品,以前可都是被荷兰人(大部分是西印度公司的)垄断的,大头都被他们挣了去,当地的种植园主们也更愿意把产出卖给荷兰人。因为他们的给价合理,还老能给他们运来廉价的旧大陆工业品甚至女人!可在《航海条例》被一再重申严格执行的今天,这些荷兰商人都被赶跑了。因为按照法律规定,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商品只能由英国商船运输。这令乔治。希尔这些既是种植园主同时也拥有船队的商人乐开了花,他们大把垄断了当地的商品贸易(给价往往比荷兰人低,这招致了很多种植园主的不满),然后开开心心地运往旧大陆销售以牟取巨额利润。在这其中,唯一受到损失的大概就是那些新大陆的种植园主了吧,可他们在伦敦议会内没利益代言人为他们争取权益,谁又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约翰。希尔的牢骚也仅仅就是牢骚罢了,是商人的天性,如果谁说要取消《航海条例》的话,大概希尔先生会第一批跳出来反对!

    前来码头迎接他的是乔治。汉普顿的儿子米歇尔。米歇尔今年三十岁出头,八岁时就被乔治送往伦敦的一位好友处学习商业——这是英格兰的传统了,同业公会的成员往往会把儿子送往亲朋好友或生意合伙人处充当学徒,这个过程最长往往达12年之久,且被视为是商业家族巩固彼此间关系的上佳手段。当学徒学业期满并可独立开业时(意味着取得了同业行会的认可),他们往往会成为其主人的合伙人;有的还会娶主人的女儿或遗孀为妻,充当主人的助手。或者直接继承主人的事业,这都不罕见,君不见东地公司的创始人、黎凡特公司的董事爱德华。奥斯博尼就曾经充当呢绒批发商威廉。休伊特的学徒。后来娶了其女儿并最终走上事业巅峰。

    此时站在希尔面前的米歇尔的经历有所类似,这个颇有魅力的男子在十余年前娶了其主人、前下议院议员詹姆斯。坎贝尔(死于1642年)的遗孀——一个继承了4。9万镑巨额财富的老女人——而迅速发家致富。现在他已经跻身伦敦大商人圈子,并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又娶了一位落魄的前伯爵小姐为妻,社会地位也获得极大提高,可以说已经把他父亲——一个不甚出众的北美商人——远远甩在了身后,不得不令人感叹造化的神奇。

    “最近独裁者克伦威尔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斯宾塞先生甚至认为他很难活过今年,伦敦的先生们(指大商人)对国家未来的前途非常担忧,他们担忧国家会陷入长期的混乱当中。因为在护国公死去后,很显然缺乏一个有威望的人来统合各方实力。并带领英格兰继续前进。”坐上豪华舒适的东岸式马车后,米歇尔压低声音朝希尔说道:“克伦威尔在英格兰的地位仅在上帝之下。一旦他死了,国家可能会生出变乱。”

    希尔闻言点了点头。老实说,作为一个中等商人,他对克伦威尔的观感还好,远不像米歇尔这类大商人对其深恶痛绝。毕竟克伦威尔严于律己,平民看不顺眼的奢侈排场他从不讲究,仅在这一点上,就比奢靡无度、支出巨大的英格兰王室要好太多了;而且他不喜欢娱乐消遣,不喜欢积累财富,只在他心爱的军队军费不足时才面向全国筹集费用,且还多拿富商开刀,平民的负担并不重;另外,他还严查司法舞弊,要求司法机关秉公执法,对富商和平民一视同仁——这一点尤令议会的诸位先生们难以忍受;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强力推动了《航海法案》,给英国经济带来了持久发展的动力,这才是希尔先生对其存在好感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他是一个真正为英格兰带来了“国运”的男人,而不是以前那帮废物般的贵族和国王。

    “克伦威尔一旦死后,国家对西班牙的政策可能会有所改变。”米歇尔继续说着对希尔这类殖民地商人来说比较重要的信息:“我们现在已经获取了牙买加岛、巴巴多斯岛,圣克里斯多夫岛上的法国移民也被我们排挤得差不多了。这些富饶的岛屿每年产出巨量的烟草和蔗糖,这是笔巨大的生意,但若要好好开发急需一个安全的环境,因此缓和对西关系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可在克伦威尔死之前,这项政策似无任何改变的可能,我们只能继续忍受西班牙人无休止的骚扰与攻击,当然现在又多了东岸人的舰队,我们的商船在加勒比海上正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是时候改变对策了!”

    其实,英格兰有与西班牙结束战争的需求,西班牙又何尝不想与英国结束战争呢?毕竟他们的大敌始终是正觊觎南尼德兰的法兰西!而且,他们的和解也不是完全没有基础:早在英国并未与法国实质结盟前,西班牙、法国当时竭力争取英国,为此西班牙人声称将为英国攻下加莱,法国人则许下了为英国攻占敦刻尔克的条件,结果克伦威尔当时想发展海外贸易并占领墨西哥,故最终选择了与法国站在一边,这导致了西班牙人如今的困局——出卖了大量权益给新大陆那个似乎永远喂不饱的异教徒国家,且还有越陷越深的趋势,这如果都不叫困局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叫困局?

    更何况,现在这个名叫东岸的邪恶国家已堂而皇之地派遣舰队进驻了波多黎各岛,并将圣奥古斯丁、卡塔赫纳、哈瓦那、维拉克鲁斯、贝略等加勒比重要商业城市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意图排斥其他所有旧大陆国家,这自然引起了英国人的愤怒和不安——愤怒来自国内手工业的支柱如造纸、金属加工和毛纺织产业(此三项产业与皮革、建筑、造船一起,是英格兰此时六大支柱产业)的工场主们,不安则来自准备或已经投资海外殖民地的商人(比如打算投资加勒比岛屿蔗糖产业的投资者),他们现在对东岸人在加勒比的活动越来越敌视,想方设法地向护国公施加压力,意欲让他派遣海军舰队进入加勒比海驱逐东岸人——当然这被拒绝了,但像米歇尔、汤普森、斯宾塞、斯通等大商人们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仍在积极活动,打算重新说服政府重视东岸人的威胁,为此哪怕出点血支援点军费也在所不惜。

    当然以上这些东西都是伦敦诸位先生们的远期期望,就近期来说,他们还需要继续忍耐,因为英格兰共和国内上帝之下第一人、刚刚出任第二任护国公没多久的克伦威尔尚未辞世,他之前已经派出了二十艘军舰封锁敦刻尔克港,并将六千名老兵送到了蒂雷纳元帅的麾下与西班牙人作战。在这个敏感的时候,自然是不会贸然改变与法国的关系而自煽嘴巴的,毕竟那样对他的威望将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决计不会那么做的——至少短期内是如此——那么,对于伦敦的大资本们来说,转机或许只能是在克伦威尔离世之后了。

    “希尔先生,现在请随我去见一见几位大人物吧,您经常去东岸,他们非常想借助您来了解一些有关那个异教徒国家的事情。”就在希尔忧虑着英格兰的未来之时,耳边却想起了米歇尔的声音。

    “啊,我非常荣幸。”约翰。希尔立刻答道。(未完待续。)

第四百十六章 悄然的变化(三)() 
“这是汤普森先生。”米歇尔向约翰。希尔介绍着国会议员、莫里斯。斯通。塔克公司的投资人、大烟草批发商莫里斯。汤普森,只听他说道:“啊,您在弗吉尼亚有烟草种植园,应当认识汤普森先生。”

    约翰。希尔自然是“认识”汤普森这位在烟草行业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遗憾的是汤普森很显然并不认识希尔,因此米歇尔的话还是挺让希尔尴尬的。

    “这是莫斯科公司的巴恩汉姆先生……”(家产超过五万镑)

    “这是斯宾塞先生……”(此君继承了含不动产在内的价值40万镑的财产)

    “这位是希克斯夫人……”(她和姐姐分别从父亲那里各继承了10万镑的财产)

    “这位是克雷文先生……”(此君从父亲遗嘱内光动产就分得了12。5万镑)

    ……

    随着米歇尔的介绍,约翰。希尔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因为他明显被震惊了——要知道,此时在伦敦能被称为“巨富”(至少生命中某一时段财产达到10万镑以上)的就区区十来个,被称为“大富”(财产在2…10万镑之间)的也不过区区六十余人,两者相加才七八十人,可今天坐在这里的就有接近二十人,可谓伦敦“大富”以上阶层超过四分之一的精英皆汇集于此,其能量虽不能说可在英国呼风唤雨(毕竟此时是军人独裁政府),但绝对能做很多事了,比如间接影响国家的政策。

    这样一个豪华的阵容,可想而知对刚刚还清债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