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59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59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会儿,张宁穿戴整齐之后,就走了出来,脸上的红晕尚未褪去,不知是羞是气,红扑扑的,圆润的脸娇柔欲滴,另有一番美韵。张宁也尴尬得很,有心责罚诸葛亮,可一个姑娘家却不好拿被偷看洗澡这事来大肆渲染。

    张宁只好假装没发生过这件事,身为诸葛亮的军营之中,根本就无法不理睬诸葛亮,所以张宁沐浴完,原本就在更衣,因诸葛亮闯进来,更是加快了速度,穿好衣服迎了出来。

    看到诸葛亮就堵在门口,张宁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所以也不打算先开口,询问诸葛亮一大早的有什么事非要硬闯女子的营帐,张宁怕自己一开口就是找茬,给诸葛亮来个当头棒喝,鸡飞狗跳。

    诸葛亮见张宁一出来,就十分腼腆,完全没有昨天那样像泼妇一样,言语辛辣,自知失礼的诸葛亮也不好再让场合变得僵硬,冰冷。

    诸葛亮只好拿早上的缘由,用来搪塞张宁,丝毫不提刚才私闯张宁的军帐,看到张宁沐浴更衣的一幕,怕张宁受不了这些孟浪的过程。于是,诸葛亮将捡到《太平要术》的事说了出来:

    “小姐,昨天脚步匆匆,步履极急,在下突然见地上有一本书,料想昨日并无他人,应该是小姐无意之中跌落的,故而捡起,今日早早地就前来,乃是为了还书而至,还请小姐千万不要误会,在下不是无礼之辈。”

    诸葛亮希望引开张宁的注意力,不要一直想着刚才发生的事,不然二人的友谊就很难发展了。女子容易先入为主,一旦认为诸葛亮是坏人,不值得结交,那就更别提诸葛亮所期待的托付终身了。

    “书?啊,我的书呢?是不是你偷偷捡了?快点拿出来还我。”

    张宁摸了摸怀里和衣袖,发现张角郑重其事给她的《太平要术》真的不在,看来是把书给丢了。张宁一下子就急了,直接将诸葛亮定为那个捡到的人,逼诸葛亮把书拿出来还给她。毕竟,这本书对张宁来说,很至关重要。

    既然诸葛亮一大早就过来,不为别的,专门提起捡到这本书,这代表诸葛亮是知情的,知道张宁有一本书,那自然是《太平要术》了。看起来,诸葛亮还是好心,之前私闯军帐,可能真的是为了还书,张宁不由有点体谅诸葛亮了。

    “小姐莫急,且看是否为此书?在下昨天捡到的就是这本书。”

    诸葛亮将人书递了过去,准备给张宁查验一下,毕竟诸葛亮不知《太平要术》在张宁的手中是否也会变成人书。

    昨天捡到这书的时候,诸葛亮可以确定地是一开始并不是人书,而是写着《太平要术》各大奇术,是精读之后才会变成人书的。

    “好你个淫贼,竟然拿一本空白的书来骗我,快将爹爹给我的《太平要术》还给我,那可是爹爹给我的嫁妆,要是弄不见了,你…你要负责,唯你是问。”

    张宁原本还期待诸葛亮还给他的是《太平要术》,谁想接过来一看,居然是一本什么内容都看不到的空白书,加上早上又被诸葛亮看了身子,又想到这本书仍是张角所赠,说是将来可以当作她的嫁妆。

    张宁一下子就感到被愚弄了,新仇加旧怨,张宁觉得和诸葛亮就是一对天生冤家,总是能被诸葛亮这家伙气得不顾形象,气得仙女也开始食人间烟火了。

    “我昨天是捡到了《太平要术》,可这就是那本《太平要术》啊,我也不知道它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可能再也无法变回去了吧,至于你说的嫁妆,我是赔不出来了,就当我提前收了就是,只好负责到底了。”

    诸葛亮也无奈啊,这真的是捡到的那一本书啊,如假包换。不过,想不到这书竟然是张角给张宁的嫁妆,如今被诸葛亮捡到,也是缘分。

    别说现在变成人书了,弄不回来那本《太平要术》,就算能变回《太平要术》,诸葛亮也不打算再将其变回来了,既然是张宁的嫁妆,那么捡到了就当是收下了便是。自然不会刻意再想办法寻回《太平要术》,并且还回去。

    张宁的嫁妆,诸葛亮这是铁了心要收下了,真是越想越开心,捡一本书换回一段姻缘。

第131章 赵琰认主() 
张宁见诸葛亮不但死皮赖脸地认了,说是《太平要术》被他捡了,还一幅不准备退还的样子,作势要收下张宁的嫁妆,顺着张宁的话要负责到底。

    张宁觉得哪怕自己是神仙,也要被惹得神都有火,且是火冒三丈那一种。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市井无赖,狗皮膏药,完全没有世家望族的修养,文人雅士的风骨,更别提官家子弟的作派了。

    诸葛亮一脸本就该如此,自然得很的表情,张宁就觉得十分别扭,只好一气之下,转身走回自己的军帐,一没而入,不再理睬诸葛亮。

    一向气质极佳的张宁,居然大声吩咐服侍的婢女,故意让诸葛亮听到,大喊道:

    “严守营帐,男子与狗不得入内。”

    噗呲!

    旁边好几个军兵忍不住,笑出了声,又立马收回笑语,强忍笑意,当事人还在呢,怕诸葛亮一时怒起,城墙失火,殃及池鱼。

    诸葛亮听到张宁的话语,只好无奈苦笑,知道佳人这回是真的生气了,更加难哄,原本一片真心兼好心,却是办了坏了。张宁如今气正在头上,诸葛亮也不打算再自讨无趣,强行进去军帐,惹张宁不开心了。

    被拒于门外,实在是有失脸面,诸葛亮只好灰溜溜地逃回自己的军帐,刚走近军帐,尚未到达门口,却见军兵行了个军礼,拱手道:

    “主公,赵刺史求见。原是打算让其在帐外等候,奈何赵刺史脾气很冲,竟是直冲进军帐,我等不敢强行阻拦,还望主公恕罪。”

    军兵战战兢兢地汇报道,对于一州的刺史,在军兵看来位高权重,故而也不敢对赵琰太过于强硬,不过赵琰闯入军帐已是事实,算是失职,军兵生怕诸葛亮一气,将自己拖出去斩了。

    因此,军兵冷汗直流,硬着头皮向诸葛亮汇报。

    针对这种事,诸葛亮也无意和一个小小的把守亲兵作计较,可诸葛亮也不想太大度,说出个“无妨”,怕军兵掉以轻心,以后什么阿狗阿猫,都随意就放行了进去。

    其实,对于私闯军帐,诸葛亮是十会反感的。尤其是当初七星续命的时候,若不是魏延私闯,说不定诸葛亮不至于借命不成功,反受内伤。当然,要是私闯的人是自己,比如早上私闯了张宁的营帐,那明显是原谅咯,网开一面。

    不搭理军兵,诸葛亮径直走入原本属于自己,此时被赵琰鸠占鹊巢的军帐,心知赵琰必定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是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同意还是拒绝。

    谁知诸葛亮刚进营帐,却是被赵琰给吓了一跳。

    “赵琰拜见主公,老子跟主公混了。”

    赵琰声大若雷,气冲如牛,一瞅见诸葛亮进了营帐,突然唰唰地跪在地上,却是认了诸葛亮为主公,不过赵琰也真是个奇人,哪怕是认主,还是自称老子,实为固执的一个人。

    看来,赵琰被昨天诸葛亮的说法给打动了,虽说黄巾犯境,青州之围已是解开了,然而作为青州之主的赵琰仍是担心在大汉朝廷那边,自己将会定为是功还是罪。

    要说是功嘛,青州最终没被黄巾娥贼攻破,算是一功,但若是从黄巾犯境,无力攻破黄巾大军,反而需要向周边各州求援这一点来看,那就是大罪了。

    不管是功是罪,结果都不是赵琰想要的。是功,那赵琰的刺史之位自然是稳若泰山,可那样赵琰还是得像以前一样,面对各种不想要面对的琐事;是罪,赵琰不止官失位去,恐怕还得有牢狱之灾。

    因此,作为刺史的赵琰反而觉得倒是诸葛亮的提法,颇有新意,也可免了他两难的处境。于是,翻来覆去的赵琰,想了整整一个夜晚,最终决定还是同意诸葛亮的提议,认了诸葛亮为主公,跟着诸葛亮混。

    那样一来,就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专门只管律令一事,免得忧心操劳过多,决定一下,赵琰又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故而就有了早上的这一幕。

    “赵刺史快快请起,折煞小子了。能得赵刺史相助,何事不成,万事皆可期也。”

    诸葛亮此时不止不想计较赵琰私闯营帐之罪了,还专门表现得一幅礼贤下士的样子,连忙虚扶了一下赵琰,生怕赵琰反悔似的。有了赵琰的认主,诸葛亮内心实在是高兴都要跳了起来。

    赵琰对诸葛亮来说,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刺史那么简单,其中可利用周旋的余地之大,难以想象,那可是代表一州之主呢。虽然不用多久,刺史就将成为摆设,会被州牧所架空。可眼前,刺史仍是许多人努力一生都到达不了的位置。

    “主公,请切莫再喊我为刺史了,既为认主,便为部属,法不可乱,礼不可废。若是主公不嫌弃,我年长主公一些,就请直喊我字为雅珪吧。”

    赵琰也觉得跪在地上有些别扭,于是在诸葛亮的虚扶之下,顺势站了起来,并表示让诸葛亮别以刺史称呼他了,直呼其字即可。当然,赵琰虽然脾气有些冲,可并不愣,也不傻,自觉地把老子的口头禅给收了起来。

    “雅珪兄,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推辞了,以免见外。依我看来,接下来我等理应拔营,暂且入驻青州,进入临淄给军队做好后勤补给。待进了郡城,再另作谋划。当然,可以给雅珪兄换包票肯定的事,昨天答应了雅珪兄的,自然不会反悔,必定做到,不知雅珪兄有何异议?还请直言无妨,共同商议。”

    诸葛亮作为主公,又还年幼,认为还是要有些主见为好,不然事事都要他人出谋划策,容易被看轻,被架空。等到长大一些,手下的部属多了,人才足够用了,那到时再多作决策,从中辨别优劣即可。

    “但凭主公作主,琰必当从命。”

    赵琰对于去哪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返回青州也好,去别的地方也好,赵琰看重的是诸葛亮许诺给他的事情,专门只管理律令,一展心中的抱负。

    赵琰见诸葛亮此时主动提起不会反悔,肯定做到,自然不会再有别的意见,也就从善如流。

第132章 进驻临淄() 
诸葛亮见收服了赵琰,解决了心头一件大事,心情和美,也就嘱咐一下赵琰多加休息,跟随大军一起前往青州临淄。毕竟前来青州救援,解了青州黄巾之围,总不能不打招呼就离去。

    那样可就是做活**了。诸葛亮素来不是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人,信奉的是付出就该有回报,哪怕是只有些微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

    又休整了一天,诸葛亮就带队率泰平军大旗大鼓地前往青州临淄,诸葛亮也不怕去晚了,因为泰平军早已亮过相,高堂隆和临淄太守龚景曾经会过面,更何况青州刺史赵琰还在这呢。

    诸葛亮一马当先,跨马走在前面,左右各跟着高堂隆和赵琰,后面紧随着的则是一脸不情不愿,亦步亦趋的张宁。队伍长得见首不见尾,然而行军速度却并不慢,泰平军素来注重机动性,基本都是一人双马,所以不出一会儿,就来到了青州临淄城下。

    诸葛亮让赵琰前去打头阵,赵琰一走近城门,看门的守将自然是识得赵琰的,连忙派人去知会龚景,虽然城墙下的泰平军,这些临淄守兵也是识得的,前几天还一起并肩作战过。

    然而职责所在,不敢贸然放大军进城,决定还是等太守龚景来了,让龚景处理才好,确保万无一失。

    很快,龚景就一路小跑,从城门中走了出来,来到赵琰的面前。确认了一般之后,龚景发现目前真的是刺史赵琰,如假包换,赶紧补了一礼,说道:

    “下官龚景拜见刺史大人,刺史大人安全无虞,实乃青州之福,万民之福,还请随下官速速进城,好作歇息。”

    龚景好不容易守住了青州不失,更是在临淄城下化险为夷,原本应该是有功的,可却不见赵琰这个刺史,没有了顶头上司,那功劳可就难说了。

    况且黄巾娥贼刚退,临淄危险新解,各行各业都属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龚景只是一个临淄太守,理不了青州这么大的摊子,况且除了临淄之外,其他郡县都差不多人去楼空,龚景也一时想不到什么办法。

    龚景作为一郡之首,也没那权利分封其他郡县的官吏,只能干着急,而且临淄城内没有赵琰坐镇,很多事都推到龚景头上,龚景也是有了赵琰的心情,烦不胜烦。

    眼下,龚景见赵琰居然大难不死,安全归来,自然是心中欣喜,长舒了一口大气,放松了下来。回来了就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以后的事儿就可烦不到龚景了。

    龚景的内心在偷笑。

    赵琰却是不答,向诸葛亮望去,直到诸葛亮投来一个肯定的眼神,点头示意,才开口说道:

    “龚太守辛苦了,本刺史落入贼手,幸亏兖州援军泰山郡丞之子诸葛亮率泰平军救出敌营,实乃居功至伟,功劳极大。故为了答谢报恩,本刺史邀请其率军进临淄城休整,以答解青州之围,尽青州地主之谊。”

    赵琰不作声色,脸色如常地解释道,毕竟,赵琰除了隐去已拜诸葛亮为主公之外,其他所说皆是事实。龚景也是知道泰山郡的泰平军在这场战役之中,是出过力的,进城休整,乃是应有之义,自然之举。

    龚景能混到太守一职,也是心思灵转之辈,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反驳自己的上司,更何况龚景也是极为赞同赵琰所说,反正诸葛亮所率的泰平军人数并不多,仅仅为二千多人,龚景觉得还是养得起的,不会心疼这些。

    面对二三十万黄巾大军的围攻,在龚景的坚守下,都能挺住一个来月,说明临淄还是有底蕴的,区区的二千多人,龚景更是不会放在眼里,无非就是一些粮草,一些钱财,作为报恩,送给诸葛亮等人,也好过白白让黄巾娥贼抢去的好。

    “刺史大人说得极是,之前来自泰山郡的泰平军义勇出手,解我青州之围,下官尚未来得及答谢,眼下又助刺史大人杀出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